标题: 老调重弹,再论诸葛孔明!!, 有兴趣的朋友进来探讨之~~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1-13 18:5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时下议孔明者甚众,或贬或褒,故有人分之为“贬亮派”、“褒亮派”,姑且以此论之。小子始读《三国演义》,未尝不为云长之义、孔明之智所折服,而后小子于论坛之中常见有人言《演义》之孔明甚是虚构,状其志近于妖矣,及至小子于论坛之日渐久,诋亮之言满目:或言其将略不足;或言其有用人之失;或责其屡次北伐徒劳无功,终始蜀汉之没,有负先主之信;更有甚者言孔明北伐实乃集权、排除异己之举,其言也凿凿...此见仁见智之言,能驳且驳之。
  夫演义之言固然有不足以信之处,故小子闲遐之际翻阅《三国志》及通鉴等籍,见其君臣之交、联吴抗曹、为政举贤用人、麾师北伐、魏杨之乱等热点之言有别于诸友之言,遂做文以论之,一家之言,天涯诸君勿怪之。
  (这几天经常看一些文言文的东西,写文章受到影响,所以借此机会用文言格式书写,错误的地方还望各位达人指教,帮助小子提高。这是小子在天一的第一篇贴子,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论点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能和各位达人交流。。。这个贴子将在天涯论坛同时贴出)
  一、君臣之交
  先主三顾草庐求贤,可谓后世君臣之典范,为万世称颂。先主亦自诩得孔明犹如鱼得水,比之汉高祖之于张子房。然,汉高之用子房,帷幄之策能尽听之,先主之于孔明犹是乎?不然!先主之于孔明终不及关、张,始先主之入蜀,率武候、张、赵以行,而委关羽以守荆州之地。当是时,先主强赖荆州,孙、刘离合之际,先主不察羽之矜傲不利于孙刘联盟而委以重任,是以羽之可信且勇也!关羽既失荆州,先主举倾国之力伐吴,孔明力谏不行,空有“孝直若在,必能制止主上东行”之叹!尤是观之,先主之于孔明,不及汉高之于子房也!何以先主有孔明而不能用?状孔明之志,必为灭曹兴汉,而先主异是,乃欲自疆而王,与关、张之志近,是以先之信孔明终不及关、张也!孔明长虑远顾之志,值蜀汉力尚全、气尚锐之时终不得伸,悲哉!及至先主败于猇亭,殂于永安,国之精锐尽亡于夷陵,孔明收疲敝之军,扶愚暗之幼主,其岌岌苦心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矣!
    二、联吴抗曹
  昔孔明于隆中为先主谋天下之时,既定联结江东孙氏以为援。联吴抗曹可谓孔明之既定战略方针。奈何其谋先有关羽荆州之失,后有先主夷陵之祸,其志终不得伸。一叹!以后世观之,联吴抗曹非孔明之一厢情愿也,孔明之心,鲁子敬可以知也。子敬之意乃成孙刘联结共图中原,孔明欲并江东之力以抗曹操。然子敬借荆州以资先主,孙权责之,孔明之谏先主不就东行,终为遗恨,二叹!汉室倾危,群雄逐鹿,曹操挟天子令诸候,北方一统,能与之相抗衡者尽望风而倒,何也?吕布屡投屡叛,为世人所不齿,终为曹操所擒;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威望风靡一时,而同门相离;袁谭、袁尚亦骨肉相残;韩遂、马超合力击曹,终也相互生疑,皆自取败亡而使曹操受益,仅孙、刘幸得存焉。曹操麾军南下与之争存亡,独孔明、子敬以北事之鉴,定交合力,奈何子敬之谋,周瑜、吕蒙坏之,孔明之策,关羽、张飞破之,三叹!先主之于孔明不及关、张,孙权之于子敬不如周、吕,而孔明、子敬长虑远顾之谋略,实非瑜、羽浅图之辈可知之也,瑜、羽争一时之小利,使二子之谋终不得行,四叹!
  待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1-13 20:4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为政、举贤用人
  《三国志》陈寿言:“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先主既殂与永安,孔明收疲敝之师,扶愚暗之幼主,武候秉政,开府治事,蜀汉初安,本无可议矣。然后世对“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颇有怨言。昔杨颙之谏候武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武候谢之,其没也哀之,而不能从,亦必有故也。当是时,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汉虽有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上无可再造之君,下无可分忧之士,其身、其志孤而无援,军不治而唯武候治之,民不理而唯武候理之,政不平而唯武候平之,财不足而唯武候足之。向令庞统、法正不早亡,徐庶不散,关羽不傲,李严不诈,先主能推心置腹以信武候,领袖群才各负其责,何致武候之营营苦为也?武候曰:“宁静可以致远”,则非好为烦苛也,乃不得已而自累也!武候哀杨颙之没,实自哀也!
