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宋祖”有资格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么?, 关于从士兵到将帅,从将帅到皇帝的赵匡胤……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12-30 22: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秦始皇的片头曲是“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握于手中”~~~“那个再敢多说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4-12-31 00: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12-30, 22:56:18发表
我记得秦始皇的片头曲是“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握于手中”~~~“那个再敢多说话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谁人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政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敢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诵我如何叱咤!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鬼眼狂刀

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35
帖子 2028
编号 27665
注册 2004-12-13


发表于 2004-12-31 01: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4-12-31, 0:41:36发表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谁人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政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敢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诵我如何叱咤!

如此豪言壮语也只有秦始皇有这个权力说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汉武多年用兵,晚年知道了悔改,从而使延长了西汉的朝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足鼎立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63
编号 10277
注册 2004-7-8


发表于 2004-12-31 10: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必然是一个成功的战略家,所以我们议论功过也应当从大局着眼。当然,由于文化素养、政治观点、历史知识、个人喜好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差异,每个人的大局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抗日战争时的曲线救国未必就错,而有的人认为毫不妥协的武力抵抗才是出路,有的人痛斥汪精卫,有的人想方设法为他平反,有人论武功,有人讲文治,甚至有的人以杀人多寡来评定封建统治者功过是非。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统治者有功过,议论者无对错(只要是以民族自豪感为根以事实为本的论点就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议论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事件时不得不以成败论英雄,有的人经常喜欢假设,例如说某人再多活几年就会怎么怎么样,某一战胜了又会如何如何,严肃的议论里掺进这样的假设没有丝毫意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4-12-31 12: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三足鼎立于2004-12-31, 10:14:21发表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议论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事件时不得不以成败论英雄,有的人经常喜欢假设,例如说某人再多活几年就会怎么怎么样,某一战胜了又会如何如何,严肃的议论里掺进这样的假设没有丝毫意义。

道理是正确的  。
可惜,我们在这里讨论并不是要些历史论文或探讨历史课题,说白了,并不是在严肃的议论,纯属在这里YY    ,既然是YY,假设就假设罢  ,灌水需要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轩辕神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7
编号 29193
注册 2004-12-30


发表于 2004-12-31 22:2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分析有理,我赞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3-31 20: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匡胤是个不错的政治家,他的重文轻武政策是最大的亮点,是权力维持的重要保障,估计其他几个皇帝,作的也不可能比他做的更好。但是论做为帝皇的御人之术是较逊的。而他的统一功绩里决不能少了柴荣,没有柴荣的前期指挥的高平和三征南唐的准备工作,赵匡胤不可能在后来的战争里节节胜利,他本身是个勇将,一流的战场指挥官。但是论战略策划,战役全局的把握他根本无法和柴荣相提并论。他自己亲自指挥的战争根本不能证明他是一个名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醉眼看苍生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8
编号 34747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3-31 21: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他的杯酒释兵权太经典了,没通过流血就把兵权掌握到手中,中国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吾非鱼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5381
注册 2004-11-22


发表于 2005-4-1 07: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4-12-18, 0:48:06发表
宋祖当然有资格.

且不说其武功,单其定下的两条祖训,便可使后代帝王汗颜

是这样的。有宋一代,他由于早死,武功不如其他三人,但他的仁德,他的文治是有过之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胡无心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3
编号 18860
注册 2004-10-13


