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某些人太可笑了,太能歪曲历史了。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8 19: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某些人太可笑了,太能歪曲历史了。

那个取名为“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太可笑了,太能歪曲历史了。他的那些关于唐朝的帖子从头到尾,夹杂着太多他的意淫与歪曲历史,因为他的意淫与歪曲历史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随便找出其中几个作为例子说说,


暂且将那个取名为“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家伙简称为“青史灰”。

这个“青史灰”竟然说吐蕃退出长安的原因是暑热、水土不服、疫病、“氧醉”,这种故意歪曲历史、黑唐朝的做法太下作了。

看看史料的记载,吐蕃撤出长安后,在凤翔战不利,吐蕃军“遂去,居于原、会、成、渭之地”。

相比较而言,原、会、成、渭之地的气候,与青藏高原差别较大,却与长安差别较小,如果真如“青史灰”所言吐蕃退出长安的原因是暑热、水土不服、疫病、“氧醉”,那么为何吐蕃还要居于原、会、成、渭之地? 按他的逻辑,吐蕃同样应该因为暑热、水土不服、疫病、“氧醉”而退出原、会、成、渭之地,这样显然与史实中吐蕃撤出长安后在凤翔战不利“遂去,居于原、会、成、渭之地”矛盾。

明显可以看出“青史灰” (即那个取名为“不容青史俱成灰”的)的言论的荒谬之处,以及他多么能歪曲历史。


另外,附史料记载吐蕃撤出长安后,在凤翔战不利,居于原、会、成、渭之地。
《旧唐书》:“吐蕃退至凤翔,节度孙志直闭门拒之,吐蕃围守数日。会镇西节度、兼御史中丞马璘领精骑千余自河西救杨志烈回,引兵入城。迟明,单骑持满,直冲贼众,左右愿从者百余骑。璘奋击大呼,贼徒披靡,无敢当者,贼疲而归。贼众恃其骁勇,翌日又逼城请战。璘披甲开悬门,贼乃抽退。皆曰 :“此将不惜死不可当,且避之 。”又复居原、会、成、渭之地。”
《新唐书》:“吐蕃退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拒守,镇西节度使马璘以千骑战却之,吐蕃屯原、会、成、渭间,自如也。”
《资治通鉴》:“吐蕃还至凤翔,节度使孙志直闭城拒守,吐蕃围之数日。镇西节度使马璘闻车驾幸陕,将精骑千馀自河西入赴难;转斗至凤翔,值吐蕃围城,璘帅众持满外向,突入城中,不解甲,背城出战,单骑先士卒奋击,俘斩千计而归。明日,虏复逼城请战,璘开悬门以待之。虏引退,曰:“此将军不惜死,宜避之。”遂去,居于原、会、成、渭之地。”




“不容青史俱成灰”的那些关于唐朝的帖子,是用尽各种手段歪曲历史、贬低唐朝。

例如“不容青史俱成灰”写的关于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帖子,各种歪曲历史、贬低唐朝,错的惨不忍睹,

而历史学家王小甫的著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众多史料,完爆“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帖子。

看看历史学家王小甫的著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对照着看“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帖子,就能看出“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帖子有多么胡扯,就能看出“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帖子歪曲历史之严重。

“不容青史俱成灰”的那些关于唐朝的帖子里,各种硬伤与胡扯太多,意淫太多,严重歪曲历史、贬低唐朝的东西太多。 其数量之多,要是一一列举出来,估计要累死人。

[ 本帖最后由 社尔 于 2013-8-5 22:27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8 19: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唐安史之乱严重削弱自己,朔方军等等唐朝军将因为与唐廷的矛盾而放吐蕃军东进,吐蕃军趁机占长安15天,听说唐朝大军来了,吐蕃军立即撤了,吐蕃占长安只有这一次。
朱泚之乱时叛军占长安,李晟率唐军从朱泚叛军手中夺回长安,吐蕃军参与了武亭川之战,然后撤走了,没有参与攻占长安,没有吐蕃占长安。

安史之乱唐朝被内斗严重削弱,朔方军等等唐朝军将因为与唐廷的矛盾而放吐蕃军东进,吐蕃趁机占长安15天。吐蕃占长安是冬天的事,而且之前吐蕃军趁唐朝内斗而占陇右以及关内道的部分州,离开高原几个月甚至几年了已经适应了,吐蕃不是因为天热、不适应环境气候等等而撤军。 吐蕃军听说唐朝大军来了,立即撤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里不吹捧唐朝,甚至还有贬低唐朝的成分,但是,即使《剑桥中国隋唐史》也承认,吐蕃人因为无力据守长安,所以撤走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P489:“763年……由于附近各镇的节度使和仆固怀恩都没有响应要求支援的紧急呼吁,吐蕃人进而占领长安……由于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无力据守京师,吐蕃人在两周后就撤走了。”




