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万PK三十万——重说怛罗斯
性别:未知-离线 索伯清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9
编号 497757
注册 2014-2-3


发表于 2014-8-7 22: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万PK三十万——重说怛罗斯

怛罗斯之战早先说过,先是在铁血网分两个帖子说过,后来又在天涯把两个帖子合在一起说过。目的只有一个:反击韩国人——“不容轻视俱成灰”在帖子《西域喋血----唐帝国与世界霸主阿拉伯帝国间的百年争夺》、《以民兵为主力的大食偏师全歼七万唐军》中,借用怛罗斯的战败对中国唐史的抹黑。事隔一年,又不断地看书,感觉,这个话题很有必要再重说,把早先反击帖中的口水气去掉,认真的说一下。因为这一场战役与西方文明是的开启太过于重要——这一战事关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没这一战,造纸术的西传会迟很久,西方的文明大门也会迟开。

关于这一战,《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天宝十载)七月,高仙芝及大食战于恒(怛)罗斯城,败绩。”

记述极简略,难窥真相。

《新唐书·卷一三五·高仙芝传》:

“(天宝)九载,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于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罗斯城,以直其冤。”

详细一点了,先是高仙芝把愿意归降的石国王当俘虏押送长安,后又被玄宗斩首,再后,石国王子到大食引兵攻击驻扎怛罗斯的高仙芝的部队。

但是无论怎样的详细,对这一战还是难窥其貌。

对于这个事,《旧唐书·玄宗本纪》干脆不提一个字。只是在同书一零四卷《高仙芝传》有这么一句:

“(天宝)九载,将兵讨石国平之,获其国王以归。”这应该是高仙芝第一次攻击怛罗斯时的境况。

新旧唐书,对这一场战役的描画如此平淡简略,大出意外。不过,稍可补缺憾的是《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天宝)十载,夏,四月……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俱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怛)罗斯,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闻嗣业之声,诟曰:‘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嗣业执手谢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还至安西,言于仙芝,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这个记述就详细多了,与《新唐书·高仙芝传》留下的印象有所不同:怛罗斯之战发生在高仙芝为了阻断“诸胡”与大食合兵攻击安西四镇而主动出击——二次出兵怛罗斯城;而且,事实清楚,葛逻禄判降大食,临阵倒戈致使唐军大败。那么,葛逻禄判降大食又是为什么?恐怕与如下文字有关: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俱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因为这样的原因,不止有明里愿意助力大食的胡人,还有葛逻禄这个隐伏的定时炸弹。

那么,高仙芝的“欺诱贪暴”何指?

“欺诱”好解释,就是《新唐书·高仙芝传》里说的:“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于阙下,斩之。”

从文字上看,本来石国王就是打算投降的,但是,到了大唐,被杀了。实在做的不咋滴。

那么“贪暴”何指?《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十二月……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余斛,黄金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石国王本来打算投降的,高仙芝也应允了,但是,还是趁其不备引兵袭击,俘获国王及其国人口、残杀老弱、抢掠财物……看来,这是战争的起因。从文字上看,的确做事不地道,尤其是残杀老弱!

插几句题外话:对于高仙芝部在初打怛罗斯之后的行为,俄绝不打算为之辩护,但是,需要强调一下高仙芝这么做的一个“不得以”,以及一个“理当然”!

高仙芝第一次攻击石国的抢掠行为是不是很眼熟呢?想想看,这个举动和游牧民族向中原地区发起的侵略战争的场面是不是很相像呢?游牧族向中原发动攻击得手之后,所做的事情和高仙芝是一样的:抢劫财富、俘获人口,把没有劳动力的老弱残杀……

为什么会这样?说清这些,需要绕一个小弯子,很小的弯子。诸位慢慢看,俄慢慢绕。

先说游牧族军队向中原的攻略:

长城线之北的草原大漠戈壁,是游牧民族的家,但是,那里春夏降雨稀少干旱,冬季漫长酷寒,所以,那里土地贫瘠,物产极为贫乏,游牧民族创造财富的能力远不及中原汉族。加之不打招呼说来就来的各路天灾——春夏干旱、冬季暴雪,那么,游牧民族的财产——牲畜必然要被天灾消灭大部分。这时的游牧民族,如果还指望所剩无多的牲畜存货,无异于等死。所以必须想别的法子。什么法子?

打劫!劫掠!向富庶的中原地区发动侵掠战争,掠夺农耕民族的财富,以及能创造财富的人口,这是最便捷,也是最合算的买卖。这么做,可以使游牧族在极端的时间内,拥有比平时老老实实放牧牲畜多的多的财富。尽管这样的劫掠会招致农耕民族/政权的抵抗甚至于残酷的报复,但是,这样做总还有得手的可能,总还是一线生机,要比困守所剩无多的牲畜坐以待毙强的太多!所以,游牧族向中原发动的侵略战争就变得常有了。而且,多次的得手,就理所应当成为他们快速“发家致富”的不二法门。

由此可知,游牧民族向中原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原动力就是劫掠。其实这样的战争还不只是针对中原,就是草原民族/部族之间的战争,动机也同样,也是出于劫掠的动机。结果也是这样:胜利者劫掠战败者拥有的一切!匈奴是这样;鲜卑、乌桓是这样;突厥也是这样;契丹也是这样;女真也是这样;蒙古更是这样!这是草原生存法则使然!

再说安西四镇:唐朝在安西四镇可以调动的兵力不只是从大堂中原腹地征调的汉族雇佣军,还有周边的臣服于大唐的游牧民族的军队——蕃军。这些游牧族军队不是唐朝从中原征调的雇佣军,打仗是没有军饷的,至少从史籍里是找不到这样的制度的。“皇帝不差饿兵”,大唐调动这些游牧部族的军队为大唐作战,理所应当要有些回馈,既然大唐没有为这些军队发放军饷的制度,那么,为了能使这些军队甘愿为大唐效力,那么,在打了胜仗之后,允许他们掳掠战败者的一切,那就势必成为一种极大的可能了!而且,由这些游牧族组成的军队——蕃军,也是乐于如此的。这个不需要有人教导,是惯常的举动,不用人去教育,只要默认就可以了!这是草原生存法则使然!

但是,如果阻止这些蕃军的劫掠行为,是会挫伤他们的作战斗志的——凭什么么打了胜仗没有补偿、奖赏来弥补战场上的伤亡?劫掠战败者就是补偿与奖赏!

所以说:高仙芝袭击石国后,他指挥的军队——至少是其中的蕃军,劫掠那里的人口与财富,是“不得已”!必须的!

对于高仙芝本人,俄们需要特别注意《新唐书·高仙芝传》里的记述:
“高仙芝,高丽人。父舍鸡,初以将军隶河西军,为四镇校将。仙芝年二十馀,从至安西,以父功补游击将军。数年,父子并班。”

高仙芝的本传里说的清楚,他虽然是高丽人,但是,在安西管辖的地界——这个游牧族大本营里从军,与游牧族没少打交道,游牧族的风尚很难说不会影响到他,那么,游牧族军队在战胜对手之后,对对手的财富与人口大肆劫掠的风气很难说对他没有影响。那么,他本人在石国大肆掳掠财宝,这并不是他的错,是安西四镇那个游牧族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所致!环境是可以改变、造就人的!

这就是高仙芝、以及他指挥的唐军大掠石国的“不得已”!