发表于 2005-4-1 10:1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还少了一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其实毛主席这样写 不当只考虑压韵,这也正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中几个统一的王朝的存在序列,只所以不写明清是一是因为考虑诗词的压韵,二是考虑朝代的先后序列,再一个是在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中,明清扮演的是个不光彩的角色,中国落后于世界起始于这2个朝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yanhy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401
编号 29347
注册 2005-1-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1 19: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太祖靠一身本事取天下,这点上就是唐太宗也比不上,太宗只是相当于一个军区司令,他只是负责对王,窦等人的战事,平定江南是李卫公的功劳,真正指挥全局的是高祖。而秦皇,汉武仅凭祖宗之力而成伟业,更不可与赵匡胤相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4-1 20: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太祖靠一身本事取天下?从没听说过这种话。他当皇帝时的形势可比李世民要好多了,南唐已被打的没了火气,根本不敢再联合他国对抗,吴越,荆南,湖南均称臣,后蜀失去了秦,凤二州。又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支援。北汉从高平之后就只有招架之力了。辽国又是睡王当权,没有南下之意。后周的综合实力比南方各国都强,南方被分割的各处也被分化了。王朴可是连先南后北的基本战略都给他定的差不多了,然后又碰上南方的一大票草包将领,才给他将南面定下来的。看看他打了二次北汉,哪一次不是给辽的援军撵了回来。柴荣的先难后易,先北后南他不敢学,也没那个资本学,这只有象柴荣那样的战略高手才能做到。赵匡胤可称赞的也就是“杯酒释兵权”吧。他当了18年皇帝也没完成统一大业,最后还是他弟弟灭了北汉。十六州就一直放在外面了。
李世民对手可是要强的多了,王世充,窦建德都是很有能力的人,虎牢关一战非大智大勇者不能为之。唐的势力在隋末一开始可不是最强的。是一点一点的挣起来的。唐的天下是很多人的功劳,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众人的功劳才重现统一。宋的统一也是一样,是柴荣,赵匡胤,赵匡义三代才完成了。赵匡胤只不过是表面上攻城掠地的最突出的人而已。要是让我来选代表,我会选柴荣做为这段统一战争里的代表人物。只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赵星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51
编号 4674
注册 2004-1-22


宋太祖曾一厢情愿的认为通过厚利购买辽人首级就可以平定边疆.所以他对宋朝以后的持政方针有很大的影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赵星文于2005-04-01, 22:12:52发表
宋太祖曾一厢情愿的认为通过厚利购买辽人首级就可以平定边疆.所以他对宋朝以后的持政方针有很大的影响.

那不过是宋太祖的一句戏言而已,不幸被起居郎记下来了。

只要稍微想一想,赵匡胤这么精明的人,怎么可能真正要实行这个如此幼稚的计划呢?