763年,吐蕃占长安15天,是发生在冬天,吐蕃只占长安15天就撤出的原因根本不是暑热。

《资治通鉴》记载,吐蕃占长安,“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兵荒马乱,“士民避乱,皆入山谷”,
《资治通鉴》还记载“吐蕃既立广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吐蕃还想“掠城中士、女、百工”,但是听说郭子仪与唐朝勤王军来了,吐蕃就立即撤走了。
实际上,吐蕃并不只想占据长安15天,只是其实力不足,才要放弃长安,而且吐蕃因为畏惧郭子仪与唐朝勤王军,所以立即撤离长安,放弃了“掠城中士、女、百工”。



而且吐蕃军撤出长安后,在凤翔作战不利,吐蕃军“遂去,居于原、会、成、渭之地”,相比较而言,原、会、成、渭之地的气候,与青藏高原差别较大,却与长安差别较小,吐蕃军退兵后居于原、会、成、渭之地,更说明吐蕃占长安15天就退出长安,并非因为暑热、水土不服、疫病、“氧醉”。



另外,附史料记载吐蕃撤出长安后,在凤翔战不利,居于原、会、成、渭之地。
《旧唐书》:“吐蕃退至凤翔,节度孙志直闭门拒之,吐蕃围守数日。会镇西节度、兼御史中丞马璘领精骑千余自河西救杨志烈回,引兵入城。迟明,单骑持满,直冲贼众,左右愿从者百余骑。璘奋击大呼,贼徒披靡,无敢当者,贼疲而归。贼众恃其骁勇,翌日又逼城请战。璘披甲开悬门,贼乃抽退。皆曰 :“此将不惜死不可当,且避之 。”又复居原、会、成、渭之地。”
《新唐书》:“吐蕃退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拒守,镇西节度使马璘以千骑战却之,吐蕃屯原、会、成、渭间,自如也。”
《资治通鉴》:“吐蕃还至凤翔,节度使孙志直闭城拒守,吐蕃围之数日。镇西节度使马璘闻车驾幸陕,将精骑千馀自河西入赴难;转斗至凤翔,值吐蕃围城,璘帅众持满外向,突入城中,不解甲,背城出战,单骑先士卒奋击,俘斩千计而归。明日,虏复逼城请战,璘开悬门以待之。虏引退,曰:“此将军不惜死,宜避之。”遂去,居于原、会、成、渭之地。”

[ 本帖最后由 社尔 于 2013-8-8 23:53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8 19: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容青史俱成灰”的那些关于唐朝的帖子,是用尽各种手段歪曲历史、贬低唐朝。

例如“不容青史俱成灰”写的关于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帖子,各种歪曲历史、贬低唐朝,错的惨不忍睹,

而历史学家王小甫的著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众多史料,完爆“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帖子。

看看历史学家王小甫的著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对照着看“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帖子,就能看出“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帖子有多么胡扯,就能看出“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帖子歪曲历史之严重。

“不容青史俱成灰”的那些关于唐朝的帖子里,各种硬伤与胡扯太多,意淫太多,严重歪曲历史、贬低唐朝的东西太多。 其数量之多,要是一一列举出来,估计要累死人。

[ 本帖最后由 社尔 于 2013-8-5 22:26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8 19: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763年,吐蕃能占长安,的确是吐蕃的侥幸。    唐朝被自己内斗削弱,先是安史之乱严重削弱唐朝,然后是唐廷与唐朝将领的矛盾,导致吐蕃攻长安时,许多将领与军队不去全力与吐蕃作战。 其中还有程元振隐瞒吐蕃进攻的消息以及排除异己等等。

看看史料记载,

“吐蕃之初入寇也,边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闻。冬,十月,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之,遂为之乡导,引吐蕃深入;过邠州,上始闻之。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师震骇。”

程元振有拥立代宗的功劳,便开始骄横,以私怨排除异己。代宗沼令各节度使率兵解围,竟然无一人前往,“犬戎以数万众犯关度陇,历秦、渭,掠邠、泾,不血刃而入京师,谋臣不奋一言,武士不力一战,提卒叫呼,劫宫闱,焚陵寝,此将帅叛陛下也;自朝义之灭,陛下以为智力所能,故疏元功,委近习,日引月长以成大祸,群臣在廷无一犯颜回虑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夺府库,相杀戮,此三辅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诸道兵,尽四十日,无只轮入关者,此四方叛陛下也。内外离叛,虽一鱼朝恩以陕郡戮力,陛下独能以此守社稷乎?陛下以今日势为安耶?危耶?若以为危,岂得高枕不为天下计?臣闻良医疗疾,当病饮药,药不当疾,犹无益也。陛下视今日病何繇至此乎?天下之心,乃恨陛下远贤良,任宦竖,离间将相而几于亡。必欲存宗庙社稷,独斩元振首,驰告天下,悉出内使隶诸州,独留朝恩备左右,陛下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后削尊号,下诏引咎,率德励行,屏嫔妃,任将相。若曰‘天下其许朕自新改过乎,宜即募士西与朝廷会;若以朕恶未悛耶,则帝王大器,敢妨圣贤,其听天下所往。’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请赤臣族以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8 20: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史料记载,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二》:“
广德初,仆固怀恩不顺,诱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陕州。璘即日自河右转斗戎虏间,至于凤翔。时蕃军云合,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方闭城自守;璘乃持满外向,突入悬门,不解甲,背城出战,吐蕃奔溃。璘以劲骑追击,俘斩数千计,血流于野,由是雄名益振。代宗还宫,召见慰劳之,授兼御史中丞。”




