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青年(The Angry Young Man)”是指20世纪50—60年代在英国主要由小说家组成的一个文学派别,他们大都来自工人阶级或中下阶层家庭,其中一些曾经由政府赞助在战后兴办的“红砖大学”(新大学,与老牌大学如牛津等相区别)读过书,虽然个别人曾经有牛津教育背景,如金斯利.艾米斯(1922— );其他主要作家还有约翰.韦恩(1935— )、约翰.布莱恩(1922—1987)、艾伦.西利托(1928— )以及剧作家约翰.奥斯本(1929— )。不过,“愤怒青年”这一命名并不是来源于小说家,而是由剧作家约翰.奥斯本的一出名叫《愤怒的回顾》的三幕剧而来:出生于工人家庭的主人公杰米.波特失了业,同出生于富裕中产家庭的妻子靠开一家糖果铺勉强糊口。其舞台背景可以说是英国战后工党政府为重整经济而实行的“福利国家”政策时期下层人民穷苦生活的缩影——顶层阁楼上的破败天窗,墙壁,简陋家具,煤气灶。该剧对英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中产阶级虚伪的道德习俗进行了无情的嘲讽。1956年8月,该剧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上演后非常轰动,被认为是对英国社会现实不满的青年一代的愤怒宣言,于是“愤怒青年”这一称呼便为批评家使用,指所有那些在作品中表达了同样情绪的年轻作家。
可见,要做个真正的“愤青”也是需要一些水平的,至于经常被骂的那些愣头青们,那里算得上什么“愤青”,“粪青”而已~
这个帖子已被 阳光下的海鸥 于 2004-12-22, 22:57:41 编辑
可见,要做个真正的“愤青”也是需要一些水平的,至于经常被骂的那些愣头青们,那里算得上什么“愤青”,“粪青”而已~
经常“被骂”就成了愣头青,成了“粪青”?挨骂的倒霉,骂人的成了“××”。
问一下楼上的,到底是“骂人”好,还是“被骂”好啊?
不过还好,总算对“愤青”一词的来由有个较正式的说法了。
“愤怒青年(The Angry Young Man)”
遍查“愤青”词条,没见有此说法。估计源于“知青”“文青”的衍生为正解。“愤青”可看成独立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