他的钱首先是用来和平赎买,如果不成在武力攻取,先礼后兵。说用钱买人头只不过表现了他必胜的信心罢了。意思是,辽人不就那么点人嘛,用钱都能一一把人头买下来。

可惜天不假年,他只活了五十岁就暴死。否则燕云真说不准就收回来了。

世宗其实凭借的是魄力和一点点运气,如果没有运气,他只会被批为卤莽,与赵光义一样。

世宗伐北汉最后也是失败,并不比赵匡胤高明。他北伐也是完全恃勇前进,并没有什么奇计,只不过没有碰到辽军主力,才显得如此顺当。赵光义北伐刚开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周世宗幸亏病了,病得真是时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4-3 17: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有没有好好看看《资治通鉴》里柴荣在北伐前的准备工作?我给你说一说吧,他伐北之前就和王朴多次商量,然后先施放烟幕做出伐蜀的表象,“帝谋伐蜀,冬,十月,己卯,以户部侍郎高防为西南面水陆制置使,右赞善大夫李玉为判官。”,然后打了一场表面的仗,“李玉至长安,或言“蜀归安镇在长安南三百馀里,可袭取也。”玉信之,牒永兴节度使王彦超,索兵二百,彦超以为归安道阻隘难取,玉曰:“吾自奉密旨。”彦超不得已与之。玉将以往,十二月,蜀归安镇遏使李承勋据险邀之,斩玉,其众皆没。 ”很可能李玉真的有密旨在手。之后在北伐时是尽可能的隐藏自己的军力,“辛卯,上至沧州,即日帅步骑数万发沧州,直趋契丹之境。河北州县非车驾所过,民间皆不之知。”攻辽时辽兵的反应是很迟钝的,就是因为柴荣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掩人耳目的花招。“乙未,大治水军,分命诸将水陆俱下,以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太祖皇帝为水路都部署。丁酉,上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相连数十里。己亥,至独流口,溯流而西。辛丑,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表面上是十分的轻松,但为什么这么轻松?是因为兵力悬殊吗?不单单这样,看前期准备“夏,四月,庚寅,韩通奏自沧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乾宁军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开通水道,用水军进攻。为什么?因为辽军的骑兵强,但在水上就毫无用处。用水军攻城,克制敌军之长,不战而胜。这才叫名将。赵匡义那个不知兵的家伙能和柴荣比?可悲。再看“戊申,孙行友奏拔易州,擒契丹刺史李在钦,献之,斩于军市。”五月四日后周军已经到了易州,要是柴荣不生病,主力部队前进的还会更快,据辽史辽军主力到达幽州是在五月中旬,反应是迟钝的一塔糊涂。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幽州的守将是谁?是萧思温,看看他是个什么人“萧思温以尚主,为群牧林牙,在军中龌龊修边幅,僚佐皆知其无将帅才。后为将,果无功,事穆宗,无所匡辅,士论不与。至是以后戚蒙宠,居显要,寻加尚书令,诸勋戚皆不平。五月,从辽主猎闾山,乙卯,盗杀思温于盘道岭。”这种人能和电帅耶律休哥比?柴荣真的是冒进吗?还是对辽国的内部了如指掌之后做出的决定呢?攻三关是一场闪电式的偷袭,时机稍纵及逝。当辽军到达幽州时,柴荣就已经退兵,这不单单是因为生病的原因,同是因为时机已经不再了。至于他对攻下幽州好象是非常有把握,我没有足够史料,无法证明他的构想。不过当时后周的情报工作是十分的出色,辽的政策也没有对幽州的民众进行巩固。逃民不断(事实上辽对十六州的经营是在辽景宗时开始,到萧太后时完全巩固的)对会发生我不知道,我也不想预测,那是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世宗北伐和宋太宗北伐是完全二回事,竟然说他会坐驴车而回,只能说你没读懂世宗的史料。
建议看看《资治通鉴》里的三征南唐中的后二次,以及战后的外交,政策。你会明白赵匡胤和柴荣之间的政才差距足有十六年之久。战略上的差距是更不用说。五代宋初的名将就柴荣一个,余子皆不足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柴荣是硬挺着要进兵,诸将都反对,最后又赶上生病才退兵的。

孙行友是偏师,拿下易州以做犄角之势。

如果说辽军反应速度慢,不妨对比一下高粱河之战,宋军已经打到幽州城下了,辽军援兵才到,不是照样得胜吗?
辽军骑兵为主,野战占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周世宗虽然整顿禁军,但骑兵仍然差得远。所以除非周军够快,在辽军到来之前先拿下幽州,否则依然胜负难料。

