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话说孔祢是不是找死
性别:男-离线 天笑徒
(小村夫)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9
编号 518169
注册 2015-8-22
来自 云庭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15-10-5 10: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话说孔祢是不是找死

近来无事,又温习了下三国,突然发现,曹操好像一直背负着一个罪名。
孔融,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后来入朝廷当官,当时与祢衡交情深厚,喜爱抨击时政,而且还触怒曹操,而被下狱处死。

孔融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爱显摆。
孔融所做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而直抒己见,丝毫不顾领导的面子。当然,在曹操手下当职工,显摆才华的人都是下场很惨的,看看杨修就知道了。然而这不是孔融杀身之祸的引子,有一件事直接导致了曹操对孔融态度的转变。

袁术的称帝,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扩张势力的好机会,但是一时半会又灭不了袁术,于是只能拿内部的人来表明拥汉决心,很遗憾……杨彪与袁术连过姻。
但是作为一个心肠耿直的读书人来说,孔融觉得这事儿我得管呐!于是乎跑到曹操面前显摆周书的道理。试想一下,你在气头上,想要一个人来出出气,可是这时候有一个满腹经纶而上阵不能拿枪提笔不能传世的人来在你面前显摆自己的文采,但是偏偏你又无法找出他的错来,你什么感受?对,后来杨彪是平安了,可是孔融却不知道危机已经悄悄的临近了……相反,孔融更觉得自己不可一世,更加和曹操对立了。
曹操为了节省粮食,于是颁发了一条禁酒令,但是平白无故的无法使人信服,于是曹操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
这时候孔融来了一句捅肺管子的话: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禁女人?
你一次两次的我可以容忍,但是你若时时与我较劲,那么你便是找死了。
曹操在讨伐刘表之前,觉得先杀孔融,因为谁都不会把一个平时就和自己唱反调而且和敌人(刘备)交情颇深的定时炸弹放在后方或身边。于是曹操谋杀了孔融。据说,孔融当时对朝廷大不敬,注意,是朝廷,不是曹操。
孔融曾说过: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劉)!而且不孝!人家一个读书人怎么可能不孝呢?在闹饥荒时,孔融对别人说,父亲的品行不好,宁可不给他食物!母亲与儿子的亲情就像是寄存东西一样。得!两个罪名任何一个都有证据,而且都是大罪,你死定了!


祢衡,个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
祢衡与孔融可以说是自恋狂了,因为在三国演义中(管他是不是真的呢,反正无风不起浪)说这俩互相称赞,祢衡对孔融说,你简直就是至圣又活了!孔融对祢衡说,你也是颜回在世呀!
可想而知,这两人定是恃才傲物的典型,果不其然,曹操想磨磨他的锐气,让他当鼓吏,但是他呢,冒天下之大不韪脱衣服就算了,你还把曹操手下骂了个遍,最可气就是骂夏侯惇是“完体将军”,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祢衡在一个场合就打了曹操的脸,揭了诸位大将的短。一个在三曹、建安七子的巨大光辉下显得微不足道的辞赋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傲的。曹操一讨厌,就来了个借刀杀人,最终祢大人死在了黄祖手下……
如此看来,这二人的死有一大半是他们自找的……

[ 本帖最后由 天笑徒 于 2015-10-5 14:3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uyuancuo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96
编号 308590
注册 2009-1-31


发表于 2015-10-5 14: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是在民主时代,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恐怕要扣上愤青帽子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5-10-5 14: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祢衡这种有毒垃圾放哪儿都臭烘烘讨人嫌,曹操居然没杀掉他已经够给他面子的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赵庄姬

Rank: 2Rank: 2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2
帖子 315
编号 510722
注册 2015-2-11


发表于 2015-10-5 15: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zeloti 于 2015-10-5 14:20 发表
祢衡这种有毒垃圾放哪儿都臭烘烘讨人嫌,曹操居然没杀掉他已经够给他面子的了。

对,像祢衡这样的公知,就该直接砍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温侯销魂枪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0
编号 266117
注册 2008-2-3


