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德国鬼子,关于日本鬼子,关于钢琴师, 转自8080
性别:男-离线 与火同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15650
注册 2004-8-16


发表于 2004-8-18 21:4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德国鬼子,关于日本鬼子,关于钢琴师
昨天从小鸟那刚拿到“钢琴师”,上班时间偷偷看完,很是过瘾,也很是感动。当中跟粘皮糖QQ说:“犹太人眼中的德国鬼子大概就是俺们眼中的日本鬼子”,粘皮糖回复说:“就怕你这么说”
  
俺觉得吧,心里有些想法惦记着,写出来一吐为快,当然这一贴也许是墙头草两边倒的货色,难免不讨好各位,不过自己爽就可以。
  
先说故事梗概:
史标曼是波兰的一个犹太钢琴家,二战爆发,他及他家人就开始受尽蹂躏,在被赶往死亡的路上,他逃了出来,后来匿藏在一座破楼的屋顶斗室里避难,在晚上出来找吃的时被德国军官何西夫发现,史标曼为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钢琴家,在何面前弹了一首“肖邦叙事曲”。一个饥寒交迫,心灵创伤的犹太人,用冰冷的手指弹出了哀怨的旋律,即使无情的将军也深受感动。最后在这个德国军官的庇护下,史标曼得以熬到战后。
  
本片改编字波兰著名钢琴家华迪沙史标曼写于1946年的回忆录。同样在二战有惨痛经历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久别了故乡波兰完成了这个融入他个人情绪的故事:“我一直相信,终有一天,我会把波兰这段悲痛历史搬上银幕,只是不想把它拍成自传。看到史标曼回忆录首几章时,我确定这是下一部电影的题材。。。。故事时如斯恐怖,却又充满希望。”
  
影片给我感动最深的时影片里犹太人的遭遇,尤其是小孩子,一个镜头是一个犹太小孩子半夜从犹太区外面弄了东西从隔离墙的小洞里钻回去,结果在一半被德军发现,被拖住,活活打死,史标曼抱着孩子时,眼里饱含泪水。另一个是在等待通过犹太区时,犹太人被迫跳舞,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一个孩子抱着躺在地方的爸爸喊着“爸爸,爸爸。。。。。”
  
太多的痛苦,冲击着我的泪腺。德国鬼子对犹太人真不比日本鬼子对中国差啊,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对犹太人的深深同情,抱着两个民族相同的灾难的同病相怜。镇压华沙起义,里面有2个德国鬼子一边焚烧波兰人的尸体一边聊天说道:“不知道妈妈好不好”“在那边应该没事的”
突然间觉得战争真的很恐怖,它到底杀死了谁呢??或许是人性吧。
反复思考德国鬼子跟日本鬼子的异同,反复思考所谓抵制日货,所谓民族仇恨,到底是什么。我无法说服自己不去讨厌仇恨日本这个民族,但我又知道或许更应该诅咒的是战争本身。
宫骑骏的“再见萤火虫”,也许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的悲哀吧。当从第三者角度思考日本鬼子是什么东西时,我有那么一点痛苦,因为更容易得到的答案是,不能全面否定它整个民族。这会正听“天空之城”,于是更矛盾。
  
感觉自己象墙头的草,一边是民族的仇恨,一边是觉得世界应该友爱应该和平。不知道不知道。
或许就象“钢琴师”资料里的那句话:“故事如斯恐怖,却又充满希望”
  
算了,写不好,不写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8-19 15: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哼哼
有人说
德国人杀人如同机器
日本人杀人如同野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欠揍王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31
帖子 2544
编号 4483
注册 2004-1-14


发表于 2004-8-19 16: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一篇旧文~


《钢琴家》是我迄今看过的影片中最使我震撼的,在我看来,它丝毫不比《辛德勒的名单》逊色。它不仅让人重温了波兰人的苦难史,更给人带来了人性上的思考。

《辛德勒的名单》是黑白的。黑白,固然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使影片显得真实,但它同时也使人产生置身事外的感觉,黑色的血,白色的脸,一切都在黑白之间变得模糊。而《钢琴家》是彩色的,每一件事都似乎就发生在你身边,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鲜血和饿殍灰绿的面色。

《辛德勒的名单》采用全景式的史诗般的描写手法,观众明白每一件事;而《钢琴家》是以一个人的视角看事情的,以一个人的视线概括了历史上的风风雨雨。导演波兰斯基曾说过:“我早想拍一部电影来反映波兰人的苦难。” 《钢琴家》家足以让他如愿。片首,在肖邦轻快的钢琴曲中,一段波兰人平静生活的记录片出现在眼前,不久,爆炸声便打破了这片平静,二战爆发了!几天后的晚上Szpilman一家从电台听到英法对德宣战的消息,兴奋地举杯庆祝,可是没多旧德军就出现在了华沙街头。
(二战爆发前,波兰大批军队屯住在波苏边境,因此在德军的闪电战下措手不及。苏联更是于9月17日从背后发起了攻击,波兰在两线夹击之下迅速覆亡。而英法,却躲在马其诺防线后,眼看着自己的盟友被苏德消灭了。)