不妨看看高平之战后,周军妄图扩大战果,结果在忻口败于辽援军,全军撤退。可见周世宗当时就没有料到北汉的守土之志之坚和辽援军之速之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李世民起兵时本身就有资本,秦皇汉武即位时就更不用说。
只有宋祖,他最初的资本就是自己,从小卒到皇帝。周世宗的武功也至少有他一半的功劳(整顿禁军、三伐淮南、北定三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4-3 19: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没错,在高平之战后世宗作为战局的指挥犯了和宋太宗一样的错误,但是对高平之战的战前准备还是不错的。他陷落险境也不能全怪他,当皇帝才二十多天,没能对部队进行调整,而且到了三征南唐后他的战略准备越来越好,象宋太祖被人大赞的十八里滩之战,通鉴上说的显然比宋史的要合理,世宗先前在作战前准备了骆驼渡水破敌,“太祖继之”。宋史上变成了宋太祖先驾马过去,也许他一个人能办得到,但是其他士兵可不全是他那样的猛将。还是通鉴说的合理。此外柴荣在三征南唐中还准备水军,开掘水道。变不利为有利。作战时也不再有被粮食,气侯困扰的情况出现,战后的安排更是高明,对南唐安抚怀柔,经济控制。很明显是为了北伐在作准备,而之前伐蜀也是一样的。事实上柴荣和王朴的对手一开始就是辽。看王朴的平边策“先易后难”以南唐为易,先行进攻有人说其实南唐是难,应该象宋太祖一样现打蜀的易。其实这些人都会错意了。说南唐易是指针对辽的实力而言。蜀与南汉对柴荣和王朴这二个人来说根本不够看,他们的对手是辽+北汉,南唐这种有实力一争长短的对手。先攻蜀,南唐使之不敢轻举妄动,然后被上夺取十六州,以地利之险防止辽兵的援兵增援。北汉就能拿下。(事实上宋太祖二次攻北汉均为辽的援军和气候影响而不利退兵,宋太宗灭北汉也是因为击败了辽的援兵,柴荣在首次北伐不利后就看出这一点了)之后再向下消灭被分化的诸国。这个方案几乎是在柴荣攻北汉之后就开始提出了。柴荣准备了五年,我无法相信他最后进攻幽州的决定是心血来潮。到后期他的战略准备是非常周到的,而他的北伐也是在和王朴这个智囊商量之后才实行的。他们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我们现在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他们的对手是辽国的睡王和萧思温,历史上没看见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战绩,也没有对军队进行调整加强,对十六州的人民更是不知养护,年年有逃户进入周境。民心极不稳定。这时的辽军主力不能跟后来的那支比,更接近的是耶律德光时的那支部队,而石重贵曾经二次大败辽军,辽军的装备并不如汉人的军队。要不是杜重威之流卖国,耶律德光打不打的进来还是个问题。柴荣双方的军队并不见的有什么绝对的差距。要是实力悬殊为何辽国后来不抢回三关。之前几次和后周都没有真正的交手。

柴荣是硬挺着要进兵,诸将都反对,最后又赶上生病才退兵的。

诸将都不是战役的真正指挥者,也没一个是真正的名将,说到底只是一帮战场指挥官。柴荣才是完全把握全部情况的人。有些情报是不会让他们都知道的。上面的李玉就是个例子。没有关于柴荣病情的资料,上面的看法只是我的观点。但是足够证明周世宗和宋太宗的差别。

辽军骑兵为主,野战占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周世宗虽然整顿禁军,但骑兵仍然差得远。所以除非周军够快,在辽军到来之前先拿下幽州,否则依然胜负难料。

问题就在这儿。我们无法知道柴荣倒底看到了什么,他是否有足够的把握在萧思温手中夺得幽州,历史上说萧思温在辽军主力到达前还是出兵了,但只是和后周的后军打了一场。这场仗最后就没了……

关于柴荣的战绩里,赵匡胤是他的一张王牌,但是统筹整个战局是柴荣,赵只是其中一个战场的指挥官。二者的作用是不能相提并论。当然阿胤是最抢眼的一个。可是,帅的作用毕竟强过将。

说起来我也很喜欢赵匡胤,但是为了捧高他而糟蹋柴荣我可是绝不答应的,张兄大概见过宋查理的文章吧。那个人最擅长在真相旁挖洞了,可不要上当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j181818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0
编号 13361
注册 2004-7-25