  贤臣之进,大臣之责也。武候之出师北伐,陈表后主,以亲贤远佞为戒,一篇之中,老臣之心溢见。武候之举贤非徒以言,武候于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既进之之实矣。然能进而不为后主亲之,则为人臣亦无可奈何也!
  武侯之任人,一失于马谡(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三国志》),再失于李严(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三国志》)。曹操之能用人见矣,而不能识司马懿之奸,先主之信关羽而不能辨羽之矜傲,诚哉知人、用人之难也!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1-13 22: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顶那是原创?怎么感觉部分语句在《读通鉴论》里面看过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1-14 11:5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蓝兄先且稍安勿燥,且容小子贴完,于后自有交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1-14 12: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麾师北伐
  建兴五年,武候率众北伐。魏延请从子午谷直捣长安,为武候所止,后世为此甚是不解。夫武候举兵西出祁山,趋秦、陇,是昔汉高之舍栈道而出陈仓,奇取三秦之辙也。然,此一时彼一时,昔高汉取三秦,权三秦之势散,而魏异是。魏所必守者长安,秦、陇非长安之要地,虽得秦、陇,然长安之守非旦夕可拔也。故陈寿谓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然寿等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武候始于隆中为先主谋曰:“天下有变,命将出宛、雒,自向秦川。”惟从魏延计直指长安,则与宛、雒之师相应;若西出陇右,则与宛、雒相去千里之外,首尾断绝而不相知,此与当时隆中之言背道而驰,何也?武候谋划数年,奋起一朝,自有全局于胸中:以武候之明,必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蜀汉之不可以西南一隅以兴汉室也。其出师北伐,攻也,特以为守耳----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势险要,疆域广阔,若收之以为屏障,则武都、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攻蜀之北,亦不能扰蜀之西,如此蜀汉可巩固以存,武候之算在此矣,是以知祁山之师,非武候初意,特为保蜀之计耳。名为攻而计实为守也,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有不得已,特未可一一与魏延辈语也。
  待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1-14 16:2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魏杨之乱
  五丈原武候病危,阴令杨仪、费祎、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三国志》)。武候已授蜀于琬、祎,然琬不曾有军旅之任,其威望不隆,而魏延之权仅次于武候,累有战功,武候既亡则无人可卸之也。若延先入蜀而挟孱主,琬等固不能与其相抗衡,故令魏延断后,实为防延之为乱而以仪制延,此一也。杨仪与魏延素有隙,敞若两将争功于外,敌必乘之,以司马懿之智,岂不能间乱二人以吞蜀?故唯有兵退而延不得孤立于外,使司马无间可乘,实乃保全之周计,此二也。
  魏延非有降魏之心也,然后主愚暗,琬、祎之德轻,而延之权仅亚于武候,以魏延计,必不降魏也。武候既殁,延若北事于魏则必为司马氏之下属,以延之志必不欲为司马下也,故不若南下以操全蜀之兵,事若成则可自疆而王,成先主之伟业也。杨仪非有器量之人也,其曰:“吾若举军就魏,宁当落度如此”,其心可知之!故武候以为蜀汉计:魏延急欲南下,而令其断后,杨仪有叛蜀降魏之相,而令其率军先行。呜呼!延恃勇悍,然至死不知如何死,仪自以为得志,而为蒋琬轻废之。以此观之,武候之智实近于妖矣!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5-1-14 18: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呜呼!延恃勇悍,然至死不知如何死....

