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一生唯一战胜曹操的战役, ——曹刘汉中争夺战评析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哦,抱歉,当时因为有个字显示不出来,以为是字数限制,所以发了好几个帖子。

结合史实来看,何、梁的说法应该比较合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12 22:52 发表

历山兄:感谢提供了很多资料!

1、白水关的位置,其实有两种说法,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在金牛道上,大致在今朝天镇附近;而其他资料以及四川很多旅游资料都认为不在金牛道上,而在青川县。
但是问题就又出现了:
如果白水关不在金牛道而在青川,也就是在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上,试问三国志先主传裴注的典略: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请注意,裴注把典略这段记载注引在刘备从汉中返回成都之后,证明刘备的这些行动是为了加强成都与汉中这个战略据点的联系,而刘备如果为了加强成都到汉中的交通,自然应扩建金牛道,而决不可能去大力修建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
由此,我认为白水关其实也是在金牛道上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观点上正确的。

2、这一点,希望兄能有更好的证据,证明在东汉末年,关城确有道路通阳平。即使真的有,我们考虑一下:蜀道艰难,尤其是这条金牛道,对于刘备的大军而言,是迫切需要更多的道路来运送粮草到前线的。如果马鸣阁道是蜀地通阳平的另一道路,刘备怎么可能不加以利用?反而要自己断掉呢?

3、徐晃的作战企图,三国志徐晃传写的很清楚,就是曹操对徐晃的评语: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
请注意:徐晃的作战胜利,是粉碎了刘备企图断绝汉中外内,以便夺取汉中的计谋,而不是别的。我一直强调曹操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已经把徐晃在马鸣阁道作战的意义说的非常清楚了:既不是要切断刘备的撤退路线,也不是要深入敌后消灭刘备的有生力量,而仅仅是为了保护汉中的内外联系(自然是与自己后方和友军的联系,而决不可能是汉中与四川的联系)。

4、汉中对曹操和刘备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法正、杨洪都有陈述:
——克之(指攻克汉中)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法正传)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杨洪传)
而曹操的态度则不同:
——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刘晔传)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武帝纪裴注)
由此可知,汉中对于刘备是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而对于曹操而言,如同鸡肋!因此,刘备后来命诸葛亮动员全部后备增援阳平前线,就证明刘备是势在必得。
而后来,即使刘备最害怕的曹操亲自率军而来,刘备依然具有必胜的决心: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先主传)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刘备的决心有多大,因而决不可能在敌人没有增兵的情况下,自己考虑撤退的退路安全问题,并派重兵去切断自己的阁道。

5、军事上最基本的一点,撤退时应在自己的主力撤回后,才能切断阁道,阻挡追兵,从没有听说离撤退还遥遥无期时,就自己切断退路之一。
而且,如果这是刘备自己的撤退道路,虽然不是金牛主道,但毕竟在刘备身后数百里,自然是刘备的势力范围,哪里用的着派遣十余营的重兵去?如果切断自己后方的阁道都要如此重兵,那如果真的要去切断敌人后方的阁道,要出多少人马才能完成呢?

最后说一点,比如断案,我可以先证明某甲决不可能是杀人凶手,因为有不在现场证据,但是我并不能知道真正的杀人者,难道不可以吗?
我们可以先证明马鸣阁道不会在现在认为的地方,至于究竟在何处,可以今后继续研究、挖掘。兄以为如何? ...

1.历史地图集 东汉部分 把白水关标在今朝天镇附近没有任何依据,实际上是惑于 读史方舆纪要的 说法而已,我已经另有一文说明白水关的历史演变(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A%C9%BD%D1%A7%CA%BF)。朝天附近不存在白水关。