发表于 2015-10-5 16: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论坛里面好多人自以为看了点所谓的史书,其实还是一知半解就开始夸夸其谈,说的话如同放屁,一点依据都没有,完全就是你自己的理解。下面放一下有理有据的文章,让你们这些没有任何道德廉耻的人看看和学习下吧。呵呵!我说的就是楼上两位。
       曹操明里一套暗中一套,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他明里做周公,暗中做董卓;嘴上大忠大义、信誓旦旦,行动则根本不把天子当回事。表面上对天子恭恭敬敬很像忠臣,实际上对天子极尽限制,形同软禁。
   正因如此,便有一个人明里暗里自始至终与曹操作对。
   这个敢于和曹操作对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融。
   他就是四岁让梨的孔融;他就是十岁时一人拜访河南尹李膺的孔融;他就是那个嘲讽太中大夫陈炜“小时了了”的孔融;他就是文名满天下的孔融。
  孔融是曹操迎奉献帝之后假借朝廷召命征来许昌的。曹操此举,一为广纳贤才,二为收买人心。对于孔融这样的大儒,曹操非常重视,先让他做了“将作大匠”(相当于建设部长),很快又迁为“少府”(汉九卿之一,为皇帝私府)。
   然而孔融并没有对曹操感恩戴德,相反却经常与他作对。
   孔融第一次与曹操作对是因为太尉杨彪。
   《续汉书》曰:太尉杨彪与袁术婚姻,术僭号,太祖与彪有隙,因是执彪,将杀焉。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太祖曰:“杨公累世清德,四叶重光,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之罪乎?易称‘积善馀庆’,但欺人耳。”太祖曰:“国家之意也。”融曰:“假使成王欲杀召公,则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之士所以瞻仰明公者,以明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措枉,致之雍熙耳。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太祖意解,遂理出彪。
   这件事发生于建安二年。这一年,袁术终于抵制不住“皇帝”的诱惑,在淮南僭号称帝。消息传到许都,曹操心中甚喜但表面佯怒,“盛怒”之下,就把太尉杨彪下了狱,借口是杨彪与逆贼袁术是儿女亲家。其实这只是个幌子,真实的原因是“太祖与彪有悉”。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曹操与杨彪究竟有什么矛盾?
   想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杨彪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杨彪,笔者在前文提到过。当时董卓欲迁都长安,群臣无人敢言,只有杨彪与之当廷力争,被免官。董卓死后,他复为太尉。在李傕、郭汜之乱中,他尽节护主,几乎不免于难。由此可见,杨彪是一个能尽忠死节的大臣,是一个襟怀坦荡的君子。
   这正是曹操与他矛盾的根源。
   曹操想挟持天子,杨彪一定要维护天子,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至于两人的争端,笔者以为应该发生于迁都许县之时。当时天子辗转在外七年,终于回到了旧都洛阳,群臣思安,民心思定,可曹操又要迁都许县,杨彪肯定会坚决反对。曹操也只能用董昭的理由搪塞,说什么“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当年面对董卓,杨彪都能当廷力争,面对曹操,更不会轻易让步。虽说结果没有改变,但曹操却从此怀恨在心。
   现在曹操终于逮着机会了,他怎么能放过呢?曹操想杀杨彪,并不单纯为报私怨,还为将来考虑。有杨彪这样的忠臣在献帝身边,曹操不能不有所忌惮。借此机会杀掉杨彪,实际是为将来控制献帝扫清障碍。
   曹操的意思很清楚,群臣也都心如明镜,更加上曹操正在盛怒之下,所以无人敢进言说情。眼看着一代忠臣杨彪就要身首异处,救星来了。
   这救星就是孔融。孔融听说这事,来不及穿戴朝服便匆匆赶来。
   别人都不敢忤逆曹操,孔融敢;别人都找不出理由为杨彪说情,孔融找得出;别人都无法让曹操改变主意,孔融有办法。
   这就是读书多的好处。读书多道理就多,读书多办法也多。
   孔融首先强调杨公不可杀,因为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仰。其次,他强调杨公无罪。他引用《周书》的话,“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更何况“袁氏之罪乎”?然后又引用《易经》的话“积善余庆”,来讽刺曹操不积累善行,只作“欺人之言”。心中理亏的曹操,只得拿“国家之意”来为自己开脱。这种理由说给别人还成,说给孔融,那是自取其辱,“成王欲杀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只一句话,曹操再无言以对。这一下,曹操算是领教了读书人的厉害。
   孔融见曹操无话,并不紧逼,而是晓以大义。“今天下缨緌搢绅之士所以瞻仰明公者,以明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措枉,致之雍熙耳”,意思是说,天下名士之所以都支持你,是因为你效仿周公,辅佐汉朝,选拔贤能,摒弃奸佞,为国家开创一个安定祥和的新局面;“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此言意在提醒曹操想想,如杀掉德高望重的杨彪,社会舆论会如何;最后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我孔融没别的本事,如果你一定要杀杨彪,从明天起,我就再不上朝了。
   从孔融身上,曹操看到了一股力量,这是一股正义的力量。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时候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压制这股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还需要利用这股力量。于是曹操没有坚持杀杨彪,放他出狱,只是将他削职为民。
   此时的曹操,一定想到了当年杀边让的事。当时,自己不过杀了区区一个边让,便导致兖州举州反叛,现在,如果真杀了杨彪,士大夫们会是何种反应,自己的政敌们又将如何大做文章,这是可想而知的。想到这,曹操头上不觉冒出了冷汗。
   曹操真该感谢孔融,是他避免了自己又一次重大错误。
   这是关系到人心向背的大事。对于曹操而言,此时正是收买人心的时候。杀一人而失天下士人之心,曹操将再一次前功尽弃。
   想通了这一切,曹操便向孔融致谢:“文举所言极是,微文举,曹某大错成矣!”
   孔融嘴上不说心里透亮:“小样儿,少给我装,你不恨我我就谢天谢地了!”
   无论如何,杨彪总算是得救了。虽说被罢了官,但命总归是保住了。
   这对于曹操也是个恰到好处的结局。一方面,他这一怒震慑了百官,虽未杀杨彪却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另一方面,罢了官的杨彪再也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反对曹操了。
   这对于杨彪其实也是好事。罢了官,不仅无官一身轻,更重要的,他从此没有了生命之虞。为什么那个时代那么多君子都选择做隐士呢?这就是根本原因。
   下一个面对危险的就是孔融。
   他与曹操当廷力争,让曹操颜面扫地,曹操能善罢甘休吗?了解曹操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想要保全性命,孔融有两个选择:一是辞官归隐;二是缄口不言。
   然而孔融没有如此选择,他既没有辞官,也没有沉默。他不仅不沉默,反而说得更多。该说的他说,不该说的他也说,且专门与曹操做对。
   当时天下初定,曹操决定以法治国,众人迎合曹操的意思提议恢复肉刑。满朝文武无人有异议,只有孔融坚决反对。
   所谓肉刑主要指过去的三种伤人肢体的刑罚:黥面、劓鼻、刖足。到汉文帝时期,文帝为君仁爱,深感肉刑太过残忍,便下诏取消了肉刑,代之以鞭笞。此后四百年间,官方就不再用这些刑罚。从文明程度而言,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现在,某些人提议恢复肉刑,显然居心不良,正直的朝臣心中愤慨但慑于曹操之威不敢明言。这时候,孔融挺身而出,引经据典,有力地驳斥了恢复肉刑的说法。
   他说:“古者敦素,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无过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陵迟,风化坏乱,政挠其俗,法害其人。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纣斫朝涉之胫,天下谓为无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刖一人,是下常有千八百纣也。求俗休和,弗可得已。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归正。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是太甲之思诵,穆公之霸秦,南睢之骨立,卫武之《初筵》,陈汤之都赖,魏尚之守边,无所复施也。汉开改恶之路,凡为此也。故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荀革其政者也。”
   他先通过古今对比,说明“上失其道”才是问题的根源,“恢复肉刑”并不是稳定天下的办法。接下来他又用具体的事例,正反对比,突出肉刑的有害无益。商纣无道,滥刑亡国;恶人受刑更为大恶;贤者受刑蒙冤含恨;普通人受刑则丧失了改过为善的机会。最后讲汉文帝废除肉刑,就是给犯错的人一条改恶从善的出路,实在是思虑深远的举措。
   这番话理至据明,无可辩驳,于是朝廷称善,最终没有恢复肉刑。
   不要小看这次争论,这是大政的争辩,是仁政与暴政的争论。虽说不恢复肉刑曹操也不会施行仁政,但总比有这些肉刑强一些。
   如果没有孔融,不知会有多少犯人遭受刖足的痛苦;因为有了孔融,不知有多少犯人免去了黥面与割鼻的耻辱!更关键的是,这些犯人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罪犯。
   前文讲过“仁功难著”,孔融此举,算得上仁功一件。
   对此,曹操肯定心中怏怏却也不得不接受。
   此时孔融还不是特意与曹操做对,因为曹操现在毕竟还没有多少过分的举动。
   孔融不仅不特意与曹操做对,而且还积极向他推荐人才。
   孔融向曹操推荐的最有名的人才就是祢衡。