《旧唐书 本纪第十一》:“

九月壬戌朔,仆固怀恩拒命于汾州,遣宰臣裴遵庆往宣抚之。已丑,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因为吐蕃乡导。
冬十月庚午朔。辛未,高晖引吐蕃犯京畿,寇奉天、武功、盩厔等县。蕃军自司竹园渡渭,循南山而东。丙子,驾幸陕州,上出苑门,射生将王献忠率四百骑叛,胁丰王已下十王归京。从官多由南山诸谷赴行在。郭子仪收合散卒,屯于商州。丁丑,次华州,官吏藏窜,无复储拟。会鱼朝恩领神策军自陕来迎驾,乃幸朝恩军。戊寅,吐蕃入京师,立广武王承宏为帝,仍逼前翰林学士于可封为制封拜。辛巳,车驾至陕州。子仪在商州会六军使张知节,乌崇福、长孙全绪等率兵继至,军威遂振。旧将王甫诱聚京城恶少,齐击街鼓于硃雀街,蕃军震慑,狼狈奔溃。庚寅,子仪收京城。壬辰,以宰臣元载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京兆尹、兼吏部侍郎严武为黄门侍郎,朗州刺史第五琦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癸巳,以郭子仪为京留守。高晖闻吐蕃溃,以三百骑东奔至潼关,为关守李伯越所杀。十一月辛丑朔,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蕃寇犯京师,罪由程元振,请斩之以谢天下。上甚嘉纳,以元振有保护之功,削在身官爵,放归田里。



《新唐书 本纪第六》:“
八月,仆固怀恩反。九月壬寅,裴遵庆宣慰仆固怀恩于汾州。乙丑,泾州刺史高晖叛附于吐蕃。十月庚午,吐蕃陷邠州。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师戒严。壬申,雍王适为关内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癸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日将及吐蕃战于盩厔,败之。乙亥,又战于盩厔,败绩。丙子,如陕州。丁丑,次华阴。丰王珙有罪,伏诛。戊寅,吐蕃陷京师,立广武郡王承宏为皇帝。辛巳,次陕州。癸巳,吐蕃溃,郭子仪复京师。”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还而安禄山乱,哥舒翰悉河、陇兵东守潼关,而诸将各以所镇兵讨难,始号行营,边候空虚,故吐蕃得乘隙暴掠。
至德初,取巂州及威武等诸城,入屯石堡。其明年,使使来请讨贼且脩好。肃宗遣给事中南巨川报聘。然岁内侵,取廓、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门军。使数来请和,帝虽审其谲,姑务纾患,乃诏宰相郭子仪、萧华、裴遵庆等与盟。
宝应元年,陷临洮,取秦、成、渭等州。明年,使散骑常侍李之芳、太子左庶子崔伦往聘,吐蕃留不遣。破西山合水城。明年,入大震关,取兰、河、鄯、洮等州,于是陇右地尽亡。进围泾州,入之,降刺史高晖。又破邠州,入奉天,副元帅郭子仪御之。吐蕃以吐谷浑、党项兵二十万东略武功,渭北行营将吕日将战盩厔西,破之。又战终南,日将走。代宗幸陕,子仪退趋商州。高晖导虏入长安,立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擅作赦令,署官吏。衣冠皆南奔荆、襄,或逋栖山谷,乱兵因相攘钞,道路梗闭。光禄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蓝田,选二百骑度浐,或绐虏曰 :“郭令公军且来 !”吐蕃大震。会少将王甫与恶少年伐鼓噪苑中,虏惊,夜引去。子仪入长安,高晖东奔至潼关,守将李日越杀之。吐蕃留京师十五日乃走,天子还京。
吐蕃退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拒守,镇西节度使马璘以千骑战却之,吐蕃屯原、会、成、渭间,自如也。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及还,而安禄山已窃据洛阳,以河、陇兵募令哥舒翰为将,屯潼关。
……
于是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谓之行营。曩时军营边州无备预矣。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虏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

