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os2290 于 2013-3-23 21:48 发表
刘禅不行。
之所以现在的人迷惑,其实是在刻意的模糊普通人与君主之间的概念。譬如说刘禅懂得分权懂得牵制,这就是很牛很聪明啊,殊不知这只是对普通人而言。
对君主而言,分权牵制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阿斗当了这么多年君主,如果连这个都不会,那就真是傻到姥姥家了。把刘阿斗放到太平盛世,以中人之资,自然评价高一点,可惜这孩子生不逢时,点背不能怨社会。
至于隆中对,从来就不是什么保守防御的战略,而是一个积极进攻的战略。今天的人指责诸葛亮死守四川,或者北伐方略不对,这实在是冤枉了人家。
要知道隆中对的进攻方略,是两路并进。后来关老爷丢了荆州,紧接着刘大爷一仗差点输光老本,两路并进的计划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实现。
这个责任无论如何摊不到诸葛亮头上吧。注意看关羽攻打荆襄的初期表现,就可以看出隆中对是非常合理的战略,只不过被破坏了
SOS啊,《隆中对》我从高中就开始思考,讲直白一点,看法与你很不一样。至于禅殿,南飞以为,不适合你我讨论,搁置一下比较合适。我可以跟别人辩议这个话题,比如琅邪的杨文理,她的看法与你基本相同:禅殿于中人之智是不乏的。
《隆中对》有个前提很关键:荆益富庶,承平日久,二刘匹马入住,小字辈守不住。然而曹操南下前夕,刘表突然死亡,刘琮直接投降,刘备毫无准备仓皇南顾。这样整个计划的节奏已经打乱了。按照诸葛亮的规划,以刘琦为援,入掌州权,徐图西川。刘表一死,他依然坚持直接入襄阳抢班夺位比较重要,也还有机会。但是刘备经历了徐州之败,深知这样搞多年声名败尽,一旦战败则无容身之所,势无东山再起之望。因此刘备的计划是据守江陵,划荆州而抗曹,到这一步《隆中对》还能缩水执行。然而长坂坡难民彻底粉碎了这个构想。之后经历赤壁、南郡战役,荆州已然人物凋零,这是有史所载的。
等到三年消耗战拿下益州,局面已经完全不是诸葛亮在南阳时所预计的,所以《出师表》开场才有“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后勤这么吃力的情况下还要两路齐出,无异于自杀。打汉中,刘备主力都闹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围襄阳,关羽偏师闹到擅取孙吴之粮。长平一战,赵国几亡;街亭之败,武侯自贬。败因不都是补给线被切断了嘛。
所以才说,后勤决定战略,以拿破仑之精明远征沙俄五十万大军尚且只回来三万,何况三国时代;为什么一个横跨欧洲的帝国覆灭得那么迅疾?整个《隆中对》都是建立在很强的后勤基础之上的,后世读书人往往只见其战略眼光,而不见其后勤沉淀,妄责陈寿贬低武侯,岂非目论之人?再说远一点,整个蜀汉,中高层应变能力强大的不足五人,庞统法正还是外援。这导致抗震能力跟吴魏完全没法比,一旦遇到需要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时候,往往步履唯艰,稍有不慎满盘崩溃。这样的历史实在是重演了太多次
PS:至于刘备东征,太祖总结“刘备应该打运动战”,南飞深表赞同,不知SOS以为如何?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3-3-26 22:1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