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得考虑进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因素.
譬如太祖誓碑,说法太多了,就以水王主贴所云,是金兵入开封时发现的,如果属实,猫腻可就多了.古代但凡改朝换代,都得寻找点天命之类的东西,更别说外族占据中原了.通过炮制太祖誓碑,制造"天命"来宣传金政权的正当性: 北宋之所以被灭,是违背誓言,当然也是违背天意了,更要命的是这个誓言还是开国皇帝立下的,你死了都没处喊冤去-------这叫报应.
通过这种手法,制造金政权是"顺应天命",而北宋是"得国不正,违背天命"的烟雾,以利于统治. 金政权是不是太祖誓碑始作俑者已经不可考,但是对这种言论,金人无疑是默许甚至纵容的.
而对南宋政权而言,太祖誓约也是有利的.曹勋的回归,等于巩固了高宗政权的正统性,而所谓的太祖誓约,又可以营造新皇帝伟光正的形象. 要知道北宋因为自身的原因,本来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与士大夫的关系并不差(而不听话的士大夫,该杀的时候他们可从来就没手软过).宋代皇帝的这种统治方式,是由这个政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不管有没有太祖誓约,该重用的他们一样重用,该杀的一样杀.所谓的太祖誓约,根本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但对当时而言,新皇帝威望不足,政权不稳定,还面临外敌,当然会渲染这一套了.
所以才会出现太祖誓约和太祖誓碑的微妙差别.需要注意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善待柴氏子孙? 无他,心中有愧,为什么心中有愧,无他,得国不正.
所以个人对太祖誓碑持怀疑态度---------- 高宗即位的当口,他们能说自已这个"宋"的政权,是得国不正,抢人家小孩子的吗? 另外,从治国方略而言,"善待士大夫"跟"善待柴氏后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又怎么会并列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