肃宗元年建寅月甲辰,吐蕃遣使来朝请和,敕宰相郭子仪、萧华、裴遵庆等于中书设宴。将诣光宇寺为盟誓,使者云:蕃法盟誓,取三牲血歃之,无向佛寺之事,请明日须于鸿胪寺歃血,以申蕃戎之礼。从之。宝应元年六月,吐蕃使烛番、莽耳等二人贡方物入朝,乃于延英殿引见,劳赐各有差。而剑南西山又与吐蕃、氐、羌邻接,武德以来,开置州县,立军防,即汉之笮路,乾元之后,亦陷于吐蕃。宝庆二年三月,遣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李之芳、左庶子兼御史中丞崔伦使于吐蕃,至其境而留之。

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寇陷泾州。十月,寇邠州,又陷奉天县。遣中书令郭子仪西御。吐蕃以吐谷浑、党项羌之众二十余万,自龙光度而东。郭子仪退军,车驾幸陕州,京师失守。降将高晖引吐蕃入上都城,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邠王男广武王承宏为帝,立年号,大赦,署置官员,寻以司封崔瑰等为相。郭子仪退军南保商州,吐蕃居城十五日退,官军收上都,以郭子仪为留守。

初,车驾东幸,衣冠戚里尽南投荆襄及隐窜山谷,于是六军将士持兵剽劫,所在阻绝。郭子仪领部曲数百人及其妻子仆从南入牛心谷,驼马车牛数百两,子仪迟留,未知所适。行军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监察御史李萼谓子仪曰 :“令公身为元帅,主上蒙尘于外,家国之事,一至于此。今吐蕃之势日逼,岂可怀安于谷中,何不南趋商州,渐赴行在 。”子仪遽从之。延昌曰 :“吐蕃知令公南行,必分兵来逼,若当大路,事即危矣。不如取玉山路而去,出其不意 。”子仪又从之。延昌与李萼皆从子仪,子仪之队千余人,山路狭隘,连延百余里,人不得驰。延昌与萼恐狭径被追,前后不相救,至倒回口,遂与子仪别行,逾绝涧,登七盘,趋于商州。先是,六军将张知节与麾下数百人自京城奔于商州,大掠避难朝官、士庶及居人资财
鞍马,已有日矣。延昌与萼既至,说知节曰 :“将军身掌禁兵,军败而不赴行在,又恣其下虏掠,何所归乎?今郭令公元帅也,已欲至洛南,将军若整顿士卒,喻以祸福,请令公来抚之,以图收长安,此则将军非常之功也 。”知节大悦。其时诸军将臧希让、高升、彭体盈、李惟诜等数人,各有部曲,率其数十骑,
相次而至,又从其计,皆相率为军,约不侵暴。延昌留于军中主约,萼以数骑往迎子仪,去洛南十余里,及之,遂与子仪回至商州。诸将大喜,皆遵其约束。

吐蕃将入京师也,前光禄卿殷仲卿逃难而出,鞍马衣服尽为土贼所掠。仲卿至蓝田,纠合散兵及诸骁勇愿从者百余人,南保蓝田,以拒吐蕃,其众渐振,至于千人。子仪既至商州,未知仲卿之举,募人往探贼势。羽林将军长孙全绪请行,以二百骑隶之。又令太子宾客第五琦摄京兆尹,同收长安。全绪至韩公堆,昼则击鼓,广张旗帜,夜则多燃火,以疑吐蕃。仲卿探知官军,其势益壮。遂相为表里,以状闻于子仪。仲卿帅二百余骑游奕,直渡浐水。吐蕃惧,问百姓 ,百姓皆绐之曰 :“郭令公自商州领众却收长安,大军不知其数。”贼以为然,遂抽军而还,余众尚在城。军将王抚及御史大夫王仲升顿兵自苑中入,椎鼓大呼,仲卿之师又入城,吐蕃皆奔走,乃收上都。郭子仪乘之,鼓行入长安,人心乃安。

吐蕃退至凤翔,节度孙志直闭门拒之,吐蕃围守数日。会镇西节度、兼御史中丞马璘领精骑千余自河西救杨志烈回,引兵入城。迟明,单骑持满,直冲贼众,左右愿从者百余骑。璘奋击大呼,贼徒披靡,无敢当者,贼疲而归。贼众恃其骁勇,翌日又逼城请战。璘披甲开悬门,贼乃抽退。皆曰 :“此将不惜死不可当,且避之 。”又复居原、会、成、渭之地。