发表于 2005-4-3 22:4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各位评价帝王 到底是根据什么来评价的。。。
我到是觉得 宋 的老百姓日子过的最好
我只是个小平民百姓 所以我认为 宋祖 的资格不用验证
到是 秦皇 汉武 这两位的资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4-4 17: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的品价第一标准是做为帝皇对民众的态度和养民的政策,然后是在历史上的贡献,之后是作为统治者的能力和开明程度,再往后才是人品。政治家很多是没人品的,但是能对百姓有利就可以了。宋祖唐宗当然入选,柴皇光武也够格,秦皇汉武第一个标准就没办法打高分,至于写那首词的人我认为在第三点上很有些问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查理的文章我是看过,但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他为了抬高宋太祖而把唐太宗贬成了禽兽,我就很不以为然。
其实为了抬高一个人而打压另一个人我也是极不赞成的,但是有人为了贬宋太祖把柴荣吹得太神了,这似乎也并不公平。

我还要说一点,柴荣北伐时的总体形势与赵光义时的形势差远了。赵光义北伐时全国除了西北党项还处于羁縻状态,全国已经统一了,只差燕云十六州(除去已经放弃的安南不算)。而柴荣时虽然周围小国孱弱,但毕竟都是祸患。最重要的还有个北汉在西北贼心不死,虽说被周击败,但只要辽人一摆手,他们肯定出兵(事实已经证明了,周军刚从三关撤回,北汉就要出土门袭击)袭扰周军后路。

所以,周世宗冒得险比赵光义要大,万一不利,后果不堪设想。当然,这两个人的军事才能不可同日而语,但依我之见,周世宗北伐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
退一步讲,即使拿下幽州又如何?契丹仍是北方一患(想灭掉契丹几乎不可能),只不过由于重新掌握了地利,威胁稍小了些而已。

赵匡胤当皇帝之后与从前当武将时的用兵的最大不同就是变得谨慎。因为皇帝要为天下计(为了自己的天下计),而当武将只要打好自己的仗就成。
所以他为收复幽云做了两手准备,赎买和进攻。很多人都不理解赵匡胤为什么要赎买?是他自认为打不过契丹吗?
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兵连祸结了百年之久,该与民生息了。不能够轻易发动战争,尤其不能轻易地挑衅如此强敌,能够和平解决尽量和平解决。这是赵匡胤从单纯的武将转型为政治家的一大标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4-5 15: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犀牛司令于2004-12-17, 23:53:25发表
毛泽东在他的千古诗句中,写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诗句,
...........................................

呵呵,这首诗词实际上不是毛写的.
是胡乔木写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4-5 21: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可从来没有贬低宋太祖的意思,他是我最喜欢的帝皇中的第三位,比唐宗还高。他之后采用统一方针先南后北是符合他自身的形势做出的决定,说的上是英明的决断,但是先北后南的方针只有周世宗和那时的形势才有可能做到,我没说过周世宗一定能成功,怎么说我把他吹神了?除了实力差距过于悬殊的战争,有那场的战斗是必胜的。作战前先要周全策划,战场上随机应变,战后合理安排。士兵纪律严明,统率得力,将领掌控全局,巧妙应对。就算这样还是无法排除某些意外的因素造成失败。
   