[ 本帖最后由 温侯销魂枪 于 2015-10-6 21:2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温侯销魂枪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0
编号 266117
注册 2008-2-3


发表于 2015-10-5 16: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严格讲孔融是把祢衡推荐给朝廷,而并非推荐给曹操,可因为当时朝廷必须听曹操的,也就成了推荐给曹操了。
   祢衡是一个不能不说的人物,他是一个让人千年惋叹的人物。
   这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音乐家,还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只可惜他生错了时代,再加上他狂傲不羁的性格,以致于年纪轻轻便冤死江夏。
   人们惋惜,惋惜的是他的绝世才华;人们叹息,叹息的是他的悲惨命运!
   对于他的死,后人多表示同情与伤感,却也有很多人说他是咎由自取。但若论起绝对人数,估计后者会比前者要多很多。
   即使是客观公正的易中天先生,也认为祢衡是自寻死路,不值得同情。他以其滴水不漏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祢衡不是狂傲,而是狂悖;祢衡不仅对抗当局,而且对抗整个社会;祢衡不是傲骨铮铮,而是心理变态、自我膨胀、极端自私;祢衡的死属“自绝于人民”。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传统京剧“击鼓骂曹”为什么那么深入人心呢?
  俗话说的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老百姓爱祢衡,喜欢祢衡,这中间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文学家把曹操丑化了,老百姓被他们蒙蔽了。
   其实连鬼都知道,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首先文学家是否丑化了曹操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其次,即使文学家对曹操有那么一点点丑化(算丑化的话),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人们深思。
   老百姓喜欢祢衡的真正原因有三:第一,祢衡真可爱;第二,祢衡真有才;第三,祢衡骂曹操骂得真痛快。
   祢衡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的狂;祢衡的狂是因为他有才;因为祢衡又狂又有才,所以才敢骂曹操;而正因为他敢骂曹操,所以才显得他更加可爱。
   狂人很可爱吗?有人一定很奇怪。
   其实可爱与可恶都不是绝对的,对象不同爱憎自然不同。
   祢衡在有些人眼里很讨厌,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很可爱。
   祢衡在当权者眼里很讨厌,但在百姓眼里很可爱。
   祢衡在时人眼里很讨厌,但在后人眼里就很可爱。
   有必要举个实际的例子,否则有人会说我想当然。
   就说那个叫韩寒的小伙子,十年前不就很狂吗?他一出道,也是骂对天下,并且不辨是非,不分好歹,逮谁骂谁,让成年人感到非常讨厌。可是少男少女们就喜欢他这个狂劲儿,并且他越是轻狂他们就越崇拜他。他的《三重门》出版,一气销了100多万册,估计99.9%进了少男少女们的书包。十年过去了,现在“韩粉”已经遍天下了。所以说,祢衡是生错了时代,如果在当代,祢衡的粉丝估计绝不会比韩寒少。不信,看看《击鼓骂曹》的观众们的反应就是了。
   并非所有的狂人后人都喜爱,因为狂人也有两类:一类是君子之狂,一类是小人之狂。君子之狂恃才,小人之狂恃力;君子之狂恃德,小人之狂恃钱;君子之狂是无权笑傲王侯,小人之狂是恃权横行霸道;君子之狂结果往往为当权者所不容,小人之狂等待他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君子之狂虽多以悲剧收场但却名垂青史,小人之狂虽横行一时却只能遗臭万年。
   古语道“君子以厚德载物”,狂君子是君子中的另类;俗话说“小人得志便猖狂”,小人狂是正常现象。
   祢衡正是君子中的一个另类,而正因为他的君子品性,才博得后人的同情与喜爱。
   祢衡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孔融在《荐祢衡表》中是这样说的:“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瞥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
   这才是真实的祢衡!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祢衡正是如此。那个污浊黑暗的乱世,使他变成了一个孤芳傲世的狂生。
   孔融真不该推荐祢衡!他只知为“国家”爱惜人才,却不知此时已无“国家”!
   换个角度讲,孔融也该推荐祢衡,正因为他这一荐,才成就了祢衡的千古美名。
   祢衡这一生做的最漂亮的事就是骂曹操,这一骂给他的人生增添了无比亮丽的一笔,让他的生命就此化为了永恒。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个过程:
   因为孔融多次向朝廷举荐,曹操决定见见这个人才。可是祢衡对曹操一向看不大起甚至有些厌恶(素相轻疾),便推说自己有“狂疾”拒而不见。
   祢衡为什么对曹操“素相轻疾”?
   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不仅祢衡,前文提过的许劭,还有边让,包括孔融,他们都看不起曹操。许子将“鄙薄其为人”、边让“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祢衡又“素相轻疾(曹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个中原因应该有两方面:一是曹操为人确实存在问题。别的且不说,单说他杀吕伯奢与屠徐州两件事,就反映出他的自私与残暴。二是祢衡这些人的问题。这些人都是典型的中国文人,一个个都清贞淑亮,高洁傲岸,他们的眼里是揉不得沙子的。
   顺便说一下中国文人。文人其实也分君子和小人。前者清高,后者媚世;前者超凡脱俗,后者随流逐波;前者有气节,后者无气节;前者蔑视权贵,后者依附权贵;前者执着于理想,后者更看重现实;……
   边让、孔融、祢衡都属于前者。他们品德高尚、清正处世,他们才华横溢、文采高妙,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弱点:无经世之能。
   才能才能,才和能是两回事。
   不知道为什么,大凡清高的文人,政治才能都很一般。比如边让,先前曾为九江太守,没有取得任何政绩,所以众人“不以为能也”。再如孔融,当年他因忤逆董卓出为北海相,被黄巾军管亥围攻,求救于刘备才得免于难。后在郡六年,“因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刘备领徐州,表孔融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又被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只剩下几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孔融隐藏在桌几下读书,依旧谈笑自若。当夜青州城被攻陷,孔融出逃东山,妻子和儿子都成了袁谭的俘虏。这就是孔融先前的经历,基本是从失败走向失败。
   “百无一用是书生”,信哉斯言!
   说实话,乱世还真需要曹操这样的人来收拾,这一点即使孔融也不得不承认。可让人遗憾的是,曹操不是周公。曹操是想为自己打天下而不是为复兴汉室,这是孔融、祢衡等人最不能接受的。虽说此时曹操并没什么过分的举动,但这是多数人心知肚明的事。
   如果曹操是周公,那么祢衡将不会轻视他厌恶他,孔融也不会反对他,好多悲剧将不会发生。可曹操明明不是周公。不是周公按理说也没什么不可以,可这曹操偏偏又以周公自居,天天摆出一副虚伪的面孔,装出很像周公的样子,这就让正直的士人不能不心生厌恶了。
   总之,祢衡是从心眼里厌恶曹操的,他推说有狂疾拒不来见,这让曹操很没面子。关键是祢衡不仅拒见曹操,还说了些非常无礼的话,这就让曹操不仅没面子而且大为恼火。出于这些原因,曹操决定折辱一下这个狂生。他听说祢衡善于击鼓,便录他为鼓吏,没成想那个狂妄的祢衡居然答应了。