而这样的“不得已”在唐军征战史中也有先例:在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唐军镇压回纥反唐势力比栗毒的战争中,唐军将领郑仁泰就有过这样的前例,《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

“(龙朔)二年……思结、多滥葛等部落先保天山,闻仁泰等将至,皆迎降;仁泰等纵兵击之,掠其家以赏军士。”

高仙芝也好,郑仁泰也好,他们纵兵掠夺输家的财物、人口的做法,其实是合乎草原法则的,这个,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位就是“理当然”!应该的!

话题拉回,接着说怛罗斯之战。

先说此战唐军出兵规模。

前引司马温公《资治通鉴》的数字,是“蕃汉三万”。

《新唐书·李嗣业传》:

“初,仙芝特以计袭取石,其子出奔,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

这里,唐军出兵规模是“二万”。

《旧唐书·李嗣业传》:

“(天宝)十载……初,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

这里,唐军出兵规模也是二万。

司马温公《通鉴考异》: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今从《唐历》。”

这里,唐军出兵“六万”。与前引的“三万”、“二万”相比,好像股市里新股上市首日被疯狂拉抬。但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段秀实别传》里的“别传”二字告得很明白:既不是“正传”,也不是“大传”,是“别传”!这个传记中的“别传”二字,就告给人了,不太当真!

杜佑《通典·卷一八五·边防类总序》:

“天宝中……高仙芝伐石。于怛罗斯川,七万众尽没。”

嚯,一下子成七万了。

关于唐军出兵规模,中国史料的记载基本如上。

那么,唐军出兵规模那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首先,中国典籍里关于此战的出兵规模都有详细数字。那么,如果没有更新的地下证据(考古证据)出现,那么,此战唐军的出兵规模还是应该以地上证据——存世文献为准——三万/二万。

《旧唐书·志第十八·地理一》:

“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疋,衣赐六十二万疋段。焉耆治所,在安西府东八百里。于阗,在安西府南……”

依着这个正史所载,纳西都护府能出动的兵力绝对不超过“二万四千人”。

不过《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龟兹》又说:

“长寿元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复四镇地,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兵三万镇守。”       

在这里,安西四镇的镇戍兵力是“三万”。数字虽然比“二万四千”大了不少,但是,总还比“六万”、“七万”,乃至于“十余万人”少了很多。

那么,以上述两条文献就与《资治通鉴》、新、旧《唐书》中的李嗣业转形成一个证据链:高仙芝进击怛罗斯的兵力三万是个上限。至于“六万”、“七万”等等的兵力,根据不足,实在还要有其他证据佐证。

不过呢,这样的文献证据链也却不能阻止白寿彝这位大牌学者做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更不要能阻止他有特别奇葩的定论。在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上册,这老先生神论:首先他根据《旧唐书·地理志》和《新唐书·龟兹传》里关于安西镇戍军队的数字说到:

“这次参加怛罗斯战役的唐兵,事实上恐怕连二万以上的数目都达不到。因为高仙芝不能不在安西留相当数目的军队做留守,同时又不能不在焉耆、于阗、疏勒三镇配置相当的兵力,以维持后方的安全。这样一来,能实际参战的唐军,如有二万人,已经不算少了。”

看这一段话,乃是情理之言,并非神论。可以认为,他觉得唐军远征怛罗斯的军队规模也就二万人顶头。不过紧接着,这位老先生又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但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要赞成《李嗣业传》的说法,却正是疑惑《李嗣业传》的作者有这种类似的顾虑,而有意地把当时见于记载的这种参战的军队改得少了。我的意思以为,当时实际参加战争的唐军,虽最多不过两万人,但当时高仙芝所统率的参战者绝不止两万人。《通典》的作者杜佑,是《经行纪》作者杜环的诸父。杜环是亲身参加这次战争的人。《通典》的作者大概就是根据他这位族子的事实来说的。并且它是唐代一个很有德望的大臣,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也决不肯随便去写的。所以四个说法中,《通典》所记得参战人数虽多,恐怕反而要比较靠得住……汉军虽至多不过两万,蕃军却是可以多多地参加的。”

也就是说,这位史学大家认为,怛罗斯之战,唐军一方出兵七万是对的,杜佑的《通典》是说了真话的。而且,为了证成此点,这老先生征引《册府元龟》卷999中吐火罗诸国的表文:

“仆罗克(兄)吐火罗叶护部下管诸国王都督刺史,总二百一十二人。谢聿(?)国王统领兵马二十万众。罽宾国王统领兵马二十万众。骨咄国王、石汗那过往、解苏国王、石匿国王、悒达国王、护密国王、护时健国王、范延国王、久越得建肝火旺、勃特山王,各领五万众。仆罗祖父已来,并是上件诸国之王。”

看来,安西都护府治下之藩国们实力强劲,所以,高仙芝就一定会从藩国那里征调大军出击怛罗斯的。

然而,这样的推断可信么?

这样的推论的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先问杜环其人在当时的唐军中的军职是高还是低?或者干脆是个大头兵?问清楚这个很要紧,因为它的军职的高下能决定此人是否可以知晓本军的很多要紧信息。本军的出动规模,对于敌军来说,是个要紧的情报,所以,因之的保密措施应该会扩及到本军的中下层。倘若杜环本人的军职低下,是不可能知晓本军出征规模的!

从杜环能写出《经行纪》来看,此人文化底子不薄,大头兵的可能性极小;但是,怛罗斯之战中的唐军在正史上留名者,又不见杜环其人;就俄能查找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1327页,对此人倒是有词条的,但是,此人的内容不过是参与过怛罗斯之战,被俘,留大食十数年,著有《经行纪》而已。至于此人在唐军中军职高下是没有记载的。那么,这位杜环先生的军职显然不高。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个杜环先生是个能参与到军机谋划的,虽然位卑,但是权重的核心军将/军吏。那么,一个军职不高,地位也未必是核心的军官/军吏是否有资格知道本军的具体数字这个核心机密的呢?它够那个层级么?

于此,俄倒是有个“不太妥当”的例子做个类比:

俄早先在某老国企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当工人,在2001年刚进厂时,职代会上厂方说,全场总人数1326人;但是,到2006年三月份之前,眼看着拔腿走人者常有,俄知道,这个厂子的人数不可能是1326认了,但是,具体多少,俄无知。其实,俄的直接领导——管理着百多人的管理员也无知。只是三月份开了一次职代会才知道,这是厂里人数1126人;之后,不断有人从这厂子闪人跑路,俄知道这场子的人数肯定也不是1167人了,但是,具体多少,俄还是无知。其实很多在不同工序的熟人朋友,都无知。到2011年,这厂子撑不下去破产清算时,全厂总人数762人。

在俄的自己亲历中俄是知道的,低层级的工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存身的工厂的职工人数的,低层级的管理员们也是无知的!俄不认为那个千数八百年前的杜环——一个军职并不高的唐军一份子会有什么特出的本事知道本军出征人数这个核心秘密!换言之,在一个团体中,层级低微者,对整个团体的要紧信息的获知能力是低下的,甚至于是无有!低层级人物对本团体讯息的获知,只能由外部来。这个外部,或许是本团体的高层透露,或许是某些不经推敲的谣传,更或者是敌对团体对本团体的肆意抹黑!

