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代袍式衮服的性质及服用场合
性别:男-离线 浅草沉钟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39
帖子 431
编号 2010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1-4 15: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者:胡汉生






  按万历《大明会典》所记,明朝皇帝冠服制度中,以衮冕服等级最高。是皇帝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以及正旦、冬至、圣节、册拜时服用的礼服。其制由冕(冠)、衮(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饰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图案)、大带、革带、玉佩、蔽膝、绶、中单相配,构成一套在特定场合服用的礼服。但这只是典制上的规定。事实上,明朝自英宗而后,皇帝服装中还另有一种袍式的衮服,上面也饰有前述的十二章图案。这种衮服与《大明会典》、《明史·舆服志》所载衮服制度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不取上衣下裳之制,而且在服用时不一定戴冕,虽腰围革带,却不系蔽膝、玉佩和绶等其他装饰物。有关这种衮服的情况,《大明会典》、《明实录》、《明史》等文献均失于记载,明清两代的私人著述亦未言及。然其实例则有两处可见:一为南薰殿旧藏帝王像。该画像中,自明英宗始,明朝诸帝的着装均为此种衮服①。一为明定陵的出土文物。定陵出土明神宗朱翊钧此种衮服共为5件。其中,刺绣品3件,均为红色底料;缂丝品2件,底色为一红一黄。袍服式样、图案构成均与南薰殿旧藏明朝帝王像相同。② 



  明宣宗朱瞻基坐像  (自太祖至宣宗的画像 皆着这种只有团龙纹的常装)                    

                             选自《南薰殿旧藏明代帝王像》



由于文献对此种衮服缺乏明确的记载,目前学术界对于此种衮服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服装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认识:一、认为这种袍式的礼服“虽有十二章纹,但不是衮冕服。……大抵在常服的基础上加以十二章等用作为次于衮冕服而高于常服的一种礼服”。③二、认为这是皇帝的常服。④三、 认草带前系蔽膝草带后系佩绶冕上衣下裳中单大带《大明宝典》是的衮冕服为是“明英宗改制后的衮服式样”。⑤这三种看法,笔者认为均不甚妥当。因为,定陵出土的带有十二章图案的袍服,有的还保存有标签,证明它们就是衮服。其中,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文物号W232)的标签上墨书“万历四十五年……衮服……”。⑥另一件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文物号W239)的墨书标签书“万历四十五年衮服一套收口”。⑦据此可以断定,这种饰有十二章图案的袍式礼服是皇帝的最高等级的礼服——衮服,而不是常服,亦不是次于衮服而高于常服的礼服。又,《大明会典》修定刊布的时间在明英宗之后(弘治、嘉靖、万历三朝明英宗画象先后编修、续修和重修。其中,弘治《会典》于正德六年重校刊行,嘉靖《会典》未及刊布,万历《会典》于万历十五年刊行),但《大明会典》所载皇帝衮服却非袍式,而是上衣下裳式的。据此,则从服饰的典章制度上讲,明英宗时虽出现了袍式的衮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衮服并未被废止和被取代。故此,认为此种袍式的衮服系明英宗改制后的衮服式样的说法也是难于成立的。






此款服饰为明代(公元1368-1644) 万历年 “神宗”所穿用之 十二章团龙富寿如意衮服(参照明代十三陵之出土文献记载),版型为长袄,下摆长至膝下,左右开叉,大襟,袖口为宽收口(衮服:是衮冕服装的变形),全身布满“十二章图案”(右肩 三脚鸡 为 日、左肩 白兔为 月、颈下 宝珠 为 星晨、分别取其三光照耀之意,前身有 正团龙 和 行团龙 图案象征皇权人君、袖口的 山 取其能云雨安镇四方、山上方的 华虫(雉zhi属) 取其纹彩华丽有文章之德、裙片左一 宗彝(yi)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也表示宗庙醒世后人不要忘记祖宗、裙片左二 藻 取其洁象征冰清玉洁、裙片左三 火 取其向上有率众向归上命之意、裙片左四 米 有济养之德、裙片左五 斧 取其黑白分明有断割之意,表示君王能果断抉择、裙片左六为 古佛字“黻”(fu) 取背恶向善的含意。再加上底纹的寿文、如意、蝙蝠、火球、纹样,充分体现了明代皇室服饰之华丽精湛,左右肋下的侧摆是明代礼服之特有,明英宗在大典、政务、等重大场合都需穿着此礼服。明代由于皇帝姓“朱”既红色,所以大红色也为皇家专用。衣服分为两色.  如图示:

