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谁应承担蜀国灭亡的主要军事责任?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5-11-25 17: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评论家孙绰、孙盛也认定谯周出卖蜀国的事实,无可争议。

谯周是蜀国的什么人,居然有权力出卖蜀国?只不过是个不参与政事的光禄大夫而已。

那些参政的握有大权的大官,到了国家存亡之际,他们在哪里?做了什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一马当先
(时间守护者)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30
编号 37138
注册 2005-4-19
来自 武汉


发表于 2005-11-25 19: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snleo于2004-12-10, 13:07:21发表
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蜀国后期,而且把整个战略形势分析得很清楚,确实佩服!  

不过我还有个疑问是关于诸葛亮的,我一直不懂他在那样并不利的情况下并不是防守,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收到的效果却并不好,对自己的消耗也不小(觉得后来姜维还继承了他的军事思想,东征)。我想以诸葛亮那么谨慎的风格,不可能没想过假如北伐失败会是什么后果吧?    我在一次打游戏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而后来给自己失败的总结是不该过于相信自己当时的实力而主动进攻并且对形势的发展预见不够(没考虑过多的后果),最好的方法是座山观虎斗,或是互相耗着等待机会也不吃亏

扯得太远了。。。希望大家帮我解惑  

诸葛亮的战略没什么好质疑的,绝对有他的道理。  如果只守不攻,过几年魏国的实力就会非常强大,那样的话只会让蜀国加速灭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一马当先
(时间守护者)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30
编号 37138
注册 2005-4-19
来自 武汉


发表于 2005-11-25 20: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亡的主要责任就是后主和姜维,后主昏庸无能,姜维战略失误,如果要追溯其他方面的责任,那么诸葛瞻战术问题也有责任。同时,蜀国毕竟实力较弱,缺乏将才,也是灭亡的原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陆逊{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108
编号 50093
注册 2005-9-30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一马当先于2005-11-25, 20:02:25发表
蜀亡的主要责任就是后主和姜维,后主昏庸无能,姜维战略失误,如果要追溯其他方面的责任,那么诸葛瞻战术问题也有责任。同时,蜀国毕竟实力较弱,缺乏将才,也是灭亡的原因

姜维之败是败于朝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白衣方振眉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8
编号 53104
注册 2005-11-13


发表于 2005-11-26 22:1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六出祈山根本就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姜维亦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不败东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6918
注册 2005-8-27


发表于 2005-11-26 23: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白衣方振眉于2005-11-26, 22:19:44发表
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六出祈山根本就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姜维亦是

不太同意,当时环境只能不断攻,不攻不如投降。就是那么简单。

四川是死角,荆州已经不能出。唯一就是出秦川(惜日秦国地盘)。无论什么魏国已经占天下三分二,统一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最主要北伐的地方已经被魏国占领,如襄阳、潼关二个重要关口。

经过几百年历史也告诉我们四川出秦川根本不太可能,除非司马家、曹家傻了自己走去旅游(当然必要条件是抽回所有兵力)。

那么是否会问明知不可能出关为何又要强行出关?如果这个想法正是四川偏安思想,住在四川持关必亡(历代四川割据势力也是这样)。看看那些蜀中官员不是反战就是投降就知道蜀中偏安思想严重,姜维屡次北伐还希望出现奇迹打破沉闷局面。让蜀国在胜利中恢复惜日刘备、诸葛亮期间创业精神。

四川是就是富裕之地,亦是汉唐等朝代的税收之最。但是这块地发展有局限性,就等于一个企业一直长期保持老顾客,但是不能发展新顾客。最终都是面临破产。而姜维却是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在少数民族里不断宣传自己国家,得到不少民族支持从而得到新的顾客支持来更新蜀国面临的危机。BS那群生产部的经理主任等(高层),自己不争气就好了,还每天说什么节流减工资(自己又收那么高工资)。导致老邓从山上滚下来,跌倒他半死。老马看见如此好机会立刻跳槽去高薪招揽人才的魏国(那那那就是减工资导致的士气差)。无无为为生产部就投降了(估计老谯收了不少钱,不是下了那么多嘴头。)。姜维想抽回资金回来蜀也不及投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不败东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6918
注册 2005-8-27


发表于 2005-11-26 23: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11-25, 17:52:04发表
谯周是蜀国的什么人,居然有权力出卖蜀国?只不过是个不参与政事的光禄大夫而已。

那些参政的握有大权的大官,到了国家存亡之际,他们在哪里?做了什么?

