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看透笼罩1900年的历史迷雾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6-1 12: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看透笼罩1900年的历史迷雾

  引子

  由于清政丷府在一、二鸦战争中相继惨败,令中国国体尽丧,人人感觉无比屈辱;且战后赔款无算,这些损失最终都摊到了每个人头上,导致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因此民间仇洋的情绪十分高涨,并最终催生出义和团这样一个怪诞偏激的产物。

  义和团的核心主张,就是“仇洋”,希望能将洋人赶走,恢复以前闭关锁国的状态。具体的操作手段则是致力于对西方器物(如火车、电报局之类)不问情由地尽数毁坏,就连稍沾洋气的东西亦不能免,砸烂任何与“洋物”相关的店铺,殴打甚至杀戮使用“洋物”之人。据《天津一月记》记载:“团中云,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若纸菸,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对于外国传教士和信仰基督的中国教民,甚至是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则一概采取血腥残酷的屠丷杀手段,如曾明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

  虽然列强们给中国带来了文明的气息,把民丷主、科技、文化大量引入,打破了中国因为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和愚丷民政策而死水一潭、腐朽落后的局面,让中华民丷族渐从蒙昧转为开化,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商品倾销和经济掠夺,也赚走了中国不少钱,但整体来看,仍然是利远大于弊地),但义和团民们大多无知短视,难以理解这些复杂的东西,因此对洋人非但毫不感恩,反倒极度敌视,并因为这种充斥着狭隘民丷族主义的固执偏激,而让中国遭逢了比一、二鸦战争更加凄惨的重创。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一事,堪称是近代中国所遭逢的屈辱的巅峰。而此事之所以会发生,与义和团的排洋行为(有些类似于前些年印丷尼的排丷华事件,只是更加野蛮过分而已),以及清政丷府异常乖谬失当的举措是分不开地。而在这一年中,清廷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则又是反复变化地。事实上,统阅这一年中相关的各则史料、清廷发布的“上谕”,以及时人的笔记日记等辅证,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前后矛盾,令人无所适从;再加上义和团问题本就相当复杂,各则史料彼此纠缠,真相如在云中般模糊不清,以致于如今大部分对此事件的分析都流于片面、表面。不要说是那些出于文宣需要而刻意歪曲历史的著作、论文、教科书,就算是秉持客观持正之心而作的分析,也因为作者无法看清迷雾背后的真实,而大多偏颇失真。有鉴于此,笔者便写写自己对此次事件的认知,尽力还原一下这段历史的真貌,愿达者看后能够不吝赐教。

  由于清政丷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不断变化地,下面便以时间为线索,分阶段进行解析。


  一、初期:全力进剿

  清政丷府一直严禁民间自丷由结社;而义和团疯狂破坏铁路、电话局等“洋物”,无异于与慈禧正大力推动的洋务运动对着干;且杀害洋人、攻击教堂之后,列强会直接找清政丷府的麻烦,要求其管好自己治丷下的国民,保障侨民丷权益,清廷往往要根据国际惯例道歉赔偿,不堪其烦;更担心会激化中国与列强的矛盾,引发战争,因此慈禧对义和团一直极为厌恶,将其视为破坏分子和捣乱分子,在上谕中对其的定性是“暴民”、“拳匪”,曾多次谕令地方督抚“实力搜剿,毋得养痈贻患”,哪怕这票人高举着“扶清灭洋”的讨好招牌。

  义和团起源于山东,首次蓬勃发展也是在这里。原因是山东巡抚毓贤极端憎恨洋人,因此大力纵容,导致山东地区的拳匪暴增,并在1⑧99年末闹出了激烈的排洋事件。在列强的抗议之下,慈禧将其撤换,派袁世凯带领北洋新军开进山东,大力镇丷压义和团。镇丷压行动堪称摧枯拉朽,义和团损失惨重,残部被迫逃往直隶等省发展。

  总得来说,在一开始,清廷对义和团的打丷压是十分坚决地。然而在1900年1月24日,慈禧准备废掉光绪帝时,遭到了诸列强的强烈阻挠(列强称只认光绪,不认别人,不会去朝贺新君云云),因而被迫停手。在戊戌变法之后,慈禧欲鸩死丷光绪,却被列强阻止(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上丷书称“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本就已经让西太后耿耿于怀。此次慈禧退让了一步,只是准备废帝,却再次遭到阻挠。诸列强一再干涉中国内政,如此藐视大清,自然令慈禧对其极度不满;而且比起之前几次战争对中国整体利益的侵害,这种侵害她个人利益的行为无疑令她更为恼怒,这种情绪也直接影响到了后续清廷对义和团的整体态度。


  二、1.24-5月末:把直隶地区的义和团规模控制在一个平衡点

  山东老巢被剿平后,义和团残余势力流落周边各省,却唯独在直隶地区蓬勃发展起来,这与直隶督抚裕禄的竭力纵容是分不开地(裕禄曾向义和团下跪,并为他们打开军械库)。

  对于义和团,汉臣和洋务派多主张全力剿灭,而满臣和反对洋务革新的守旧派则希望扶持利用,这种分歧源于他们对洋务运动持有不同的态度。而在“废帝”计划被阻挠之后,支持废黜光绪的一派试图利用义和团给洋人施压,进而推行废帝,而支持光绪的一派则主张剿灭义和团,中枢和地方的官员们又据此分为了两派。更复杂的是,按“废帝”而分裂的两派,与按“是否支持洋务运动”分裂的两派,彼此间是有交叉地,这就让清廷高层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得更加纠结、复杂、混乱。而慈禧作为最高统丷治者,需要凌驾于派系争斗,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更全面的视角来制定国策,而她对义和团的态度是既要利用,却又必须把握尺度,将其规模和破坏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因此始终没有对几派的争斗下定论,这也正是中枢剿抚两派一直相持不下的原因所在。

  审阅清廷发布的上谕,能够看出,直至五月末之前,慈禧至少在明面上是态度明确地在要求地方官员剿灭拳匪地(像“不彻底剿灭,有意维持在一定程度”这样的态度是不能拿到明面上地)。如3月时,“以缉捕拳匪不力。革直隶枣强县知县淩道增职”。5.8日上谕称:“著步军统领衙门,严密稽查,设法除尽,毋任聚众滋事”。直至5.24时,发布的上谕仍然态度严厉,称“该拳匪散布谣言,籍端煽惑等语,人心浮动,易肇兴端,亟应认真查办”。当然,这种严厉是有限度地,言辞间留有余地,并没有要求官员们像袁世凯在山东那样雷霆痛击、扫穴犁庭,这其实是将把控剿团尺度的权限下放给了地方官员,于是便给了裕禄等人打小算盘提供了条件。

  事实上,从高层到基层,各官员们对于义和团的态度,都是根据其派系和政见而不同地。就直隶地区官员而言,对于直隶义和团的进剿,有些人严厉,有些人松垮,但由于直隶总督裕禄支持义和团,因此整体来看,该地区的剿团力度,要比慈禧心目中的尺度宽松很多。虽然裕禄等人并不敢明目张胆地纵容,也必须做出进剿的姿态,但基本上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防抚兼施,解散协同,设法访拿首恶”),出动的部队很少,且只是保护教堂和教民,对烧杀的义和团民们只是强行遣散,并不会逮捕诛杀。所谓的只诛首恶,在数月间涌现的几百头目中,也只诛了一人。这样宽松的态度,便导致直隶义和团在4月时便已经蓬勃发展起来。

  当然,直隶地方对义和团的纵容,不仅仅是因为裕禄的态度,也与基层普遍的仇洋情绪大有关联。直隶地区是列强出没最多的地方,存在全民的仇洋氛围,大量的地方官员和士兵也不喜欢洋人,甚至看到义和团烧教堂、杀教士还暗自高兴,很多清军士兵甚至加入了义和团。因此在高层并未下令严厉进剿的情况下,大量的基层士兵对义和团睁一眼闭一眼,闹得太厉害才出手应付一下。

  进入5月后,直隶地区在进剿义和团时更为松懈(详见《义和团运动走向高丷潮时期直隶团民与清军的关系》一文)。如深知慈禧心思的荣禄便曾指示某进剿军官不要太认真,而几名卖力进剿的将领也被朝廷申斥处罚。

  
  三、慈禧的小心思

  有一种说法是:在三至五月间,清廷之所以不全力清剿直隶义和团,是因为对方势大,难以压制,更担心镇丷压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民变,令形势失控,因此被迫怀柔纵容,这种看法是错误地。清政丷府又不是傻丷瓜,越是威胁大的,就越会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之时。之前的捻军和太平天国的势力比义和团要大得多,清廷都是不顾一切倾国进剿,断不会因忌惮而放任其越滚越大。事实上,正是因为义和团组织松散,威胁很小,又以“扶清灭洋”为宗旨,清廷自始至终对其都毫无忌惮,才敢制定出“有限度纵容”的方略。盛宣怀在1900年6月向总丷理各国事务衙门发了一份电报,称:“查各电所报,似拳民尚无精械,不难荡平,而难在立定主见”,清楚说明了未迅速荡平义和团的主因是高层没有立定“镇丷压”的主见。当时很多省都有义和团,可在地方官员的打丷压下,在除直隶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都不成规模,足证镇丷压义和团并不如何困难(慈禧虽然要利用义和团,却不希望全国都乱起来,因此只是对直隶地区的剿团要求较松,毕竟直隶是洋人在华的核心地区,仅这里闹丷事便足以给洋人带来足够的压力)。