《资治通鉴》:“
郭子仪数上言:“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之备。”辛丑,遣兼御史大夫李之芳等使于吐蕃,为虏所留,二年乃得归。
……
初,仆固怀恩受诏与回纥可汗相见于太原;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以可汗乃怀恩婿,恐其合谋袭军府,闭城自守,亦不犒师。及史朝义既平,诏怀恩送可汗出塞,往来过太原,云京亦闭城不与相闻。怀恩怒,具表其状,不报。怀恩将朔方兵数万屯汾州,使其子御史大夫瑒将万人屯榆次,裨将李光逸等屯祈县,李怀光等屯晋州,张维岳等屯沁州。怀光,本勃海靺鞨也,姓茹,为朔方将,以功赐姓。
怀恩自以兵兴以来,所在力战,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说谕回纥,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而为人构陷,愤怨殊深,上书自讼……
……
吐蕃之初入寇也,边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闻。冬,十月,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之,遂为之乡导,引吐蕃深入;过邠州,上始闻之。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师震骇。诏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以御之。
子仪闲废日久,部曲离散,至是召募,得二十骑而行,至咸阳,吐蕃帅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馀万众,弥漫数十里,已自司竹园渡渭,循山而东。子仪使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奏,请益兵,程元振遏之,竟不召见。癸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将精卒二千,破吐蕃于盩厔之西。乙亥,吐蕃寇盩厔,月将复与力战,兵尽,为虏所擒。
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桥,仓猝不知所为。丙子,出幸陕州,官吏藏窜,六军逃散。郭子仪闻之,遽自咸阳归长安,比至,车驾已去。上才出苑门,渡浐水,射生将王献忠拥四百骑叛还长安,胁丰王珙等十王西迎吐蕃。遇子仪于开远门内,子仪叱之,献忠下马,谓子仪曰:“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子仪未应。珙越次言曰:“公何不言!”子仪责让之,以兵援送行在。丁丑,车驾至华州,官吏奔散,无复供拟,扈从将士不免冻馁。会观军容使鱼朝恩将神策军自陕来迎,上乃幸朝恩营。丰王珙见上于潼关,上不之责,退至幕中,有不逊语;群臣奏请诛之,乃赐死。
戊寅,吐蕃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礼之孙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为相。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苗晋卿病卧家,遣人舆入,迫胁之,晋卿闭口不言,虏不敢杀。于是六军散者所在剽掠,士民避乱,皆入山谷。
辛巳,上至陕,百官稍有至者。郭子仪引三十骑自御宿川循山而东,谓王延昌曰:“六军将士逃溃者多在商州,今速往收之,并发武关防兵,数日间,北出蓝田以向长安,吐蕃必遁。”过蓝田,遇元帅都虞候臧希让、凤翔节度使高升,得兵近千人。子仪与延昌谋曰:“溃兵至商州,官吏必逃匿而人乱。”使延昌自直径入商州抚谕之。诸将方纵兵暴掠,闻子仪至,皆大喜听命。子仪恐吐蕃逼乘舆,留军七盘,三日乃行,比至商州,行收兵,并武关防兵合四千人,军势稍振。子仪乃泣谕将士以共雪国耻,取长安,皆感激受约束。子仪请太子宾客第五琦为粮料使,给军食。上赐子仪诏,恐吐蕃东出潼关,征子仪诣行在。子仪表称:“臣不收京城无以见陛下,若出兵蓝田,虏必不敢东向。”上许之。鄜坊节度判官段秀实说节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难,孝德即日大举,南趣京畿,与蒲、陕、商、华合势进击。
吐蕃既立广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子仪使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将二百骑出蓝田观虏势,令第五琦摄京兆尹,与之偕行,又令宝应军使张知节将兵继之。全绪至韩公堆,昼则击鼓张旗帜,夜则多燃火,以疑吐蕃。前光禄卿殷仲卿聚众近千人,保蓝田,与全绪相表里,帅二百馀骑直度浐水。吐蕃惧,百姓又绐之曰:“郭令公自商州将大军不知其数至矣!”虏以为然,稍稍引军去。全绪又使射生将王甫入城阴结少年数百,夜击鼓大呼于硃雀街,吐蕃惶骇,庚寅,悉众遁去。高晖闻之,帅麾下三百馀骑东走,至潼关,守将李日越擒而杀之。
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程元振专权自恣,人畏之甚于李辅国。诸将有大功者,元振皆忌疾欲害之。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时奏,致上狼狈出幸。上发诏征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中外咸切齿而莫敢发言。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上以元振尝有保护功,十一月,辛丑,削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吐蕃还至凤翔,节度使孙志直闭城拒守,吐蕃围之数日。镇西节度使马璘闻车驾幸陕,将精骑千馀自河西入赴难;转斗至凤翔,值吐蕃围城,璘帅众持满外向,突入城中,不解甲,背城出战,单骑先士卒奋击,俘斩千计而归。明日,虏复逼城请战,璘开悬门以待之。虏引退,曰:“此将军不惜死,宜避之。”遂去,居于原、会、成、渭之地。


[ 本帖最后由 社尔 于 2013-7-31 00:26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大将文钦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4
帖子 10437
编号 84228
注册 2006-9-23


发表于 2013-7-28 20: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社尔 于 2013-7-28 19:35 发表
“不容青史俱成灰”的帖子里各种硬伤与胡扯太多,意淫太多,严重歪曲历史、贬低唐朝的东西太多。 其数量之多,要是一一列举出来,估计要累死人。...