Ao-10-1  明万历 神宗十二章团龙富寿如意黄底衮服

Ao-10-2 明万历 神宗十二章团龙富寿如意红底衮服




仿明神宗 缂丝十二章衮服(南京云锦研究所、苏州刺绣研究所复制)



缂丝十二章衮服,原物出土于万历棺内,出土时带有绢制标签“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衮服”等字样,因此可以确定为目前所见的最早、最完整的十二章衮服。






那么,这种袍式的衮服在明朝皇帝的冠服制度中属于什么性质的礼服,它的服用场合是什么,它与《会典》所规定的上衣下裳式的衮服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上述这种袍式的衮服是与《会典》所载上衣下裳式的衮服并行的,可在祭祀天地、皇帝登极等盛大典仪场合服用,替代上衣下裳式衮服的,与上衣下裳式衮服等级相同的礼服。其根据有二:

  第一,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祭祀天地、宗庙时皇帝应服衮冕服,而文献却有皇帝祀天时服用黄袍的记载。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康靖大王实录二》:“戊申十九年(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戊子……上曰:‘闻皇帝法令严明,信乎?’思慎(朝鲜登极使卢思慎)曰:“然……先皇帝(指宪宗朱见深)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指明孝宗朱?樘)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惟祀天祭用黄袍……。”⑧又 , 同书《中宗大王实录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六》:“戊子二十三年(嘉靖七年1528)……三月……丙申,正朝使洪景霖复命。上引见。问曰:‘中原有何奇也?’景霖曰:‘正月十三日天子行祀天祭,十四日设庆成宴。’……上曰:‘皇帝(指世宗朱厚?)冠带何如?’景霖曰;‘祀天祭时则黄袍,常时则黑袍而黄色胸背矣。’”⑨以上记载为朝鲜使臣亲见亲述。且按《大明会典》所记皇帝衮服的颜色,洪武十六年定制“玄衣黄裳”,自洪武二十六年始改制为“玄衣穟裳”,到嘉靖八年又重恢复为洪武十六年所定的“玄衣黄裳”之制。⑩前引两例,一在弘治元年,一在嘉靖七年,正是“玄衣穟裳”的衮服制度时期,黄袍与之相较,在颜色上反差颇大,故朝鲜使臣将二者混淆似不太可能。另外,袍式服装与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在样式上也不难区别。故此,朝鲜使臣的说法当是可信的。又,按《大明会典》卷45《礼部三·登极仪》及《明史·礼志·登极仪》所记,皇帝登极时当服衮冕御奉天殿。但明焦?《玉堂丛语》卷一《言语》则记载:“世庙登极之日,御龙袍颇长,上癢视不已。”
当然,如上史料并没有谈到袍上是否饰有十二章图案。但作为皇帝祭天、登极这样明确规定须服衮冕服的盛大场合,是不可能服用没有十二章图案的常服的,如果不是常服,而是衮服,那么这样的黄袍或龙袍就应是饰有十二章图案的袍式衮服。惟其如此,才符合明代的冠服礼制。





明世宗朱厚熜像(自英宗朝后历代明代帝王都着这种十二章袍式衮服)