  还有一种说法是:慈禧之所以纵容义和团坐大,让他们狂杀洋人,后来又不惜亲自向11国列强宣战,是因为愚昧无知,相信了义和团真能刀枪不入,觉得清军和义和团联手,可破列强,因此才雄起了一把,这种看法就更荒谬了。慈禧毕竟是老牌政客,武则天式的枭雄人物,权谋心术远超常人,否则也不能在之前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取胜,并攫取到权力了。这样一个能够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得到大部分重臣们效忠,稳掌权柄数十年的人,不可能是弱智,对形势的判断也决不会如此荒唐。

  二鸦一战,清军以十二万精兵对阵两万英法联军,激战数日,阵亡三万,受伤无算,一溃千里,而英军仅仅阵亡四人,这才是双方力量的真实对比。慈禧是亲历过八国联军摧枯拉朽攻破北京、火焚圆丷明园一事,并且随驾出逃地,又岂会不清楚列强的强大?何况上次还只有英法两个国家,此次则是面对11个强国。而就算是在列强面前如此不堪的清军,之前在剿灭义和团时却非常轻松(如义和团在山东因为官员纵容而迅速泛滥,发展达到鼎盛之后,被袁世凯迅速荡平,期间毫无还手之力)。事实上,在各地剿团的奏报中,义和团战斗力的低弱早已暴露无遗。那些诸如“义和团能招来天神相助”之类的流言,骗骗愚丷民或可,慈禧坐掌中枢,掌握第一手情报,又怎么可能骗得了她?难道慈禧会不清楚这些人能不能刀枪不入,是否真地能和洋人抗衡么?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在逃亡途中,慈禧曾经对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后来(拳民)接着攻打使馆,攻打教堂,甚至烧了正阳门,杀的、抢的,我瞧着不象个事,心下早明白,他们是不中用。靠不住的”,这句话已经把真相展示得非常清楚了。事实上,慈禧之所以希望直隶义和团能够保持在一个规模,不过是希望利用他们去打丷砸抢、搞破坏,对洋人构成威胁罢了,根本没有指望过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

  由于列强们支持光绪掌握实权,而不支持慈禧垂帘,之前又阻挠慈禧废黜光绪,令慈禧无法彻底打丷压“还政派”(即支持慈禧还政给光绪的那批官员),令清政丷府在这几年里始终不能恢复“一个声音”的状态,这给西太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在1.24废帝被阻之后,震怒的慈禧就想利用义和团来给洋人点颜色看看。而洋人最重视的,便是侨民的安全、地区的稳定(形势稳定是做生意的前提)、商贸的正常。仇洋的义和团扒铁路、烧教堂、毁洋物(让百姓们都不敢购丷买洋物,影响商贸)、屠丷杀侨民,这些都是洋人最害怕的事情。慈禧不能派正规军做这种事(否则就撕破脸,没有和谈余地了,也明显违背了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法理),却可以养寇自重,放纵义和团壮大起来去干,自己则明面上进剿,实则始终令义和团保持在一定规模,维持对洋人的压力。

  当然,洋人也不是傻丷子,就算起初看不出来,久了肯定也就明白是慈禧在耍手腕了,但清政丷府明面上不断下发上谕,要求地方剿团,至少在表面上是法理不亏地,最多只是地方执行不力而已,洋人也无可奈何,只能不断催促清政丷府加大剿团力度,却毫无效果。慈禧的目的是让洋人明白,自己在中国的最高权力不可小觑,自己的支持是他们传教和商贸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必须对她客气一点,否则她是有能力给他们带来麻烦地……在这段时间里,慈禧打的主意就是籍此来迫使列强做出让步,给出不再支持光绪归政之类的许诺,到时自己再出来扫平义和团,恢复秩序。

  当然,慈禧也不允许义和团的势力过于膨丷胀,烧杀得太厉害,这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如果对铁路、电报局、工厂造成太大的破坏,国家会蒙受重大损失;而太严重地冲击本国百姓的生活秩序,也会导致民丷怨沸腾。另一方面,她是在和列强进行政治博弈,需要把握出手的尺度,对洋人的压力太小固然不行,但义和团闹得太凶,彻底把洋人惹毛也不行。她需要不断观望权衡,把握剿团的力度。

  然而,列强却并没有如她所愿,在压力下低头让步,反倒是态度强硬地来威胁她(5月间),称如果再不认真进剿,导致侨民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那列强就自己出兵护侨。双方开始斗气,矛盾日益尖锐。

  事实上, 在洋人表露出强硬态度之后,慈禧是有所收敛地,下令直隶地区加大对洋人的保护力度(“谕令京外各衙门。严行禁止。近闻拳民中多有游勇会匪……其与乱丷民何异。著派出之统兵大员。及地方文武。迅即严拏首要。解散胁从……凡有教堂教民地方。均应实力保护。俾获安全。而弭祸变。”“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丷府、五城、直隶总督、严饬各该地方官。并统带各员。如拳匪中实系滋扰地方。甘心为乱者。即当合力捕拏。严行惩办。不得互相推诿。如再因循定惟崇礼等是问。决不宽贷。”)从这些上谕的措辞来看,比之前要强硬,是试图与洋人缓和关系地。但由于总督裕禄是仇洋派系中最为激进者,因此对中枢的这一命令阳奉阴违。当义和团在京津破坏铁路、焚毁教堂时,收到保护请求的裕禄有意拖延,迟迟不肯采取有力措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侨民危在旦夕的列强急了眼,5.29,七国共十六艘军舰在大沽口外示丷威, 清廷被迫同意列强派遣军队四百人入京保护侨民。外国军队进入一国首都,是大损国格之事,被打脸的慈禧于是更加愤怒。


  四、五月末-6.10:进一步纵容义和团,冲突升级

  列强派兵入京一事令慈禧更加仇恨洋人,后续对剿团的态度遂再次发生了变化。5月底时,她是要求直隶官员加大剿团和保护侨民力度地,但到了6.3时,却又改弦更张。6.1下发的上谕中还是主张“严行惩办。不得互相推诿。如再因循定惟崇礼等是问。决不宽贷”,6.3时就变成了“亲历各乡。谆切劝导。不可操切从事。至带兵员弁。亦当严行申诫。毋得轻伤民命。启衅邀功。并著荣禄严饬在事各营。一体遵照。”“此等拳民。虽属良莠不齐。究系朝廷赤子。总宜设法弹压解散。该大学士不得孟浪从事。率行派队剿办。激成变端。是为至要。”在京畿一带这种重地被数万义和团众破坏烧杀,搞得一片混乱的情势下,行文竟如此温和,也不要求直隶官员以雷霆之势弹压,其纵容义和团进一步坐大,以向列强施加更大压力的态度是比较明显地。
  
  6.5,清廷派赵舒翘、刚毅赴涿丷州、保定一带招抚拳众。刚毅到了涿丷州之后,“力言拳民可恃”,何乃莹“唯唯从命”,“赵以刚势出己上,且审此系内廷意,与辩无益,赵乃回京”,“刚则与匪首密商一切。”6.6,上谕称:“无论其会不会,但论其匪不匪……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朝廷一视同仁”。在此之前,清廷对义和团都是持“剿”的态度,变化的只是剿的力度而已,但到了6月五、六日时,却开始派兵部尚书刚毅这样的重臣前去招抚,对义和团的定性也从“拳匪”变成了“国家赤子”。所谓“无论其会不会,但论其匪不匪”,意思其实就是:只要不烧杀自家百姓,而只是与洋人为敌,服从清廷管理,政丷府就不将其视为匪徒。之后,“刚毅还朝,密陈拳民志在拒敌,非叛逆可比。今已俯首受约,不如因而用之,太后默然。”从“默然”二字可知,对于收编一事,慈禧已经动意,只是还未下定决心罢了。

  由于清廷的进一步纵容,义和团对洋人构成了更大的威胁。6.8,各国驻京领事分别收到本国公使请即火速调兵进丷京的急电,遂令西摩尔带2000人赴京。当夜,自三月以来就住在颐和园的西太后匆匆返回紫禁城,“在宫丷内招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为时极久。旋即议定,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因该团实皆忠心于国之人,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练,即可成有用之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皇太后,胸中业已早有成竹,故即照其本意办事。”

  虽然之前几个月中,朝堂上一直有剿灭和收编的争执,但慈禧的上谕中从未流露过收编义和团的态度,明面上的说法都是要消灭头目、遣散余众。而到了6.8,却已经下定收编的决议,准备给洋人施加更大的压力(同时也能更容易地控制义和团,以恢复秩序,减弱对本国百姓的祸害)。之所以有如此变化,一方面是派刚毅等人与义和团接洽之后,大部分义和团都表示愿意接受清廷调遣,慈禧确定了收编方案可行,义和团是可控地。另一方面就是6.8当晚,慈禧得到了西摩尔部要强行进丷京一事。如果说上次派兵进丷京,列强还事先征得了清政丷府同意的话,那此次强行出兵入京,就是赤丷裸裸地践踏大清的国格了,震怒的慈禧遂决定加大对义和团的支持。

