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zeloti 于 2013-7-29 01:20 发表
我可能读书少,据我所知,唐朝对小小的契丹大败居多却极少胜绩,不知道是不是
最搞笑就是这类话,掉在地上也要捡回把沙子,与其反驳的对象一个德性
我列举史实,说的并没有错。有人歪曲历史、黑历史,你不去反驳;我列举史实,反而被你歪曲成了“掉在地上也要捡回把沙子” “与其反驳的对象一个德性” 。你有什么话就明说,别酸不溜丢的胡扯你那些没用东西。
历史上,南诏与唐打到最后,髙骈等率唐军击败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唐朝害死南诏3位重要谋臣,南诏更加衰落,在南诏的唐人后裔夺权灭亡南诏。我列举史实,说的并没有错。
另外,唐对契丹,并非大败居多却极少胜绩。 唐朝对契丹,有几次大败也有几次大胜,唐朝的大胜多于大败,有好几段时间契丹直接臣服于唐朝。
唐与契丹,
唐太宗时期,契丹臣服于唐朝。《旧唐书》:“贞观二年,其君摩会率其部落来降。”“太宗伐高丽,至营州,会其君长及老人等,赐物各有差,授其蕃长窟哥为左武卫将军。二十二年,窟哥等部咸请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显庆初,又拜窟哥为左监门大将军。其曾孙祜莫离,则天时历左卫将军兼检校弹汗州刺史,归顺郡王。”“又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使内附,诏令于营州城傍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
高宗武则天到中宗太平公主时期,唐朝(武周)内讧。契丹趁机击败唐军。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登科元年),“诏令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率兵讨之。与万斩战于西硖石谷,官军败绩。”公元696—697年,契丹首领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率部起兵,攻占羁縻少数民族的幽州,“万斩乘胜度其众入幽州,杀略人吏。清边道大总管、建安郡王武攸宜遣裨将讨之,不能克。”公元697 年(神功元年),“又令夏官尚书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领兵七万以继之。与万斩战于东硖石谷,孝杰在阵陷没。宏晖弃甲而遁。”很快李尽忠死,万斩代领其众。不久万斩穷蹙被杀,其头颅被送到唐朝东都。“万斩穷蹙,乃将其家奴轻骑宵遁,至潞河东,解鞍憩于林下,其奴斩之。张九节传其首于东都”。
唐玄宗时期,契丹再次归降,“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以默啜政衰,率种落内附。失活,即尽忠之从父弟也。于是复置松漠都督府。封失活为松漠郡王,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松漠都督。其所统八部落,各因旧帅拜为刺史,又以将军薛泰督军以镇抚之。”契丹可突于造反,唐朝李祎、张守珪平定之,可突于被传首唐朝东都。“诏礼部尚书信安王祎为行军副大总管,领众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击破之,俘获甚众。可突于率其麾下远遁,奚众尽降,祎乃班师。”“诏以张守珪为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以经略之。可突于渐为守珪所逼,遣使伪降。俄又回惑不定,引众渐向西北,将就突厥。守珪遣管记王悔等就部落招谕之。时契丹衙官李过折与可突于分掌兵马,情不叶,悔潜诱之,过折夜勒兵斩可突于及其支党数十人。二十三年正月,传首东都。”……
安禄山为了争夺边功,多次杀掠契丹人,逼迫已臣服于唐朝的契丹人杀死唐朝公主(假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而且不是宗室女,而是宗室出女、贵族女)而造反,安禄山率军多次与之交战。《资治通鉴》:“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禄山讨破之。”“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为设会,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旧唐书》:“天宝十年,安禄山诬其酋长欲叛,请举兵讨之。八月,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就潢水南契丹衙与之战,禄山大败而还,死者数千人。”《新唐书》:“发幽州、云中、平庐、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乡导,大战潢水南。禄山败,死者数千。自是禄山与相侵掠未尝解,至其反乃已。” 《资治通鉴》:“安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李日越。”“安禄山奏破奚、契丹。”
不久契丹再次归附于唐朝,《旧唐书》:“至十二年,又降附。迄于贞元,常间岁来修籓礼。”“十一年,遣使献名马。尔后每岁朝贡不绝,或岁中二三至。故事,常以范阳节度使为押奚、契丹两蕃使。自至德之后,籓臣多擅封壤,朝廷优容之,彼务自完,不生边事,故二蕃亦少为寇。其每岁朝贺,常各遣数百人至幽州,则选其酋渠三五十人赴阙,引见于麟德殿,锡以金帛遣还,余皆驻而馆之,率为常也。”唐朝张仲武、刘仁恭有效对付契丹,《新唐书》:“。刘仁恭穷师逾摘星山讨之,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献良马求牧地,仁恭许之。复败约入寇,刘守光戍平州,契丹以万骑入,守光伪与和,帐饮具于野,伏发,禽其大将。群胡恸,愿纳马五千以赎,不许。钦德输重赂求之,乃与盟,十年不敢近边。”……