柴荣的形势比赵匡义时差远了吗?我认为各个时期的形势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具体分析。当时后周的实力的确是不能和后来的北宋并列,但是这时的辽也是无法和后来的辽相比。内部叛乱频频,是前所未有的颓势,连耶律德光时都比不上。从将领上来看后周当时的将领能力可是比赵匡义时强的多了,此时辽国的将领没有展示出能力不做评论。还有当时的十六州的民众的心理,由于耶律璟的不知养护,双重盘剥,纷纷逃入周境。赵匡义时却因为辽景宗和萧太后的经营融合,在宋军进攻时“间计不行”连策反都行不通,有人就这个问题警告过宋太祖“日久恐人心思变”果如其言。后周北伐时蜀失去了秦凤二洲,进军无门。南唐新败精锐丧尽。当时自保都有困难。北汉是扰边了。但是是等到后周军队撤退时才开始扰边的,而且“己巳,李重进奏败北汉兵于北井,斩首二千馀级。”“六月,乙亥朔,昭义节度使李筠奏击北汉,拔辽州,获其刺史张丕。”一触即溃,并未成大气候。而且北汉和十六州的问题可说在北伐是一个问题,柴荣绝对是考虑到了北汉的问题。“乙巳朔,侍卫亲军都挥使、天平节度使李重进等始引兵继至”李重进是后到的,是不是之前他做为后方的防守者呢?李重进一开始不在北伐军中。而李筠则一直在后方。
幽州都不重要那什么地方重要呢?幽洲是北方最大的险关之一,也是门户之一,北上可前往辽国的上京,守可控制辽军南下,幽州北面地形是限制骑兵的绝好的
地形,凭借此地就向周边一步步图取其他各州。同时可以不再将大量的军队放在边境上防守。扩大军队的机动性。切断辽军的增援,北汉就是弹丸黑子,孤立无援。后来北汉投降是为了什么?
赵匡胤能采用和平措施对待十六州是因为他经过了19年经营后有了大量的资金积累。而且和辽的关系不错。更因为辽的实力也在增加,同时对十六州的统治已经巩固,强行夺取未必能成功。柴荣接手时可没有那种将南北联合在一起的经济网,而且北汉和后周是世仇,一再联合辽人南下入侵,那有和一再打自己巴掌的人作朋友的。要是有能力和平解决,柴荣肯定是会考虑的,但他没有那样的经济基础和外交基础。你认为他想打仗吗?那他三征南唐时干嘛要和南唐一次次谈判,直接打不就行了。柴荣对百姓的关心程度只会比赵匡胤更强,只是当时十六州不能不抢,就象台湾。如果到手,北宋的天下也许还能更持久。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假设,四百八十年的余恨……

话题跑到世宗北伐上去了,本来是想夸阿胤的,结果变成了这样。不如新开一个贴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兄若如此说,你我观点应该还算比较接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6 17: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旁观兄有才辨,轩辕又多一高手了!

我也想谈谈宋太祖,首先是北宋统一中国的战略问题:
北宋统一中国,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我觉得这个策略是符合当时战略形势的明智之举,是比较稳妥的。

   按当时天下形势,赵宋代后周而拥有中原,北有契丹北汉,南有蜀楚吴越。北宋所处中原腹地,实为内线态势。处于内线作战的一方,必须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契丹视北汉为制衡中原的砝码,若有不虞,必倾力入援,而北汉国家虽小,但士马精锐,且依托契丹外援,急难图之。然而南方分裂以久,不能形成统一政权,且南唐、吴越、荆楚、后蜀、南汉、樟泉各个割据政权,相互猜度,矛盾以久,难以形成合力。南方虽地域广大,但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体而言,都无法对抗中原。五季时期,南方的战略态势与三国、南北朝时期大相迥异,客观上为赵宋用兵南方,铺平了道路。在统一南方的战事中,宋太祖同样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使用谋略,或攻心,或笼络,利用南方割据政权,势单力薄,矛盾重重,而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用很小的代价,将其各个击破。

 应该说宋太祖外豪爽而内有机谋,胸怀韬略,尤善攻心。从“杯酒释兵权”到“笼络吴越”都展现了他的攻心技巧。归纳起来,有几点颇值得后人玩味:
 (1)开门见山,一针见血,震慑对方心理。
 (2)注重笼络与攻心并举,迫之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让对手不敢有所妄动。
 (3)善于站在对手的角度上,利诱对方,“指条明路”“找个台阶”让对方心甘理得的就范。

  “杯酒释兵权”不流血而削武将之权;吴越、漳泉主动纳土,不战而屈人之兵。其背后都体现了宋祖非凡的攻心技巧与政治手腕。

  宋太祖用兵上,可取之处甚多。太祖用兵谨慎,善于谋划,慎重初战,不打没把握之仗,正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伐蜀,灭南平,讨南汉,征南唐,秉承“先易后难”的打击顺序,且战前谋划精当,战时兵贵神速,均是一战而定。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得中原四战之地,而成就大业者,能有几人?无非光武、魏武、宋祖三人而已。
 
总体来看,宋祖文筹武略,应不在唐宗之下,可惜壮年早逝,不能成就非凡之文治武功,也是时也!命也!岂非人力所能扭转。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4-06, 17:52:29发表
旁观兄有才辨,轩辕又多一高手了!