  6月9日,“董军入都。其先锋差弁,持令箭入城,宣言现已奉太后命,剿灭洋人。义和团为先锋,我军为接应,闻者骇然。”6.10 ,西摩尔做好准备,率部出发,6.12与阻击的义和团进行小规模战斗。6.14,双方在廊坊大战,由于人数悬殊,西摩尔在受挫后退回。

  就在西摩尔出兵当天,慈禧让亲义和团的代表人物——端郡王载漪出任总丷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此事的本质目的是要让他去接洽义和团,并给义和团开方便之门,义和团遂开始大量涌丷入京城。慈禧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义和团去攻击洋人在北京的使馆和教士、侨民,对洋人强行派兵进丷京一事还以颜色,并籍此进一步给洋人施压。


  五、6.10-6.17:京师大乱

  自6.10载漪得到慈禧授权之后,义和团开始大规模入京,并于6.12开始四出抢掠,集体屠丷杀教民,焚烧教堂,迫使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也正是在6.12当天,慈禧太后令启秀等人以她的名义去慰问各国公使和他们的夫人,并派许景澄等人赴英使馆会晤窦纳乐,再次劝阻各国调兵进丷京。慈禧的想法是靠义和团对使馆区的围攻来吓住各国公使,迫使其低头,不料各国公使却联丷名照会总署,声称“各国之兵现已决计入京,我等无力阻止,深为贵国惋惜”。双方都不肯退让,谈判陷入僵局。

  翻阅《光绪实录卷之四百六十四》,不难看出,在6.10-6.17期间,清廷发布了多条上谕,均提及要弹压义和团、恢复秩序、禁止焚杀、保护火丷药局和使馆等等,对滋事者称为“拳匪”,但处理态度则比较柔软(诸如“妥为弹压”、“严拿首犯”、“驱逐”等)。在京城大乱,四处烧杀,秩序崩溃之际,措辞仍然如此温和,足见慈禧还是不愿彻底打击义和团地。此时的慈禧在上谕中似乎是将义和团分为了两类,一种是烧杀劫掠自家百姓的“拳匪”,一种是不祸害自家百姓,只打洋人的忠臣。因此她一方面在上谕中宣称“若不亟行严禁,实属不成事体”,“辇毂之下,扰乱至此,若再不严行惩办,为祸不堪设”,可当6.16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时,当太常寺卿袁昶称“拳实乱丷民,万不可恃就令其有邪术,自古及今,断无仗邪术成事者”时,却又跳出来加以驳斥,称:“法术不足恃,岂人心亦不足恃乎?今日中国积弱己极,所仗者人心耳若并人心而失之,何以立国”,对义和团加以维护。

  虽然慈禧将义和团按是否扰民分为了两类,但其实大部分拳民都是既攻击洋人又烧杀淫掠自家百姓地,根本不能如此区分,慈禧不过是搞表面文章罢了。此时的她还要借重义和团,不希望打丷压,可对于这些暴民,朝廷又必须做出谴责、弹压的姿态,给京城中被伤害的百姓一个交代,且不给洋人留下话柄,因此才会装模作样地在上谕中要求弹压。她让亲义和团的载漪掌握北京的控制权,就是要对义和团暗暗纵容。可想而知,在载漪的指挥下,要求弹压的上谕变为一纸空文,义和团在京城中的暴行遂愈演愈烈。如在6.15之前,清政丷府共颁布了“有禁团民滋扰禁城谕旨七道”,但到了6.15时,真实情况则是“禁者禁而为者为,城门由其出入,官兵任其猖獗”,义和团遂以更大规模入京。“虽明诏煌煌,不特团民蔑视无关,即地方官吏亦视若弁髦,是则诏谕直等于官样文章耳。盖一言以蔽之曰,有端邸(载漪的端王府)为之护符也”。

  6.16,前门一带四千家商铺在暴丷乱中被烧成废墟,正阳门楼、北京24家铸银厂也遭烧毁。拳民同时四处破坏教堂攻击教民,庄王府前大院被当成集体大屠丷杀的刑场。而除了屠丷杀教民外,义和团更滥杀无辜,诬指许多市民(包括许多妇女孩童)为白莲教,将其烧杀而死。并且掳掠洗劫商户平民,并将赃物公开拍卖,堪称为所欲为,就连权丷贵之家都不能幸免,如吏部尚书孙家鼐、大学士徐桐的家都被抢掠,八十岁高龄的徐桐还被义和团民拖出批斗。

  在这几个月间,慈禧和列强相互威胁,进行博弈;同时双方又在相互伤害,你一拳我一腿,且出手都越来越过分。慈禧低估了洋人的强硬,又没能控制住情绪去和对方怄气,最终令自己陷于非常尴尬的局面,形势至此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危险关头。此外,由于对义和团还未正式收编,加上义和团内部山头林立,缺少统一组织,因此此时的清廷并不能自如控制义和团,于是在这场遍及京师的大混乱中,倒霉的不止是洋人,更多的则是京城住民。义和团众打着“灭洋”的旗号,四处烧杀劫掠,京城百姓如处地狱之中,动辄就有灭门之祸。据《庚子国变记》记载:“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由于破坏杀戮太甚,清政丷府因为控制局面不力而遭到举国的质疑、谴责,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笔者认为,对于形势恶化到如此程度,慈禧此时应该是有悔意地,且没有太好的办法破局。正因如此,清廷才在6.16召开了第一次御前会议。在会上,慈禧肯定了义和团的正面作用,不允许大力清剿,对其它问题则未得出结论,并决定召李鸿章和袁世凯进丷京。应该说,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因为汉人洋务派都是支持彻底清剿义和团地,而这袁、李二人更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袁世凯之前在山东剿团时更是下手极狠。慈禧于此时召二人入京,应该是觉得情况不妙,难以收场,想要征求这二人的意见。笔者认为,面对洋人的强硬态度,以及京畿的混乱局面,慈禧已经抗不住压力,准备在这场维持了数月的博弈中服软了,已经萌生出强力镇丷压义和团,恢复京师秩序,并与洋人媾和的想法。之所以召这两个与洋人关系最好、对义和团最为厌恶的重臣来京,就是准备让二人具体操办此事。而主张强硬对待洋人的载漪一丷党,也正是因为看出了这一点,才急急发动了那场惊天骗局,一百八十度地改变了慈禧的态度。


  六、“归政”危机

  6月16日深夜,江苏粮道罗道杰向慈禧太后的宠臣——军机大臣荣禄密报,说收到可靠情报,各国公使已经议定,并即将向清政丷府提出照会,内容共有四条:1.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2.代收各省钱粮;3.代掌天下兵权;4.勒令皇太后归政。

  6月17日早晨,荣禄将此事报知慈禧。慈禧得知列强竟要强迫自己立即结束垂帘,将权力交给光绪,不禁惊怒交加,立即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当她把这个消息公布后,全场惊愕。端王等朝臣亲贵,相拥哭成一片,随即发誓要效忠太后,不惜一切和洋人拼了。慈禧怒不可遏道:“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定准立决死战。”又称:“万一强敌凭陵。胁我以万不能允之事,亦惟有理直气壮,敌忾同仇。”所谓的“万不能允之事”,指的自然就是要她归政一事。据《景善日记》记载:“从未见太后如此次发怒者,即前闻康有为之逆谋亦未如此之甚。太后曰:‘他们怎么敢干涉我的大权?此能忍,孰不能忍’外国人无礼至此,予誓必报之。太后盛怒之下,无论何人不能劝谏。”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斯也称:“太后一向做事是留有余地的,但只有这次她这个政治家却只剩下女人家了”。

  最终,慈禧明确提出要向“万国”宣战,并征求大家的意见(“诸臣有何意见,不妨陈奏”)。内阁学士联元说:“如与各国宣战,恐将来洋兵杀入京城,必致鸡犬不留。”其他人也陆续发言,有人主战有人主和。然而,慈禧召开此次御前会议,并不是真要征求什么意见地,她是要让众臣表态站队。所谓“主和”,其实就是主张朝廷顺从列强意见,让慈禧放弃权力,还政光绪,以化解危机。而“主战”,就是效忠太后,为了太后能够继续掌握权力,明知开战必败后果凄惨,仍然不惜搭上国家和数亿百姓的命运,也要拼死一战。

  虽然慈禧已经下定决心要与列强“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但她其实是心知肚明大清必败地。她对众臣说:“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予一人,谓皇太后断送祖丷宗三百年天下。”明确表示,就算有亡丷国的风险,自己也不会妥协交权,不惜一战。

  显而易见,“勒令皇太后归政”的这条情报令慈禧对义和团和列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无论是对义和团还是洋人,慈禧都一直在取一个平衡点,既不打丷压太厉害,也不完全放纵,处处留有余地,在一天之前更流露出服软的征兆,可今天却突然把路走绝,断然要向所有列强宣战,其行丷事风格和之前数月中明显是大相径庭地。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此时的慈禧所面临的,堪称是自她掌权以来,最为严峻的政治危机,甚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经过之前血丷洗维新派一事,她与光绪帝和帝党已经撕破了脸,结下了难以化解的深仇。就算她乖乖放弃权力,还政光绪,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像李渊一样,被幽禁至死,而那些效忠于她的亲信臣子也全都会遭到严厉清算,下场惨淡。然而她如果不还政,列强出兵讨丷伐,又能如何抵挡?事实上,她此刻面临的困境,还要远比二鸦战争时险恶得多。当时至少清廷内部没有分裂,而列强们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抢夺领土、瓜分中国,而是泄愤,烧杀完泄愤了,自然就会离开。但此次不同,列强们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不把她弄下台是决不会罢休撤兵地;而朝野内外支持还政的大臣们其实已经与诸列强形成了里应外合的态势。等到洋人出兵打到北京城外,这些人积极应和,中立的墙头草们再一倒戈,共同逼自己让位,那就大事去矣……因此她必须设法自救。

