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十二)单逨:“德”是对执政者一人的“紧箍咒”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十二)单逨:“德”是对执政者一人的“紧箍咒”
陈光柱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8
帖子
307
编号
150551
注册
2007-5-1
#1
发表于 2015-8-28 09: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二)单逨:“德”是对执政者一人的“紧箍咒”
(十二)单逨:“德”是对执政者一人的“紧箍咒”
单逨在揭露执政者一人所造成的严重而恶劣的社会现象以后,必须面对宣王而反复阐述周公亶所规定的“德”的问题。如何深究洞察周公亶所规定的“德”,这应该是必须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每个执政者所必须明确“德”究竟是什么,才能把“德”作为约束自己的紧箍咒。何况单逨还是“为人之师”呢,就必然面对这一问题。要比较正确地面临这个问题,作为为人之师就必须诱导“学生”如何“洞察”其“德”,才能揭示“德”是周公亶规范执政者之必然。即便是宣王和单逨一起早就在“召穆公”的教育下,探讨过这个问题,但单逨还必须多次的深入探讨,才能使得宣王铭刻在心。
另外,什么是单逨所说的“德”?这也是大家不知道的问题。要说这个问题还要回到殷商王朝的历史事件之中去,熟悉一下我们不知道的历史。“德”字,在甲骨文内,基本上是没有的。虽然如此,然而人们在甲骨文一期曾经发现过一例的似“徝”的“德”字,之所以它是“似”,是因为它的右边的“直”字下面的只是一个“且”字。“甲骨文”专家们,把此似“徝”之字,隶定为早期的“德”(盘庚时期)。嗣后的甲骨文中,再也没有发现过“德”和似“徝”字的踪迹。直到西周初期,在成王亲政而拨乱反正按姬奭的“兆民和”教导以后,才在金文中出现了遵照周公亶精神办事的“德”,但却还没有“德”字右边的下面“一心”,此“德”就是左边是双人旁右边是“上十下罒”所组成的西周初期之“德”。明显可以看到,当时规定“德”字,是为了回复到盘庚时期“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信念,把古“似‘徝’”的“德”字的“上十下且”发展、变异成为“上十下罒”了,从而扭转了周公旦偏离“保证保障民得”的执政方向,回到周公亶《归藏》所规定的“严格以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必须“保证保障民得”的执政中来。在出现何尊时(成王五年),就已经把盘庚的“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一心一意为民众服务的精神放在“德”字之内了,这就是《何尊》内的“恭德裕天”的铭文。并且《何尊》的铭文是告诉我们,“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文意为:我成王“恭敬”用《德》的诚心诚意之大,大过于天,足以训诫我的不敏,回到祖宗周公亶指明的执政之中来),正是成王“高度自律”的写照。待到周康王的时候,也就是成康之治的成熟时候——彻底贯彻盘庚的“式敷民得永肩一心”之后,才在“德”字的右边,使得添加的“一心”而定格于“德”之中,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德”字的组合(因为直接把盘庚的“一心”加入到“德”字的组合之中),这就是周康王时候的大盂鼎铭文内面的“德”字。当然,也是中华儿女们,现在还在源源不断使用的“德”字,且一丝不苟。其铭文是:“命女盂绍荣敬雝德经敏朝夕入谏”。这明显地是康王要臣子盂,用《德》经严格监察、督促执政者康王的行为,不受时间限制而必须“朝夕入谏”。从而保证康王的执政在周公亶规定的《德》的约束之内,而经常之每时每刻不偏离轨道,达到成王的“敏”的境界。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人去揭露“德”字的本意。诚然,某些似“德”的“徝”字和没有双人旁的半边“德”的似“德”之字,都混用到西周的早期、中期,然而意思是一样的。显而易见,在这里我们看到《何尊》和《大盂鼎》内的铭文,也就是成王和康王的“德”字,都只是指明“德”经是周公亶所作的《归藏》的名称,是严格、教育、训导、规范、执政者的律条!
殷商王朝晚期,某些执政者开始提倡“按自己的感情用事”而出现“上人的行为”(仁),并且推行重新组合“亲情关系”而“结义”,随之贤风(敛财)泛滥。故而,“上层”社会内“得”风“骤起”,歪风邪气比比皆是,也就是“贪污腐败”之风日甚一日,已经“令不行、禁不止”了。在武乙执政的时候,他认为这种不良的风气的祸根是“贞人集团”所为(因为,当时的“贞人集团”也的确“嚣张”,他们已经不仅仅是过问,而且是在干预国家大事了。因为他们针对武乙的“感情用事”的行为——“仁”以及“结义”的“义”给予了无情的批判,揭露武乙的感情用事的“仁”是背叛祖宗成汤、盘庚、武丁的就事论事的传统,“结义”是无视、否定了原有的亲情孝慈关系)。所以,不得已而恼羞成怒的武乙还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向“识文断字的人”(当时的“贞人集团”)开了“杀戒”,把“贞人集团”摧毁了,罢了他们的“官”,只留下了极少的“贞人”继续从事文字工作(取消了他们原有的权力),大部分的“贞人”都被免职流入社会。但是,这没有涉及问题的根本,所以,得风还是日甚一日。这样就在殷商王朝末年之前,在殷商王朝的金文之中留下了九例崇拜“得”的铭文:如:“得”、“得鼎”、“□得”、“毌得”、“得父乙”、“得亚父己”、“亚{得}父丁”、“亚{得}父癸”、“亚{得父庚}”等(见《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正是商末追逐“得”、赞美“得”、崇拜“得”所形成的社会浪潮,把商末的上层,变成了贪欲成性,如狼似虎地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一切为了“得”而奋斗,不惜一切手段,贪“得”无厌的本性,从而暴露出殷商王朝上层人们的狰狞。