我也想谈谈宋太祖,首先是北宋统一中国的战略问题:
北宋统一中国,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我觉得这个策略是符合当时战略形势的明智之举,是比较稳妥的。

   按当时天下形势,赵宋代后周而拥有中原,北有契丹北汉,南有蜀楚吴越。北宋所处中原腹地,实为内线态势。处于内线作战的一方,必须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契丹视北汉为制衡中原的砝码,若有不虞,必倾力入援,而北汉国家虽小,但士马精锐,且依托契丹外援,急难图之。然而南方分裂以久,不能形成统一政权,且南唐、吴越、荆楚、后蜀、南汉、樟泉各个割据政权,相互猜度,矛盾以久,难以形成合力。南方虽地域广大,但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体而言,都无法对抗中原。五季时期,南方的战略态势与三国、南北朝时期大相迥异,客观上为赵宋用兵南方,铺平了道路。在统一南方的战事中,宋太祖同样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使用谋略,或攻心,或笼络,利用南方割据政权,势单力薄,矛盾重重,而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用很小的代价,将其各个击破。

 应该说宋太祖外豪爽而内有机谋,胸怀韬略,尤善攻心。从“杯酒释兵权”到“笼络吴越”都展现了他的攻心技巧。归纳起来,有几点颇值得后人玩味:
 (1)开门见山,一针见血,震慑对方心理。
 (2)注重笼络与攻心并举,迫之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让对手不敢有所妄动。
 (3)善于站在对手的角度上,利诱对方,“指条明路”“找个台阶”让对方心甘理得的就范。

  “杯酒释兵权”不流血而削武将之权;吴越、漳泉主动纳土,不战而屈人之兵。其背后都体现了宋祖非凡的攻心技巧与政治手腕。

  宋太祖用兵上,可取之处甚多。太祖用兵谨慎,善于谋划,慎重初战,不打没把握之仗,正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伐蜀,灭南平,讨南汉,征南唐,秉承“先易后难”的打击顺序,且战前谋划精当,战时兵贵神速,均是一战而定。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然得中原四战之地,而成就大业者,能有几人?无非光武、魏武、宋祖三人而已。
 
总体来看,宋祖文筹武略,应不在唐宗之下,可惜壮年早逝,不能成就非凡之文治武功,也是时也!命也!岂非人力所能扭转。

王佐兄与我的观点甚为契合。


我觉得南方诸国虽弱,却不可以掉以轻心。宋祖把弱敌当强敌打,战前必有充分准备,不光是军事上,经济、外交、宣传都做得很到位。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有些时候,敌人看起来很弱,根本不堪一击,但如果不慎,很可能被弱敌羞辱一番。如前秦符坚。

宋祖在用兵重视战前准备上类似于杨坚。杨坚在灭陈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不同的是宋祖并不象他那样,几路出师,每段边境都有军事行动,我觉得这样大可不必,只要抓住几个重点即可。宋祖在平南各战役中,没有几次兵力上占优势的,但以少胜多频频上演。征西马步水陆六万人66日收全蜀即是一例。准备工作如收南唐前训练水军、计除林仁肇

还有,我最佩服的就是宋祖的攻心手段,荆南虽小,若动起兵来,也要费些时日、精力、兵力力和财力。而宋祖一招假途灭虢,荆南三州兵不血刃即告得取。
平南诸战前,都是先为即将掳来的国君造府邸,一下子就把国君的死战决心打消掉了,都知道事不济归降也没什么打不了,自然斗志顿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6 18: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4-06, 18:14:22发表