  当然,真正的局势并其实没有慈禧想的那么糟。后来查此照会的来源,不过是在上海英商所办的英文报纸《North-China Dairy News》上面发表的一篇社论,此文后来又转载在《字林西报》上,不过是个人观点,并非列强们正式合议后得出的官方宣言。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篇社论,并在发表前就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辗转来到荣禄手中,全是因为载漪在后面操纵,此事不过是他布下的一个惊天骗局罢了。

  载漪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恨洋人。之前慈禧要废光绪,改立他14岁的儿子为帝。而慈禧老迈,活不了几年了,他的儿子还小,到时候就等于是他在做皇帝,因此载漪对洋人极为不满,这几个月里成了支持义和团一派的领袖,一直在鼓动慈禧放纵义和团坐大,而这份社论就是他精心伪造出来骗慈禧和众臣地。载漪不是不清楚清廷加上义和团也绝非列强的对手,但他仍然要把慈禧逼得和洋人彻底决裂,并在愤怒之下废掉或者杀死丷光绪帝。否则一旦慈禧向洋人妥协了,他儿子也就再无可能上丷位了。那等到慈禧死后,光绪继位,曾参与夺位的他们一家肯定要完蛋。而如果光绪死了,那就算打不过列强,也可以以战迫和,哪怕是割地赔款,最终也能和谈收场,国家终究还是会落在他手里。显而易见,载漪和慈禧都是那种自私自利的家伙,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权力,都不惜让国家和百姓遭难。可惜事与愿违,慈禧虽然愤怒,却未失去理智,并没有如他希望的那样干掉光绪、屠丷杀使馆,而是留下了和谈的余地,这让载漪非常失望。但他还不甘心,后来又伺机带着数十名义和团暴民杀往瀛台,准备干掉光绪,却没能得逞,被慈禧阻止了。

  慈禧之所以会深信这个消息(如果稍有怀疑,派人询问一下列强,或者等几天,真有这种照会的话自然就会收到,到时再做主张即可),就是因为载漪是统丷治高层,对局势的微妙变化,以及慈禧的心态把握精准。慈禧一直以来的心病,就是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不让她废光绪,拒绝朝贺王储,直隶义和团被纵容坐大正是与此有关,双方已经相互施压了数月,矛盾越来越激化。而从之前几日开始,慈禧下定决心收编义和团,放任大批义和团民入京烧杀教堂、围攻使馆,对洋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威胁,那激怒众列强,并导致其针锋相对地升级报复,乃是自然而然之事。因此慈禧在得到这一情报后,是深信不疑地。而列强与清朝内部支持还政的大臣联手剥夺她的权力,是慈禧一直以来最担心的事,此次列强干脆摆明了决定强行这样做,慈禧在刚听闻这个消息后,必然是既愤怒又慌张地,这种不冷静的状态也是她并未认真核实的原因之一。范文澜就曾指出:“‘归政’这一惊,确把他们惊昏了。西太后悲愤异常,不再查问虚实,决心孤注一掷。”慈禧后来也曾对亲信们反思:“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笔者将心比心,假如这份情报是真实的,那如果自己面临这样的困局,恐怕会束手无策,只有坐以待毙一途了。然而慈禧不愧是老辣的权谋家,就算在这样的绝境之下,也很快便想出一条妙计,成功破局。


  七、宣战破局

  慈禧想出的这条妙计,就是宣战。乍一看,连一个列强都打不过的大清王朝同时向所有列强宣战,不啻于是在自取灭亡。然而,此举并非如很多史学研究者所认为的,是慈禧在极度愤怒下的偏激疯狂、狗急跳墙之举,而是在精心筹谋下制定的应对方略,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腕。

  在17日的会议中,慈禧先是表示委屈,说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把自己逼到了绝路,意在激起群臣同仇敌忾对外之心,并对自己生出同情。继而便先行表态,说自己已经无路可退,决对不会妥协,定下宣战的基调,然后再问群臣态度,让他们表态站队。6.17当天,联军攻陷大沽炮台。这种外敌侵犯主丷权的行为,其实进一步促进了清廷内部的团结。6.18,慈禧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会上联元、王文韶反对围攻使馆,被慈禧、载漪申斥是为夷人进言,进一步封住了主和派的嘴。

  之前这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便是慈禧要试探、观望群臣的立场。经过两天明里暗里的沟通,慈禧觉得大臣们多数还是效忠自己地,没有一听列强要来就纷纷倒戈,心就定了,于是在6月19日召开的第四次御前会议上,慈禧不再给官员们发言的机会,直接作出了对外宣战的决定。清政丷府总丷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使节,“限二十四点锺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当晚,各国公使联丷名致函总丷理衙门,以路途安全无保障为由,要求延缓离京日期。6月20日上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丷理衙门交涉撤离一事,却在途中被清兵开丷枪击毙(可能又是载漪这样的主战派干的)。此举彻底激怒了列强,令其下定决心要付诸战争。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清政丷府比他们还要激进。6.21,在第五次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下令向十一国列强同时发出宣战诏书。

  在此之后,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慈禧立刻下诏“宣抚”团民,谕令各省督抚招团御侮,并派人正式收编京师义和团。“宣战”上谕中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时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6.24,慈禧下令各省督抚开始屠丷杀境内所有洋人。6.25,传令“神机营、虎神营、义和拳民,着各赏银十万两。”又发放粳米给义和团,同时还下令将原先监禁在各狱中的义和团“一律释放”。为表示对义和团的信任支持,慈禧本人也将义和团的咒语 “一日讽诵数遍”,京师王公们见状也赶忙装出信奉义和团的样子,人人家中都摆坛祭拜。荣禄更是“对广大义和团众,则是要枪给枪,要炮给炮,要马给马”。

  虽然大清向所有列强同时宣战,是丧心病狂的自杀行为,但如果从慈禧个人利益的角度,这个战宣得却是非常高明地。其一,是成功转移了视线。慈禧的软肋,就是归政。毕竟从法理上看,在光绪成年之后,她是没有理由不移交权力地,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她始终处在心虚被动的状态,只是靠着淫丷威,令别人不敢去质问,才一直这么混着。然而外国人却是敢质问地,因此慈禧最担心的,就是列强拿这个当理由出兵来逼她交权,打是打不过,讲理自己又没理。然而在主动宣战之后,把朝野间“仇洋”的情绪调动起来,并且放大,这样就把水给搅浑了,人们视线的焦点就从“归政”变成了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和国家遭遇外敌入侵。战争一启,她便能以一个临危受命的统丷治者形象出面,组织全国力量与侵略者一战,这样便有从无理变成了有理,手腕堪称高明老辣!

  其二,慈禧另一件担心的事,就是中枢和地方的一些大臣响应列强,里应外合,逼她让位。如果列强打起“匡扶正统,帮中国皇帝夺回权力”这样的旗号出兵,是很能让清朝内部的一些人认同地,慈禧就会非常被动。但如果由清政丷府主动宣战,并通过杀戮侨民激怒洋人,那战争爆发后,洋人就会进行报复,屠丷杀中国百姓,四出烧杀,这样便会将国内的仇洋情绪推向高丷潮,大部分人都会将列强视为侵略者,同仇敌忾,那国内谁再敢和洋人合作,就是当汉丷奸卖国贼了,光绪帝和支持他夺权的那批人断不敢在山河破碎之际与侵略者合作,否则就会失去“大义”的名分,为千夫所指。换言之,靠着本就强烈,开战后更会迅速膨丷胀的舆论力量,慈禧轻松就断绝了光绪和洋人合谋的可能,这本是她最为担心的问题。

  总而言之,此战一宣,慈禧面临的形势马上大有不同,归政派能够给她造成的威胁也大幅降低(后续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慈禧的权位由危如累卵瞬间就变得稳固如山。当然,这个充斥着睿智气息的高明策略是非常自私无耻地,等于是强行裹挟着全国百姓与强敌为敌,牺牲千万人的利益来保她一人的权位。当然,对于慈禧而言,宁可中国陷入长期战争,自己带着朝廷流丷亡抗击,也肯定比丢失权力后被光绪毒死或幽禁要强得多了。更何况,列强们是来做生意地,希望能有稳定安全的环境,不会希望中国陷入长期战争,那在慈禧摆出鱼死网破的姿态之后,考虑到麻烦,以及代价太大,就有可能改变之前逼她归政的决定,到时候再卑辞厚礼求和,就能度过此次难关了。应该说,慈禧在这个问题上的眼光还是非常准确地,后续的发展也基本上在她的意料之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6-1 12: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八、软硬兼施