唯一说投降的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一马当先
(时间守护者)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30
编号 37138
注册 2005-4-19
来自 武汉


发表于 2005-11-27 13: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白衣方振眉于2005-11-26, 22:19:44发表
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六出祈山根本就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姜维亦是

诸葛亮不北伐怎么办?在当时魏强蜀弱的情况下,防守就是消极的,就是坐以待毙!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诸葛亮不北伐曹魏就会去打东吴。是诸葛亮把曹魏的战略重心从东线转移到西线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5-11-27 17: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开始算,魏的战略重心大部分时间还是放在东线。

等魏把吴给打掉了,到头来汉一样是危险。

另,请教一下,建兴五年以后如果不北伐,诸葛亮要干些什么好?(内政干得很好了,南中基本没有章武后期那种大乱了,东线也暂时稳定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5-11-27 19:0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南中没大乱了,李恢231年南下,和后来张嶷南下,都是去旅游的是么?滇池的风景看来果然诱人啊!

按楼上的逻辑,没事干就应该打仗是么?看来打仗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找点事干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5-11-27 19: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宫公主于2005-11-27, 19:02:53发表
南中没大乱了,李恢231年南下,和后来张嶷南下,都是去旅游的是么?滇池的风景看来果然诱人啊!

按楼上的逻辑,没事干就应该打仗是么?看来打仗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找点事干了。

没想到把天宫MM惹出来了。


建兴五年后那种南中叛乱规模能跟章武后期的叛乱规模比吗?

章武后期的南中叛乱要靠诸葛亮带大军去平定。而建兴五年以后那种叛乱……李恢、马忠等就可以平定了,还需要诸葛亮亲自去吗?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当时诸葛亮已经做到了让蜀汉偏安一方,那么接下来考虑一下扩张土地、开拓边疆。有什么不对?

我可没说过“没事干就应该打仗”,讨论归讨论,请不要硬把自己的逻辑强加到别人头上。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自曹丕时代以来魏吴两方几乎是谁进攻谁就会失利,在建兴五年说东吴灭亡太超前了点吧。诸葛一共北伐五次,曹魏从略无备预到重点防御陈仓城再到两路伐蜀,战略重心最终一点一点转移过来了。
建兴五年以后如果不北伐诸葛亮要干什么不行,不是只有打仗的人才是英雄。内政发展是永远做不完的。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
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陆逊{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108
编号 50093
注册 2005-9-30
家族 云水兰若


即使放在东线也不可能灭吴,曹操都不行,何况他的子孙呢?

  其实看看魏吴两方的防线就知道,魏对吴的兵力比对蜀汉的兵力多。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陆逊{伯言}于2005-11-27, 21:56:44发表
肃杀姐姐,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解释一下好吗?

红字部分出自《吕乂传》,反映了蜀中的厌战情绪。这或许是神话背后的真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不败东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6918
注册 2005-8-27


发表于 2005-11-27 23: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种情势非常消极,就连费文伟也开始走去保守路线。

就等于生产部不断压抑自己,不断节流不断减工资(士气不断受挫)。就连蜀国内部都对自己没有信心还有谁有信心。看见一个人一个人离去,一年不如一年。自诸葛亮死后希望好似就消失了,围绕在诸葛亮的核心也开始解散。虽然出好多新人但是新人却不清楚当今形势发展,不进即退。

只有自强才能立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5-11-27 2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5-11-27, 21:37:02发表
自曹丕时代以来魏吴两方几乎是谁进攻谁就会失利,在建兴五年说东吴灭亡太超前了点吧。诸葛一共北伐五次,曹魏从略无备预到重点防御陈仓城再到两路伐蜀,战略重心最终一点一点转移过来了。
建兴五年以后如果不北伐诸葛亮要干什么不行,不是只有打仗的人才是英雄。内政发展是永远做不完的。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
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红字部分出自《吕乂传》,反映了蜀中的厌战情绪。这或许是神话背后的真实。