[ 本帖最后由 温侯销魂枪 于 2015-10-5 16:1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温侯销魂枪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0
编号 266117
注册 2008-2-3


发表于 2015-10-5 16: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天曹操大会宾客,共同欣赏鼓乐。众鼓吏上场,必须脱去原来的衣服,穿戴特制的衣帽。曹操吩咐手下,只等祢衡穿戴好,便全场哄笑,羞辱于他。不想祢衡一出场,便以一曲《渔阳三挝》技惊四座。他倾情投入,容态有异,声节悲壮,让听者莫不动容,莫不为之慷慨流涕。祢衡的精湛鼓技,让人们忘记了他的衣着,直到舞到曹操面前,司仪官才发现他穿着一身破旧衣服,于是怒斥道:“鼓吏何不改装,而敢轻进乎?”祢衡听后,假装怯懦,说声“是”,于是慢慢脱衣,一件一件抛在地上,竟至赤身裸体而立。一时全场鸦雀无声,可祢衡颜色自若。随后慢条斯理地取岑牟(鼓帽)、单绞(鼓衣)穿戴好,继续击鼓,从曹操面前从容而过。面对这种情景,曹操不禁哑然失笑:“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这是祢衡与曹操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结果曹操败了。失败的曹操并没气急败坏,相反他对祢衡真的产生了兴趣。曹操是爱惜人才的,他看出来了,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个人才,即使是古之晏子、蔺相如,也难说能比上他。于是他便让孔融转达自己的意思。
   祢衡在上面表演,孔融的心一直悬着,见曹操没有发作,他的心才渐渐平复下来。等曹操向他表示对祢衡的爱惜之意的时候,他还真被曹操感动了。
   孔融这样的人,是比较容易被感动的,可祢衡就不同了。
   孔融回去以后,先是责备祢衡:“正平大雅,固当尔邪?”祢衡只是微微一笑。在孔融面前,他从来都是温文尔雅的。至于他的另一面,孔融是没有机会见识的。这是第一次,所以孔融很震惊,感觉有点难以置信。然后孔融向他转达曹操的心意,并且反复强调曹操的真诚。在孔融的谆谆教导之下,祢衡终于答应见曹操了。
   孔融说“我带你去吧”,祢衡说“不用,我自己去”。
   孔融说“你一定要……”,祢衡说“仁兄放心,我自有分寸”。
   于是孔融回报曹操,曹操听了也很高兴,便传下命令:“有人造访,马上通报。”
   祢衡来了,径奔曹操大营而来。他一副书生打扮,青布单衣,头扎逍遥巾。奇怪的是,他手里拿着一根三尺长的木杖,不知作何用。到了营门,祢衡并不通名,而是一屁股坐在地上,破口大骂。那木杖此时派上了用场,他以此捶地,咚咚作响。书生一般不骂人,书生骂起人来特讲究艺术性。只见祢衡,如歌似哭,如怨似怒,音韵殊美,声调抑扬,时而凄婉,时而激昂;时而慷慨,时而铿锵……把守营门的小兵登时傻了眼,他啥时候碰到过这种事啊!他仔细倾听,可对方语意深奥,他听不太懂。很长时间,他终于隐 隐约约听出了大概,眼前这个人好像是在骂曹操。一惊之下,他急忙一溜烟儿跑去报告曹操。曹操听罢火冒三丈:“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眼见曹操动了杀机,一边的孔融急忙劝阻:“司空息怒,此人杀不得!”曹操冷冷地看着孔融,说:“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孔融心里也气祢衡,不过听曹操这样说,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曹操派人送祢衡去荆州。临出发,派自己手下文武到城南为祢衡送行。大家商量说:“祢衡狂悖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等祢衡到了,众人或坐或卧,没有一个搭理他的。见此情景,祢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极尽悲哀,声震天地。众人惊问缘故,他说:“坐者为冢,卧者为尸。尸冢之间,能不悲乎!”众人大窘。
   这就是祢衡!其应变机智,确实罕有其比!
   祢衡就这样离开了许都,被送到了荆州刘表处。
   后人有一种观点,说曹操把祢衡送与刘表是想借刀杀人,这可真是冤枉曹操了!
   那么多诸侯,曹操为什么把祢衡送给刘表呢?因为刘表在诸侯之中名望最好。这就是说,曹操真没想过借刀杀人,相反他想借此来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然而他还是落了这么个恶名,这能怪谁呢?只能怪他自己。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曹操终是选择了下流,于是不属于他的“恶”后人也送给他了!
   祢衡到了荆州,刘表以上宾之礼待之。祢衡也一改骂人风格,“称表之美盈口”。
   祢衡为什么骂曹操却赞刘表呢?对此,有人表示很不理解。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祢衡眼里刘表比曹操强得多。不说别的,刘表治下的荆州在当时就是百姓的乐土。所以,祢衡称赞刘表绝非阿谀奉承,而是真心赞美。虽说刘表没有雄心大志,但保境安民、文化教育等工作做的还是不错的。
   刘表对祢衡也是青眼有加,格外器重,以至于“文章言议,非衡不定”。有一次祢衡外出,刘表便与众文人共同起草了一篇奏章,竭尽才思,刘表自己也颇为满意。等祢衡回来拿给他看,结果祢衡没看完便撕毁扔在地上。刘表怃然不乐,却也命手下准备笔札,看祢衡作文。只见祢衡拿起笔来,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辞采斐然。刘表大喜,就更加看重祢衡。
   无论如何,这件事祢衡做得都太过分了!
   可是,这样的事情在祢衡是家常便饭!
   这就是狂疾,这也是心理变态,这确实是自绝于天下!
   对付这样的狂人,只有一个办法——打败他。
   祢衡的悲剧就在于,当时竟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曹操合众人之智竟不能折辱他,刘表合众文人之才竟不能超过他。怎么办?只能任由他狂下去。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武功奇高,却又偏偏狂妄自大,总喜欢教训对手,你拿他有什么办法?
   然而祢衡不是武林高手,他不过是文章写得好,众人还是有办法的。
   办法之一是承认。承认你厉害,你文才天下第一,你文采古今无比,看你还能怎么狂?
   办法之二是敬而远之。知道你狂我不招惹你,你总不会没事找事吧?
   办法之三是耍阴谋。你不是狂吗?我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前两种是君子的选择,后一种是小人的伎俩。