  总得来说,西太后在听闻归政一事之后,虽然情绪上一度激动,并在对决断构成了一定程度地影响,但从整体来看,她的应对还是依托于对形势的分析评估,而并未失却理智。她的心里完全清楚,义和团加上清军也绝非列强的对手,此战必败无疑,最终还是要靠与列强媾和才能收场。因此尽管她宣战坚决,但后续行丷事却是留有分寸地,给自己留下了和谈的余地。当然,留余地固然必要,但两国间的冲突也不能太弱,一定程度的流丷血冲突还是要有,必须既要让国人愤怒,又要能够煽动起列强们的怒火,让他们将仇恨从她个人转移到整个中国头上,以修理整个中国为目的出兵,这样列强对光绪等人也就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复杂的考量,当我们查阅慈禧在宣战后一段时间中的政略时,能够明显看出存在着两套自相矛盾的方略,这令不少人觉得难以理解,便开始胡乱解读。其实只要把握住慈禧的这种心态,就能明白其中原委了。比如6.24,慈禧下令各省督抚开始屠丷杀境内所有洋人。而到了第二天,她却又命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并于北御河桥上竖立木牌,牌上大书:“钦奉懿旨,力护使馆。”而就在同一日,她又向被她称作“乱丷民”的义和团赏银十万两,激励他们进攻使馆。在她在后来给东北地区大吏的上谕中曾称:“我仍可作弹压不及之势,以明衅不自我开。各该省如有战事,仍应令拳民作为前驱,我则不必明张旗帜,方于后来筹办机宜可无窒碍。”清楚表明了她既要与列强冲突,又要留下后续媾和余地的宏观计划。

      事实上,从对各国使馆区的攻击情况,也能清楚看出这一点。使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意义非比寻常,因此慈禧既对使馆进攻、施压,又不敢真让人冲进去全杀光了,把事情做绝,那样就与列强结下难解的仇了,不好收场,所以必须要控制进攻力度。因此对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攻击,便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闹剧般状态。

      早在宣战前数日,义和团就已经开始了对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然而,义和团民大多是贪生怕死之辈,虽然人数快有十万了,而使馆守军只有不到500,但冲锋一次,被打得满地尸体之后,就没人愿意再冲了,只是在周围虚张声势。后来很多拳民开窍了,打不过洋人,难道还打不过老百姓?城里多的是和洋人有关的商铺、教民、百姓呀。于是大批义和团就扔下使馆,打着“斩灭洋妖”的大旗烧杀奸丷淫去也。

  在6.21正式宣战之后,荣禄率领一万多武卫中军赶赴东交民巷,跟还剩下的义和团民会师,发起了对使馆区的总攻。守军没有火炮,而清军则有刚从德国进口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开花大炮,本来应该是弹指而下地,谁知道竟然打了65天都毫无进展。这是因为,此战的总指挥是深知慈禧心意的荣禄,因此只是做个样子,不肯卖力进攻。主战派的董福祥想真打,荣禄就拒绝给董部提供武器弹丷药,反倒派人给使馆区的洋人送子弹。在进攻使馆"数十日不下"时,主战的端郡王载漪急了,命令张怀芝用大炮进攻。张怀芝去向荣禄讨要发炮的命令,荣禄支吾半天,不肯发令,最终含糊回了一句:"横竖炮声一响,里边(皇宫)是听得见的。"张怀芝马上心领神会,回到炮位后亲自指挥,最终瞄准了使馆区内一块无人空地。大炮轰鸣了整整一夜,“放炮五六百响,未伤洋人一人。"
  

  九、态度动摇

  对于慈禧向11国列强同时宣战,纵容收编义和团,下令各省督抚屠丷杀境内所有洋人等乱命,有很多地方督抚(特别是东南临海地区的督抚)都极为不满,认为是民丷族自杀行为,对太后这种为了保住权力而不惜亡丷国的自私行径难以认同。这些封疆大吏们不愿陪着老太太自取灭亡,把洋人得罪到底,令中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遂在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元老级重臣的牵头下联丷名电奏,力主剿团乞和。后来还搞了一出名为“东南互保”的戏码。其实就是和已经发疯的中央划清界限,非但不肯奉诏杀戮境内洋人,反倒还私下与洋人达成默契,互不侵犯。

  督抚们的强烈反对令慈禧的底气变得不足了,她担心激怒这些人,令其彻底倒戈,与洋人联手轰自己下台,因此对洋人的态度开始有所软化。一方面,她于6.25电谕沿海沿江各督抚,指出此次宣战“并非衅自我开”,意在告诉大家,不是她发疯乱来,而是列强们先做事过分,干涉中国核心内政,逼得自己没有退路了,才不得不鱼死网破,打同情牌来安抚大家(其实这点倒是事实,如果列强真地如此过分地干涉一国内政,强迫最高统丷治者换人,确实是很过分的行为,无异于是宗主国对傀儡国、儿皇帝的态度了)。另一方面,则赶忙与列强缓和关系。6.29,西太后向各驻外使臣发出谕旨,称:“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丷民以与各国开衅?”并要求这些使臣赶快向各国外交部陈述这一谕旨,并多加解释,尽量把宣战又往回圆;同时又让他们转告洋人,说自己将对各国使馆严加保护,对“乱丷民”则“设法相机自行惩办”。还任命与洋人关系较好的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

  但与此同时,慈禧也并未放弃对义和团的拉拢。就在6.25当天,她向被她称作“乱丷民”的义和团赏银十万两。7.6又出内帑银10万两,发给正在天津与联军交战的义和团众。

  整体来看,在这个阶段中,慈禧的克制主要体现在对使馆方面,对教堂和教民她并不保,因此整个京畿地区的教民和洋人侨民都遭了难,死伤无算。地方上,虽然加丷盟“东南互保”的省没有进行大规模屠丷杀,但部分省却坚决奉行了上谕,于是翻阅7月的史料,能够看到不少关于各地清军和义和团联手屠丷杀教民和洋人的记载,其中以山西巡抚毓贤最为典型。毓贤是典型的仇洋派,他将洋人办的医院烧掉,同时“将省中洋人,誘令迁居一处。当于教堂内搜出妇女二百一十一口,年老者数人,而五六岁十余岁至二三十岁者居多……一齐擒获,立即绑赴市曹,同时正法”。山西义和团焚烧教堂时,他登高望到火光,称“天意也!”并禁止清军救火。有英国教士逃出,对围观民众说:“昔晋省大(旱),吾输财五六万,活数千人。今独不能贷一死耶?”被清军格杀。一英国妇女抱着儿子跪下,说她施医每年救活数百人,请求饶过她和儿子,却被清军士兵击倒,和儿子一起推入火中,活活烧死。7月9日,毓贤又将太原的几十名英国教士及其家属、仆役数十人枭首示众,还“剖心弃尸,积如丘山”。又驱赶法国天主堂修女二百余人,至桑棉局,迫令其背教。皆不从。毓贤下令斩为首二人,令修女饮二人血,有十六人将血饮下,毓贤便下令将这十六人悬于高处示众。清军士兵还掳走貌美的修女数十名,这些人最后全被杀害。

  对于八国联军进北京烧杀一事,很多文章一味归结于列强的恃强凌弱、残忍野蛮、中国的无辜可怜,却刻意掩饰义和团与清军对洋人和教民所施加的血腥暴行,并竭力将义和团排洋事件与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割裂开来(尽管两者间存在着清晰的因果关系),有意误导读者,不免令人齿冷。此次事件,是慈禧为了不归政而有意放纵义和团暴民去屠丷杀无辜的洋人侨民,有错在先;后来她主动宣战,更是行丷事偏激过分,不占道理;再之后,她又更加过分地派正规军去屠丷杀无辜教民,所作所为之乖谬夸张,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做不出、也难以忍受地。

  更何况,各地清军打不过列强的军队,就拿洋人的老幼妇孺出气,行为卑鄙;而且手段残忍,连五六岁的孩子都要斩首或烧死,所作所为大大跌破了道德底线。不难想象,列强们在得知这些事情后,立时便会将中国视为未完全开化的野蛮国家。特别是义和团在对待教民和侨民时,手段残忍,多以虐杀为乐,堪称是泯灭人性。如据《西巡回銮始末》记载:“义和团之杀教民毛子也,备诸酷虐,锉舂,烧磨,活埋,炮烹,支解,腰杀,殆难尽述。保定属有张登者,多教民,团匪得其妇女,则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丷体,以为笑乐……”

  我们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果是我国侨民在国外有此遭遇(如印丷尼排丷华杀侨民),吾辈能不怒乎?如有能力,能不教训这个邪恶残丷暴、不守国际守则的国家么?因此公允地看,此次八国联军侵华其实是无可厚非地。毕竟,任谁听到自己的使馆被围攻,教士、妇孺、孩童被残酷虐杀,都会怒火中烧。列强们给了清政丷府镇丷压暴民的充足时间,但清廷的态度却日趋恶劣,最终更是从纵容变成了收编后联手杀戮。面对这种情况,就算是弱国也要玩命了,何况诸列强的实力还远强于大清。

      由于不愿意承认八国联军破北京一事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犯错在先,咎由自取,因此很多文章对这段历史刻意进行了歪曲,以致于大多数人如今的认知都是错谬地。时隔如此多年,我们的历史学家们仍然不能冷静客观地去分析过去的历史,总结其中的过失,反而歪曲真相,一味地诿过于人,还扮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来博取同情。以这种态度,又如何能够做到以史为镜,在伤痕累累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呢?
  