没人说过“在建兴五年说东吴灭亡”,自己想当然的请别强加到别人身上。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魏方开始注意到低估了汉方的军事力量,但是战略重心仍然在东线。

陈仓千人,能跟“战略重心”扯什么关系?那么请问合肥驻军是作什么用的?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好象还看不到啥魏方中军来堵截呢。还好意思说是“战略重心”?

哦,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两路伐蜀?

对了,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要说规模最大,应该是第五次了。不过呢,此年汉、吴攻魏,而魏的战略重心放在什么地方,应该不用提醒了吧?


“内政发展是永远做不完的”————魏的内政作完了吗?吴的内政作完了吗?那怎么又去打仗?魏吴能作到政绩跟诸葛亮那水平的也不多啊。

少拿什么“英雄”来谈,身为一国之相,为国家开拓疆域,难道不应该?


还说什么“神话”……最近电影看多了来着?  这页面好象就是肃杀MM带头说“神话”这词的。

另,“神话”说谁啊?

我记得汉末某伟人搞得十几万民众跑到其他政权去的,算不算“神话”啊?

对了对了,魏吴汉哪个政权的民众特别喜欢打仗啊?肃杀MM能不能介绍介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圆桌博弈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6
编号 34165
注册 2005-3-7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1-27 23: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对了,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要说规模最大,应该是第五次了。不过呢,此年汉、吴攻魏,而魏的战略重心放在什么地方,应该不用提醒了吧?

你认为放在什么地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5-11-27 23: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圆桌博弈家于2005-11-27, 23:37:15发表
你认为放在什么地方?

简单说一下当时情况:


魏青龙二年/汉建兴十二年/吴嘉禾三年

诸葛亮从西线攻魏(4月)、孙权从东线攻魏(5月)。

魏的对应策略是:西线由大将军司马懿防守(无须出战)、东线由魏明帝亲征。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曹魏东线和西线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千里江防,另一个是依山据点。由于地形不同,因此防守方式也有所差异,单纯比驻守兵力的多寡没有任何意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方毫无准备,他第二次出兵曹真已经预先布置郝昭防守。尽管陈仓是个千人的据点也说明了重视程度的不同。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是蜀吴进攻,不是魏进攻。用这个例子分析魏的战略重心是错误的,因为这时魏的战略是根据蜀吴两国攻击的规模进行的动态调整。要想分析魏的战略重点就要拿出魏主动进攻的战例。

诸葛亮北伐时国内已经明显出现厌战情绪,所谓:“身为一国之相,为国家开拓疆域”如果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只能叫做穷兵黩武。
后面的问题无非是想给诸葛亮找个垫背的,因此不需要回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不败东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6918
注册 2005-8-27


发表于 2005-11-28 01: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来战于不战问题也好大,最大问题是战不能胜。打不起“光复中原”这个口头禅,所以“反清复明”也只能是民间的闲聊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5-11-28 02: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5-11-28, 1:00:22发表
曹魏东线和西线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千里江防,另一个是依山据点。由于地形不同,因此防守方式也有所差异,单纯比驻守兵力的多寡没有任何意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方毫无准备,他第二次出兵曹真已经预先布置郝昭防守。尽管陈仓是个千人的据点也说明了重视程度的不同。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是蜀吴进攻,不是魏进攻。用这个例子分析魏的战略重心是错误的,因为这时魏的战略是根据蜀吴两国攻击的规模进行的动态调整。要想分析魏的战略重点就要拿出魏主动进攻的战例。

诸葛亮北伐时国内已经明显出现厌战情绪,所谓:“身为一国之相,为国家开拓疆域”如果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只能叫做穷兵黩武。
后面的问题无非是想给诸葛亮找个垫背的,因此不需要回答。

少在那里扯地形,现在是要你证明“因为诸葛亮的北伐,魏的战略重心移向西线。”


你还真当“魏方毫无准备”了?你当驻扎在的雍凉的郭淮之流是吃干饭的?关中驻军是吃干饭的?早在诸葛亮北伐前就已经有魏臣发现并上报朝廷了。

多那么个一千人就拿来当“战略重心”?你是否知道击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关中相当一部分驻军跑哪里去了?魏明帝在知道诸葛亮攻陈仓后,要急忙派遣东线的张郃率重军支援,你为什么又不提?魏国中外军在你眼里就那么不值钱吗?


