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临沂古城城南,有座小山,山上开满银雀花,因此人们称它银雀山。1972年4月,考古人员意外地在这座小山上发现了一处汉代墓葬群。
汉墓的规模不大,墓里发现了不少陪葬物,期间夹杂着大量的竹简,由于长年埋在地下,被雨水浸泡,编缀竹简的绳子早已腐烂,竹简颜色变成深褐色,幸运的是,上面的字迹大部分还能辨认,经过认真清理,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竹简的内容十分丰富,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
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这其中就有最珍贵的《孙子兵法》竹简和失传多年的《孙膑兵法》竹简。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最古老的版本。
竹简分为长短两种,长的27厘米,宽0.5厘米,短的竹简长18厘米,宽0.5厘米。每个竹简上书写20——40个字,其中《孙子兵法》233枚,《孙膑兵法》222枚。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的一部旷世之作。关于孙子,之前也有人把孙子叫孙膑,可他们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纷争。
从
《孙子兵法》
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当时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出土的,从内容上来看,
《孙子兵法》
主要注重的是军事战争理论和战略方面的问题,而《孙膑兵法》主要讲的是一些战役、战术和作战指挥的一些非常具体的战术问题,因此,《孙膑兵法》是对《孙子兵法》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基于此,孙子和孙膑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首先从名字说起,“子”这个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一些人的敬称,比如说孙丘,人们叫孔子。墨子、老子,这又出了一个孙子,孙子其实又叫孙武。孙武是齐国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是齐国非常能带兵打仗的将领,所以他也是继承了先辈的军事才能。
最后由于齐国战乱,他为了避乱就到了吴国,到了吴国以后他潜修兵法,写成《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后,经过楚国大将——伍子胥,孙子得以被推荐给吴王阖闾。吴王发现孙武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才能以后,就认命他为统帅,在这以后,孙武就协助吴王治理国家、发展军事,使吴国很快发展成为当时的一个军事强国。
孙子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很适合当时军事现状的方法和策略。
历史上流传比较广的一个小故事是关于孙武练兵的。吴王要考验孙武到底有没有真本事,就把他的宫女拉出来让孙武训练,这些宫女平常都受到吴王的宠爱,根本不是当兵的料,也没有把新来的孙武当回事,所以孙武让那些宫女们排队、列队、练习时,那些宫女们嘻嘻哈哈的,没一个认真。
孙武见此情景,为了取得吴王的信任,也为了证明自己治军有方,于是就把两个吴王最宠爱的宫女拉出来杀掉,其他人看到孙武玩真的,就不敢不好好练习,这些宫女很快被孙武调教成了兵。这个小故事充分反映了孙武治军的智慧和魄力。
今天关于《孙子兵法》的计谋和策略,我们耳熟能详,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一种军事思想,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这种全胜的军事思想,还有“将用武德”的用兵思想,还有“因粮于故”的后勤保障思想,还有像“兵者诡道”的军事谋略思想,非常多。而且在春秋战国以后的战争当中,孙武的这些思想在战争实践当中都经受住了检验。
比如说在战国时期发生的“墨子救宋”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用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说的是,当时楚王要进攻弱小的宋国,他就派公输班来制作攻城的器械,公输班就是后来我们在历史故事当中常提到的鲁班。
墨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他就一边派他的弟子到宋国帮助他们坐成、守城,另一方面,他亲自到楚国,和公输班演练战法。在演练的过程中,他解下自己的腰带,就说这是长城,你可以借此演绎战法,公输班就设置了九种战法,然后墨子都一一破解了。
这件事情被楚王知道了以后,他知道攻打宋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没有再出兵,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种军事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在用将、用兵,军事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丰富而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孙膑也是齐国人,实际上他是孙武的后人,孙膑一直在齐国,协助齐王征战,也指挥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历史上提到魏陵、马陵之战,都是孙膑指挥的,也为齐国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
欢迎关注“宝秘”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
[ 本帖最后由 tyzhbaomi 于 2015-8-18 10:2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