  十、乞和未遂

  在6.25至7月下旬这段时间里,慈禧一方面利用义和团抵挡联军,试图用伤亡迫使联军停战和谈;一方面积极向列强表达善意。其策略在7.22给东北地区大吏的上谕中写得很清楚:“我仍可作弹压不及之势,以明衅不自我开。各该省如有战事,仍应令拳民作为前驱,我则不必明张旗帜,方于后来筹办机宜可无窒碍。”从本质上看,这种一边伸出橄榄枝和谈,一边威胁对方的手法,与之前几个月中所奉行的方略是一样地,都是拿义和团当前驱,自己躲在后面,“不明张旗帜”,好留下谈判余地,只不过是威胁的程度比之前更甚罢了(之前是煽动义和团,现在是义和团和清军联手进攻使馆)。直至此时,慈禧还有着以战迫和的幻想,指望着洋人能提条件与她谈判呢。

  然而,当时的大清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文明之林,文明程度和具体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令满清统丷治者在与洋人沟通时,频频出现误判和失当(之前的一、二鸦两次战争其实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发生)。满清统丷治者一直对治丷下子民随便杀戮,甚至对施以酷刑和株丷连满门等事都早就习以为常,因此从上至下都没有真正认识到,对于相对文明的洋人而言,虐杀侨民、屠戮妇孺这种行为是何等夸张的暴行。也正是因为这种文明上的差异,在纵容义和团杀戮洋人的过程中,虽然慈禧一直在试图把握最佳尺度,但对这个分寸的拿捏却始终是失当地,一直低估了列强的怒火,这也是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和谈的原因之一。

  起初,清政丷府只是剿团不出力,导致义和团泛滥,侨民被杀。洋人虽然不满,但怒火主要还是聚焦在义和团暴民头上,对清廷只是不断施压,要求他们加强进剿力度而已。后来见并无改善,就坚持要派两千人去北京保护侨民。其实清政丷府在此时还是可以和谈地,只要服软了,拿出诚意,切实保障侨民安全并镇丷压义和团即可,但慈禧并未如此。等到了六月末,清廷竟然亲自下场,下令正规军围攻使馆、屠丷杀侨民,这就远远跨过了列强们所能容忍的底线,甚至让列强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对于列强而言,这种疯狂的政丷府必须要沉重打击,并加以报复,为侨民出气,绝不可能轻易就善罢甘休地。

  慈禧求和不成,便只有让清军和义和团联手拒敌,但她自己心知肚明肯定是挡不住的。7月14日,天津保卫战不出意料地失败,联军攻占天津。7.17,慈禧太后又分别致国书于德皇和美、法两国总统,请他们“设法维持,执牛耳以挽回时局”。又令荣禄停止攻打使馆,并令总丷理衙门给各使馆送去西瓜、面粉、蔬菜、水果、冰块等物。然而,此前的一系列事件已经令列强们震怒无比,他们已经是一定要打破京城,给这个政丷府充分的教训才肯罢休了,送些瓜果之类的事情完全没有可能阻止战争。

  在军事失败,议和又未遂之后,慈禧只好选择硬抗。为了压制媾和派,将举国百姓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她采用了杀鸡儆猴的手法。7月28日,慈禧将主和派许景澄及袁昶处死,8.11又处死联元、立山及徐用仪3人。此后,无人敢再言主和。


  十一、出逃

  8.14,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出逃。列强们入城之后,大肆烧杀掳掠,对清政丷府之前的行为进行报复。还在逃亡路上的慈禧觉得列强们的怒气应该已经宣泄掉了一些,遂遣人再提和谈一事。由于丷洋人恨透了义和团,必须要清政丷府根绝之,因此西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遽然大变。9.7,慈禧发布上谕,将此次国祸全部推到义和团乱烧乱杀、触怒洋人之上,并要求各地官丷府“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在清廷的全力围剿下,义和团迅速土崩瓦解,不久后就基本消失了。

  众列强虽然厌恶慈禧,却未在破京之后衔尾追杀,原因有以下几个:其一,联军组织松散,行军效率低下(也没有骑兵),去京城救大使,发泄怒火,烧杀抢掠还有动力,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土上千里行军,考虑到辛苦和危险,根本就没人愿意去,追杀方案难以实现。其二,慈禧虽然逃亡,对全国仍然有良好的掌控,能得到各地官丷府的接应掩护,洋人就算卖力去抓,也抓不到。其三,列强想要的,是对中国倾销商品,因此他们不希望局势变得混乱。而通过此次事件,慈禧已经证明了自己对国家拥有较强的掌控力,并不容易推丷翻,又挟持走了光绪,列强扶持别人上台,只会导致内战连绵,甚至国家分裂,这是大部分列强所不愿看到地,觉得继续让慈禧掌权反倒是最可行的办法,只要她能变乖,不再和自己作对就行。其四,此次列强进攻北京,目的有几个,一是要出气,二是要逼索赔款,三是要教训这个野蛮政丷府,用拳头逼丷迫清廷调整之前的态度,全力镇丷压义和团,保障侨民安全,尽快恢复商贸。既然慈禧对这些要求都能答允,自己的目的都可以实现,自然也就没有必要非和这个老太太死磕了。

  至于慈禧是在何时发现“逼其归政”一事是骗局地,目前还未看到有明确记载,但从情理来看,应该是发生在9.7下令剿灭义和团之前。笔者判断,正是因为得知了其实洋人并没有非要将她赶下台,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才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否则她多半还会如之前般,一边利用义和团骚扰洋人,一边求和,断不会无缘无故就彻底抛弃义和团这个工具地。

  从既存的史料分析,双方应该是在9.7之前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共识。慈禧一反之前的放任纵容,大力剿灭义和团,表现出了和谈的诚意,之后列强们才肯与其开始谈判。12.22,列强们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十二条草案”。对于慈禧而言,只要能过得了“还政”这一关,保住权柄,其它都不是事儿;且此次自己屠虐洋人妇孺、派兵围攻使馆,无论是从国际准则还是人性道德方面,都是理亏在先地,自觉应当有所退让,因此当天就对这十二条全部“照允”。

  而通过此次大乱,列强们也明白了“还政”是慈禧的逆鳞,知道这货为了权力,是不惜鱼死网破地,哪怕国破家亡也会和自己玩命。如果说之前列强还有逼丷迫慈禧早日还政的想法和主张,那经过了此次侨民惨剧之后,也不再提了,默许了她垂帘至死。

  1901.2.14,慈禧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竭力与列强修补关系。当年9.7,双方签订《辛丑条约》,大清向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这个数字是按每人1两定的,带有明显的羞辱意味),分39年付清,连利息共计9.8亿两,为当时中国年总收入的12倍。

  1912年,大清灭亡,剩余的赔款由民国政丷府继续支付。民国政丷府垮丷台后,国民政丷府接着偿还,直至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之后,都未停止向日本赔付,有效地确保了自己的国家信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6-1 21: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戊戌变法之后,光绪只是慈禧手中的傀儡,他有什么资源与列强合谋?北京出逃之时,连心爱的珍妃都保不住,光杆司令一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6-16 16: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并不是说光绪与谁合谋,而是清廷内部的“还政派”和列强们,打着归政于他的旗号,给慈禧添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6-16 21: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国内肯定有人煽这个风,但列强嘛,更多只是出于误解,并不了解大清的定于一尊的体制。他们和光绪拉关系也是出于欧洲贵族政治的习惯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1-6-16 21:4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ahaku71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5
编号 70357
注册 2006-5-28


发表于 2021-6-20 11: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列强之间也有嫌隙矛盾,这是慈禧掌握利用的重点。英法老牌帝国在中国有既得利益,扶持光绪是他们的利益所在。美国作为新近,对英法的排挤有所不满。慈禧利用了这一点。
洋务派能不能强国,光绪是不知道的。慈禧已经看清洋务派最终会走宋明的老路,即文官集团操控皇帝,国家依然无力。强国必强君,不能让洋务派操控皇帝,皇帝会变成傀儡。打压文官集团,直至之后的取消科举,慈禧已经在酝酿中了。
八国联军之后,慈禧架空光绪,与美国合作,开启真正的清末宪政改良之路。清末三种势力,一种革命派的革命军,一种是改革派,即洋务派。一种就是慈禧的改良派。慈禧派出五大夫留洋,第一站就是美国,考察美国的制度,予以学习。并且与美国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美国也想扶持慈禧以对抗英法,予以慈禧大量资金支持。五大夫归来后提出了宪政可以强君,强民,但不利于士大夫集团,正合慈禧之意。所以在慈禧授意,袁世凯操作下,改良宪政得以推行。美国式的资政院,立法院,等等三权分立机构相继建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6-29 17: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不管是不是误解,总之洋人支持光绪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在废帝和鸩杀他的两次尝试中表露的很明显。我估计洋人里的负责对清外交的家伙,应该是了解情况的,误解可能不大,估计是因为慈禧太老,洋人觉得她很快要挂,到时候又动荡,不利商贸,所以才反对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6-29 17: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hahaku719 的帖子

有几点和我的认真不一致,希望讨论下。
1.美国支持慈禧而非光绪,这点有根据么?
2.强国必强君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大批走宪政道路的列强都是反例。慈禧1905年开始搞宪政,其实也是在削弱君的力量。她并不是强君的主张。
3.我的认知是宪政会弱君,反倒是贵族,也就是士大夫通过参议院之类掌权。而慈禧也不是学美国,而是学明治维新成功的日本,毕竟同为亚洲国家,所以五大臣是先去的日本。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6-29 18: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我觉得列强支持光绪也是有政治企图的,不仅仅是军事。光绪只是个傀儡他们肯定知道,支持光绪或许也想跟慈禧一样遥控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ahaku71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5
编号 70357
注册 2006-5-28


发表于 2021-7-1 12: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人间遍种自由瓜 于 2021-6-29 17:40 发表
有几点和我的认真不一致,希望讨论下。
1.美国支持慈禧而非光绪,这点有根据么?
2.强国必强君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大批走宪政道路的列强都是反例。慈禧1905年开始搞宪政,其实也是在削弱君的力量。她并不是强 ...