当然,还有更妥当的例证:俄当年的“顶头上司”——管理员,就在1980年代末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但是,他参加那场战争时,战争已近尾声,他的任务只是固守我方已有阵地,没有激烈的战斗,所以,他并不多提参战的经历。在他说到的不多的信息中,他这个连队全部参与是知道的,但是,他连队所属的那个营是否全部参与战争,他是无知的;至于说所属团,更无知!

这个例子更直接地证明,军职低下者,对于本军的要紧信息的获知能力极弱的。其中包括我方参战的全部军力数字!

那么,杜环这个低军职的人是如何的知道本军具体军队人数的?这个不需要认真质疑一下么?这个杜环有这个资格么?杜环这个“七万”的来源可靠么?

明白可考的是,杜环其人被黑衣大食俘虏了,那么,这个不够层级知晓本军要紧信息的俘虏,倒是很可能从黑衣大食口中知道唐军的出兵规模,并“转告”其“族叔”——杜佑:唐军一方出兵七万!黑衣大食的这个七万,摆明了在羞辱唐军不堪一击么!这应该就是白寿彝赞同的“七万”的根据!这个根据如何地不堪自不待言,但是,白寿彝为什么要相信杜佑的这个七万?

还是百度说得明白:先生乃是回族!

而回族最早的源头,据说乃是来唐经商的阿拉伯人,以及参与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阿拉伯人。那么,这位老先生把一些说不出口的“情节”灌注于考史著述中,似不可免,那么,为黑衣大食猛吹喇叭的用意不是昭然若揭么???学问做到如此地步,i!

让人恶心的是,白寿彝的这个论点,被一个ID为“不容青史俱成灰”的人抄袭,在《西域喋血----唐帝国与世界霸主阿拉伯帝国间的百年争夺》这帖子中,用“关于唐军兵力的争议”为标题,罗列一堆“史料”力证大唐治下的西域兵力极其雄厚,从而,用把这个兵力“雄厚”等同于高仙芝“广撒英雄帖”,征调极多的蕃军参与怛罗斯的会战。再以怛罗斯唐军的战败来证明唐军不堪一击。顺带着,对中国唐宋史学家们的人品和治史品格反复的进行诋毁与谩骂!具体怎么骂,太脏了,俄不刷屏,各位自己去看。真的奇怪,此人为何如此痛恨这些唐宋宋史学家呢?

看这个ID在百度唐朝吧上的留言可以明白个中情由:

“如今一些中国史学家认为高句丽和渤海国的历史全都属于中华民族,连朝鲜半岛北部都是中国的故土,大韩民族 的领域只有汉江以南,这种看法显然是十分无稽地。 虽然汉时在辽东设有四郡,占据了不少土地,但很快就再次丢失,之后中原的势力便无法深入朝鲜半岛,更谈不到控制整个辽东地区;到了唐朝,虽然灭了高句丽, 但对朝鲜半岛却无力染指;虽然在辽东半岛建立了虚弱的统治,但统治虚浮,而且并不持久。总体来看,中原政权对辽东半岛的统治始终是微弱地,对朝鲜半岛则几 乎就没有控制过,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占据高句丽和渤海国的历史。”

这个话语中的“思密达”情节不是很昭然若揭么?这些毒辣辣,狠霸霸言语什么用意还不清楚???

此公乃是韩国人!

这些中国古代史学家们也没有把哪个韩国人推到粪坑里,怎么竟然被这个叫做“不容青史俱成灰”的韩国人如此这般的毁骂?

不单如此,这个韩国人——不容青史俱成灰,更引用阿拉伯人的二则“史料”为这个不靠谱的“7万”打桩立柱

第一则:“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Abu Muslim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 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 止一次将俘虏(当地土著)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Abu Muslim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Ziyad ibn Salih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As-Saffah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Khorasan(呼罗珊)的总督,Abu Muslim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Ziyad ibn Salih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As-Saffah那里。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 Al-Mutahhar ibn Tahir al-Maqdisi(卒于966年)或巴勒希 Abu Zayd al-Balkhi(卒于934年),《肇始与历史》。”

第二则:“li ibn al-Athir(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Shishpir(伊赫希德)与Chach国(即石国)王反目为仇。Shishpir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皇帝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Chach国王包围。Chach国王归顺中国皇帝,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那里,他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但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133年(751年)12月。 —伊本·艾西尔 1233年),《历史大全》

在这两则阿拉伯史料中,唐军的出兵规模又成了“十万余”。

在征引了这两则阿拉伯史料后,这个黑唐马甲又用“折兵七万,两个文明的一致记载 ”为小标题,来为自己的抄袭作掩护。并且在这个小标题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


“两则不同时期的阿拉伯史料均记载此役歼灭唐军共七万人,与《通典》中所述完全吻合。对于古典时代两个远隔文明的史料记载而言,基本不存在相互抄袭的可能,因此交战双方的史料达成一致,依史学界惯例,已基本可以确认其真实性。 ”

在它的论述中,阿拉伯人的“两则不同时期阿拉伯史料是可以互证为正确的”,其实任何一个有正常人智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两则史料中的数字,是有年代先后的!是有直接“传承”的!后者抄袭前者是铁定的!

在这个韩国人的看法:阿拉伯人“史料”中唐军损失数字与杜佑的记述的“一致”,就如同被隔离之后分别提审的罪犯的呈堂证供,是不存在窜供可能的。

但是,这个韩国人顾头不顾腚:杜环被阿拉伯人俘虏过,又是杜佑的族侄,而以他低微而不见于史乘的身份,又不配从唐军内部知道唐军具体的出兵规模,那么,这个杜环向杜佑提供的“七万”数字,实际上只应该是阿拉伯人告诉它的数字。作为被俘的一员,杜环是没资格打扫战场的。这个没资格打扫战场的俘虏,是怎么知道唐军被杀死、俘虏“七万”的?

这个统计上的技术活儿,失去人身自由的杜环是怎么办到的?

结论:杜佑的“七万”,和阿拉伯人“史料”中被杀死、俘虏的唐军数字都是一个出处——阿拉伯人的胡说八道经由杜环这个俘虏转手到杜佑的《通典》中来。

那么,唐军出兵多少?其实对一场战役的动兵规模,是很有讲究的。这个讲究可以用一个例子来类比:

一个成年男子提起50斤的重物不算难事,但是,如果用一根棍子的一头挑起50斤的重物,寻常人能做到么???很难呐!棍子越长,越不可能!因为挑重物的棍子是个费力的杠杆!从河北发兵10万攻击契丹,唐朝不难做到。因为从河北诸郡就可以调发兵力与作战物资。这好比成年男子手提起50斤的重物,不难办到。但是,从远离大唐中原的安西都护府发重兵去怛罗斯迎击黑衣大食的联军,这可就很困难了!

为什么?

安西与大唐中原远隔千里之外,而大唐又不是突厥、和匈奴,不能干出就近强征勒索当地游牧部族、藩国的财物供养自己的事情,那么,驻军3万的安西都护府的生存就需要大唐中原本部输送巨量的物资与兵员支撑,这就好比用棍子挑起50斤的重物;而从安西都护府再发重兵七万(杜佑数字)/十万余(阿拉伯数字)出击怛罗斯,这支重兵需要的物资支持更要比支持安西都护府还庞大!这更像是用更长的长杆挑起50斤的重物。且不说这个分量能否被挑起,就是这根挑重物的长杆也很可能会被自己的重量折断!原因无他,怛罗斯距离安西都护府实在太过于遥远!离供养安西大唐中原本部更是辽远!