他能不知道如何死么?烧栈道还不该死?

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更加倍该死。

平叱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皆散。这时候他也该自杀了吧?还与其子数人逃,逃又逃不掉,被马岱追斩。

诶,真差劲。就这个水准,当初也敢大言炎炎出子午谷?凭他也配“如韩信故事.....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历史确未记载魏延有叛魏之意,因为这个他就变好人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5-1-14 19:0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廖化兄:一个人失败的很惨不代表他没有成功的希望。就是韩信本人死的不也不怎么好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5-1-14 19: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只是看不得魏延被人冤死的说法,他是要夺权,夺法不高明而死的吗。期间,置国家利益于不顾,陷中央军队于危险,实在是活该遭人唾骂一疯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1-14 21:0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汉之没
  世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以饥蜀汉之乏人。虽然,蒋琬死,费祎刺,蜀汉之亡即至,是以乏人之故,蜀汉地小民寡,而贤者亦寡也。或曰:“夫刘焉暗弱尚有黄权、王累等国士辅之,何以致后主而蜀地无才可依?非蜀地无人,实武候不重举贤、养士之故,是以为蜀亡有无可推卸之责也。”其实不然,昔齐桓用管仲,始霸天下,齐桓死而霸业终;商秧孝力于秦,秦有并六国之资,始皇死,及二世而亡天下。若如是,齐之落,秦之亡是夷吾、商秧之过乎?武候身殁至蜀亡盖有三十余载,蜀汉之亡非武候之不重举贤养士也。蒋死费刺,恤国事者仅一姜维,而维亦北土之士,后主昏弱,信黄皓之流诬术,姜维掌兵旅之重尚且需借屯田避难,纵然有忧国之士可奈何?及至邓艾突袭阴平,蜀汉之亡旦夕至矣,然于朝堂之上议国事者,唯一奸佞委国之谯周耳!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而空有拔刀砍石之恨!呜呼!蜀汉之亡,其真亡于无贤乎?夫齐霸业终非齐无贤,秦二世亡天下亦非秦无继国祚之才。蜀汉亦是:主上失德,谋臣失职,诬邪小人为乱,是以蜀汉败亡之实祸也!亲佞远贤,纵然汉有天下四百载亦亡,况西蜀一隅乎?
  
  
  力源小子言:
  四海之内,论坛之中,众皆以文会友,各论所长。自古以来,以文章名扬天下者,但有人在,其论调亦非所然一味;哗众取宠者亦不乏其人。然则为名而哗,其名必不能长久,为诬人而立论,其言必不足以信。何以太史公之史记堪称百家绝唱,司马君实之通鉴为帝王之师?无他,其身其心正耳。身正,则行事不图名,心正,则论事以求实。以事实立论,是司马公等能成大家之故也!彰人之短以显己之长,非君子之所为,亦非为学之道也。
  夫孔明六出祁山,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而蜀民不怨,恃卫之臣尽忠于内,忠志之士皆忘身于外,愚暗之主得以守西南一地而有三分天下,盖因孔明之德也!武候得享大名千余载,是以武候待先主致忠、辅后主致诚、于僚属致公、于己致俭;而后世夫子又能秉诚而论,庶民百姓能感其德之故,幸也!
  小子之文至此已完,于此再拜谢各位网友支持。然文中论点实非小子自悟,乃王船山先生之论也!小子于闲遐之际翻阅王公所著之《读通鉴论》,读及深处,未尝不罢书而叹也:夫古之人读书、议论、立说之言何其独道哉!故小子摘其精要,略加修饰,成其文也。此文实王公之论,而小子假己之名以发,小子之过莫大矣!故于此还名于王公,以轻小子之过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1-14 21: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呜呼!延恃勇悍,然至死不知如何死....

他能不知道如何死么?烧栈道还不该死?
=======================
廖兄,在下之意实非叹魏延之冤死,实叹孔明遗计之周也!

此文内容已全部贴上,文中之言或对或不对,众兄共论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5-1-14 21: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倒行兄文才甚好,只是大作主旨概为向来已有的正论,没什么可再论的了(不好玩了)

不过。关于孔明北伐有点异议:

以武候之明,必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蜀汉之不可以西南一隅以兴汉室也。其出师北伐,攻也,特以为守耳----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势险要,疆域广阔,若收之以为屏障,则武都、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攻蜀之北,亦不能扰蜀之西,如此蜀汉可巩固以存,武候之算在此矣,是以知祁山之师,非武候初意,特为保蜀之计耳。名为攻而计实为守也,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有不得已,特未可一一与魏延辈语也。

这个话题争议已久,众说纷纭。

在众说中,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孔明频频挑战,除了以攻代守,逐步蚕食,激励斗志,政治造势,呼应东吴外,还有一重大可能是:在战役中捕捉敌方或有的失误,以图打造新一代的官渡或赤壁。

可惜敌手高明,没给他这个机遇。

又:如此猜测成立,那么诸葛的战略是有特色的,战术能力是有问题的。这里不采用“诸葛的战略足见高明”这一类措辞,理由是,没有成算,连年妄动征伐之师,先祁山、又陈仓,最后出褒斜,大有隳突乎南北之意,略有几分蝇营的味道。

个人本属拥亮派,和网友张角讨论后,痛感诸葛万能、军事无敌论实属不妥,一切归咎于失荆州后国力不济或者运气不来则更不成话,故改弦为良相论者,对诸葛其人的用兵思路和能力,姑且抱存疑态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偷心猎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454
编号 300
注册 2005-1-9


发表于 2005-1-16 00: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对魏延看法存在偏见,虽然其人放荡不羁性格上存在严重缺陷,但是须知魏延大败郭淮是诸葛亮北伐可考证的最大胜利!而魏延出斜谷从当时来说是可行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sj02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5
编号 29385
注册 2005-1-2