2.经过关城的道路当然是存在的,钟会西出阳安口,而后至白水就是证明。


3.曹操的评语是说 徐晃 破坏了刘备 隔绝内外的战略目的, 内外并非仅指汉中内外而是 蜀国的内外,就是说切断了魏 蜀的边境道路。

4.若是理解为刘备一路没有到达阳平关的部署就可以了。

5.同前。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0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9 20: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历史没有记载,我们自然可以推测。关键是有明确记载的:
——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
——刘备断绝此阁道的目的,曹操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
而不是所谓的防止撤退时被敌人切断后路。因此,刘备的所有作战行动,但是都是围绕攻克汉中进行的。
而且,从当时情况看,魏军没有主动采取过进攻行动,而都是敌人打过来,拼命抵抗的动作。因此,突然冒出来个穿插敌后数百里,目的竟然是防止敌人自己切断阁道,实在是说不通的。
如果说是徐晃去断道,还有一点军事可能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晓林兄还是被三国志的关于曹操的这句话绊住了,其实“隔绝内外”与“取汉中”是不是联系在一起,并不能确定。因为还有很多史料并不是这么记载的。

1.《蜀鉴》载:马鸣阁,寰宇记曰在今利州昭化县。按蜀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

2.《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昭化县载: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
可见,对曹操评价的记载并不一致。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历山兄:
不是我被拌住,而是这个资料我以为最具有权威性。

1、兄所列举的《蜀鉴》,乃南宋时期的产物,距离三国年代已远,当不能与三国志记载的准确性相提并论。
2、《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晚至明末清初的作品,其这段话自然是抄录蜀鉴的无疑。因此,也并不具备与三国志记载抗衡的资格。
3、至于兄引用的《华阳国志》附一,虽然《华阳国志》的写作年代很早,确有权威性,但是兄引用的这段话,实际上并不是《华阳国志》本身的内容。从语言和用词看,当是现代人自己的观点,好象在这些附录的最后,有一句:
——1976年任乃强再稿。
如果这乃是此人1976的意见,我以为不具有权威性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外,就是单看——《蜀鉴》载:马鸣阁,寰宇记曰在今利州昭化县。按蜀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
我们能如何理解呢?曹操这样说,不正是表示此阁位于汉中到阴平的咽喉处吗?
请注意,此时刘备大军以到阳平南面,而此时汉中到阴平的路线总不能走白水吧?那不是等于从敌后去阴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了,《蜀鉴》说的也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引用北宋《太平寰宇记》的内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考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马鸣阁并不是一个非常专用的地名,而是在很多地方都有,就如同箕谷仅仅在褒斜道上就有一南一北两个一样的道理。
所谓马鸣阁,我分析这样的地名大致来源于:阁道在这里异常险要,马匹每每走到这里,都惊惧嘶叫不敢前行。那么很有可能一些险要的阁道都有这样的称呼了。而南面的那个马鸣阁更加有名,因此后人才会张冠李戴的。
有很多历史、地理学者,确实对于军事知识有所欠缺,因此不少解释其实是不能符合基本的军事规律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箕谷的箕,大致就是形状如箕,
比如附近有箕水,或箕山,也就是形状如同箕的小河或者山峰,其形成的山谷或河谷可能就都可被当地人称为箕谷。
只不过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很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查的一些资料,证明当时陈仓道略阳到阳平的路线是沿着古沮水走的,大致经过今天的:黑河坝、何家岩和鱼洞子。而走古沮水谷道,自然可能会有阁道,在一篇记载当地绿茶的文章中,就写到在鱼洞子一带发现了古栈道遗迹,因此,这里很可能就是真正的徐晃作战的阁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1, 16:34:29发表
我查的一些资料,证明当时陈仓道略阳到阳平的路线是沿着古沮水走的,大致经过今天的:黑河坝、何家岩和鱼洞子。而走古沮水谷道,自然可能会有阁道,在一篇记载当地绿茶的文章中,就写到在鱼洞子一带发现了古栈道遗迹,因此,这里很可能就是真正的徐晃作战的阁道。

沿沮水的最后还是要会合到阳平关前,马超 张飞就是由这条所谓的 “沮”道入武都的,问题是若这里是马鸣阁道,徐晃在这里,张飞 马超如何从武都向汉中回合刘备?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1, 16:10:05发表
历山兄:
不是我被拌住,而是这个资料我以为最具有权威性。

1、兄所列举的《蜀鉴》,乃南宋时期的产物,距离三国年代已远,当不能与三国志记载的准确性相提并论。
2、《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晚至明末清初的作品,其这段话自然是抄录蜀鉴的无疑。因此,也并不具备与三国志记载抗衡的资格。
3、至于兄引用的《华阳国志》附一,虽然《华阳国志》的写作年代很早,确有权威性,但是兄引用的这段话,实际上并不是《华阳国志》本身的内容。从语言和用词看,当是现代人自己的观点,好象在这些附录的最后,有一句:
——1976年任乃强再稿。
如果这乃是此人1976的意见,我以为不具有权威性吧?