那么,安西都护府和怛罗斯相隔多远?白寿彝的《中国回回民族史》上册有记述,俄根据《中国回回民族》上的相关文字和提示,把文中征引到的史料查找了原文,现在打出来,来证明高仙芝远征怛罗斯路途之辽远,来证明这个辽源的路途几同于一根挑着重物的长长的,易断折的长杆!

《新唐书·卷43下》:“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乃西北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渡乏驿岭,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罗斯城。”

这是一种记述,这个记述的里程数共计一千四百六十里。

再看下一个记述,《大唐西域记》:

“从此(屈支国)西行六百余里,经小沙碛。至跋禄迦国。(旧谓姑墨,又曰亟默。)

  ○跋禄迦国

  跋禄迦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屈支国,语言少异。细毡细褐,邻国所重。伽蓝数十所,僧徒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凌山及大清地

  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素叶水城

  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糜、麦、蒲萄,林树稀疏。气序风寒,人衣毡褐。

  素叶以西数十孤城,城皆立长,虽不相禀命,然皆役属突厥。

  ○窣利地区总述

  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地名窣利,人亦谓焉。文字语言,即随称矣。字源简略,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浸广。粗有书记,竖读其文,递相传授,师资无替。服毡褐,衣皮氎,裳服褊急。齐发露顶,或总剪剃,缯彩络额。形容伟大,志性恇怯。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大抵贪求,父子计利,财多为贵,良贱无差。虽富巨万,服食粗弊。力田逐利者杂半矣。

  千泉

  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水土沃润,林树扶疏,暮春之月,杂花若绮,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中有群鹿,多饰铃环,驯狎于人,不甚惊走。可汗爱赏,下命群属:“敢加杀害,有诛无赦。”故此群鹿,得终其寿。

  呾逻私城

千泉西行百四十五里,至呾逻私城。”

注:“屈支国”龟兹异译是也,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也。

这是大唐西域记记述的,从安西都护府到怛罗斯所经地域及里程。这个历程,至少二千三百四五十里。

杜环《经行纪》:

“从安西西北千余里,有勃达岭。岭南是大唐北界,岭北是突骑施南界。西南至葱岭,二千余里。其水,岭南者尽归中国而归东海,岭北流者尽经胡境,而入北海。又北行数日,度雪海。其海在山中,春夏常雨雪,故曰雪海。中有细道,道旁往往有水孔,嵌空万仞,辄坠者莫知所在。勃达岭北行千余里,至碎叶川。其川东头有热海。兹地寒而不冻,故曰热海。又有碎叶城,天宝七年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落零落。昔交河公主所居止之处,建大云寺,犹存。其川西接石国,约长千余里。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各有兵马数万。城堡间杂,日寻干戈。凡农人皆擐甲胄,专相掳掠,以为奴婢。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罗斯。”

这个记述,只有安西到碎叶川的距离,计二千余里。倘若把碎叶川到到怛罗斯之间的三百八十里计入,那么,从安西到怛罗斯的距离至少二千三百八十里。

三个里程记述,《新唐书》里程最短,至少要比后二者少六百-九百里。后二者的记述基本差不太多,似乎要比《新唐书》更可信一点。但是,就算以《新唐书》计算,那么,从安西到怛罗斯的里程数,至少一千四五百里。

这二千四五百里路程,不是坦途,而是一条险途:沙碛、河流、高山,还有名为雪海的“海”。这些地方,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是无人区!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冷兵器时代,穿越这辽远的无人区,要解决多大的后勤补给问题?要多少人吃马喂的粮秣来支持这样的远征???

且不说着远征的“七万”人要消耗多少物资,单就运送这些物资的人来说,他们本身对物资的消耗也绝对不是个小数字!维系这根辽源漫长的生命线,本身就是个极困难的事情。甚至于说,大唐的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持七万大军远征怛罗斯!那么,高仙芝远征怛罗斯的兵力绝对小于七万!

既然杜佑能秉笔直书大唐七万人全军覆没,那么,对于战败之后这耗资巨万不可计数的物资损失也一定会直言不讳的!但是,相关的巨量的物资损失有记载么???须知,怛罗斯之战与杜佑乃是“同龄”。

记下了人员的惨重损失,却不记载物资的巨量损失,可疑!很可疑!可疑的杜佑《通典》!很可疑的白寿彝神论!当然,还有意淫黑唐的韩国人——“不容青史俱成灰”!

在了解了怛罗斯征途上的遥远与艰险之后,俄认为,很有必要为高仙芝第一次远征怛罗斯——突袭石国做个辩护:遥远艰险的征途是唐军不可能轻易、经常抵达的。那么,对于石国国王的不老实举动,用什么法子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威慑?俄觉得根本没有这样的法子。那么,对于这个不老实的石国国王,很有必要斩杀之!

当然,这样的可疑除了巨量物资损耗不载之外,还有一个要紧的地方可以质疑白寿彝的神论——怛罗斯多大?能放得下多少兵在其上恶斗?

[ 本帖最后由 索伯清 于 2014-8-7 22:2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索伯清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9
编号 497757
注册 2014-2-3


发表于 2014-8-7 22: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怛罗斯是否能容得下七万(杜佑数字)/十万余(阿拉伯数字)唐军与数量不明的阿拉伯人鏖战???

比如说,大唐与吐蕃反复争夺过的石堡天险,只要谁占据了,那么,就没必要派多少万的重兵拱卫护持。因为那个天险,接敌正面很窄,敌人千军万马,也难于齐上攻击,那是用不着重兵的!

那么,怛罗斯多大呢?是否同于石堡???

关于怛罗斯多大地盘,这可是个麻烦事,因为对于怛罗斯的位置,虽然中外学者都有詳細考證,都确定为今之 Aulie-ata ,在怛罗斯河右岸,亚历山大领西端,然而,这个怛罗斯古战场的面积,俄这个网络马甲却根本找不到现成数字。

怛罗斯古战场的面积很不好查找,网络上,俄分别用“火狐”“谷歌”“IE”查找,相 关的帖子文章很多很多,但是,就是找不到这个古战场的面积数字;而且,专业的书籍俄也没有,所以,只好用最笨的法子自己量了。怎么量?

首先,经专家的考 证,怛罗斯的确切位置就是现在哈萨克斯坦国江布尔州的Aulie-ata,那么,再用谷歌地图检索出该地的地图,用直尺在屏幕上量取尺寸,参照地图左下角 的比例尺,推算这个面积。
这是个很笨很笨的法子,但是,限于条件的有限,也只有这个法子可以近似的得出Aulie-ata ————怛罗斯古战场的面积。当然,这是一个有误差的法子,但是,误差也不会太大。

Aulie-ata 的谷歌地图不难找,在这个地图上还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现在的名字————塔拉兹。在这个地图的地形图选项上可以看到,图片呢,俄不会上传,但是图片链接在这里http://ditu.google.cn/maps?rls=c ... :0x1aec1f01c48b8dec,%E5%93%88%E8%90%A8%E5%85%8B%E6%96%AF%E5%9D%A6%E5%A1%94%E6%8B%89%E5%85%B9&sa=X&ei=t4wnUYj2Fq-JmQXy9YDYDg&ved=0CC8Q8gEwAA