对于吴的大规模攻击,魏方需要动用皇帝亲征。而相对汉方的最大规模攻击,魏方连出战都不需要。赶跑孙权后,有魏臣要求魏明帝亲征诸葛亮,结果干脆被魏明帝拒绝。谁轻谁重你都看不出来么?


“魏主动进攻的战例”?诸葛亮北伐其间,魏主动攻蜀仅一次。仅仅那么一次你都好拿来炫耀?



秋九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于石亭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


随便找了一下魏攻(或打算攻)吴方的记载,嘿嘿,不止一次吧?


我已经提醒你了,无论是魏汉吴,哪国人民都不会喜爱战争。所有有人厌战一点都不奇怪。

想比民众的承受能力是吧?魏吴民乱倒是不少;但诸葛亮多次北伐,后方民乱就明显少于前两者。


诸葛亮代表的是蜀汉政权地主阶级利益,为蜀汉政权地主阶级开拓疆域、获得土地是他的责任。少在那里拿什么“人民”当挡箭牌。诸葛亮可不是什么无产阶级先进代表。


是啊,招个四千人叛了三千多,某州鸡犬不留,十几万民众跑到异国,如此丰功伟绩当然“不需要回答”。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想要证明还不简单。
曹魏西线防守从毫无准备到据点防守再到主动出击。这表明曹魏一步步加强西线防守。
考察战略重心转移不是单纯比次数,而是看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的规律。(像田豫、满宠这种小规模边境摩擦是不予考虑的。)曹魏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主攻方向从明帝策划曹休、司马懿攻吴到明帝策划曹真、司马懿两路攻击汉中。这表示曹魏将战略重心从吴转移到蜀。这种战役一次就足够了,因为明帝攻吴也是一次而且是第一次。而攻蜀的一次却是最后一次
第五次北伐的事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时魏的战略是根据蜀吴两国攻击的规模进行的动态调整。说白了就是魏根据吴蜀两方出的牌而跟牌,两张牌都足以应对就不需要再浪费手中的资源。况且这种无效战例是不予考虑的。


地主阶级不是遮羞布。统治阶级也有给被统治阶级一个安定的环境,换取稳固的统治基础的义务。诸葛亮北伐时期人民厌战是不争的事实,诸葛亮统治时期民乱没有,逃亡的不少,甚至征调兵时诸郡干脆就无视命令。
这里讨论的诸葛亮,非要把其它人扯下水的跑题行为我当然不予回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生得意须尽欢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8
编号 52251
注册 2005-11-2


发表于 2005-11-28 14: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2-08, 15:06:11发表
有大量的书籍、文章认为,蜀国最终灭亡,原因是后主愚暗,黄皓窃权、投机人士依附黄皓。这些确有道理。但是直接导致蜀国灭亡的军事责任,其实并不在此,而在于做为大将军、负责全面军事的姜维的不断地决策失误。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使让蜀国灭亡的主要责任有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答案。

一、        导致蜀国灭亡的几个重大军事错误

1、最大的错误是战略性的,这是大将军姜维一手造成的。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在此之前,自魏延、诸葛亮、王平等人防御汉中,均采取依托秦岭谷口险要地形,使敌人不能攻入的防御战略。而姜维轻易放弃险要,致使敌军顺利进入,使得蜀地的大门——汉中很快失守。
汉中对于蜀地的重要性,在法正当年建议刘备全力夺取汉中时说的非常清楚:“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杨洪也向诸葛亮说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因此,姜维自以为是的改变汉中防御战略,是蜀国灭亡的第一军事败因。