[ 本帖最后由 温侯销魂枪 于 2015-10-5 16:1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温侯销魂枪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0
编号 266117
注册 2008-2-3


发表于 2015-10-5 16: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小人到处都有,刘表手下也很多。这些人不满祢衡的狂妄,更不满刘表对祢衡的看重,便在刘表面前进谗言:“衡称将军之仁,西伯不过也,唯以为不能断;终不济者,必由此也。”
   这是一句很客观的话,然而却是一句杀伤力很大的话!
   之所以其杀伤力大,就是因为客观,就是因为这是一句实话。
   很多时候,实话是不能说的,尤其是涉及当权者缺点的实话。
   祢衡这个人喜欢说实话,尤其喜欢揭露当局者的缺点,但这句话却不是祢衡说的。
   祢衡如果想说这种话,不会这么含蓄,这根本不是祢衡的风格。
   可是刘表并没仔细思考便相信了那人的话,于是心下愤怒难平,便疏远了祢衡。
   人的心理很奇怪,当你认定那个人偷你斧子了,便怎么看怎么像。刘表也是这样,后来的日子,他是怎么看祢衡也不顺眼,于是找个机会,便把他发配到江夏黄祖那里去了。
   这次祢衡是真冤,稀里糊涂被刘表驱逐了,他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呢!
   不过他不在乎,“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刘表有眼不识金镶玉,我祢衡还不伺候了!”
   黄祖是个大老粗,且性情暴躁,刘表把祢衡送到他那儿,似乎有借刀杀人的企图。这其实属于“事后诸葛亮”的逻辑。以刘表的宽厚仁爱绝不至于一定要祢衡死,最多也不过是希望黄祖能替自己教训他一下。可黄祖并不如刘表所想,他虽说自身粗鲁,却也诚心敬慕文人雅士,听说祢衡来到,竟然礼敬三分,“待之甚善”。更出人意料的是,祢衡居然也投桃报李,为黄祖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黄祖每每执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黄祖的长子黄射,尤其崇拜祢衡。有一次黄射与祢衡一道外出游玩,共读蔡邕的一段碑文,黄射很喜欢其中文辞,回来后便后悔当时没抄下来。祢衡说:“我虽说只看了一遍,现在还能记起来,只是石碑当中缺了两个字,我不太确定。”接着他就默写出来。黄射使人到碑前抄录回来,与祢衡所写完全一致,众人莫不叹服。孔融说他“目所一见,辄诵于口”,果然不虚。还有一次黄射大会宾客,有人献上一只鹦鹉,黄射举杯对祢衡说:“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这就是著名的《鹦鹉赋》。
   因为黄祖父子的敬重,祢衡在江夏的生活很是惬意。然而好景不长,他终于又一次旧病复发,再显狂生本色,不想这一次竟丧了性命。
   这次黄祖在蒙冲舰上大宴宾客。可能是因为喝多了,祢衡话语之间对黄祖便不怎么逊顺,黄祖感到很没面子,便呵斥他几句。祢衡自出道以来还没吃过这个,他盯着黄祖回击:“死公,云等道?”意思大概是说“该死的东西,还有你训我的份?”这下黄祖更来气了,便命令手下把祢衡拖出去打屁股,祢衡更不示弱,对黄祖破口大骂。本来黄祖性情就暴躁,酒精的作用更使他丧失了理智,暴怒之下他大呼:“杀、杀……把他给我杀了!”黄祖的主簿一直嫉恨祢衡,听到命令没有丝毫犹豫,一代文坛奇才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黄射听说消息,没穿鞋就急慌慌跑来相救可是为时已晚。黄祖酒醒后也是后悔莫及,无奈何大错已成,只能把祢衡厚加装殓。这一年大概是建安三年,祢衡26岁。死后他的文章多散佚,只留下一赋三文,可供后人窥其一斑。
   祢衡死了,一点也不壮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司马迁曰“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祢衡之死,属轻于鸿毛的吧!
   对于祢衡的死,世人多认为他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只有西晋史学家傅玄的观点与众不同。他说:“衡以交绝于刘表,智穷于黄祖,身死名灭,为天下笑者,谮之者有形也。”
   刘表并不想驱逐祢衡,是小人暗中害他;黄祖并不想杀祢衡,也是有小人暗中推波助澜!小人之害人,往往如此。虽然他们竭力隐藏形迹,却又怎能逃过智者犀利的目光呢?
   祢衡死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笑曰:“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曹操这一笑,有幸灾乐祸的窃喜,也有怨仇得报的快意。
   曹操是真希望祢衡死,但他绝对没想借刀杀人。
   两年前,曹操恨不得亲手杀了祢衡,但他克制住了。这绝不是曹操宽宏大量,而是当时曹操的实力还不够强。如果是十年以后,估计有一百个祢衡也被他杀掉了。
   祢衡很不幸,死在了黄祖手上,他的死可说毫无价值。
   孔融则很幸运,他是被曹操杀掉的。他的死因此而重于泰山。