在距离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东方有连绵的 大山,这就是当年高仙芝远征怛罗斯时翻越的大山,也是高仙芝败退时翻越的大山。那么,唐军进攻时就是走出这座大山,就进入怛罗斯古城所在的那个赫赫有名的平坦的小 高原战场。

在地图上,这连绵群山楔入怛罗斯小平原最深处——也就是群山的山脚距离现在塔拉兹的最短距离,在地图上用直尺量下的长度是2.2厘米,地图左 下角的比例尺是2.7厘米/5公里,那么,这个距离换算为4.07公里,
那么,高仙芝出兵怛罗斯,以及最后被黑衣大食、葛逻禄前后夹击的战场面积就应该是以怛罗斯/塔拉兹的中心向外4.07公里为半径的一个圆形面积。这个面积很好计算:52平方公里。
依着杜佑,唐军出兵7万,依着韩国人引用的阿拉伯仁“史料”,唐军出兵十余万,那么,七万/十余万唐军都在这52平方公里内与黑衣大师的联军作战。如果说,战场的态势只是高仙芝一方七万/十余万兵在怛罗斯排开阵势,那么,这个地盘似乎还勉强能放下这七万/十余万人————人均占地743/520平方米,近似于每人纵横27/23米见方的一块地盘。但是,这块地盘 是要和黑衣大食打仗的空间,要在这个空间内和黑衣大食打仗的,这个空间够用么?这个面积用来一对一地迎击黑衣大食的联军,够么?

无论是23平米,还是27米见方,如果这个地盘要是换做是俄全家的人均住房面积,幸福死了。但是,这个面积是怛罗斯城下的每个唐军猛士与黑衣大食打仗 的人均作战占用的空间。步兵一对一的短兵相接的决杀,这个面积也许是够用的,但是,千万不能忘了,大唐猛士们的对手——黑衣大食,可是一支以骑兵为主力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军队。还有,怛罗斯近旁的“诸胡”也是以骑兵为主啊。那么,唐军的步兵与之步骑混战,这个面积够用么?而且,唐军也有骑兵,那么,唐军 的骑兵与敌人骑兵的冲杀,这个面积够用么?七万/十余万唐军与敌人在这个小平原上鏖战,人均27/23米见方的空间还够用么?!

骑兵 与骑兵的对杀要占多大地盘,还真没概念,不过,可以借用现代马球比赛的情形类比一下么,你看马球比赛的光景:场上选手纵马挥杆击球的光景像不像骑兵在互相 搏杀?这光景当然不是打仗的了,但是,类似的,我们可以尽量的把这个情景比附为骑兵部队之间的对砍。

不要以为,这个运动不能与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实战相类 比,因为,马球这项运动原初流行的范围有二:军队;宫廷贵族。据哈尔宾体育学院 韩丹先生《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考》,这个运动的源头——波斯,在公元前6世纪就“作为一种骑马技术训练在开展了。”在我国唐朝,唐太宗为了训练精锐骑兵,也大力从 波斯引进这项运动训练骑兵。那么,马球这项运动作为就不只是一项运动,它实际上也担负着近似于实战的训练功用。也承担着演习的功能。所以,在唐代,完全可 以用马球场上两支参赛队的对抗类比两支骑兵部队的冲杀。这个马球比赛中的光景就近似于骑兵的对砍了。

唐朝的马球规则如何?详情不得而知,不 过,根据简略的文字可以知道,唐代中国的马球场周长“千步”。一步合6尺,唐代一尺合现在多少尺寸?

据《王力古汉语字典——附录——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简表》中对三个博物馆藏出土文物的实测数字,可以确定,合现在九寸三分,相当于现在0.31米。那么,唐代马球场的周长应该是1860米。那么,面积呢?如果,仅仅是如果:这个球场是按着长宽比3:2算,那么,长是558米;宽372米。面积558X372等于207576平方米。唐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中参与者达20人。那么,这个球场上,每名骑射手的“占地”面积可知:10378.8平方米。
看,这就是一个马球选手在比赛场上占有的“人均面积”,这个面积足以保证每个骑手能充分发挥马的奔跑能力与骑手控制驾驭马匹的能力,以及骑手的搏击格杀能力,却又不至于因为场地过大有照顾不到的地方。那么,两个骑兵在战场上一对一对砍,这个面积是很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参照的。那么,这52平方公里的平坦小高原能放下多少步骑混战、骑 兵互攻?单以骑兵一对一论,算除法,52平方公里的小平原上可容5010名骑手,也就是5010个骑兵一对一地对砍!可是,实战中,情形没这么简单,双方 的骑士都是要排成战斗队形,按照统一指挥进行集团冲锋,冲入敌阵后混战,在兵器挥动范围之内贴近了混战。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如何,向敌人发起集团冲锋这个 使战马加速的距离不能小,而且,战斗之中变换阵型也要空间,这个战斗占用的空间也许还会更大!那么这个怛罗斯战场能容纳的骑兵对决,根本不可能达到万人级别!骑兵对决是这样,步骑混战也许占地小一点,但是能否达到万人级别,很可怀疑!这应该也是大唐出兵三万的根据。已经打过石国一次,久镇安西的高仙芝,绝不可能不知道 怛罗斯那里的地盘可以容纳多少兵力进行鏖战!高仙芝有什么理由出动七万/十余万”的大军在一个施展不开的地方和对手恶斗?更而且,他的常胜记录,也使他敢于用3万兵力从安西远征怛罗斯!高仙芝出兵“蕃汉三万”,就是这么来的。

怛罗斯固然不是石堡天险,但是,那里摆布不开重兵,也是不有利于人多势众的黑衣大食们的!

以上估算也只是把怛罗斯小平原都算作战场来说的,事实上,怛罗斯之战,前后5天,每天的战斗之后,双方的军人们都不可能以战斗队形就地露宿,不可能。战前他们要安营扎寨,每天战事结束后他们要回营寨休息,恢复体力,治疗伤者。那么双方营寨占地多少不需要刨除另算么?

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分册第62页可知,唐军要到达怛罗斯是一定要翻越一座名叫“吉尔吉斯”的险峻大山的,怛罗斯小平原就在吉尔吉斯山脚下。如果怛罗斯平原都成了战场,那么,唐军要在大山中安营扎寨?白天出兵怛罗斯,晚上回到大山中宿营?
岂有此理!

到底双方的营寨占地多少,可能永远是个无解,不过可以知道的是,刨除了双方营寨的占地面积,那么,双方营寨之间的那一片开阔地就该是战场,那么,怛罗斯 古战场可以容纳的战斗规模是数千人级别的。哪怕是步兵的激斗,人数似乎可以翻倍,那也就1万上下,这么小的一个战场,居然会有唐军“七万”/“十余万”人参与的大会战???可能么???
无论是中国的史籍也好,还是阿拉伯人的放屁也罢,举凡说唐军出兵三万以上者,或者是没有实地亲自考察那块小平原的面积才做出的妄断,或者是无耻到极点的意淫!

从谷歌地图上看,那块小平原洗面、北面、南面都是荒漠,沙质地面,松软可陷马蹄、人足,根本不可能作为战场。所以战场只能在那小小的平原上进行。而且,还从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到,平原上有湖泊、河流,因为这些地貌的存在,怛罗斯小平原其实是被分割开来的破碎平原。这样的地貌特征和局限,使得交战双方都不可能列出严整、连贯的军阵接敌战斗。所以,在那块平原上进行的交战,规模更在5000人以下!这样的地貌特征,是不会有十万人级别的大规模鏖战发生的!