兄总说别人的看法就不权威,那兄有何权威的说法及证据?


我倒认为,对于历史的考证,今人所及资料远不如古人丰富,而且史学是讲究传承的,总必须以前人的考据为基础才可以,除非兄发明了时光隧道。宋人、清人离三国是远一点,但是难道晓林兄却比他们离的近么?《晋书》成书是唐朝的事,晋与唐相隔也不算近,难道我们就不要看它了?不看他,请问还有什么更权威的?


况且,《蜀鉴》说的明白,他是“按蜀志”的记载,蜀志就是《华阳国志》里的,《华阳国志》是晋时的,也不算晚。现在的《华阳国志》蜀志里面找不到,可能是传到现在缺失了。


《华阳国志》那一段关于道路的论述是四川大学任乃强先生的观点,任先生对古代交通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起码言之有据。兄又以何为据呢?总不能就因为曹操那句话(未必真实),就推断出一些毫无根据的结论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1, 16:15:51发表
另外,就是单看——《蜀鉴》载:马鸣阁,寰宇记曰在今利州昭化县。按蜀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
我们能如何理解呢?曹操这样说,不正是表示此阁位于汉中到阴平的咽喉处吗?
请注意,此时刘备大军以到阳平南面,而此时汉中到阴平的路线总不能走白水吧?那不是等于从敌后去阴平?

先前,兄是不肯认可,阴平到阳平关是有直接的道路的,现在总算认同了。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曹操当时对徐晃的评价之言,未必有“内外”及“以取汉中”一说,也就是说,凭《徐晃传》里的记载来推断马鸣阁道不在朝天驿北的结论是武断的。

如果觉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这段记载言之有据,那么就好说了,这句话并不是说曹军当时要去阴平,而是说了道路的方向而已。也不存在要不要过白水去阴平的问题。

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段路可以抄到刘备军后,使刘备军成为悬军。这才是刘备害怕的原因。

另外,兄总以绝对的疆界来看问题,曹军怎么不能过白水去阴平呢?请问刘备派张飞、马超屯下辨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去的?难道因为有疆界,他们就要飞过去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3 18: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引用_3、故道
  故道自勉县西行过宁强大安镇、阳平关镇,折向北行,沿嘉陵江河谷,过略阳乐素河镇、略阳县城(城关镇)、甘肃徽县、两当县到陕西凤县与陈仓道北段汇合。今陕西凤县凤州镇,秦时置故道县,以此名之。

其实历山兄在这里把本来走沮水道的陈仓故道的南段改成了走陈平道,这是没有道理的,陈平道是后来人们嫌入川要绕道阳平走金牛道而开辟的近道。
但是走陈仓故道入汉中,还没有人会绕道陈平道。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古代有道路的,现代也大多有一条对应的道路,即使是低等级道路,因为这是后人在前人基础上加工而成。
沮水道如此,陈平道如此,陈仓道也如此。
只有兄坚持的所谓从——宁强燕子砭镇(关城)向南,沿嘉陵江峡谷,过四川广元大滩镇至朝天镇,这里没有任何的道路,只有解放后新开辟的宝成铁路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3 18: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2, 11:25:17发表

先前,兄是不肯认可,阴平到阳平关是有直接的道路的,现在总算认同了。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曹操当时对徐晃的评价之言,未必有“内外”及“以取汉中”一说,也就是说,凭《徐晃传》里的记载来推断马鸣阁道不在朝天驿北的结论是武断的。

如果觉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这段记载言之有据,那么就好说了,这句话并不是说曹军当时要去阴平,而是说了道路的方向而已。也不存在要不要过白水去阴平的问题。

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段路可以抄到刘备军后,使刘备军成为悬军。这才是刘备害怕的原因。

另外,兄总以绝对的疆界来看问题,曹军怎么不能过白水去阴平呢?请问刘备派张飞、马超屯下辨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去的?难道因为有疆界,他们就要飞过去么?

