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别 | 百姓 |
级别 | 奋威校尉 |
功绩 | 1 |
帖子 | 148 |
编号 | 8371 |
注册 | 2004-6-15 |
| |
| | |
|
|
|
原帖由浅草沉钟于2004-12-24, 12:44:26发表
哈哈,蒙元满清的统治基础是汉人士族?请问你学过历史吗,说这样的话也不觉得脸红,说满清利用汉文化来统治中国还沾点边,蒙元那就是连边都沾不上了,蒙元真正的统治支柱是蒙元的贵族阶层和中亚中东的商人,所有的官职都有蒙古人充任,蒙古人空缺的话可以由中亚人来当,蒙元的统治者认为这些中亚的商人远比汉人有智慧和能力更忠心可靠,表忘了老九的历史出处是那个朝代.
某些人缺乏历史常识却喜欢乱扣帽子,真是秉承文革真传了,充满了令人乏味的空洞无物的人身攻击,奉劝某些人在乱发议论前,多读书多看报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免的说出来的话打自己的耳光 这么评价呢,这才叫一个"大而无物,糊里糊涂."言锋倒是凌厉,但挠不到痒啊.我来驳你吧:
1:满清的统治基础是随当时的社会矛盾转变而转变的,清军入关后的战争是带有民族掠夺色彩的统一全国政权的战争,这一时期的政治结构是以八旗旗主为首的议政王制度,军事力量是以满军八旗为主力,而这时的矛盾是尖锐的民族矛盾,其统治力量以满人为主,随着政治的稳定,民族矛盾的弱化,以及建立一个由上而下的庞大的统治结构,以满人的人数上的绝对劣势是无法支撑一个旁大的统治集团和统治秩序的,由此康熙建立了满汉地主阶级联合统治,在中央各部满汗分权,在地方拉拢汉族地主阶层并组建了汉军八旗和绿营兵,推行民族和解政策 .(而正是这些政策拉拢了汉族士族阶层有效的遏制了三藩的叛乱,而其中遏制西北王辅臣之乱的就是以汉人将领张勇,赵良栋为首的汉八旗主力).而此后的政治状态就形成统治高层以满贵族为主(包括议政王会议制度,上书房制度,军机处),统治中层权力满汉对半分享(六部汉满尚书制),统治的底层基础是以汉族士族地主势力为主,随着满贵族势力的式微,到道光时,以蒋攸捨.曹振镛入主军机为标志,汉
地主势力已在满贵族的高层统治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至于到长毛之乱时,随着曾,李.左.张等湘淮的汉族中层地主的势力的崛起,到这时,满贵族在政治统治结构中已是名存实亡了.------由此可以说满清政权满人相当大的程度是依靠汉人在统治的,而在统治层面上是以汉族士族为统治基础.
至于元的统治结构,居统治地位的仍是蒙古王公,而不是文臣。蒙古人本身数量少,又在降伏欧亚大陆之后才征服南宋,因此,他们的统治集团中包含很多中亚和西亚的"色目人"。这些人办事的方式有异于中土,常造成文化冲突。但仍有一批高级汉臣如张弘范,张养浩等.到仁宗恢复科举制时期,汉族的庞大官僚阶层已成为制御帝国的温和而有效的武器了.----而照攻忓者所说"蒙元的贵族阶层和中亚中东的商人,所有的官职都有蒙古人充任,蒙古人空缺的话可以由中亚人来当,蒙元的统治者认为这些中亚的商人远比汉人有智慧和能力更忠心可靠,"则必然引起文明的异化,又何来满清统治的汉文化基础,而这一点也是楼主不得不承认的.
这真是他自创的悖论啊.
2满清元蒙的统治文化仍然是汉文化:在元朝,由于元统治者在文化上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元戏曲和韵体元曲有了相当的发展空间,(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其政治统治是异常残酷的)而并味一味扼杀.到满清,其文化管制相对较严,但是一种迂回怀柔的政策(被世人垢并的"文字狱"相当大的程度出自政治原因),这段过程是中国文明史上人文小说的最高峰,其难以逾越的里程杯就是伟大的满族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
够了,由此可以推断满清蒙元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有其一定作用的.楼主等,断然否定满清蒙元在历史中作用是一种偏颇的看法,而偏颇就是一种极端,极断就意味非理性,对非理性观点的驳斥就要用犀利的语言揭露其偏执的本质,我再说一次:这是宣扬的一种建立民族隔离制度极右思潮,是无谓的把一种不平衡受虐的心理发泻于历史中的少数民族身上,是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而这样的行为才叫真正的自宫. 而这种极右的叫嚷民族优劣论的人,才是秉承文革真传了.
所以原话奉还,劝浅草沉钟君多看看书,"少谈些主义,多讲些道理".浅草沉钟是一个好名,代表含蓄和雍容,让人暇想,可本人却是极端猛进,老虎屁股摸不得未免就大煞风景了.
又:忠告1840,不要以为你标榜自己是近代史的标志我就怕了你,口吐尔馨语的先生,如果我把楼主当成辨论对手还有一丝对对手的尊敬的话.对于你,从我们第一次交锋开始,我就没把你这无聊的帮闲看上眼,帮闲也只是嗡嗡叫的帮闲罢了.套用一句鲁迅先生的话"去罢,虫孑,不要在来烦我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