[ 本帖最后由 温侯销魂枪 于 2015-10-5 16: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温侯销魂枪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0
编号 266117
注册 2008-2-3


发表于 2015-10-5 16: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自杨彪事件之后,曹操先平袁术,后灭吕布,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实力增长了,敌人减少了,曹操的脾气也见长。在朝堂之上他越来越专横,越来越跋扈,这让一批正义士人无法容忍。发生于建安五年的衣带诏事件,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爆发。
   衣带诏事件最终以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被诛三族而宣告结束,自此,正直朝臣大多选择了缄口避祸,明哲保身。
   只有孔融是个例外。
   他不会沉默,他不会明哲保身,恰恰相反,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后汉书·孔融传》曰:“(融)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别人都怕曹操,唯独孔融不怕;他不仅不怕曹操,还一有机会就对曹操冷嘲热讽。
   在曹操袁绍将要开战的时候,众人都给曹操打气,只有孔融泼冷水。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可以想象,这番话曹操听后是什么感受。对了,这就是孔融的目的,我就是不让你曹操好受!
   然而曹操终是胜利了,孔融却没有停止刺激他。
   后来,曹操攻屠邺城,曹丕私纳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便问此说出自什么经典。孔融回复:“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再后来,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又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这句话的意思需要解释一下:他这是讽刺曹操远征,他认为根本没必要,所以他说:“那么偏远的地方,去一趟不容易,从前肃慎年年不来进贡,丁零偷过苏武的羊,这两个案子您一块办了算了!”
   还有一件事,让曹操不胜其烦。
   因年饥兵用,粮食匮乏,曹操下令禁酒。这是项正常举措,也属权宜之令,可孔融反对。为此,他专门作《难曹公禁酒书》曰:“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齐万国,非酒莫以也。天垂酒星之耀,地列九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曹操复信孔融,说夏、商两代都因酒废政、因酒而亡,所以应引以为戒,必须禁酒。孔融又作《再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曰:“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这就是说,孔融知道曹操是因为粮食少而禁酒的,如此再“一难”、“两难”,就纯粹是捣乱了。所以连诸葛亮都说孔文举乱政,大概就是指这件事。
   然而曹操忍了。毕竟这些事他还能容忍。
   可是面对孔融接下来的再次挑衅,他实在不能忍受了。
   曹操战胜袁绍,占领冀州之后,正常发展下去,便是封公建国。封公建国的实质就是自立山头,与汉帝平起平坐,这是篡逆的第一步。孔融预见到这一点,便上了一道奏书,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此说直接指出了曹操的政治野心,曹操再也无法容忍了!
   曹操之所以无法容忍是因为孔融一语道破了他的心思。他确实是这样想的!
   因为他这种想法这时还是偷偷摸摸的,所以他怕人知道。
   他怕人知道不代表人家不知道,连孔融都知道的事你想还有几个人不知道?
   还别说,真有一个人肯定不知道,那个人是荀彧。
   提醒读者注意:这种事越是小人知道得越早,越是君子知道得越晚,而荀彧注定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
   大家都知道但大家谁也不说,谁也不敢说,因为说了就是杀头之罪。
   孔融说了没犯杀头之罪,因为孔融是逆着曹操说的,他站在了正义的一面。
   孔融没犯杀头之罪却有了被杀头的危险,因为他说的话曹操很不愿意听。
   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曹操担心孔融的言论流传开去,对孔融更加忌惮。客观一点讲,他此时对孔融已不是忌惮,而是忌恨。
   有一个人,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把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现在,他知道是他出手的时候了。
   这个人叫郗虑,山阳人,是个文人,也是个小人。他从小受业于古文经学家郑玄,也算名师高徒,可惜做人和做学问是两码事。
   他本是孔融推荐的。当时汉献帝曾特别召见孔融和郗虑,帝问融曰:“鸿豫(郗虑的字)何所优长?”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
   从这一件小事就可看出郗虑的人品。孔融对他的评价其实是赞扬,他却反唇相讥,面揭人短,分明是小人做派。这也反映出孔融知人不明的问题,此人根本属“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的一类。道者,君子之道也,小人怎能适君子之道呢?
   虽说二人不睦,但孔融并没放在心上。郗虑不然,他怀恨在心,寻机报复。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在曹操最需要的时候,郗虑奏了孔融一本。于是孔融被削职免官。(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与别人不同,免官之后,孔融不忧反喜,泰然处之。因为他“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所以“宾客日盈其门”。这是孔融最高兴的事儿,他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看了孔融对曹操的讽刺挖苦,读者会误以为孔融是个尖酸刻薄之人。其实不然,孔融为人,有圣者之风。《孔融传》曰:“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祢衡称其“仲尼不死”,并非虚誉啊!
   孔融被免了官,日子过得更逍遥自在了,这是曹操不愿看到的。
   更关键的是,曹操对孔融的恨,绝不是免去他的官职就可以消解的。
   一年以后,曹操假惺惺地给了孔融一个太中大夫的虚职。千万不要以为曹操发了慈悲了,绝对不会,他这是为制造一起惊天冤案而做的铺垫。