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分册第62页可知,唐军要到达怛罗斯是一定要翻越一座名叫“吉尔吉斯”的险峻大山的。那么,黑衣大食的联军要向进攻安西军镇,那是一定要翻越这座大山的。翻越这座大山的前进出发地,非怛罗斯平原不可。那么,为了阻止黑衣大食们对安西的进攻,以不多的兵力前出至怛罗斯小平原上,利用小平原小规模战斗的特点,背靠吉尔吉斯山下寨阻住敌人的来犯进路,也是一个类似于扼守石堡天险以少胜多的上佳选择!

其实,就算在怛罗斯接战不利,完全可以退缩到打发山之中,利用大山的险峻之处——比如白石岭,与敌人不能摆布开的重兵周旋挫败敌人的攻势也是很厉害的杀招!所以,高仙芝不会调发7万大军的!高仙芝出兵3万是个上限!

阿拉伯人的史料不是在放屁么???杜佑的数字的来源不是很肮脏么?

韩国人——“不容轻视俱成灰”还征引阿拉伯人史书说大唐出兵十余万与黑衣大食及其联军在怛罗斯鏖战,这是在放屁!怛罗斯的面积根本不可能容下十万人级别的军队进行鏖战!阿拉伯人的书在放屁,放屁的源头,就来源于参战的黑衣大食!那块地方放不下十万唐军!大唐的军队根本没有十万!

从上述文字,我们在会看白寿彝先生的“七万”论断,岂不是很荒谬么?其实,作为体制中的大牌史学家,动用体制内的力量,完全可以获知怛罗斯——塔拉兹所处小平原的面积,完全可以知晓那块小平原可以容纳的战斗规模在5000人以下!不值得派出七万大军出击!但是,这位体制之内的大牌学者还就是要采信最不可信的杜佑数字,这个动机可就超出学问之外了!

百度上说的明白,这位白先生是回族,而据说,回族最早的远祖是来唐经商以及参与镇压安史之乱的阿拉伯人!这位白先生,的确是把某些“情节”灌注到了学问之中了!学问做到了这般地步,实在让人齿冷。

值得所有人警醒的是那个名曰“不容轻视俱成灰”的韩国人,不也是我们格外要加以提放的么????

不由得又想起此马甲在百度的留言:

“如今一些中国史学家认为高句丽和渤海国的历史全都属于中华民族,连朝鲜半岛北部都是中国的故土,大韩民族 的领域只有汉江以南,这种看法显然是十分无稽地。 虽然汉时在辽东设有四郡,占据了不少土地,但很快就再次丢失,之后中原的势力便无法深入朝鲜半岛,更谈不到控制整个辽东地区;到了唐朝,虽然灭了高句丽, 但对朝鲜半岛却无力染指;虽然在辽东半岛建立了虚弱的统治,但统治虚浮,而且并不持久。总体来看,中原政权对辽东半岛的统治始终是微弱地,对朝鲜半岛则几 乎就没有控制过,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占据高句丽和渤海国的历史。”

这个韩国“思密达”,什么用意还不清楚???

[ 本帖最后由 索伯清 于 2014-8-7 22:3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索伯清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9
编号 497757
注册 2014-2-3


发表于 2014-8-7 22: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毕了唐军出兵多少,该说一下黑衣大食一方的出兵规模了。但是,细查一下能找到的阿拉伯史料二则,却头大了,因为阿拉伯人的史料中,对于己方出兵多少是没有数字的!

俄再次刷出这两则从百度上找到的阿拉伯“史料”

As-Saffah(阿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751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Abu Muslim前去镇压,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Sharikh ibn Shaikh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他派遣Ziyad ibn Salih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抵达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Abu Muslim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当地土著)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Abu Muslim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Ziyad ibn Salih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As-Saffah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Khorasan(呼罗珊)的总督,Abu Muslim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Ziyad ibn Salih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As-Saffah那里。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 Al-Mutahhar ibn Tahir al-Maqdisi(卒于966年)或巴勒希 Abu Zayd al-Balkhi(卒于934年),《肇始与历史》

在这一则史料里,对中国——唐朝出兵多少,门儿清——十万余,但是,自己一方出兵多少没有数字!

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Shishpir(伊赫希德)与Chach国(即石国)王反目为仇。Shishpir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皇帝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Chach国王包围。Chach国王归顺中国皇帝,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那里,他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但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133年(751年)12月。 —伊本·艾西尔 Ali ibn al-Athir(卒于1233年),《历史大全》
在这一则史料里,对于唐军出兵多少,门儿清——十余万,但是,己方出兵多少,不著一词!

这是“史料”???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但是,阿拉伯人却给人上了一堂“课”,知彼,却不知己,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军队啊!不知道自己多少军队,你怎么去配置兵力?你怎么确定攻击前锋与预备队的人数?要知道这些“勇士”十被招募来的,你不知道这些勇士多少万,你怎么去安排战士们的吃饭问题???

奇哉怪也!出动多少兵就说多少么,记录历史么!但是,你为什么不说呢?有什么不好说的?有什么不能说的?有什么不敢说的?看,阿拉伯人的史书里,对中国人的兵力总数清楚——十余万,它们杀死、俘获了多少中国人也有数字——七万;但是,它们自己多少军队参战,没有数字,自己 伤亡,也没有数字,难道真主替它们打了这一仗?

如此这般的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其实只有一个指向——怛罗斯一战,唐军是以寡击众!倘若阿拉伯们说出了这个自己出兵的数字,非但显示不出自己的英雄,反而能彰显出自己一方的孱弱!说出这个数字,足以证明阿拉伯们的极端怯懦!

好一帮子无耻没下限的阿拉伯“史学家”们!好个意淫成狂的韩国人——不容青史俱成灰!

认真的讲,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中,败家的损失明白有载,胜家的代价无记载的例子,在我国史上也有,比如战国时第一大战——长平之战就是这样,赵国46万军队被秦军坑杀,但是秦军出兵多少,损失多少却是没有数字的,那么,是否能说秦国的史学家们的品格低下呢?

不能!

因为,在秦末项羽进入咸阳城之后,有回军山东。在回军时一把火把咸阳城烧了。秦国的史乘因之残缺,长平之战中具体的秦国出兵、损失人数无有记载是应该的,这个不是没有原始资料,而是原始资料灭失了。但是,太史公在《史记》的文字中却有明白无误的提示,秦国动用兵力绝对在赵国之上。请看《史记·白起列传》:

“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秦昭王亲自统兵驰援长平,加上白起在长平的已有军队,如《秦军事史》所言,两下合兵总在五十万以上。

但是,对照二则阿拉伯“史料”,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找到这样明白的提示来判断黑衣大食动用多少兵力来和唐军决战。这可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被自己视为荣光的怛罗斯之战,自己一方出兵多少却被擦抹的干干净净!

这是“史料”???

应当说,可能因为阿拉伯人之上的低下,所以,用擦屁股的本事并不强,所以,在二则擦抹过的藏屁股“史料”中,也还有擦不净的臭秽。请看第一则“史料”中的臭秽:

“Abu Muslim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请注意“大批”二字。所谓“大批”,明显的是和唐军的人数相比来说的。倘若唐军的人数多过了黑衣大食,那么,这个“大批”是说不上的,相反,人数不及唐军还把唐军打得大败,这是以少胜多么,阿拉伯的“史料”少不得大吹大擂。然而,除了“大批”二字,阿拉伯人并没有多余的吹嘘字眼,可见,这个“大批”二字表征这样一个事实:黑衣大食一方的军队数字,应该多于唐军!