1,这个证据自己去找吧。
2,是重点,你下论点是错的,那就一开始就错了。这是需要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强国根本在于强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根据清朝和中国历代的实际情况,到了朝代后期都是君弱民弱,而利益集团强。利益集团上压君,下欺民,民被利益集团分化的一盘散沙。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出发,民自己的力量无法进行削弱利益集团,要削弱利益集团,必定是先强君。
强君的本质也不是类似独裁那样,而是明确权立的分界。所谓的君君臣臣。权力边界的含糊而导致君弱,而引发利益集团的崛起,不断侵蚀权力。清末宪政恰是做的这一点,完全照抄美国的三权分立。此谓强君。
西方列强的权力架构都很强,而不是清末士大夫架空皇帝,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力量。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分散的社会力量也集中起来了,也是加强权力。

[ 本帖最后由 hahaku719 于 2021-7-1 12:1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7 11: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遥控是不可能,列强没有能力把光绪变成汉献帝这种傀儡。
但,比起掌权的慈禧,光绪更需要列强的支持,自然骨头就软,会因为需要列强帮他夺权,而出卖更多的国家利益。戊戌变法时,其宠臣康有为制订的卖国草约,比二十一条更过分无耻,就是明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7 12: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hahaku719 的帖子

我被你搞糊涂了。

1.美国在戊戌变法前后支持慈禧而非光绪,我百度下,没有找到任何支撑这一论点的依据,倒是找到了两个反例。一是列强中,美日德是“英国系”,美日追随于英国之后,而英国支持光绪是比较确定的。二是1900年7月19日,光绪向美国发出求救信,希望其居中调停。10月14日,逃到山西安邑的光绪再次致信美国的麦金莱,希望其居中调解。由此看,光绪最信任,关系最好的列强反倒是美国了。

如果你看过美国支持慈禧的论据,可以大略说说,不用非要引原文那么麻烦。

2.你说权贵集团(应该就是文官集团、官绅集团这个概念)上压君,下欺民,这个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开国时候皇帝和军方强势些,时间越久,权力就越多落在文官集团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斗得过举国的精英),也是任何改革都无法阻挡的。

至于照抄美国等列强的体制,更是根本不能实现强君,不管哪种宪政模式,都会让君变得比封建王朝时候更弱。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劝光绪推行宪政,光绪因为此举削弱了皇权而否定就是明证。

后来慈禧被逼得没办法搞宪政,派五大臣考察各列强,也是为了皇权能够永续,像美国这种把皇帝都搞没有的,肯定不会选,英国这种“虚君制”的也被否定,后来那个载什么的亲王回来,写了考察报告,推荐的是日本、德国这两个皇帝有实权的制度,得到慈禧的认可。所以你说慈禧是要学美国,我觉得不对。

你上面说的意思,我理解可能是指,用一套宪政后的制度来约束权贵阶层,让他们不能任意架空皇帝,为所欲为,压榨百姓,从而实现强国。不过我觉得这不应该叫“强君”,其实就是皇帝换了一套对手下的管理方式。由于我上面所说的,王朝后期皇帝都无法有效管理贵族阀门,导致贫富拉大、亡国,那这套三权分立之类的制度虽然削弱了皇权,但也约束了贵族,保障了不亡国,总得来说对皇帝利大于弊。

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7-7 13: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慈禧比列强更有控制力?列强把光绪搞成汪精卫那样的伪军政权,难度在哪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7-7 13: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光绪致信美国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秉承慈禧的意思自己只管盖个章?如果是后者,不就证明了慈禧与美国早有往来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ahaku71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5
编号 70357
注册 2006-5-28


发表于 2021-7-7 14: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人间遍种自由瓜 于 2021-7-7 12:28 发表
我被你搞糊涂了。

1.美国在戊戌变法前后支持慈禧而非光绪,我百度下,没有找到任何支撑这一论点的依据,倒是找到了两个反例。一是列强中,美日德是“英国系”,美日追随于英国之后,而英国支持光绪是比较确定 ...

这两个都是很大的话题,都说明白需要巨量篇幅。我只说一些纲要。细节方面,聪明人领会纲要以后就不难明白。
一,试想美英之间的矛盾的吧,美国19世纪后期的国力已经逐渐超过英国了,还甘愿受英国摆布吗?表面上跟在英国之后,实际上不愿受英国各方面的操控,所以各处都在搞事,也包括在中国的利益。英法等已经瓜分大量了,美国当然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当然,英德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英德都在较劲呢,比如在非洲。
国内戊戌变法之后,光绪实质上已经被架空,慈禧一手操控了变法的失败。光绪也不会在英国的支持下去寻求美国。庚子之变慈禧展开了夫人外交,颇细心的第一个接见了的德国夫人,与美国夫人也保持及其亲密的关系。美国各大媒体都在尽相报道慈禧的正面型形象。自己思考其中的利益关系吧

二,实质上是权力分配的问题,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中国历代都是权力边界模糊而导致皇帝逐渐失权,士大夫,诸侯,藩镇逐渐崛起,汉唐宋明历代如此。该用力的地方用不出,不该用力的地方乱用,力量非常的分散。
慈禧作为卓越的政治家,敏锐的观察到这一点,其实历代帝王都知道这一点,苦于没有良药。权力边界清晰化,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方法。权力边界的清晰,简单说就是该做的就全力去做,不该做的就绝不染指。实际上是加强了该做部分的实际效力,也就是加强了君权。不该做的部分不染指,也是实质保护了君权。仅凭儒家是没有能力自身完成这点兑变的。
在实际运用中慈禧没有选择英国的君主立宪,而是选择了美国的三权分立。。。。。自己想想吧。

[ 本帖最后由 hahaku719 于 2021-7-7 15:3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7-7 17: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hahaku719 的帖子

权力边界讲大框架是有道理,但具体实践,三权分立在美国都出现变形,比如本应属于司法系统的特赦权让渡给了总统。中国政教合一,历朝历代连死刑名单都要皇帝批,三权分立的难度更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9 15: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能击败敌国军队,和能统治住一个国家,差距还是巨大的,除了日俄,应该没有国家有占中国地盘的打算,而他们也不允许日俄独占利益。后来日本占据中国半壁,就导致了美日战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9 15: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老兄你要考虑当时的情况啊,慈禧和列强闹翻,人家不理她,她只好利用光绪这条线,让没有得罪列强的光绪当中间人、和事佬,自然光绪是要选和自己关系最近的,而不是和慈禧最近的。事实上,侨胞被狂宰一片的列强,已经是都讨厌慈禧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9 16: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hahaku719 的帖子

1.庚子事件后,慈禧和美国的康格夫人打得火热,这个我是知道的,这是她得罪列强后要挽回关系,正如你所说,她最依靠的是美国和德国,或许就是因为这两国不愿被英国笼罩。但由此就推断庚子国变前,美国支持慈禧,证据明显还不足够。

2.你上面说的那段,这次我看明白了,和我说的就是一个意思,即利用制度来管控国家,让文官集团不能为所欲为,这块我和你看法是一致地,这确实是强国的要点。我不同意你的,是认为,建立这种制度,并不是强君,而是君与文官集团一起削弱,让他们都不能为所欲为,靠体制来管理国家。

3.慈禧应该没有选择美国的三权分立,把皇帝弄没。而是选择了学日本,这点应该是史料清晰,不存争议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7-9 16: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印度的莫尔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那都是被列强肢解了的。中国这么大,打算一次全部占领的列强估计没有,就是二战的日本也没有一代人就吞并中国的计划。但分割中国的部分土地,这是一战前欧洲殖民主义的大势呐,怎么可能只做生意。

美日战争主要的矛盾是争夺环太平洋的霸权,中国只是其中一环。事实上抗战了4年,美国甚至没有对日本全面禁运,可见中国在美国眼里没有那么重要。后来解放战争也是如此,罗斯福之后,美国朝野上下对亲美国民党丢掉大陆并不怎么在意。与苏联援助TG的决心不可同日而语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1-7-9 16: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7-9 16: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你的观点是光绪在对美外交活动中有主导权,话语权。那么他实际做了什么呢?访美的代表团里有他的人吗?戊戌之后,用光绪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处境“不如汉献帝”,身边连个贴身太监都没有,也没有接见近臣的自由,连住宅的生活起居都没有话语权,他如何运作外交活动?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1-7-9 16:1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9 17: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1930-1950期间,美国对中国的土地占有并不是在意,但非常在意日本这样一个海洋霸权国家,依托于整个中国,掌握你说的环海霸权。日本和美国的冲突核心就是东南亚的大油田,这点双方都很清楚。