知道就好其实大家都知道拍他的帖子伤身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慕容十二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365
编号 54306
注册 2005-11-30


发表于 2013-7-28 23: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按他的说法,大唐东败于高句丽,北败于突厥,西败于吐蕃、大食、南败于南诏,犹如三岁小儿,闹市持金,居然没被瓜分,我大唐周边邻国,都是倭国一样的谦谦君子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38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7-28 2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汗 对于咱介种不学习就没知识的人还真不容易发现毛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墨叶

★★★★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359
帖子 23258
编号 97330
注册 2006-12-26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13-7-28 23: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慕容十二郎 的帖子

还有内败于安禄山、史思明。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9 00: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慕容十二郎 的帖子

实际上,唐朝对突厥、吐蕃、南诏有失败但是也有很多大胜,而且多次大胜高句丽、突厥、吐蕃、南诏等。

当时高句丽是东北亚的强国,唐几次进攻高句丽,以较小的代价,杀获甚重取得很大战果,最终灭了高句丽。
唐朝还多次大胜西突厥、铁勒等等。

李树桐在《唐史考辨》中通过分析史料证明了李渊李世民唐朝都没有称臣于突厥,还反驳了陈寅恪。

唐军打败dong突厥,生擒颉利可汗。《资治通鉴》:“……靖斩首万馀级,俘男女十馀万……颉利帅万馀人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皆帅众降,世勣虏五万馀口而还……”突厥臣服于唐朝,突厥碑文上记突厥“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奴婢。突厥之匍,弃其突厥名称,承用唐官之唐名,遂服从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为之东征向日出之方,西征远至铁门。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出力也。”

李勣率唐军打败强盛时期的薛延陀,《资治通鉴》:“……唐兵纵击,斩首三千馀级,捕虏五万馀人。”《旧唐书 列传第十七》:“命勣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及延陀于青山,击大破之,斩其名王一人,俘获首领,虏五万余计,以功封一子为县公。”……

李靖率唐军大破破吐谷浑,吐谷浑臣服。《旧唐书》:未几,吐谷浑寇边,太宗顾谓侍臣曰 :“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靖乃见房玄龄曰 :“靖虽年老 ,固堪一行 。”太宗大悦,即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兵部尚书、任城王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总管征之。九年,军次伏俟城,吐谷浑烧去野草,以餧我师,退保大非川,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敌。唯靖决计而进,深入敌境,遂逾积石山。前后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吐谷浑之众遂杀其可汗来降,靖又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

后来,高宗武则天到中宗太平公主时期,唐朝(武周)内讧。dong突厥趁机复辟、强大,建立后突厥汗国,反对唐朝(武周)。
不久,唐朝有效对付后突厥汗国默啜,《旧唐书》:“仍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亶摄右御史台大夫,充朔方道大总管以御之。仁亶始于河外筑三受降城,绝其南寇之路。”默啜派其子与女婿率军进攻唐朝北庭,其子被杀,其女婿投降于唐军,《旧唐书》:“开元二年,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勒、妹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精骑围逼北庭。右骁卫将军郭虔瓘婴城固守,俄而出兵擒同俄特勒于城下,斩之。虏因退缩,火拔惧不敢归,携其妻来奔”,突厥人不断投降于唐朝“明年,十姓部落左厢五咄六啜、右厢五弩失毕五俟斤及子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睟跌都督崿跌思泰等各率其众,相继来降,前后总万余帐。”“阿布思率众来降。”,默啜被拔曳固的残众击杀,其首级被送到唐朝京师。……

唐玄宗时期唐朝有效对付了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毗伽可汗认唐玄宗为父。《旧唐书》:“毗伽可汗……本蕃号为小杀。……又遣使请和,乞与玄宗为子,上许之。”《新唐书》:“毘伽可汗默棘连,本谓‘小杀’者,……固乞和,请父事天子,许之。”……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唐取得的大胜比大败多。松州之战唐军打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其击破的党项、白兰羌等,青海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西域也逐步被唐朝控制;高宗武则天到中宗太平公主时期唐朝内斗,吐蕃论钦陵赢了几战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李祎薛讷张思礼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或者杀敌数万,或者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后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等,唐多次内斗严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机赢了一些,但是唐朝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回鹘(回纥)曾臣服于唐,后来强盛一时,但仍有唐朝张光晟等对付回鹘,杀死为非作歹的回鹘贵族董突(回鹘可汗的叔叔)等,还有回鹘可汗称臣称儿。最后回鹘部分西迁部分南下,南下的回鹘与唐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多次击败南下的回鹘,前后杀获十几万。

南诏、契丹曾臣服于唐,后来几次反唐,被唐朝李晟髙骈张守珪李祎张仲武刘仁恭等打败,南诏“屡覆众,国耗虚”,唐朝害死南诏3位重要谋臣,南诏更加衰落,在南诏的唐人后裔夺权灭亡南诏……

