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1-12, 12:48:28发表
燕京兄竟然有这样的观点:不是都说诸葛治理的好吗?有十几万大军不是很正常?加上连江洲的兵马都调过来使用了,兵力更加集中。
我狂汗啊.燕京兄分析蜀汉军力,不是查看分析史料,而是认为诸葛治理的好就有10几万,如果治理不好呢??
蜀汉灭亡时候是士兵10万2千.公认蜀汉军力在诸葛时期上限也不超过多少,有一说是14万.这是全国动员的数字了.也是在把江州的部队调动的2万过来之后,诸葛亮234年北伐才有兵达10万的表述,之前4次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
至于用魏国给司马增援来推定司马原来兵力不如诸葛,更是晕倒.增援是顾虑司马不是诸葛对手,其包括兵力数量,装备武器训练素质,战斗决心和谋略,还要考虑一个因素,诸葛准备3年,又邀请吴国夹攻,其决心极大,绝不能等闲对付.不是因为司马人手不如诸葛.
“守战之力,力役参倍”,还有个原则哪,倍则攻之,诸葛一再采取攻势,自然是他的人马是司马的两倍咯.这样机械推论,难以客观.
司马懿是中央军事指挥官,平常居于都城,与守边大员不同,他西行关中抵抗诸葛,自然是从都城带走部分中央常驻部队,并负责指挥关中战区的部队,象郭淮等人就要听指挥,因此其部队主要有原镇守关中陇右的部队,和带入关中的中央军,由于史料不详细,我们只能从前后的一些片断做简单分析.231年北伐,曹魏皇帝也是不顾大臣反对,累次增加司马懿兵力,皇帝如此重视,司马懿的兵力是绝对不少的.三国志中虽然不反映具体数量,但231年,司马懿兵力一再集结增加后,两次督兵(街亭之战是5万人)支援关中的张颌也在他手下,则司马懿带入关中的部队少于5万的机会不大.231年司马懿主场坚守都甚至出现了兵粮支持不上,要赖割取当地的麦收支持军粮的情况.景况比粮运艰难的蜀军都不见的好.司马兵力能少到那里.234年.,皇帝东边对付孙权,也没有调走西边的部队,反而再派2万人去支援他.原来守备关中陇右的部队也不知道具体数据,试用公元263年的情况分析,当时姜维北伐的兵力和强度已经是不如诸葛亮了,一般是说数万人,魏国在西线的守备兵力应该不会超过司马懿时期,263年魏伐蜀,邓艾部3万人,永州刺史诸葛绪部3万人,这是原有的兵力的大部分,至少还有小部分留守的.如果公元234年魏国西线守备兵力与之持平有6万多人,司马懿带入关中的5万人,后来支援2万人.就有13万余人.当然,由于史料缺少,这只是个粗陋的推测.但234年北伐,司马的兵力很可能比诸葛大不少.
有什么好汗,还是狂汗的呢?
这个兵力又不是我分析推测出来的,而是晋书记载的。不要说晋书是我编的呀!
这个公认的14万,来自何处?谁家公认的呢?请教了。
诸葛第一次北伐就有两线兵力皆多于魏军的记载,这次又是诸葛与孙权联系好同时发动的全线进攻,自然投入全部能够使用的兵力。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诸葛作战谨慎,这个大家都认可吧?在这样的情况下,说诸葛兵力少反而要拼命进攻?还隔着运输困难的秦岭?有人相信吗?
这里你就错了:司马不是镇守中央的。看晋书宣帝纪记载: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可见,司马就是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自第四次北伐后一直镇守西线。而魏明帝当时增援的中央军到是应在战役结束后就调回洛阳了。而此次当跟随明帝东征,只有2万派给司马。
因此,你推断兵力的前提错误,兵力也就不准确了。希望再仔细探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