看来兄有些健忘?我再把前面鄙人的原话引用过来: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我的意思一直是:阳平关到阴平的道路大致有2条,魏军自然是应走阳平西行到武都再到阴平,而决不可能走蜀汉内地的沿白水西北行到阴平的道路。难道我说的还不够清楚?
因此,如果敌人要切断一条自己方面不会走的阁道,自然不可能派精锐部队去保护。

正是这个道路的方向,才更加证明此阁道不可能在兄所言的地方。因为这个道路是出阳平直接向西走沮水道去武都的,无论如何不可能走到南面数百里的地方。

兄的历史知识确实很不错,不过军事知识有些欠缺,请不要生气。
我这几天与兄讨论问题,受益非浅,很佩服兄的知识渊博和读书广泛。
如果刘备以优势兵力猛攻敌人的同时,却因为担心这个敌人深入自己身后来切断后路,而要把阁道断绝,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很简单,此阁道如此险要,以陈式的十余营兵力完全可以防守住,根本没有必要此时就绝掉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3 18: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2, 11:16:06发表
兄总说别人的看法就不权威,那兄有何权威的说法及证据?


我倒认为,对于历史的考证,今人所及资料远不如古人丰富,而且史学是讲究传承的,总必须以前人的考据为基础才可以,除非兄发明了时光隧道。宋人、清人离三国是远一点,但是难道晓林兄却比他们离的近么?《晋书》成书是唐朝的事,晋与唐相隔也不算近,难道我们就不要看它了?不看他,请问还有什么更权威的?


况且,《蜀鉴》说的明白,他是“按蜀志”的记载,蜀志就是《华阳国志》里的,《华阳国志》是晋时的,也不算晚。现在的《华阳国志》蜀志里面找不到,可能是传到现在缺失了。


《华阳国志》那一段关于道路的论述是四川大学任乃强先生的观点,任先生对古代交通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起码言之有据。兄又以何为据呢?总不能就因为曹操那句话(未必真实),就推断出一些毫无根据的结论吧?

《华阳国志》时间是可以的,但是目前没有根据证明其中有此内容。
如果用还没有证实存在的内容,来反证已有的三国志未必真实,我以为不可取。

如果有任先生的相关证明文章,就可以知道了。可惜没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3 19: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9:03:56发表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战争史 与我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同!朝天镇就是朝天驿。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8:37:47发表
看来兄有些健忘?我再把前面鄙人的原话引用过来: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我的意思一直是:阳平关到阴平的道路大致有2条,魏军自然是应走阳平西行到武都再到阴平,而决不可能走蜀汉内地的沿白水西北行到阴平的道路。难道我说的还不够清楚?
因此,如果敌人要切断一条自己方面不会走的阁道,自然不可能派精锐部队去保护。

正是这个道路的方向,才更加证明此阁道不可能在兄所言的地方。因为这个道路是出阳平直接向西走沮水道去武都的,无论如何不可能走到南面数百里的地方。

兄的历史知识确实很不错,不过军事知识有些欠缺,请不要生气。
我这几天与兄讨论问题,受益非浅,很佩服兄的知识渊博和读书广泛。
如果刘备以优势兵力猛攻敌人的同时,却因为担心这个敌人深入自己身后来切断后路,而要把阁道断绝,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很简单,此阁道如此险要,以陈式的十余营兵力完全可以防守住,根本没有必要此时就绝掉的。

这一点我也说的很清楚,刘备未至阳平关前的事。

从汉中去阴平,不可能就那两条道路。兄非要这么说,还要以此为根据,那我觉得也没必要讨论了。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9:03:56发表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战争史的记载,我只是觉得对位置的表述基本可信

对于战役的具体过程,并不赞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2 15: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4, 8:36:58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9:03:56发表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战争史的记载,我只是觉得对位置的表述基本可信

对于战役的具体过程,并不赞同。

所以兄的观点有些自相矛盾呀。
如果赞同中国战争史的位置,则证明此地位于刘备进攻汉中的必经之路——金牛道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备要通过此路进攻,为何要派兵先断绝它?
难道是自己在面前挖个陷阱?不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2 15: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4, 7:14:51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8:37:47发表
[quote]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2, 11:25:17发表