因此,对于日本1937年全面攻占中国东南,美国是非常在意地,他不稀罕,但不能让日本占了。虽然因为国内的孤立主义,美国忍了日本几年,但双方在全面侵华后关系急转直下,之后摩擦不断。虽然导火索是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一事,迫使日本被迫宣战,但因是对中国的夺占。

事实上,日本1937年根本就没有占中国的计划,因为不敢,美国警告过他,结果苏联阴谋下,红色代理人张治中擅自引发全面战争,激怒日本军方,导致理智的内阁倒台,才会有后来的美日战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9 17: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对于日俄之外的列强,我一直以为是来做生意,最多要个租界、岛港啥的囤货住侨民,对广袤的中国领土是没兴趣的。因此非但不希望肢解中国,反倒担心分裂后交通阻断,商贸不通,因此竭力在规避、帮助清政府恢复秩序(比如帮着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而非挑动两边内斗),你所说的肢解的想法,恐待商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9 17: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光绪是傀儡,没有任何权力,这点没有争议,我也从没有说过他有话语权什么的。

但光绪联系美国,是慈禧要求他做的,慈禧要借助他来转圜,当然要选光绪最亲近的那个国家。所以由此一点,就能确定,众列强里,光绪和美国关系最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7-9 18: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这个问题看看东南亚诸国的情况就很清楚了,美国,荷兰,英国,法国都在。列强把东南亚划分势力范围并不觉得影响商贸,中国也是如此。

关于在中国扶植傀儡皇帝的模式,看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就知道了,首先看下第二次《顺化条约》:

《巴德诺条约》即第二次《顺化条约》,越南称《甲申和约》(越南语:Giáp Than Hoà ước),代替以前法越签定的一切条约。

主要内容为:①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法国是越南对外关系的代表;②法国永久占领顺安沿岸所有炮台与军事工事;③法国设置统监(越南称“钦使”),统监及其卫队驻扎顺化;④越南国王,除因本专约而产生的限制外,将继续和过去一样,管理其国家的内政;⑤如有需要,法国可在北圻各省设驻扎官或副驻扎官,归统监指挥;⑥整个越南王国的关税,经重新改革后,将由法国管理;⑦法国为确保保护权的实施,要在中圻和北圻的战略要地实行军事占领。从此,越南南圻各省沦为法国殖民地,中圻各省成为空有皇权的保护国,北圻虽在主权形式上仍归越王,但由法国官员管辖。

越南面积3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法国的方针也是一分为三,把南圻作为“直辖领地”,阮朝的东京降为藩属,中圻为“保护地”。这可不是“要个租界、岛港啥的囤货住侨民”那么简单,仅南圻就有约5万平方公里,全越六分之一强的人口。

第二次《顺化条约》后,法国开始并未干预北圻的皇室继位,1883年嗣德皇帝死后,先后几位少年皇帝被权臣毒杀,法国为了稳定局势拥立了几位阮朝越南皇帝,后来又因为不听话以精神病流放非洲。最后阮朝末代皇帝原名阮福永瑞,启定王阮福昶之子,9岁被封为东宫太子﹐随后他被送往法国,在巴黎康多赛中学和巴黎政治学院接受教育。1926年1月8日﹐12岁的阮福晪在顺化紫禁城登基,成为安南国王,年号“保大”,因此被称为“保大帝”。

可见法国对傀儡皇帝政策也是逐步西化,掌控。

列强喜欢光绪,就是因为他没有势力。需要他们加持,不听话再废掉也不是什么大事。而一旦满清王党、后党争权,就顺势割裂中国,把势力范围定下来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1-7-9 18:4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1-7-9 18: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人间遍种自由瓜 的帖子

我与你的分歧在于,你认为大清与列强进行外交活动,需要光绪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洋人觉得自然; 我认为不需要,洋人也懂政治,知道光绪只是一个传话筒而已,重点还是和慈禧打交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ahaku71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5
编号 70357
注册 2006-5-28


发表于 2021-7-11 09: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人间遍种自由瓜 于 2021-7-9 16:05 发表
1.庚子事件后,慈禧和美国的康格夫人打得火热,这个我是知道的,这是她得罪列强后要挽回关系,正如你所说,她最依靠的是美国和德国,或许就是因为这两国不愿被英国笼罩。但由此就推断庚子国变前,美国支持慈禧, ...

1,八国联军之后,英法等都意图瓜分中国,在八国听证会上,只有美国代表提出反对,最终否决了瓜分提议,而是赔款。一战后,英德矛盾激化,1920年美国第一个放弃了赔款,英法因为对德国有所求只能紧随美国之后,也放弃了庚子赔款。
2,你还是没看懂现代政治学的本质。就是强化权力边界。儒家,一直不知道什么是权力边界,法家才有边界形态,更奇葩的马克思,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边界,这是中国人现代不懂政治学的原因,具体的就不教你了。
3,日本是君主立宪的,慈禧可从没想过走日本这一套。日本的三权分立,还是二战后美国的麦克阿瑟为日本制定宪法时所确立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27 10: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1-7-9 18:27 发表
这个问题看看东南亚诸国的情况就很清楚了,美国,荷兰,英国,法国都在。列强把东南亚划分势力范围并不觉得影响商贸,中国也是如此。

关于在中国扶植傀儡皇帝的模式,看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就知道了,首先看 ...

东南亚诸国被列强瓜分,又不是一天完成,从一个统一国家分裂为多个,而是不同时段下各自攫取,并不能证明列强喜欢分裂,也许是想令其成为一个国家,发展商贸,却不可得。

顺化条约,是在法国对越南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制定的,和中国面对诸列强的情况不同。多国瓜分利益,某国就不可能完成独占,无法对关税等主权利益控制,也不宜驻军占领,所以没有必要占据太大的领土,而仅仅商贸的利益也难以支撑长期、大量的远征驻军。因此这种被独占的小国里需要的地盘会比在中国大一些,顺化条约不足以证明列强希望中国分裂。既然拿不到关税这样的大好处,只是商贸,那稳定统一的环境才是列强们需要的。

你上面的两个论证,并不能看出列强希望中国分崩离析。在我看来,如果列强真想这样做,那从1840到1900年间,有太多的机会,也完全能够做到,只需要派兵四处攻击,追杀慈禧,占领各重镇,扶持代理人,很容易就能让清廷分崩,毕竟清廷还有满汉矛盾存在,各地督抚割据一方很快就能出现。但事实是列强没有做过任何一次这样的尝试,反倒在太平天国这种足以威胁到清政府的力量出现,但处于下风时,帮助清政府镇压,恢复秩序。

至于帖子里另一位朋友说的:“八国联军之后,英法等都意图瓜分中国,在八国听证会上,只有美国代表提出反对,最终否决了瓜分提议,而是赔款”,倒是有可能,因为这件事慈禧搞得太离谱,我是列强,也会认为是一条疯狗在掌控中国,即使容忍了,后续也很可能再次发疯搞事,但这种极端情况下提出分裂中国,不表示各列强之前也努力要推行这种主张。事实上,以美国当时的地位,不可能一己之力否定其它七国坚定的动议,最终放弃了瓜分,正是各列强冷静后,觉得分裂的中国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才会作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27 10: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1-7-9 18:55 发表
我与你的分歧在于,你认为大清与列强进行外交活动,需要光绪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洋人觉得自然; 我认为不需要,洋人也懂政治,知道光绪只是一个传话筒而已,重点还是和慈禧打交道

我并不认为光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慈禧和列强吵翻了,不好沟通,就找个傀儡在中转,就是托个中间人带个话。列强知道这个传话人是傀儡,慈禧也知道他们知道这一点,但找个傀儡传话,还是比自己去强,所以就找和傀儡关系最好的美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间遍种自由瓜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544739
注册 2021-5-27


发表于 2021-7-27 11: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ahaku719 于 2021-7-11 09:27 发表

1,八国联军之后,英法等都意图瓜分中国,在八国听证会上,只有美国代表提出反对,最终否决了瓜分提议,而是赔款。一战后,英德矛盾激化,1920年美国第一个放弃了赔款,英法因为对德国有所求只能紧随美国之后 ...

我觉得你说的“权力边界”没什么复杂的,无非就是建立一个体系,用制度和相互制约这一套,来约束每个官员,让他们不能滥权,没有多深奥的。如果还有其它内涵,可以一两句话概况下,没必要搞一个概念模糊的名词。我和你的分歧是,我认为这个体系,在限制官员同时,也在限制皇帝,而非加强君权。百日维新时,光绪反对康有为提出的宪政,就是因为看清了这一套会限制自己的权力,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你的看法是错误的。

这么肤浅的制度制约理念,儒教历代的聪明人不可能看不懂,不理解,他们只是不愿意奉行而已。如果你真了解儒教,就该知道,儒教这个蛀虫的核心理念,就是君王不能滥权,只做祭祀、接见使臣之类的工作,治国要交给文官集团,也就是儒教分子自己来做。这种理念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儒教认为世袭制的皇帝里,必然有大批蠢货,做具体事情肯定要搞砸;另一方面是私心,希望自己掌控权力,捞取好处。所以很多朝代,都会出现人单势孤的皇帝利用太监集团、军人来制衡文官集团的情况。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5 07: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75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