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小陆伯言 于 2013-8-8 17:40 发表
明代内阁的权力有一个日益增广的过程,尤其是嘉靖晚期到隆庆万历时期。
并不是你所说到没有任何权力,完全是皇家秘书。
票拟是内阁的主要权力,阁臣尤其是重臣的票拟皇帝一般不会胡乱改动,基本可以作为定见。首辅和群辅闹矛盾有不同意见除外。阁臣及皇帝的性格年资很容易起到左右作用。属于'遇强则强"类型.
尤其当票拟和批红两种权力结合的时候,威力就更大了。如天启时期。
清代军机处不过'承旨而已",内阁就更渣了。。。。。。。。。
我说“明朝内阁没有任何权力”,是说从制度而言,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
我前面说了,明朝内阁的权力,主要就是票拟,而票拟这个权力,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建议权。——即使是张居正时期内阁权力最膨胀时,也没有超出过这个范围。至于内阁的票拟皇帝一般不会改动,这只是一种习惯做法,并不是制度规定。明朝所有政事的决定权是在皇帝手中,这点从来没有改变过。
内阁的权力日益扩张,其实说到底是皇帝怠政的结果。内阁权力渐广,起自嘉靖,至万历初年张居正时达到顶峰,这个时期,恰恰是皇帝怠政最厉害的时期。由于皇帝不理朝政,但朝政必然需要人主持,这时具有票拟权力的内阁当仁不让、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个主持者。这就是内阁权力扩大的原因。——换言之,内阁权力的扩大,其实恰恰是在弥补皇权的缺失。
但这种权力的扩大不是制度性的,只是一种偶然情况,如果遇到一个勤政的皇帝,内阁权力立刻会被收回。我们看到崇祯年间的内阁,与嘉靖、万历年间相比,权力其实已经大为缩小。原因就在于此。
打个比方,某个单位领导懒惰,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去干,一霎时间,秘书在这个单位权倾一世。可你能说这个单位的各个职务里,秘书排第一吗?当然不能,这只是偶然现象。等明天换个称职的领导来,这个秘书马上被打成原型。
其实,明朝的内阁,从制度上来讲,其实和清朝的军机处差不多,都是一种临时机构,充当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角色。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在于内阁可以给皇帝提出参考意见,而军机处则只是承旨而已。这是他们权限上的不同,就机构本质而言,则是一样的。
但明朝的内阁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3-8-8 18: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