先前,兄是不肯认可,阴平到阳平关是有直接的道路的,现在总算认同了。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曹操当时对徐晃的评价之言,未必有“内外”及“以取汉中”一说,也就是说,凭《徐晃传》里的记载来推断马鸣阁道不在朝天驿北的结论是武断的。

如果觉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这段记载言之有据,那么就好说了,这句话并不是说曹军当时要去阴平,而是说了道路的方向而已。也不存在要不要过白水去阴平的问题。

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段路可以抄到刘备军后,使刘备军成为悬军。这才是刘备害怕的原因。

另外,兄总以绝对的疆界来看问题,曹军怎么不能过白水去阴平呢?请问刘备派张飞、马超屯下辨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过去的?难道因为有疆界,他们就要飞过去么?

看来兄有些健忘?我再把前面鄙人的原话引用过来: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我的意思一直是:阳平关到阴平的道路大致有2条,魏军自然是应走阳平西行到武都再到阴平,而决不可能走蜀汉内地的沿白水西北行到阴平的道路。难道我说的还不够清楚?
因此,如果敌人要切断一条自己方面不会走的阁道,自然不可能派精锐部队去保护。

正是这个道路的方向,才更加证明此阁道不可能在兄所言的地方。因为这个道路是出阳平直接向西走沮水道去武都的,无论如何不可能走到南面数百里的地方。

兄的历史知识确实很不错,不过军事知识有些欠缺,请不要生气。
我这几天与兄讨论问题,受益非浅,很佩服兄的知识渊博和读书广泛。
如果刘备以优势兵力猛攻敌人的同时,却因为担心这个敌人深入自己身后来切断后路,而要把阁道断绝,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很简单,此阁道如此险要,以陈式的十余营兵力完全可以防守住,根本没有必要此时就绝掉的。

这一点我也说的很清楚,为防止叙述不清,还画了图

从汉中去阴平,不可能就那两条道路。兄非要这么说,还要以此为根据,那我觉得也没必要讨论了。 [/quote]
我们讨论的所谓道路,并不是能过山羊或采药人的小道,而是指能走军队的基本道路。这一点是否赞同?
古代不比如今,道路四通八达,尤其是在险峻的山区,古代道路是很少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2 15: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24, 7:13:08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1-23, 19:03:56发表
其实,兄所坚持的马鸣阁道位置,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兄所说第一种,目前看来兄也完全不赞同,而第二种,兄说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的观点。但是,我们看: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第190页: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守卫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将军张郃守广石。四月,刘备命陈式等10余营军攻马鸣阁,徐晃谴别将将陈式军击败,刘备再次派军才将马鸣阁攻破。…刘备军进至阳平关…

由此可知,此书观点认为:
1、马鸣阁在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而不是兄所言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2、徐晃是在坚守此阁道,但是这与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派陈式去绝此阁道不同;
3、说后来刘备又派兵打败了徐晃,这个没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4、刘备是在击败徐晃马鸣阁守军后才进军阳平的,与三国志: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的前提记载不符。
我们看此书,对于此问题的本质描述是:刘备要进攻汉中,徐晃军守住马鸣阁,刘备过不去,两次派军攻击,一败一胜,打跑了徐晃之后,刘备主力才继续北上到达阳平,也就是说徐晃军是驻守在阳平关的一个前哨据点——马鸣阁。
这里面,不仅没有兄理解的所谓担心魏军来切断后路问题,而且是认为从蜀地去阳平只此一条道路,刘备非走不可。

因此,我想请教:兄的观点究竟是来自何处?

难道《读史方舆纪要》、《蜀鉴》、《华阳国志》都不要算证据么?研究了四川历史地理一辈子任乃强先生的工作都是白做的么?