不过这还不是这则“史料”中唯一的臭秽之处,还有“臭点”:“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其余纷纷败逃”。

这是黑衣大食与唐军作战的战况,这个战况分明告诉人,唐军的大部分是在被敌人优势兵力分割包围之后被分而歼之的。难道这唐军中的大部分人不知道逃跑么?这不可能!既然是人,战况不利就有逃跑求生的欲望。但是,这大部分人之所以到了被人动任人宰割的地步,只有一个解释可以说得通:它们被包围了,被绝对优势的敌人分割包围,突出重围无果,才会被黑衣大食“分几次各个击败”!

那么,多少军队可以包围唐军?换句话,黑衣大食与唐军的兵力对比是多大?

阿拉伯人无耻,所以具体数字没有,所以也不可以随便乱讲,不过,倒是有若干成例可资参考:

《孙子兵法·谋攻》: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以此观之,黑衣大食一方的兵力应当是唐军兵力的十倍!

这个“十倍”是夸张的虚词么?不是!

因为兵圣的书总结的是冷冰铁器时代的最一般,最普遍的作战经验,这个经验不光是给天才军事家们看的,对于庸才将领也是可以看的。天才将领围攻敌人,所用兵力会比十倍于敌少得多,比如长平之战,白起围攻赵括就没用十倍兵力。但是,如果庸才因为特殊的机缘也打起包围战,那么,他要动用的兵力就如兵圣孙武所言:十则围之!

阿拉伯将领是庸才还是天才,真难判别,不过,庸才总是要多与天才很多的,那么,就以最一般的情形来说,那个叫做Abu Muslim的黑衣大食将领应该是个庸才,那么它动用的兵力应当是唐军兵力的十倍!

当然这个假设虽然有成立的可能,但是,也许还有不成立的的例外,所以,俄再找其他成例绕一个好大好大的弯子证明之。

首先,俄找城市攻坚战的例子开始绕弯子,做个类比证明,看贴的各位,千万小心别被绕晕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索伯清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9
编号 497757
注册 2014-2-3


发表于 2014-8-7 22: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央视7套军事节目中有《百战经典》,大前年这个《百战经典》说到了解放战争中的济南战役。在解说词里有这么一句:对于城防坚固的城市围攻战来说,攻防兵力比至少应达到3:1。攻城兵力与防守兵力的对比应该不低于3倍,这样才能保证围攻者围得住,防守者逃不掉,围攻者打得下。

这个解说词的出处是什么,俄近三年来一直查不到,估计是最普遍的作战经验总结吧。应当注意:这个3:1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了大炮这种攻城利器之后的经验,那么,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大炮这种攻城利器的时候,围攻坚固城池时围攻一方动用的兵力应当要高于这个3:1!那么,是多高的兵力比?4:1?还是5:1?都有可能。

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城市攻坚战,一般人都认为防守者依托坚固城墙作战,似乎要占便宜。殊不知,坚固高大的城墙固然是防卫的坚强屏障,但是,这高高的城墙同时又可能是防卫者出逃的最大障碍!尤其是防卫者不愿死守,也不愿出降的时候,指向逃之夭夭的时候,高高的城墙固然挡住了围攻者,同时想要溃围出逃的防卫者也被这城墙挡住,不得出逃!

想想看,出逃者怎样从高墙上出逃?跳下城头?摔死方便;顺着绳子“溜”下来?被敌人活捉。所以,最易出逃的地方,就是四个城门!那么,对于围攻者来说,事实上无需在城墙处配置密集厚实的兵力,只需把大部分兵力配置在四个城门处密集布置重兵全力围攻即可,其余城墙处的攻击,兵力无需太过厚实密集。

由此可以看到,城市坚战战的兵力配置应该是厚薄不一的!应该可以“厚此薄彼”!

那么,在野战围攻战中,又是什么样的形式呢?

以俄的理解,野战围攻,攻击一方对防御一方防的兵力比,应该要大于城市围攻战。

为什么?

无它,因为城市围攻战中,无心死守不愿投降的防御一方被高大的城墙围困后,除了四个城门之外再无其他出路的囧况下,城墙一带是可以少用兵的。但是,在野战围攻敌人的时候,想逃亡的敌人是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选择突破的缺口的。那么,这个时候,围攻一方想要围歼敌人,那么,在包围圈的哥哥方向都必须平均配置兵力,每一个方向上都要有绵密厚实的兵力配置!绝不能“厚此薄彼”!那么,这个时候的野战围攻,相对于攻城战,那就必须要有更多的兵力!那么,在平旷中的野战中,围攻一方的兵力要比被包围者高很多,个人以为,要比城市围攻战高一倍。也即是《孙子兵法·谋攻》:“十则围之”!

当然,有一种情况下,聪明的将领可以用不到十倍的兵力打一场漂亮的围歼战——利用特殊的地貌用不是很多的兵力对敌人施以围歼。比如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好水川”之战。西夏元昊就是利用“好水川”那样的群山之间的河谷对中计穷追的宋军进行围歼。在这个地貌中,河谷旁的高坡可以用不多的兵力居高临下对爬坡逃生的宋军进行截杀,至于河谷的进出两头方用密集厚实兵力进行阻截,截杀。

好水川之战,《文臣:安邦还是误国》说的明白:宋军1万8千人;西夏用兵10万。在这个战例中,围攻者对被包围者的兵力比是5:1以上。这个比例应该接近冷兵器时代城市围攻战中攻防兵力比3:1。

那么,在平原地带,没有沟谷等特殊地貌可以利用的状态下,对敌人进行十拿九稳的围攻需要的兵力比必然要多于“好水川”之战的5:1,那么,《孙子兵法·谋攻》中的“十则围之”是可信的!具体到怛罗斯之战中,在怛罗斯小平原上对唐军进行包围的黑衣大食及其联军的兵力,应该是唐军的10倍,或许更多!这个数字完全是根据阿拉伯人的史料,参照战争常识做出的判断。

结论:如果唐军参战3万,那么,黑衣大食一方出兵挡在30万以上。否则,绝不可能出现阿拉伯“史料”里所说的唐军任由它们宰割的情形———“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俄帖子的标题就是这么来的。倘若唐军参战3万人,那么,围攻唐军的黑衣大食联军挡在30万人上下!

其实呢,参照怛罗斯小平原的面积,再参照唐军远征路途的艰险,俄更认为,在怛罗斯小平原鏖战的唐军,实际上根本没有3万,也许到2万就撑死了!为什么这么讲?请看德国人克劳塞维茨记录拿破仑打俄罗斯的说法:

1812年,法军初渡涅瓦河,尚有301000人;头52天,光掉队和病号,就损失95000人,几乎是全军1/3;三星期后,战于博罗迪诺, 损失144000人(含战斗减员);8天后,到达莫斯科,只剩103000人。当时天气和路况还不坏,行军速度也不快,每天11公里,但,就是这样的行 军,非战斗减员的伤害估计都要超过全军的一半以上。

那么,我们看一下,高仙芝领兵的奔袭路途都在荒漠、隔壁、沙漠中取道,形成长达二千三、四百里,而且,东来的路途上还要翻越怛罗 斯东边的大山,这个行军条件对唐军的战斗力的恶劣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冷兵器时代这是绝对的远途奔袭,而这样的远途奔袭,对军队的伤害有时要比打仗还厉害。打仗,军队要受兵刃 矢石的杀伤,而行军要受苛酷地形(如泥泞)、饮食(如缺乏饮用水)、和住宿条件(风餐头露宿)伤害,这些伤害的加总影响,足以使一支铁一般的军队出现大批的非战斗减员。俄倒不认为唐军还要比法军更脆弱,但是,俄绝对认为,唐军在一路上的非战斗减员率不会比拿破仑的军队更少!因为,唐军的远征艰险程度要远大于法军!