发表于 2005-1-20 00: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唉,只当是一个神话来读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0 17: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1-14, 19:15:23发表
呵呵,我只是看不得魏延被人冤死的说法,他是要夺权,夺法不高明而死的吗。期间,置国家利益于不顾,陷中央军队于危险,实在是活该遭人唾骂一疯汉。

不服姜杨是有,想夺权就过了。此时诸葛亮已殁,军职上便是魏延最大,假节战时可杀违反军令者。

但魏延平时太叼了,没和这些年轻后辈搞好关系,朝中无人,因此一但有事吃亏的肯定是他了。烧阁道,是为了先回都城面见后主;之后攻击杨仪,应该是已经得知朝廷风向不利于己,蒋琬率中军前来问难,因此想先下手为强。只不过他小瞧了诸葛亮的威望,平时被自己善养的将士,一听到诸葛的名字就四散了。

不得其死应该是比较适合的评价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0 17: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倒行逆施于2005-01-14, 21:00:40发表
  蜀汉之没
亲佞远贤,纵然汉有天下四百载亦亡,况西蜀一隅乎?

这话不对,汉室和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汉代,主要是400年封建统治下,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因此才有黄斤之乱,才有之后的诸侯割据权力再分配。

蜀汉灭亡,主观上是后主昏庸宠信佞臣,客观上是益州地小民乏,国力不足以抗衡中国。而后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1-25 10:3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loyani于2005-01-20, 17:15:17发表

QUOTE:
原帖由倒行逆施于2005-01-14, 21:00:40发表
  蜀汉之没
亲佞远贤,纵然汉有天下四百载亦亡,况西蜀一隅乎?

这话不对,汉室和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汉代,主要是400年封建统治下,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因此才有黄斤之乱,才有之后的诸侯割据权力再分配。

蜀汉灭亡,主观上是后主昏庸宠信佞臣,客观上是益州地小民乏,国力不足以抗衡中国。而后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小子愚见:
楚汉相争,汉高虽弱,最终能够得天下;后唐庄宗李存勖,亦一时俊杰,最后也失德而人心向背。后主昏庸宠信佞臣才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5-1-25 21: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答倒行朋友“后主昏庸宠信佞臣才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说。

蜀汉为什么灭亡,其实原因很多,争论具体哪一个原因最大,没实际意义。起码有3种说法都成立,但都很勉强:

一、战略格局上自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开始,就已经无力回天;但是,可以这样驳:就是出师表所说,刘备当初不过一流浪军而已,且能翻然翱翔,所以成败不可逆料,事在人为。

二、阿斗用宦官,董允过后诸臣不能约束。此所谓内因。但也非完全定数,蜀汉再出个四相一个档次的人物,当可以解决此患,姜维在外用武,不如前四相的政治水平,不是完全没有过错的。

三、姜维用兵不成功,未能取得军事上的明确战果,在灭蜀战役中主力囤于沓中,被动了。

这种事情,本来是动态的,比如说把:

汉中王时期,关羽淹7军,此时刘备VS曹操,问鼎天下,成败当在五五之数
诸葛时期,三七之数,并非完全不可为
黄皓误国时期,一九而已,倘使诸葛瞻固守关隘不出击邓艾,姜维使廖化守剑门,自帅万人回援,结果是邓死钟退,蜀汉未必会那样子灭亡,可见黄皓阿斗,也不是决定性的主因。

动态综合看问题才是硬道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5-1-28 16: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偷心猎人于2005-01-16, 0:06:06发表
楼上对魏延看法存在偏见,虽然其人放荡不羁性格上存在严重缺陷,但是须知魏延大败郭淮是诸葛亮北伐可考证的最大胜利!而魏延出斜谷从当时来说是可行的。

魏延出虾米斜谷呀?他闹着要出的才不是斜谷呢。

北伐5条路,按由西往东顺序:

祁山大路、陈仓道、褒斜道、当骆道、子午道。

诸葛第一出的时候,赵云疑兵的箕谷,是褒斜道的谷口。换言之,箕谷是斜谷一部分。赵云撤退把栈道给烧了,诸葛给哥哥写信说,很不好修。

最后一出的五丈原,是斜谷。估计那时栈道修复了。

中间诸葛出过陈仓,未能攻克郝昭保守的要塞。我奇怪的是,韩信当年可以暗渡陈仓,可见此路畅通。诸葛整个北伐期间,却鲜有在此地用兵。这个没有资料,不敢妄自猜测。

当骆道、子午道历来不见使用,估计是只能通行轻装步兵的险峻山路。直到灭蜀战役,钟会大军才有支队走过。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4 05: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66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