第二,明英宗之后虽然出现了袍式衮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衮服并未废止,而是继续被使用着。《明史·舆服志·皇帝冕服》有一段记载颇能说明这一问题。该书记:“嘉靖八年谕阁臣张璁;‘衮冕有革带,今何不用?’璁对曰:‘按陈祥道《礼书》,古革带、大带皆谓之穢。革带以系佩?,然后加以大带,而笏?于二带之间。夫革带,前系?,后系绶,左右系佩,自古冕、弁恒用之。今惟不用革带,以至前后佩服皆无所系,遂附属裳要(腰)之间,失古制矣。’帝曰:‘冕服祀天地、享祖宗,若阙革带,非齐明盛服之意。及观《会典》,载蔽膝用罗,上织火、山、龙三章。并大带,缘用锦,皆与今所服不合。卿可并革带系蔽膝、佩、绶之式,详考绘图以进。’又云:‘衣裳分上下服,而今衣恒掩裳。裳制如帷,而今两幅。朕意衣但当与裳要(腰)下齐,而露裳之六章,何如?’已,又谕张璁以变更祖制为疑。璁对曰:‘臣考礼制,衣不掩裳,与圣意允合。夫衣六章,裳六章,义各有取。衣自不容掩裳。《大明集礼》及《会典》与古制不异。今衣八章、裳四章,故衣常掩裳,然于典籍无所准。内阁所藏图穧,盖因官司织造,循习讹谬。今订正之,乃复祖制,非有变更。’帝意乃决。因复谕璁曰:‘衣有六章,古以绘,今当织。朕命织染局考国初冕服,日月各径五寸,当从之。裳六章,古用绣,亦当从之。古色用元(玄)黄,取象天地。今裳用穟,于义无取,当从古。革带即束带,后当用玉,以佩绶系之。于下蔽膝随裳色,其绣上龙下火,不用山。卿与内阁诸臣同考之。’于是,杨一清等详议衮冕之服:‘自黄虞以来,元(玄)衣黄裳,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自周以后浸变其制,或八章,或九章,已戾于古矣。我太祖皇帝复定为十二章之制。司制之官仍习舛讹,非制作之初意。伏乞圣断不疑。’帝乃令择吉更正。”从明世宗与张璁等君臣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嘉靖八年以前,皇帝上衣下裳之制的衮服仍在服用,且嘉靖初年的衮服仍在沿用着永乐三年所定的“玄衣八章”和“穟裳四章”的制度,只不过没有用革带,故佩、绶、蔽膝等装饰物均附属于裳腰之间。又,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3《礼部》“笏囊佩袋”条也间接地说明了这一情况。该条记:“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嘉靖初年,世宗升殿。尚宝卿谢敏行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敏行惶怖伏罪,上特宥之。”按前述可见资料,皇帝在服用袍式衮服时,并无佩、绶、蔽膝等装饰,据此则嘉靖初年那次大朝会,世宗皇帝所服衮服当属上衣下裳式的衮服。另外,明神宗定陵出土文物中,除了有袍式衮服外,还有黄素罗绣六章(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裳1件、红素罗饰龙、火二章蔽膝2件、织金锦成料做成的绶2条(每条含大绶1件、小绶2件)、冕2顶、红罗大带2条,以及中单、玉佩等若干件,这又从实物的角度证实了袍式衮服与上衣下裳式衮服的同时并存情况。





金翼善冠:翼善冠出土时放置在万历帝棺内头部北侧一个圆形木盒内。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重一斤六两。采用传统的掐丝、累丝、码丝方法进行焊接。此冠通高24厘米,直径20.5厘米,重826克,结构复杂,呈高浮雕式,镂孔鳞状,二龙昂首相对,中间嵌一火珠,做二龙戏珠状,四足有屈有伸。造型生动,气势雄浑,充分反映了明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水平。





乌纱翼善冠:乌纱翼善冠出土时戴在万历头部。此冠虽以细竹丝编制而成黑漆,但龙身为金丝累制,且嵌猫眼石、黄宝石各二块,红、蓝宝石各五块,绿宝石二块、珍珠五颗,龙首还托“万”、“寿”二字,堪称精美华贵。冠通高23.5厘米,径19厘米,金饰件总重量307.5克。