[ 本帖最后由 温侯销魂枪 于 2015-10-5 16: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温侯销魂枪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0
编号 266117
注册 2008-2-3


发表于 2015-10-5 16: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年以后,曹操假装又想起了孔融,并且给他一个太中大夫的虚职。千万不要以为曹操发了慈悲,绝对不会,他这是为制造一起惊天冤案而做的铺垫。换言之,他是准备杀掉孔融了。
   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此时的曹操已不再是十年前的曹操了。从实力上,他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剩下的诸侯再没有谁能与他相抗衡。在政治上,他“挟天子令诸侯”已达十三年,政权已是相当的稳固。现在,他曹操已经再无顾忌了。或者说,此时已没有什么事是他曹操不敢做的了。
   人类有一项最无耻的创造叫做构陷。这从来就是小人的专利,也是小人的特长。
   人类有一种最无耻的罪叫做“欲加之罪”,而“欲加之罪”就是通过构陷实现的。
   构陷的对象大都是君子。因为君子正直为人,坦荡为官,根本不可能作奸犯科,所以小人只能通过卑鄙无耻的手段栽赃陷害。
   构陷是一项复杂工程,它往往不是一个小人能完成的,必须有一个小人集团。
   构陷孔融的就是这样一个集团:郗虑、路粹和曹操。决定权在曹操,另外两个是办事的,因为曹操掌握着绝对权力。
   郗虑是个卑鄙小人,但这一次他却不能再出手了。虽说他很无耻,但总不能太过无耻,于是这次他躲在了幕后,把露脸的事儿交给了路粹。
   《后汉书孔融传》曰: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这段话把“欲加之罪”四个字诠释得一清二楚!
   这就是小人的手段: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无中生有,胡编乱造。
   看到奏状,曹操马上下令,将孔融“下狱弃市,株连妻儿”。
  没有审问,无需刑讯逼供,只一纸奏状作为证据,孔融一家就被满门抄斩。这就是曹操的法!
   留下传奇的是孔融的小女儿。
   当时她只有七岁,她还有个哥哥九岁,俩孩子因为幼弱,免于处死,寄托在邻人家。孔融被抓的时候,他们俩正在下棋,稳坐不动。官差问:“父执而不起,何也?”妹妹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端过一碗肉汤给孩子喝,哥哥接过来喝了两口,妹妹说:“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哥哥哭着停下了。有人就把这两个孩子的情况报告了曹操,曹操下令“尽杀之”。于是把他们俩也抓来,妹妹对哥哥说:“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于是伸长脖子就刑,颜色不变。观者莫不伤心落泪。
   有一种境界叫视死如归,没想到一个七岁的女孩居然达到了!
   七岁的女儿尚且如此,更何况五十六岁的父亲孔融呢?
   大丈夫生而何欢,死有何惧?为义而死,虽死犹生;丧义而生,生不如死!
   曹操无耻地杀了无罪的孔融,丧心病狂地杀害了孔融年幼的儿女,这是他无耻的开端,他将从无耻走向更无耻。
   曹操从此揭去了一直罩在脸上的周公的面纱,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现在,他向全天下宣布:我不是周公,我也不想做周公;我是曹操,我只做我自己!
   其实他用不着宣布,这一点士大夫们早就知道,只是不点破他罢了。
   终于讲到了虚伪的话题。
   因为有人拿虚伪说事,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不讲讲清楚。
   从狭义的角度讲,虚伪这顶高帽只属于小人,君子基本与之无缘。我们常说有“伪君子”,没听说有“伪小人”的。从广义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有虚伪的一面。君子与小人处,难免虚与委蛇,这是无可厚非的。
   小人总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君子,露馅之后便被称为“伪君子”。
   君子本身就是君子,根本无需伪装,也就与虚伪不沾边。
   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从来都是小人的伎俩。
   坦荡为人、清正自守、义以为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些从来都是君子的风范。
   伪君子一定是小人,小人不一定是伪君子。
   小人不一定都虚伪,不虚伪的小人被称作“真小人”。
   在“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很多人表示喜欢“真小人”而不喜欢“伪君子”。甚至有人明确说“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这些说法表现了人们对虚伪的极度厌恶,但也让我们不能不对“真小人”“伪君子”的定位产生思考。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小人”?什么样的人才算“伪君子”?
   有人说“我承认我自私自利,我承认我是小人,但我绝不害人”,这种人是“真小人”吗?否。这反映了人们对小人的误解,其实并非自私自利的人就是小人,君子也自私自利,但君子“义以为上”。“绝不害人”就是义,所以这种人已接近君子了,怎么能说是“真小人”呢?
   小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无耻,所以人们称小人都叫“无耻小人”。“真小人”是小人中的极品,所以应该是小人中最无耻的。
   孟子曰“人生而有羞耻之心”,可是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不顾羞耻,这就是所谓“真小人”了。
   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既然羞耻之心是义的起点,那它也就是君子小人的分界线。
   “伪君子”与“真小人”不同,他看重自己的脸面,他在乎别人的看法,因此他说话办事都很检点,俨然君子风范。“伪”是有羞耻心的表现,“真”则是无羞耻心的表现。因此说,“伪君子”之“伪”强于“真小人”之“真”。
   现实中,“真小人”很少,“伪君子”也不多。
   虚伪的小人并不都是“伪君子”,只有虚伪到一定程度才能称为“伪君子”。
   “真小人”一般做不了大事,这是当然的。
   越是“伪君子”,越能成就大事业。
   有人认为董卓是“真小人”,其实不然。看看他年轻时的表现,他能为招待朋友杀掉自己的耕牛,这哪里是“真小人”的气魄?但董卓也不是“伪君子”,他基本是靠“小人之道”取得成功的。而他后来的表现,就是彻头彻尾的“真小人”了。正因如此,所以他很快就灭亡了。
   袁术很像“真小人”,但他之前也很虚伪。“只知讨卓,不知其他”,讨董卓的时候看他多么义正辞严啊!其实口是心非,行动就更是另一码事。虚伪归虚伪,但他也够不上“伪君子”。他其实比董卓还“小人”,因为他比董卓还无耻。那么多人想当皇帝都不敢说,只有他袁术敢说,都不敢做,只有他袁术敢做。就这一点而论,他是真不虚伪。然而他也是死得最快的。
   袁绍比袁术虚伪,又好慕高名,于是年纪轻轻就美名远扬,他基本算得上“伪君子”了。正因如此,他的事业也就比袁术大得多。可惜他并没有把虚伪坚持下去,关键时刻,他没有迎奉汉献帝,于是错过了号令天下的机会,等待他的只能是功败垂成,被天下人耻笑。
   在群雄之中,曹操其实是最虚伪的,他才是真正的“伪君子”。他比袁绍虚伪,袁绍没有迎奉献帝,他把献帝接到了身边。他迎奉献帝是假象,利用献帝才是真相。曹操的虚伪表现并不在“迎”,主要在“奉”。虽说大权独揽但他凡事请示汇报煞有介事做足了表面文章。他自诩周公,满口忠义,十几年不违人臣之礼,没给他人以任何不忠的口实。这不是“伪君子”是什么?正因为曹操伪装得好,他才得到了人心,正因为他得到了人心,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袁绍。
   虚伪的曹操其实很累,因为他做这一切都不是真心的,他是做给别人看的。
   曹操的虚伪其实很不情愿,但是迫于形势他不得不如此。
   当他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以后,他感觉自己无需再虚伪了。因为此时,即使他不虚伪也没有人能把他怎么样了。
   于是在建安十三年,他杀掉了孔融,暴露了其本来面目。
   事实证明,曹操错了,他还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其实他只需再坚持一年,再虚伪一步,他就能统一天下。那一步就是听荀彧的话,修复旧都,奉天子还洛。那样刘表、孙权、刘璋他们只能望风归服,刘备、诸葛亮将没有任何机会。
   很可惜,曹操的虚伪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于是在历史上他成了“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真小人”意味着真无耻,不无耻无所谓“真小人”。
   曹操做的最无耻的事就是杀人,而杀人正是为了掩盖他的无耻。

