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5-9-9 09:01 发表
呵呵,你说的有理。
我现在依然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高阳先生有一个论述,就是说康熙起初是想把十四皇子培养成曹彰的,但还是最终决定在四皇子和十四皇子中间选一个(其余的在此时已经在康熙心里被淘汰),因 ...
当时的康熙,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登位后把自已兄弟干掉一半”的继承者。
康熙末年诸子争位,结党对立,盘根错节,这种混乱的政治局面对统治是非常不利的。就康熙而言,这种局面是其乐见,甚至是一手造成的,但是,对清帝国的未来非常不利。这一点康熙无疑很清楚,但他作为一个父亲,同时又是这一局面的促成者,只能把清理诸王势力的任务交给自已的继承者。不管是谁登上那个位置,都会这么干,区别只在于做得好不好。
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当时清王朝的问题已经不少了---------后来雍正上台后厉行的政策也表明了这一点。作为康熙的继承者,他必须改变康熙末年诸子争位的局面,同时还要杀伐果断,城府够深。要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就不能惧怕诽谤与非议,必要时甚至六亲不认。
无论是皇八子的所谓宽仁,又或是皇十四子的干练,都不能应付当时的政局,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皇四子。
人常说雍正即位,内仗隆科多,外仗年羹尧,但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康熙的态度:康熙会不知道这两个人是皇四子一党的?就年羹尧而言,康熙六十年升川陕总督。隆科多一直把握首都的警卫武力。造成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直到在他临死前的一两年内,重用提拨皇四子的亲信,示以恩宠(如御赐他弓矢),借以扩大皇四子的羽翼。
其实康熙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