2、当魏军大举进犯时,没有迅速增援阳平关,是造成汉中最终丢失的原因之一。这个军事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大量意见均采纳了这段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传)——从而把增援不利的责任推到了后主、黄皓的头上。
但是,不要忽略了后面紧跟着的记载——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姜维传)——这说明在锺会和邓艾即将发起进攻之前,后主实际上是按照姜维的意见及时派出了增援部队。因此,这个增援不利的责任并不应由后主、黄皓来承担。
那么,既然后主已经及时派出了增援部队,为何后来仍增援不利呢?《姜维传》其实也有记载——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是张翼、董厥等大将在到达阴平之后,擅自停留此地月余时间,而不及时增援关头。
这里的阴平,应是指阴平桥一带,因为姜维在阴平的沓中,增援军并没有与姜维会合。这里到阳平关不过170公里,合390汉里。就是一天走30汉里,半个月也可以走到了。
为什么几位大将带领援军停留在此呢?因为听说魏军向建威进攻的缘故。可能有人不太明白魏军进攻建威,为何援军就要停留在阴平桥头。原因是这样的,魏军进攻建威一线,就表示可能南下直接夺取阴平桥头。由于此时姜维主力依然滞留在沓中,一旦阴平桥头被敌人占领,姜维主力就将被切断而全军覆没。这些援军就是因为这个担心才滞留此地月余而没有及时增援阳平关的。
因此,很清楚,增援阳平关不利的责任应由张翼、董厥两人承担,间接地姜维也有责任,因为其长期滞留沓中,造成援军不敢离开阴平桥。

3、蜀军主力长期滞留偏远的沓中不回援,这个责任完全由姜维承担。
我们知道,沓中位于偏远的阴平郡西北,乃蜀军进攻魏国西北的前进基地,也是姜维后来避祸之处。这个地方,对于蜀国的防御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我们知道,蜀国对于北方的防御,依赖于:
东北部的汉中,依托秦岭谷口的险要,可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中部的剑阁、白水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势;
成都正北依托崎岖、险要、渺无人烟的岷山山脉阻隔。
而阴平被岷山隔断在北面,只有一条路线相连,一旦被敌人切断,将彻底完蛋。

因此,我们一直不明白,姜维既然已经知道魏军将大举进攻,为何还要带领主力滞留在沓中这个对蜀国防御毫无用处的地方呢?
我们要问:
姜维要求后主派援军增援阳平,为何不自己带领主力直接回撤关头组织防御?
姜维不仅自己不回撤防御,反而要求后主单独派出廖化军到阴平桥保护自己的后路,这不仅分散了增援兵力,也耽误了组织防御的宝贵时间。
为什么说姜维带领的是蜀军主力呢?因为姜维的兵团乃进攻兵团,姜维一直以此部队反复进攻魏国边防。
所以,我以为,合理的部署是:当姜维得到敌人将大举进犯的情报后,应主动放弃阴平(或仅留少量轻装快速部队),回撤阳平关一线防御。这样,成都的援军也不会在阴平桥滞留等待月余,而阳平的防御也将大大加强,也不会有后来在强川口被敌人追击打败的损失。

4、阴平小道的防御漏洞,这个责任应由负责全面军事的姜维承担。
可能有人以为,此时姜维已经说话不管用了,其实不然,从后主和其他将领对其轻易改变汉中防御战略毫无反对,就可看出,在军事方面,姜维还是说话管用的。像改变防御战略这样的大事都说了算数,如果部署三千人防御阴平小道,恐怕也不会有人反对吧?
但是,实际上对于这条小道,蜀军疏于防备,才导致后来被邓艾偷渡成功。
如果在江油城堡有三千蜀军严阵以待,那不敢说邓艾将全军覆没,至少依托城堡险要,邓艾根本不可能进入成都平原。