唐朝最终亡于内讧……

[ 本帖最后由 社尔 于 2013-7-29 00:32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9 00: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墨叶 的帖子

先是高宗武则天到中宗太平公主那段内斗,削弱唐朝(武周),外敌趁机对唐朝取得有限的胜利,不过唐朝很快就赢回来了。

后来有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等,削弱唐朝,外敌趁机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唐朝李晟、崔宁、韦皋、史敬奉、髙骈、张仲武、刘沔、石雄等等多次大胜外敌、重创外敌,基本算是报了仇了。

唐朝被内斗削弱,最终也是亡于内斗……

[ 本帖最后由 社尔 于 2013-7-29 00:27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9 00: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将文钦 于 2013-7-28 20:30 发表



知道就好其实大家都知道拍他的帖子伤身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3-7-29 01: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可能读书少,据我所知,唐朝对小小的契丹大败居多却极少胜绩,不知道是不是

QUOTE:
在南诏的唐人后裔夺权灭亡南诏……

最搞笑就是这类话,掉在地上也要捡回把沙子,与其反驳的对象一个德性

[ 本帖最后由 zeloti 于 2013-7-29 01:24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29 01: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zeloti 于 2013-7-29 01:20 发表
我可能读书少,据我所知,唐朝对小小的契丹大败居多却极少胜绩,不知道是不是


最搞笑就是这类话,掉在地上也要捡回把沙子,与其反驳的对象一个德性

我列举史实,说的并没有错。有人歪曲历史、黑历史,你不去反驳;我列举史实,反而被你歪曲成了“掉在地上也要捡回把沙子”   “与其反驳的对象一个德性”  。你有什么话就明说,别酸不溜丢的胡扯你那些没用东西。

历史上,南诏与唐打到最后,髙骈等率唐军击败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唐朝害死南诏3位重要谋臣,南诏更加衰落,在南诏的唐人后裔夺权灭亡南诏。我列举史实,说的并没有错。  



另外,唐对契丹,并非大败居多却极少胜绩。 唐朝对契丹,有几次大败也有几次大胜,唐朝的大胜多于大败,有好几段时间契丹直接臣服于唐朝。



唐与契丹,

唐太宗时期,契丹臣服于唐朝。《旧唐书》:“贞观二年,其君摩会率其部落来降。”“太宗伐高丽,至营州,会其君长及老人等,赐物各有差,授其蕃长窟哥为左武卫将军。二十二年,窟哥等部咸请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显庆初,又拜窟哥为左监门大将军。其曾孙祜莫离,则天时历左卫将军兼检校弹汗州刺史,归顺郡王。”“又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使内附,诏令于营州城傍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

高宗武则天到中宗太平公主时期,唐朝(武周)内讧。契丹趁机击败唐军。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登科元年),“诏令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率兵讨之。与万斩战于西硖石谷,官军败绩。”公元696—697年,契丹首领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率部起兵,攻占羁縻少数民族的幽州,“万斩乘胜度其众入幽州,杀略人吏。清边道大总管、建安郡王武攸宜遣裨将讨之,不能克。”公元697 年(神功元年),“又令夏官尚书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领兵七万以继之。与万斩战于东硖石谷,孝杰在阵陷没。宏晖弃甲而遁。”很快李尽忠死,万斩代领其众。不久万斩穷蹙被杀,其头颅被送到唐朝东都。“万斩穷蹙,乃将其家奴轻骑宵遁,至潞河东,解鞍憩于林下,其奴斩之。张九节传其首于东都”。

唐玄宗时期,契丹再次归降,“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以默啜政衰,率种落内附。失活,即尽忠之从父弟也。于是复置松漠都督府。封失活为松漠郡王,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松漠都督。其所统八部落,各因旧帅拜为刺史,又以将军薛泰督军以镇抚之。”契丹可突于造反,唐朝李祎、张守珪平定之,可突于被传首唐朝东都。“诏礼部尚书信安王祎为行军副大总管,领众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击破之,俘获甚众。可突于率其麾下远遁,奚众尽降,祎乃班师。”“诏以张守珪为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以经略之。可突于渐为守珪所逼,遣使伪降。俄又回惑不定,引众渐向西北,将就突厥。守珪遣管记王悔等就部落招谕之。时契丹衙官李过折与可突于分掌兵马,情不叶,悔潜诱之,过折夜勒兵斩可突于及其支党数十人。二十三年正月,传首东都。”……
安禄山为了争夺边功,多次杀掠契丹人,逼迫已臣服于唐朝的契丹人杀死唐朝公主(假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而且不是宗室女,而是宗室出女、贵族女)而造反,安禄山率军多次与之交战。《资治通鉴》:“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禄山讨破之。”“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为设会,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旧唐书》:“天宝十年,安禄山诬其酋长欲叛,请举兵讨之。八月,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就潢水南契丹衙与之战,禄山大败而还,死者数千人。”《新唐书》:“发幽州、云中、平庐、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乡导,大战潢水南。禄山败,死者数千。自是禄山与相侵掠未尝解,至其反乃已。” 《资治通鉴》:“安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李日越。”“安禄山奏破奚、契丹。”