二、与乌纱翼善冠和玉革带相配,用作皇帝的寿服。这种情况,至少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形成。如,明神宗定陵发掘后证实,神宗的尸体即是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着红七巧云纹缎绣十二章袍式衮服,腰围玉带的装束。这是实物例证。另外,文献资料也有这方面记载。清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卷50引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崇祯帝自缢后,大顺政权为其改殡情况:“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辛亥,改殡先帝后。出梓宫二。以丹漆殡先帝,黝漆殡先后。加帝翼善冠、衮玉渗金袍。后袍带亦如之。”所记崇祯帝改殡后的寿服与神宗尸体的著衣情况基本相同。另外,从南薰殿旧藏帝后画像看,有的系帝后生前所绘。如请翰林院编修胡敬辑《南薰殿图像考》,记载南薰殿旧藏明太祖朱元璋带轴画像多达12幅,还记载了一些曾为朱元璋“写御容”的画师,这些画像应大多系朱元璋在世时所绘。但成祖而下诸帝画像则基本应是帝王去世后所绘遗像。笔者作此推测现由有三:
  第一,自宋朝始,有“画影”(又称“画神像”),即为死者画遗像之俗。此俗在明代仍十分盛行,也对明朝的宫廷礼俗产生了较大影响。《南薰殿图像考》载崇祯帝即位后下令为其生母绘制遗像一事,即反映了宫廷中的这一礼俗。该书卷下记:“孝纯皇后刘氏,光宗妃,庄烈帝生母……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庄烈愍皇帝。已,失光宗意,被谴,薨。庄烈帝封信王,进贤妃。及即位,上尊谥,迁葬庆陵。帝五岁失太后,问左右遗像,莫能得。傅懿妃者,旧与太后同为淑女,比宫居,自称习太后。言宫人中状貌有相类者,命后母瀛国太夫人徐氏指示画工,可意得也。图成,由正阳门具法驾迎入。帝跪迎于午门,悬之宫中,呼老宫婢视之,或曰似,或曰否,帝雨泣,六宫皆泣。”另外,世宗之父兴献王朱?穤,生前未御大宝,但南薰殿旧藏画像中竟有他衣着十二章袍式衮服的坐像。他的画像无疑是在他死后被追尊为兴献帝时才画的“神像”(图四)。
图四兴献王朱?穤画像采自杨新、李毅华、徐乃湘《龙的艺术》第98页。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合作出版。1988年1月第一版。该书将此图注为《朱由校朝服像》,误。因该像图内有墨书标签,下“兴献王”三字优可辨认。
  第二,按《南薰殿图像考》卷上记,成祖而下诸帝这种画像严肃、衣冠整肃、绘制精美的坐像,仅有成祖1轴、仁宗1轴、宣宗1轴、英宗1轴、宪宗1轴、孝宗1轴、武宗1轴、世宗1轴、穆宗1轴、神宗1轴、光宗2轴、熹宗2轴、兴献帝2轴。从《中国历代帝后像》所刊这些画像看,画像中诸帝的面容均与其去世时的年龄相符。如果前述画像不是“神像”性质的画像,在年龄上不会出现如此一致的巧合。
  第三,从《南薰殿图像考》一书的记载情况看,南薰殿旧藏帝王画像中没有建文帝朱允瞣、景泰帝朱祁钰和崇祯帝朱由检三帝画像。三帝中,建文帝在位4年,景泰帝在位7年,崇祯帝在位17年,如果前述诸帝画像不是“神像”性质的画像,而是在世时所绘,不可能三帝在世时均不绘制此种画像。而三帝没有画像的原因,则应是三帝失去帝位后,死后无人再给他们绘制“神像”。因为,建文帝于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攻入南京后,皇宫起火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虽诡称建文帝死于宫中之火,但朱棣这个篡位者,是不可能让人给建文帝画“神像”的。景泰帝朱祁钰在英宗复辟后废为?王,死后以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兄弟二人既已反目成仇,英宗自然也不可能让人给他画像。崇祯帝朱由检亡国后自缢煤山,大顺政权虽加以殓葬,但由于前述的这类画像,主要是用于享祀太庙中,李自成是明朝的推翻者,因此他也决不可能组织画工为这位亡国之君绘制“神像”。这一情况从另一侧面告诉我们,如果三帝系在皇权无危的情况下正常去世,宫廷中肯定应保留有他们的画像。三帝无像的情况恰恰说明前述诸帝之像应属“神像”性质。既然是“神像”,是诸帝驾崩后,画工为其画像,在绘制衣冠时参据亡者的寿服制度,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也是明英宗而下诸帝画像中的冠服与神宗寿服和崇祯帝装殓后的冠服基本相同的原因所在。当然,今人也有上述诸帝画像是“朝服像”的说法。如果从画面中诸帝端坐御座,背负黼皁的场景看,确与朝仪相符。但按《大明会典》、《明史》等文献所记,正旦、冬至等朝贺大典时,皇帝应服衮冕服。《宫廷睹记》亦载:“冕服亦不常服,止朝贺用之。其郊天祀祖俱服冲天冠,以便跪拜。”但前述画像中,诸帝虽服衮服(袍式),却未戴冕,而是戴乌纱翼善冠,这与文献记载的朝服形像显然不合。又,常朝时皇帝的冠服虽具乌纱翼善冠,但袍服却是有四团龙图案而没有十二章图案的常服。据此,笔者认为,前述画像只有在绘制时参考了皇帝御朝时的场景,而冠服则反映的是明英宗而后皇帝的寿服制度。又,冲天冠即乌纱翼善冠,则皇帝祭祀天地、宗庙时,若服用袍式衮服,与之相配的冠则应是乌纱翼善冠。