5、没有及时分兵增援诸葛瞻,导致诸葛瞻孤军奋战被消灭,成都也就彻底完蛋。这个责任主要也在姜维。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会上言曰:“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因此,我们知道,姜维在强川口战败之后,虽然损失了部分人马,但在会合了张翼、廖化、董厥各军并与钟会军激战若干时间之后,兵力依然有4-5万人。
我们知道,蜀国在册的兵力不过102000人,大致减去汉中损失2万,强川口损失1万,东线和南边各留5000,再加上姜维这近5万人,诸葛瞻最多也就1万人,此时成都已经是空城了(大概有2千皇宫禁卫军)。
而诸葛瞻实际上并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姜维派出部队回援诸葛瞻,应是最后唯一的机会。
姜维能否回援?我们都知道剑阁天险,守剑阁这种天险完全不用5万人,2万足以。因此,姜维至少可以分兵2万回援诸葛瞻。
连邓艾在偷渡阴平前,也预测了姜维回援: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传)
当然,可能有人以为时间不够,其实不然。阻击邓艾是位于涪县(今四川绵阳),此地距剑阁168公里(380汉里),距成都125公里(284汉里)。如果急行军,剑阁的援军也就晚一天到达涪县。
那么只要诸葛瞻在涪县坚持一天时间,就可以达到蜀军3万攻击邓艾军1万的局面。
那么,为何姜维手握重兵却不能出一兵一卒来回援呢?没有答案(我不想把姜维想的太坏)。但是这个责任只能由姜维来承担了。

二、        我的看法

如果不是做为蜀军最高军事负责人的姜维犯了如此多的战略、战术性错误,即使蜀国政治、经济形势一般,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就被魏国灭亡了。
在整个战役中,并没有任何蜀军补给不上的问题,也没有蜀军因政治或经济问题哗变的问题(除蒋舒因权力问题投降、马邈因无兵无备而投降外),因此,蜀国的经济、政治至少维持防御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18万魏军很快就消灭了有天险地形依托的10万蜀军呢?我们不能不说,姜维的指挥错误是最大的原因。
有人批评后主的投降,但是,后主当时还有什么选择呢?
——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传)
1、        作战。由于没有预计到敌人能打进来,因此城防毫无准备,何况也没有可用之兵;
2、        投奔吴国,这个已经被谯周的理由所否定;
3、        南逃南中,这条路也无成功希望;
4、        杀身成仁。
5、        投降魏国。
其实,只有最后两个可以选择。不过以后主的才能和境界,选择第四的可能极小,否则他也不会是这样一个毫无主见,被下臣所驱使的皇帝了。

总之,经过一番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后主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军事大计多由大将军姜维所出,蜀军主力也由姜维统领。是姜维的连续犯错,导致了10万蜀军的迅速崩溃。当然魏军统兵大将的高超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姜维这些错误,无一例外地都被敌方利用了。

看了楼住的文章,发现大量的引用古籍, 楼主 是不是历史系的学生啊?
对于蜀过的灭亡不光是姜维的错,还有诸葛的错,还有刘备的错。我只能说这么多,理由楼主自己想吧。   
  PS:把历史的责任推到一个人的身上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5-11-29 00: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5-11-28, 3:10:33发表
想要证明还不简单。
曹魏西线防守从毫无准备到据点防守再到主动出击。这表明曹魏一步步加强西线防守。
考察战略重心转移不是单纯比次数,而是看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的规律。(像田豫、满宠这种小规模边境摩擦是不予考虑的。)曹魏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主攻方向从明帝策划曹休、司马懿攻吴到明帝策划曹真、司马懿两路攻击汉中。这表示曹魏将战略重心从吴转移到蜀。这种战役一次就足够了,因为明帝攻吴也是一次而且是第一次。而攻蜀的一次却是最后一次
第五次北伐的事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时魏的战略是根据蜀吴两国攻击的规模进行的动态调整。说白了就是魏根据吴蜀两方出的牌而跟牌,两张牌都足以应对就不需要再浪费手中的资源。况且这种无效战例是不予考虑的。


地主阶级不是遮羞布。统治阶级也有给被统治阶级一个安定的环境,换取稳固的统治基础的义务。诸葛亮北伐时期人民厌战是不争的事实,诸葛亮统治时期民乱没有,逃亡的不少,甚至征调兵时诸郡干脆就无视命令。
这里讨论的诸葛亮,非要把其它人扯下水的跑题行为我当然不予回答。

我已经告诉你魏方西线根本不是“毫无准备”,你是故意视而不见还是咋的?又扯一句“毫无准备”??