所以呢,俄认为,倘若唐军从安西出发时有3万人,那么,到达怛罗斯平原的人数估计要少一半,也就1万5、6千人。那么,围攻这1万多人需要多少兵力呢?以10倍算,那么,15、6万人足矣!其实按照怛罗斯小平原的面积来看,这15、6万人对那1万5、6千人的唐军分块的进行围攻屠杀应当是最符合的怛罗斯小平原的特点——一个不大的小平原!

唐军被包围,史书上说得明白,葛逻禄部判降黑衣大食。那么,这个部族判降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唐军背后堵住进入吉尔吉斯山的入口,把唐军堵在大山之外的怛罗斯平原上任由黑衣大食们围攻。但是,这个部族似乎也不是很厉害,有数千唐军逃入山中。而得胜的黑衣大食们也没有再去穷追。原因应该是这样一条打仗的古训:

“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

想穷追,黑衣大食们会倒霉的!所以呢,阿拉伯“史料”上说的那封引发的停止进攻中国的“信”更是子虚乌有!应该说,论胡说八道的能耐,阿拉伯人还是很差劲的。至于那个韩国人——不容青史俱成灰,跳踉一回,也和他的同胞一样,一旦被识破了棒子国的身份,马上销声匿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索伯清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9
编号 497757
注册 2014-2-3


发表于 2014-8-7 22: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应当说黑衣大食的领军人物还是有脑筋的:


他们的骑兵进入山地,优势的骑兵兵力怎么展开?骑兵如何在山地发挥优势?这个军事常识黑衣大食的将领们会不清楚?再说了,高仙芝扬名西域的战例就是在山地攻打小勃律,绝不能相信大食的将领会不知道这些。并且,犹有勇气率残部找面子高仙芝会轻易放过这个挽回面子的机会么?那些追击而来的黑衣大食骑兵铁定要付出不小的伤亡的!这些追击的大食联军焉有好下场?!这都是是顺理成章能想到的结果。黑衣大食既然能动员绝对优势兵力围攻高仙芝,那么,这个黑衣大食的统帅纵然不是什么高明将领,也必然是个老成持重之辈,这一点军事常识它会不知道?它会冒这个险?黑衣大食不去追击高仙芝,原因就在于黑衣大食知道:追下去没它的好果子吃!

  作为这场鏖战的大胜家——黑衣大食,打了胜仗不忙着趁势东进,反而出人意料的在第二年向大唐派出一个使团,到达的日期是当年——752年的12月。路远迢迢,这一路上走了多少时候,无知,但是,求和的诚意是明摆着的。试想,如果怛罗斯城下唐军一触即溃,没有让黑衣们付出不敢穷追残兵的惨重代价,这个“胜家”会这样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凤王的使者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74471
注册 2012-12-29


发表于 2014-8-10 14: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标题不是当真吧……当真的话我就不看后面的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镇北将军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2
功绩 18
帖子 802
编号 68234
注册 2006-5-8
来自 上海


发表于 2015-2-6 1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用马球运动来推断骑兵战需要的面积我也是醉了

那按这个理论,二十二个人踢场足球需要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是不是二十二个人的战斗也需要这么大的空间?

说七万人的补给线太长,所以不可能是七万人,但问题是正规军只有两万,其余的是城傍,也就是当地的异族雇佣兵

话再说回来,人家给的是史料干货,你给的都是从各种外部进行的推断

当然别传的可信度的确可以质疑,两段阿拉伯史料互相间有抄袭也是应该的,这个的确看得出来,但从情理上判断,三万人去打三十万人,是勇敢过份还是白痴?我常见得高仙芝不会做这种蠢事

至于石城的事,屠城的理由与其造成的影响不是能一概而论的,就像白起坑四十万赵兵一样,他也是不得已,但不能因此就赞扬这种行为

至于说打仗时士兵不知道己方的总兵力,更是无稽之谈。你要说夸大己方兵力,提升士气是可能的,但也不可能乱来,不然反而会搅乱己方军心

在长途跋涉了这么长的距离,准备要开战了,士兵们还不知道己方的兵力,这种理论也太让人醉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5-2-6 20: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教一下为什么说“在长途跋涉了这么长的距离,准备要开战了,士兵们还不知道己方的兵力,这种理论也太让人醉了”?

且不说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就是现代战争中,以海湾战争中东73战斗为例,E连的头只知道他左右两翼2、3个连队的存在,他连第二骑兵团在这次战斗中有多少部队参战都不知道,更别说更高一级的情况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棉衣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52
编号 25557
注册 2004-11-24


发表于 2015-2-6 20:2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的反驳无效,韩国和越南一直在证明,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的领土干嘛还不去肃反,收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索伯清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9
编号 497757
注册 2014-2-3


发表于 2015-3-15 00: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镇北将军 于 2015-2-6 13:43 发表
用马球运动来推断骑兵战需要的面积我也是醉了

那按这个理论,二十二个人踢场足球需要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是不是二十二个人的战斗也需要这么大的空间?

说七万人的补给线太长,所以不可能是七万人,但问题是 ...

兄台醒醒,俄没有灌酒给你,请看帖子原文:“据哈尔宾体育学院 韩丹先生《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考》,这个运动的源头——波斯,在公元前6世纪就“作为一种骑马技术训练在开展了。”在我国唐朝,唐太宗为了训练精锐骑兵,也大力从 波斯引进这项运动训练骑兵。那么,马球这项运动作为就不只是一项运动,它实际上也担负着近似于实战的训练功用。也承担着演习的功能。所以,在唐代,完全可 以用马球场上两支参赛队的对抗类比两支骑兵部队的冲杀。这个马球比赛中的光景就近似于骑兵的对砍了。”
兄台没必要用足球扯开话题,俄现在说马球呢!文字里说得明白,唐太宗为了训练精锐骑兵,大力引进马球运动。阁下不妨引经据典把这个事实驳倒,OK?再者,你是从哪里找到的根据可以说明,足球对抗是可以模拟人与人的近距格斗的?

高仙芝攻击怛罗斯两次,第二次再去,他知道那里能摆开多少兵力,所以没必要用兵7万。再者,高仙芝实现根本不知道对手要用多少兵!所以,两三万对阵三十万完全可能。

对石国的劫掠与屠杀,就是不得已,因为高仙芝的“城傍”或者其他辖下部族就是那个作战习惯,在汉民族看来很不地道的行为,在那些部族甚至于石国看来,理当然。赞成与否,不能用汉民族的理念来衡量,更不能用阁下这个现代人的理念来予以批评。

俄引用史料干货,是用来支持俄的判断的,你可以指出俄的哪一段言语违背了史料。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4 05: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09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