①见上海有正书局发行的珂罗版印《中国历代帝后像》。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定陵》第130、147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以下简作《定陵》)
③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38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
④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第233页。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
⑤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第271页。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⑥⑦《定陵》第251页。
⑧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二册第712~713页。中华书局1980年3月第一版。
⑨同上书第三册第1115页。
⑩《大明会典》第365页。中华书局1989年10月第一版。
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1年7月第一版,第31~32页。
商务印书馆缩印百纳本,第28864~28865页。
中华书局1959年2月第一版,第348页。
《定陵》第94、95、121页。
《定陵》第24、251页。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清道光甲辰本影印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第347页。
1916年2月有正书局发行。该书卷上第19~20页记,明太祖画像的服饰有服冕垂旒被衮、皮弁织金龙袍及折上巾、黄袍、绛履等不同情况。为朱元璋画像的画师有孙文宗,洪武三年召至京,传写太祖御容。此外,还有陈遇、沈希远等人。
同上书,卷下第11~12页。
同上书,卷上第20~23页。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386页引文。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186页:“《事类统编》引黄一正《事物绀珠》云:‘国朝,转脚不交向前,其冠缨象善字,名翼善冠,后改转脚向上,名曰冲天冠。’” (作者为昌平区十三陵特区文物科 副研究馆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浅草沉钟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39
帖子 431
编号 2010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1-4 16: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东宫冠服》所绘服饰



《中东宫冠服》所绘的12旒冕



《三才图绘》衣服图所绘的衮冕




玉佩小绶及蔽膝、裳



通天冠




皮弁



翼善冠



皮弁1



小绶 大绶 大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浅草沉钟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39
帖子 431
编号 2010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1-4 16: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皇帝冠服
  1.衮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3.皮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12缝,每缝间饰五彩玉12,与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祭太岁山川时服用。
  4.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赤色,上12缝,中缀五彩玉,落落如星状,赤色衣、裳、韨,赤舄。执刻有"讨罪安民"篆文的玉圭,亲征遣将时服用。
  5.常服
  洪武三年定制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腰带以金、琥珀、透犀(即带有透线纹的上等犀角)相间为饰,永乐三年改为盘领窄袖黄袍、玉带、皮靴。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
  6.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冠框如皮弁用黑纱装裱。分成12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彩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镶青色缘,两肩绣日月,前胸绣团龙1,后背绣方龙2。边加小龙纹81,领与两袪(袖口)共小龙纹59,衽小龙纹49。内衬黄色袂(袖)圆袪(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绿边的素带和九龙玉带,白袜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龙袍中,有一种过肩通袖龙襴袍,领与袖口用小龙花边为饰,但胸、背龙纹与《明史·舆服志》所记不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青阳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856
注册 2003-9-18


发表于 2004-11-4 17: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继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这个帖子很好啊。

如果可能的话,不妨把历代的袍服都介绍一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任复之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37
编号 16346
注册 2004-8-25
来自 shanghai


发表于 2004-11-4 22: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对了解我国古代服饰和礼教等文化很有帮助啊,多谢楼主啊.希望有更多相关的文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车正风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7
编号 16421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1-5 00: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4 17: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37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