陈仓布置一千守军,只能说明西线局部防守力量加强。但是同时期关中诸军大量向东线调动,当西线被诸葛亮袭击时必须从东线调兵支援西线,那么战略重心在东线而非西线已经是明摆的事实。


我前面已经列了给你看了,还“两路攻击汉中”,数数都那么难吗?


在东西线同时遭到攻击时,魏明帝选择西线无须出战,东线由其亲征。在东线危机大致解决可以有余力亲征西线时,魏明帝选择是无须亲征西线

魏明帝的态度已经表明了魏方的战略重心在东线不在西线。

决定魏方的战略重心方向的魏明帝,不是什么千年后乱说一通、拿个“神话”扯皮的某坛子节度。


“无效战例”————你自己用的词语刚好用来抽你自己嘴巴: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

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由于大雨导致通道断绝,所以双方根本没有大打起来,这还不是“无效战例”?引用某人的话,“这种无效战例是不予考虑的”  


相比之下,魏明帝亲征前,东线魏方边军起码跟吴军是打起来了。



你到底怎么看的书?

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逃亡是发生在诸葛亮死后的事情,你居然敢说是“诸葛亮统治时期”。


我前面问你,魏汉吴哪国人民喜欢战争?你怎么不回答啊?人民厌战本来就是很普遍的事情,诸葛亮又不是神,他怎么会有能力让人民突然喜欢上战争?这有什么好苛求的?

诸葛亮提供给蜀汉国民的环境已经很不错了,搞到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蜀汉国民对诸葛亮的思念是最好的见证了。你还想怎么样?


本来就是讨论东西线的战略重心问题,不过竟然有人扯皮谈什么“神话”、“厌战”,跑题到这地步,还好意思要求别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1-29 00:2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东西线同时遭到攻击时,魏明帝选择西线无须出战,东线由其亲征。在东线危机大致解决可以有余力亲征西线时,魏明帝选择是无须亲征西线。

----在东西两线打得火热,魏明帝选择的是坐镇帝都,加谴使节,与数万步骑西救,任由东线的战事继续发展,任着孙权围合肥围了两个月,明帝始动身东去,时司马宣王早已与诸葛亮在对持当中,自然无劳西去。

明帝东征是由合肥新城处士众少,在西线由关中诸军另加二万步骑与蜀对持,而吴则是围困合肥新城,满宠率少(数十人射杀孙X)量部队赴拒,饶是如此情况,明帝仍然坚持在帝都等待西线战事结果方始东去,哪边变成了战略重点,很明显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5-11-29 00: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11-29, 0:20:23发表
在东西线同时遭到攻击时,魏明帝选择西线无须出战,东线由其亲征。在东线危机大致解决可以有余力亲征西线时,魏明帝选择是无须亲征西线。

----在东西两线打得火热,魏明帝选择的是坐镇帝都,加谴使节,与数万步骑西救,任由东线的战事继续发展,任着孙权围合肥围了两个月,明帝始动身东去,时司马宣王早已与诸葛亮在对持当中,自然无劳西去。

明帝东征是由合肥新城处士众少,在西线由关中诸军另加二万步骑与蜀对持,而吴则是围困合肥新城,满宠率少(数十人射杀孙X)量部队赴拒,饶是如此情况,明帝仍然坚持在帝都等待西线战事结果方始东去,哪边变成了战略重点,很明显了。

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群臣以为大将军方与诸葛亮相持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八月己未,大曜兵,飨六军,遣使者持节犒劳合肥、寿春诸军。辛巳,行还许昌宫。
  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魏明帝在七月前就已经计划亲征东线,不过是七月才付诸实施而已。