唐与南诏,
在唐朝扶植下,南诏强大起来,南诏臣服于唐朝。《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大和城。”“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之后唐朝边官张虔陀等苛待南诏,逼反了南诏,杨国忠昏招迭出、唐玄宗糊涂,无将才的鲜于仲通、李宓先后率军进攻南诏,补给短缺,瘴疫病饿而死者众多,损失惨重。第一次唐军士卒死六万人,第二次唐军士卒罹瘴疫及饥死战死七万人。《旧唐书》:“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仲通率兵出戎、巂州。阁罗凤遣使谢罪,仍与云南录事参军姜如芝俱来,请还其所虏掠,且言 :‘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当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兵逼大和城,为南诏所败。”《资治通鉴》:“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
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资治通鉴》:“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不久,南诏再次归附于唐朝,《新唐书》:“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拜仇宽左散骑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相者引异牟寻去位,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退曰 :“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829年,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后来唐与南诏还有几次交手,髙骈等率唐军击败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唐朝害死南诏3位重要谋臣,南诏更加衰落,在南诏的唐人后裔夺权灭亡南诏。几年后,唐朝也灭亡了。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骈以选士五千度江,败林邑兵于邕州,击南诏龙州屯,蛮酋烧赀畜走。酋龙遣杨缉思助酋迁共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七年六月,骈次交州,战数胜,士酣斗,斩其将张诠。李溠龙举众万人降,拔波风三壁。缉思出战,败,还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斩酋迁、脆些、诺眉,上首三万级,安南平。”
“帝遣东川节度使颜庆复为大度河制置、剑南应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将曾元裕败蛮兵,斩二千级。南诏骑数万晨压官军以骋,大将宋威以忠武兵战,斩首五千,获马四百尾。南诏退屯星宿山,威进戍沱江……蛮闻凤翔、山南军且来,乃迎战毘桥,不胜,趋沱江,为伏士所击,又败。城中出突将,夜火蛮营,酋龙、坦绰身督战。后三日,王师夺升迁梁,蛮大败,夜烧亭传,乘火所向,雨矢射王师。威疏军行,向矢所发丛射之。两军不能决,各解去。酋龙知不敌,夜彻营南奔……”
“(南诏)屡覆众,国耗虚……”“骈至不淹月,阅精骑五千,逐蛮至大度河,夺铠马,执酋长五十斩之……”“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
……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骈次峰州,大破南诏蛮,收所获赡军……”“当是时,蛮攻雅州,壁庐山,闻骈至,亟解去。骈即移檄骠信,勒兵从之。骠信大惧,送质子入朝,约不敢寇。”
(《资治通鉴》:“骈以五千人先济,约维周发兵应援;骈既行,维周拥余众,不发一卒以继之。九月,骈至南定,骈掩击,大破之,收其所获以食军。”“监陈敕使韦仲宰将七千人至峰州,高骈得以益其军,进击南诏,屡破之。”“是月,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遂围交趾城。”“骈至,复督励将士攻城,遂克之,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者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遁去。骈又破土蛮附南诏者二洞,诛其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万七千人。”“庆复至新都,蛮分兵往拒之。甲午,与庆复遇,庆复大破蛮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蛮步骑数万复至,会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以忠武二千人至,即与诸军会战,蛮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高骈至成都,明日,发步骑五千追南诏,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数十人,至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皆蛮入蜀之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
……)
[ 本帖最后由 社尔 于 2014-2-18 18:5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