然而,就在这一时期,为避开“犬戎”的纠缠,以“不得”为代价,舍弃了原居住地搬到周原的古公亶父及其家族,建立了新根据地。以“不得”的精神,也唤来了其他小国的归附。并且在殷商“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歧邑”(见《竹书纪年》)。从而得到了商王的肯定和认定,进而取得了合法的身份。一个新型的根据地就在商王的眼皮底下诞生了,埋下了推翻殷商王朝的定时炸弹。这个根据地的理论指导,就是针对殷商王朝的“得”风,提出的“不得”的思想。具体来说,就是以“德”代替了“得”,“德”则“不得”。这只是对王(执政者)说而已。也就是:“上(王)德不得,是以有德;下(民)德‘不失得’,是以无德。”显然,这是一种定义。是对王(执政者)说的,而不是对民说的。因为“民得”是不能自身实现的,是王“赐予”的。民的“不失得”,只能由王(执政者)来保证、保障。这不独是西周以前的事实,也将必是,任何时代的应有的真正道理。但是,几千年来,混淆了这一基本认识。任人的嘴皮子,翻来倒去的胡说八道而已,并且置民众于“天经地义”的水深火热之中。历来如此,中外无不如是,只不过中国的这种受害犹深。在我国这个祸根起源于春秋、战国,后来由汉武帝以儒家理论成为意识形态的定论的权势认定,才成为贻害今天大家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德”的起源,“德”仅仅是古公亶父(周公亶)的自我规范而已,别无他意。正因为是对执政者一人的规范,所以这才有执政者的“孤家”、“寡人”之说的产生,乃至发展。于是,《老子》的“成其私”、“少私寡欲”才能是持之有据的。显而易见,“德”是对执政者一人的“紧箍咒”!把“德”任意的下延或下滑,都是转嫁、转移而脱离认识事物的根本!都是掩盖客观事物的真相,是找不出事物的真正成因的。故此,汉武帝以儒家理论成为意识形态的定论,是以权势的代价而做出的认定的。恰恰这就是转嫁、转移而脱离认识事物的根本,解放了“皇帝”,砸烂了执政者的“紧箍咒”,一切国家机器的运转都为最高执政者一人的“纵欲”而服务也!之所以这里追述“德”的起源问题,当然是要理解单逨为人之师的苦口婆心之经历。
显然,“德”之所以出现,是周公亶为其捍卫“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得以实现的。直言之:执政者之所以要用“德”来约束自己,就是为了自古以来“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而得以实现。洞悉“德”的容貌,认清“德”的表现,很简单。在于有“德”的执政者,必须处处、事事、时时都只能按照道理办事,按照“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办事。
“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或“物体”呢?它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惚恍之中却有“形象”,能够给民众带来极大的好处;它是那样的恍惚啊,恍惚之中却有为民众办实事之“真实”的“业绩”;它虽然那样的深远幽暗而看不清楚啊,然而正是在深远幽暗而看不清楚之中,却揭示出有完美最好的为民众办实事的“精华”。这种最客观、最真实的“道理”,当然是最具体,最可信的治国的“道理”。从现在上溯到周公亶的时候,乃至更加遥远的武丁和盘庚之时。这个“道理”就一直没有变更过。根据上面的道理,我们就能够看清楚以往好的国家“执政者”前辈之所作所为。我怎么知道比较好的执政者前辈们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之所以,周公亶认定以“德”代替“得”,一方面是针对当时殷商王朝的上层社会内“得”风盛行,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是针对武乙提倡“仁”(感情用事)、推行“结义”,随之出现的贤而泛起敛财之风,因而转移当时人们的“视线”,镇压了“贞人集团”。然而,这却违背了武乙先辈们的教导,离开了“保证、保障民得”的执政宗旨。只不过以“贞人集团”作为替罪羊,从而掩盖自己要打击镇压造成“贞人集团”事实的真正原因,进而开脱了为王者的武乙的直接罪责!
周公亶的这种做法,是拨乱反正、大刀阔斧的根本治理。这不仅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靠得住的。只有按照周公亶的“德”的规定,才能“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的实施。
当单逨来叙述这样的道理的时候,就不得不回顾历史。回顾历史的时候:“以阅众甫”,当然就必定要按照前辈成汤、盘庚、武丁、周公亶走过的道路再走下去,因为这是正确的,同时这也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在此以后谁又“走”(做)过?大家早把从盘庚起的“式敷民得,永肩一心”,忘记得干干净净;把周公亶提出的:执政者自己“不得”,要“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同样忘记得干干净净。从春秋、战国、秦、汉以来直到现在,无不如是,这还怎么能够谈得上来“发扬传统文化”?还会发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
单逨这样为人之师的经历,为后来撰写《老子》二十一章,赢得了宝贵而独到的一手经验,这是任何人不能企及的。人们不认识“德”,不知道我们自身古老的“德”的产生,就不能认识老子所说的“德”的。不知道殷商武乙的祸害之真正之所在,就不知道“德”的发生发展,当然就更加不能认识老子所说的“道”和老子痛斥的“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的道理。环顾我们的现实,不就是一大群这样的人们,在自我任意地宣讲《老子》吗?他们所宣讲、传播的《老子》,与中国自身的历史毫不相干,故而才有“‘孔德’是‘大德’”之类似的笑话的层出不穷与花样翻新,从而玷污了老子,玷污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显然,这些人怎么知道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于是,他们的胡说八道就在他们不着边际地宣讲之中表现出来,完成他们想象中的老子和任意解说的《老子》。
如何认识老子与如何认识单逨是一致的。因此,揭露出单逨的事实,就是我们认识老子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6 14: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28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