在东线危机解决以后,群臣要求魏明帝亲征西线,但是魏明帝就明确拒绝了。

诸葛亮死亡、汉军撤退是在魏明帝“还许昌宫”之后的事情。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貌似我说了不止一遍:战略重心是一步步转移的。我们考察战略重心的转移看到的就是这种渐进性的变化。虽然千人是一个小数目,但这已经反映出曹魏对西线防守态度上的变化。固然此时曹魏对东吴用兵,但这一次用兵是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最后一次对东吴主动进攻。此后曹魏主动攻击的方向就变成了汉中。在此之后还有迁冀州农夫到西线充实边境加强防御的举措。
这都说明了曹魏战略重心一步步的转移。

有效战例无效战例不是双方打起来才算的(正如并非只有打仗的才是英雄)。小规模边境摩擦即使列举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因此不算,防御战的战争主动权并不掌握在防御一方因此也不算。所谓的有效战例是考察由曹魏中央筹划的大规模攻击性战役。

不是我看书不仔细吧,我引的《吕乂传》这两句话中间还有一段呢: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这个,稍翻一下书就知道逃亡在诸葛亮时期也存在。

我不想怎么样啊。貌似神话、厌战不是对老兄你说的吧,何苦自作多情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11-29, 0:20:23发表
而吴则是围困合肥新城,满宠率少(数十人射杀孙X)量部队赴拒

满宠带兵射杀的那个人叫孙泰
“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5-11-29 01: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5-11-29, 0:45:19发表
貌似我说了不止一遍:战略重心是一步步转移的。我们考察战略重心的转移看到的就是这种渐进性的变化。虽然千人是一个小数目,但这已经反映出曹魏对西线防守态度上的变化。固然此时曹魏对东吴用兵,但这一次用兵是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最后一次对东吴主动进攻。此后曹魏主动攻击的方向就变成了汉中。在此之后还有迁冀州农夫到西线充实边境加强防御的举措。
这都说明了曹魏战略重心一步步的转移。

有效战例无效战例不是双方打起来才算的(正如并非只有打仗的才是英雄)。小规模边境摩擦即使列举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因此不算,防御战的战争主动权并不掌握在防御一方因此也不算。所谓的有效战例是考察由曹魏中央筹划的大规模攻击性战役。

不是我看书不仔细吧,我引的《吕乂传》这两句话中间还有一段呢: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这个,稍翻一下书就知道逃亡在诸葛亮时期也存在。

我不想怎么样啊。貌似神话、厌战不是对老兄你说的吧,何苦自作多情呢。

你要我跟你说多少次?

陈仓配置了一千守军。但是同时期,关中诸军往东线抽调,而西线陈仓被诸葛亮袭击,必须依靠由东线抽调兵力支援。

你光看到陈仓一个地方那千把人,关中诸军的调动你为什么又视而不见了?


拜托,我是要你证明“因为诸葛亮的北伐,魏的战略重心移向西线”,而不是要你证明“因为诸葛亮的北伐,魏加强西线防御”————你列那么多有何用?只要你无法证明因为诸葛亮北伐,魏的战略重心最终偏向西线,那么你前面的观点就自然完蛋。


诸葛亮北伐其间,魏对西线的主动进攻也就太和四年那么一次,你也算夸张了,歪曲成“此后曹魏主动攻击的方向就变成了汉中”。照你那号逻辑,魏明帝亲征方向也是汉中?


“有效战例是考察由曹魏中央筹划的大规模攻击性战役”————谁定下的标准?具体出处在什么地方?你自己乱下的可就不算数了。

不过嘛,魏明帝的亲征不就是“曹魏中央筹划”的?


重申一次:决定魏方的战略重心方向的魏明帝,不是什么千年后乱说一通、拿个“神话”扯皮的某坛子节度。


你想不认帐是吧?那么我把三国志原文引出来看看。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这里的“无逃窜者”其实是指吕乂招募的士兵。而不是指“民”。

现在请你自己回头看看你前面是怎么说的。

你是不是连“民”、“兵”的定义都没搞清楚?


所谓“神话”、“厌战”,是你对你引的《吕乂传》原文的解释。

那么,你引的《吕乂传》原文是放在什么帖子里面啊?照你的意思,你引的《吕乂传》原文是想故意跑题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12 08: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282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