那在您看来,究竟还有什么能成为证据的?自己的脑袋?怎么觉得都像是刘心武了。。。

是否有点人身攻击的味道?我能比刘心武吗?哈哈。
我们应清楚一点:我质疑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某一个地点,并不能说我要否定整个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一点应明确。任先生研究一生,是很了不起,但是不代表他的观点一定都正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hief-zhai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57187
注册 2006-1-10
来自 角落里


发表于 2006-2-2 23: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句招砖头的话啊,打仗时的运气和人之于金钱一样,运气就打一场胜仗而言不是必要的,但是是很需要的。打仗时的具体情况很多时候还是因为运气在做怪,个人认为这跟当时的领兵将领的处事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带出来的结果也许是一样的,但过程肯定会差很多。例如:李云龙?呵呵,算是行为方式比较怪的人了吧。 ^_^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3 16: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哈哈 ,其实,李云龙类型的人物,才是军事指挥员的比较常见的形象,果断、大胆。而那种事事小心、谨慎,前怕狼后怕虎的,一般担任参谋长比较合适,做一把手是基本不能胜任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hief-zhai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57187
注册 2006-1-10
来自 角落里


发表于 2006-2-3 23: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他就是有点太。。。。。。天不怕地不怕了。哈哈!!不过属于粗中有细,俺喜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朱佑棠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0
编号 25747
注册 2004-11-25


发表于 2006-2-4 02: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陆逊{伯言}于2005-12-10, 18:16:16发表

QUOTE:
原帖由葛朗台于2005-12-09, 22:20:43发表
当然明白,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估计要等你帮我们实现了共产主义再来讨论了~~~


如果这也算做不能用人的依据,那纵观古今就没人能用人了.只有等兄台去实现了~

是吗?刘备用人可算是识人,但是绝对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三公坐而论道,正适合许靖这种名满天下、嘘枯吹生的大清客。尚书台要处理天下政务,正适合刘巴这种又臭又硬、办事效率一流的能吏。当然遗馥荀令这样的完人最好,问题是国士无双并不是哪里都能撞上10个8个的。伯言想证明刘备不能尽其才,举这个例子好像不太恰当吧?倒是曹丕让贾文和登三公之位,惹得孙权这种乡下大名都引为笑谈,这才是典型的不会用人。须知三公这种位置本来就是为华歆、王朗之流准备的,文和这种心腹何必摆在台面上。

若说到刘备、曹操之用人,有件事倒很可以做个对比。同样是忠孝不能两全,刘备这边是田豫、徐庶主动开口求去,刘备洒泪惜别。而曹操主动谈话放人,部下却拍着胸脯说绝无二心、转过脸立马就奔吕布而去。其实我倒是相信曹公是真心想成全,问题是部下(叫魏什么来着)却对之以两面三刀,比之大耳那边的君臣相知推心置腹君子坦荡荡,曹营的部下生活在何等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阴影之下啊。似乎也从侧面反映了二人的信人和使人信的能力高下之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4 18: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早期的不好说,毕竟还没有扬名立腕。看一个后期的:
——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哈,可见曹操的感召力有多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02, 15:24:49发表
我们讨论的所谓道路,并不是能过山羊或采药人的小道,而是指能走军队的基本道路。这一点是否赞同?
古代不比如今,道路四通八达,尤其是在险峻的山区,古代道路是很少的。

哈哈,晓林兄,这条道路可不是采药小道。

不说更早的轩辕黄帝从嘉陵江出川入关中,更晚的 《后汉书》 卷八十八《虞诩传》载:  
“(元初二年)迁武都太守,。。。。。。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
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由沮至下辨
十里,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
逼利,岁省四千余万。”

《华阳国志》所载 “萧何发蜀,汉来万船而助给军粮。。。”

都是走的嘉陵江这一段,逆流船运,栈道拉纤是不可缺少的。今之明月峡尚存萧何碑。

《宋会要辑稿》载北宋时这段峡谷尚存阁道90000余间,《舆地纪胜》载南宋此段尚有阁道18318间。

怎么就是羊肠小道呢?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02, 15:21:44发表
所以兄的观点有些自相矛盾呀。
如果赞同中国战争史的位置,则证明此地位于刘备进攻汉中的必经之路——金牛道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备要通过此路进攻,为何要派兵先断绝它?
难道是自己在面前挖个陷阱?不解!

我只认同战争史关于马鸣阁道在朝天驿北的论断,因为我认为朝天驿北是马鸣阁的南端

金牛道在朝天驿转向东行那是明清时候的事,两汉金牛道取白水线,所以朝天北的马鸣阁不可能在金牛道上。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1 16:18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 00: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898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