王佐兄与我的观点甚为契合。


我觉得南方诸国虽弱,却不可以掉以轻心。宋祖把弱敌当强敌打,战前必有充分准备,不光是军事上,经济、外交、宣传都做得很到位。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有些时候,敌人看起来很弱,根本不堪一击,但如果不慎,很可能被弱敌羞辱一番。如前秦符坚。

宋祖在用兵重视战前准备上类似于杨坚。杨坚在灭陈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不同的是宋祖并不象他那样,几路出师,每段边境都有军事行动,我觉得这样大可不必,只要抓住几个重点即可。宋祖在平南各战役中,没有几次兵力上占优势的,但以少胜多频频上演。征西马步水陆六万人66日收全蜀即是一例。准备工作如收南唐前训练水军、计除林仁肇

还有,我最佩服的就是宋祖的攻心手段,荆南虽小,若动起兵来,也要费些时日、精力、兵力力和财力。而宋祖一招假途灭虢,荆南三州兵不血刃即告得取。
平南诸战前,都是先为即将掳来的国君造府邸,一下子就把国君的死战决心打消掉了,都知道事不济归降也没什么打不了,自然斗志顿减。

建昭兄评价的不错!
尤其是有关宋太祖的战略运筹、军事谋划与政治策略的论述最好。

还有,我也觉得赵宋消灭南平、武平两个割据政权,平定整个荆南的战役,是外交迷惑与军事打击结合的非常漂亮的一次战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以史为鉴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36107
注册 2005-4-6


发表于 2005-4-6 19: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为开国皇帝,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其实这些不同时代的明君还真不好比较,所以并列也是比较好的做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4-6 20: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才辩愧不敢当,只是崇拜柴世宗,多看了些相关资料。当时形势就是这样,北上进攻就要打硬仗,而且不能打长期的仗,因为国力经不起。如果向南进攻,也要分化对手,各个击破。但是也无法速战速决,因为割据政权比割据势力要难安定。同时会让北方坐大。从长远考虑来说,北宋让第一对手辽既拥有十六州,同时又得以发展实在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宋祖刚上台根基不好,威望比他高的人有的是,不得不对部下进行削减。这样一来就不太可能北上快速取下幽云,而且世宗的北伐多少会打草惊蛇,辽人定会加强防备,再靠突袭得手也不太行的通。估计柴荣不死之后也只能先攻蜀吧。等到宋后来提拔的那些“名将”实在是各有缺陷,但考虑到宋的政策,那些将领无法发挥全部才能也是情有可原的。
从后周到北宋对南方的各个势力都是在分化,拉拢。对互相联合的势力就打,柴荣的所面对处境显然是最困难的,外交上除了吴越,荆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南唐是可以一争长短的对手。所以他必须靠征战来削弱对手,把实力最强的南唐打的差不多就先安抚,之后采用怀柔没有进一步进攻下去。(打下去最大可能是持久战)他在攻辽之前先伐蜀攻唐分别抢占了南下的门户,消弱其实力,即可利于以后的南下,也能控制南方各国北上,证明他没有对南方掉以轻心,而是极度重视的。
到赵匡胤时,外交形势好多了,周围除了要进攻的蜀都可以发展外交,辽和北汉也可以建交了。自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也是超群。外交资本是大大的增强。远交近攻,正得其时。方法稳妥之至,这是由其性格和当时的威望而决定的。楼上二位已经说的很充分了,我就不赘述了。做为军事家宋祖是相当有可取之处的。就是他直接的战役不是很出色,攻蜀,南唐,南汉的几个敌方将领太无能,又不是他直接指挥,因此名将一词就没办法给他了。
赵匡义,个人是极其不喜欢他的,但是中国基本统一在他的手里,……无语中,二个绝代英雄为这个二流的家伙做嫁衣……算了,政治上总算有点可取的地方。
功过四六开吧。
说一句吴越是宋太宗时投降的,后周时就已经有相当强大的水军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4 13:3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96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