以上!


[ 本帖最后由 温侯销魂枪 于 2015-10-5 16:1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杏花疏影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28
帖子 3242
编号 510135
注册 2015-1-27


发表于 2015-10-6 12: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是什么鬼逻辑,合着不听阿瞒的话就该死?凭什么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yunhez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6
编号 37321
注册 2005-4-22


发表于 2015-10-6 12:5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小同志们受当前社会的影响,三观问题大得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墨叶

★★★★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359
帖子 23258
编号 97330
注册 2006-12-26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15-10-6 13: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赵庄姬 于 2015-10-5 15:02 发表


对,像祢衡这样的公知,就该直接砍了。

祢衡对曹操、刘表、黄祖都没有造成实质伤害。
郭图这样的马屁精对袁绍多次暴击。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赵庄姬

Rank: 2Rank: 2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2
帖子 315
编号 510722
注册 2015-2-11


发表于 2015-10-6 15: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墨叶 于 2015-10-6 13:22 发表


祢衡对曹操、刘表、黄祖都没有造成实质伤害。
郭图这样的马屁精对袁绍多次暴击。

孔融对汉朝暴击的次数还少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adowleech

★★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4
帖子 3353
编号 269970
注册 2008-3-4


发表于 2015-10-7 07: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祢衡就算了,他那种放哪都是个死。

孔融还是好很多的,很多地方还是有道理的,但后期曹操暴露心态后他也的确是发牢骚不合作结果被咔嚓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三国赤壁周郎
(魏君子)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865
编号 273194
注册 2008-3-31
来自 蓬莱仙境


发表于 2015-10-7 15: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并没有什么不臣之心,或者说曹操藏得很深,当年没有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不然的话荀彧也不会那么尽心尽力为他出谋划策,荀彧直到曹操要封魏公时才背弃他,走上绝路,孔融、祢衡又凭什么觉得当时的曹操是奸臣,要篡夺大汉基业呢?

[ 本帖最后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5-10-7 15:5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s2290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431
帖子 27575
编号 79054
注册 2006-8-13
家族 大忽悠公会


发表于 2015-10-8 16: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一定非要曹操做什么“坏事”。

从性格和出身上讲,一个是圣人后裔,一个是宦官之后,而且性格也各自冲突。对孔融而言,一个太监的孙子能干什么好事。搁句游戏里的话,这就叫相性不合。从政治上讲,孔融是士人集团的代表性人物,而曹操是搞惟才是举的。

相性不合,政治观点不合,偏偏孔融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双方冲突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

另外孔融还很会来事,即使在士人内部,他也是一个被攻击的主要对象。那时候讲郡望,就算是读书人,也要分个三五九等,三天两头打嘴炮。比如孔融就认为,汝南的士人就比颖川的士人优秀,为此还上升到了学术理论的高度,写了《汝颖优劣论》,把颖川的士人集团一顿群嘲---------------- 颖川士人集团恰恰是曹操文官集团的核心,二荀陈群郭嘉他们就是这个集团的人。所以弥衡才会说荀文若只配吊丧、陈群司马朗是杀猪的。

这么一搞,其他的负面影响可以不谈,等于挑起了统治集团的窝里斗。

几十年后的蜀汉不也出了个来敏么,“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这话未必是诸葛亮说的,但是也表明了,当时的统治集团把孔融和来敏都看成了破坏团结的“乱群”者。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2 19: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38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