不久契丹再次归附于唐朝,《旧唐书》:“至十二年,又降附。迄于贞元,常间岁来修籓礼。”“十一年,遣使献名马。尔后每岁朝贡不绝,或岁中二三至。故事,常以范阳节度使为押奚、契丹两蕃使。自至德之后,籓臣多擅封壤,朝廷优容之,彼务自完,不生边事,故二蕃亦少为寇。其每岁朝贺,常各遣数百人至幽州,则选其酋渠三五十人赴阙,引见于麟德殿,锡以金帛遣还,余皆驻而馆之,率为常也。”唐朝张仲武、刘仁恭有效对付契丹,《新唐书》:“。刘仁恭穷师逾摘星山讨之,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献良马求牧地,仁恭许之。复败约入寇,刘守光戍平州,契丹以万骑入,守光伪与和,帐饮具于野,伏发,禽其大将。群胡恸,愿纳马五千以赎,不许。钦德输重赂求之,乃与盟,十年不敢近边。”……





唐与南诏,

在唐朝扶植下,南诏强大起来,南诏臣服于唐朝。《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大和城。”“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之后唐朝边官张虔陀等苛待南诏,逼反了南诏,杨国忠昏招迭出、唐玄宗糊涂,无将才的鲜于仲通、李宓先后率军进攻南诏,补给短缺,瘴疫病饿而死者众多,损失惨重。第一次唐军士卒死六万人,第二次唐军士卒罹瘴疫及饥死战死七万人。《旧唐书》:“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仲通率兵出戎、巂州。阁罗凤遣使谢罪,仍与云南录事参军姜如芝俱来,请还其所虏掠,且言 :‘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当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兵逼大和城,为南诏所败。”《资治通鉴》:“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

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资治通鉴》:“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不久,南诏再次归附于唐朝,《新唐书》:“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拜仇宽左散骑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相者引异牟寻去位,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退曰 :“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829年,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后来唐与南诏还有几次交手,髙骈等率唐军击败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唐朝害死南诏3位重要谋臣,南诏更加衰落,在南诏的唐人后裔夺权灭亡南诏。几年后,唐朝也灭亡了。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骈以选士五千度江,败林邑兵于邕州,击南诏龙州屯,蛮酋烧赀畜走。酋龙遣杨缉思助酋迁共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七年六月,骈次交州,战数胜,士酣斗,斩其将张诠。李溠龙举众万人降,拔波风三壁。缉思出战,败,还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斩酋迁、脆些、诺眉,上首三万级,安南平。”
“帝遣东川节度使颜庆复为大度河制置、剑南应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将曾元裕败蛮兵,斩二千级。南诏骑数万晨压官军以骋,大将宋威以忠武兵战,斩首五千,获马四百尾。南诏退屯星宿山,威进戍沱江……蛮闻凤翔、山南军且来,乃迎战毘桥,不胜,趋沱江,为伏士所击,又败。城中出突将,夜火蛮营,酋龙、坦绰身督战。后三日,王师夺升迁梁,蛮大败,夜烧亭传,乘火所向,雨矢射王师。威疏军行,向矢所发丛射之。两军不能决,各解去。酋龙知不敌,夜彻营南奔……”
“(南诏)屡覆众,国耗虚……”“骈至不淹月,阅精骑五千,逐蛮至大度河,夺铠马,执酋长五十斩之……”“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
……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骈次峰州,大破南诏蛮,收所获赡军……”“当是时,蛮攻雅州,壁庐山,闻骈至,亟解去。骈即移檄骠信,勒兵从之。骠信大惧,送质子入朝,约不敢寇。”
(《资治通鉴》:“骈以五千人先济,约维周发兵应援;骈既行,维周拥余众,不发一卒以继之。九月,骈至南定,骈掩击,大破之,收其所获以食军。”“监陈敕使韦仲宰将七千人至峰州,高骈得以益其军,进击南诏,屡破之。”“是月,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遂围交趾城。”“骈至,复督励将士攻城,遂克之,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者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遁去。骈又破土蛮附南诏者二洞,诛其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万七千人。”“庆复至新都,蛮分兵往拒之。甲午,与庆复遇,庆复大破蛮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蛮步骑数万复至,会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以忠武二千人至,即与诸军会战,蛮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高骈至成都,明日,发步骑五千追南诏,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数十人,至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皆蛮入蜀之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
……)

[ 本帖最后由 社尔 于 2014-2-18 18:56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社尔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7
编号 482224
注册 2013-4-23


发表于 2013-7-31 00: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将文钦 于 2013-7-28 20:30 发表



知道就好其实大家都知道拍他的帖子伤身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8 23: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91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