Szpilman一家被赶到犹太人定居点,1942年后每天都有火车把他们运往死亡营,50万犹太人只剩下了6万。
剩余的犹太人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组织了起义,用生命捍卫了尊严。
44年8月,波兰人也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华沙大起义,给德军以重创,可德国党卫军在攻城大炮的掩护下一栋楼一栋楼的清扫,终于把弹尽粮绝的起义者消灭了。Szpilman躲在废墟里,一直到苏军的到来。
(43年,德军在苏联卡廷森林发现了两万具波兰军人的尸体,显然是当初被苏联俘虏的波兰军人,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顿时交恶。在原著《钢琴家》里,就记载了当时波兰人对盟国苏联的不信任。44年8月,在苏联兵临华沙城下时,华沙人发动了大起义,给德军以沉重的打击,可是在德国党卫军的反扑下形势急剧恶化。英美想帮忙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唯一能指望的是苏联。当时苏军就在城外,可它丝毫没有进城帮忙的意思。就这样,英勇的华沙人以轻武器对抗德军的大炮坦克,坚守着每一栋房子,而德军也用大炮对准了每一栋房子。华沙是二战中破坏最严重的城市,它似乎在向世界述说:它被盟国出卖了两次。)

《辛德勒的名单》的主人公是英雄,他有能力拯救几千人的生命。而钢琴家不是,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没有能力拯救任何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苦难的岁月里坚持住,活下来。正是如此,才更真切的体现了人性的丑恶与光辉。
Szpilman一家被赶到犹太人定居点后,人们似乎已经洞察到了自己的命运。而大洋彼岸犹太人众多的美国却置身事外,任由希特勒迫害欧洲的犹太人。Szpilman的父亲愤概的说:“美国的犹太人把我们抛弃了,大英帝国应该向美国宣战。”欧洲的犹太人都寄希望于丘吉尔,可事实上丘吉尔并没有关心过除英国外任何国家的利益。

Szpilman的弟弟是个敢于反抗的人,他指责Szpilman懦弱,甚至说Szpilman是寄生虫。可是当父母、兄妹被送往死亡营时,他却放弃了反抗,找到家人,和他们一起赴死。可能,他的反抗正是为了自己的家人。

人性是复杂的,犹太人当德国人的走狗,帮德国管理秩序,暴揍自己的同胞,纵然是无耻。可正是这些犹奸在Szpilman要被送上火车时救了他一命。在他们的心里,自己却依然是犹太人、波兰人,他们不愿看到一个有才华的犹太钢琴家枉死。

华沙大起义后,Szpilman一直躲在废墟里,他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偶然发现
的一个罐头上,可是一晚在他试图打开罐头时,一个德国军官出现在了面前。
刹那间,空气凝固了,Szpilman终于无法逃脱命运的魔爪。当德国人知道他是钢琴家后,让他弹一曲证明一下,可以想象,如果不称德国人的心意,他会被当即枪毙。面对着艺术和死亡,Szpilman伸出两年没有弹过钢琴的手,谈出了人性与人生。一阵舒缓、忧郁的曲调之后,琴声骤然变调,转换成疾风骤雨般的节奏,那是悲愤!通过汹涌波涛的琴声,似乎能看到犹太人起义和华沙大起义怒火。那是人性的控诉!那是一个钢琴家在长期的逃避与压抑后所爆发出的抗争!尾声,曲调又变得舒缓而哀伤,他似乎想到了自己已故的亲人、朋友,而自己一曲之后也很可能随他们而去。可刹那间内心的冲突又使曲调奔向铿锵悲壮!这是肖邦与贝多芬的结合,是艺术与人性的斗争。

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德国军官在琴声中明白了一切,他冒死保护着Szpilman,给他食物和衣服,直到德军撤退。使Szpilman熬过了最后的战争岁月。最后的遇到德国军官情节的确出人意料,我觉得这里是将主旨进一步升华。那位德国军官,实际上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在战争的汹涌波浪中飘零的人。他也是一个小人物,无力改变什么,所能做的只是努力活下去。当时德国一路溃败,苏德所进行的又是残酷的民族之战,这里,除了音乐,生存下去的愿望也使得两人同病相怜。在德国军官的办公室,镜头也故意定格在了他与家人的照片上,战争中的受害者不光是犹太人、波兰人,而是所有人,也包括在人性煎熬中的德国军人。我觉得这里就产生了普遍性,能上全世界各民族都能产生共鸣的普遍性。



“没有哪一个民族象犹太人一样,具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这种体验叫幸存。”
《辛德勒的名单》虽感人,但情节还算轻快,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而《钢琴家》则完全没有,全剧都在一种沉闷与压抑中,这可能和导演波兰斯基的童年有关,他同样有着幸存的体验。有一个情节,在Szpilman被犹太警察救下后,Szpilman在生存的希望下跑了起来,那犹太警察一脸怒容命令道:“别跑!”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波兰斯基也曾经历类似的事,当年幼小的波兰斯基曾因为饥饿请求看管集中营大门的犹太警察放他们回去吃点东西,这个在大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要求,竟然获得了犹太警察的默许,当他们跑起来时,犹太警察压低了嗓门:“别跑!……”
钢琴家的身上,有着很多人的影子。《钢琴家》常常会使人们忘却了这个故事的本身,而陷入对人性的深层思考中。有人批评波兰斯基的影片气氛过于凝重,可这是一部战争背景下的影片,如果战争片都拍得像喜剧片,那么人人都该喜欢战争了。


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其中一些镜头,是刻骨铭心的。

在犹太人定居点,一晚,德军闯入一个犹太人家庭,对正在吃饭的犹太人命令道:“站起来!”有一个人却没有起来,德国军官又喊到:“站起来!”那人还是没动。于是德国军官命令:“把他扔下楼去。”当德军把他抬到阳台,观众才看到,那是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镜头随着他的下落,直到落地。这个镜头是以Szpilman家人的视角来描写的,让人觉得似乎就发生在眼前。

另一个镜头,是犹太人开始被送往死亡营的前夜,德国军官训完话后,一个女人问他:“我们将被送到哪去?”作为回答,那德国军官直接对她的头开了一枪。我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也有类似的一幕,德国军官在听完女犹太工程师的陈述后,和同僚说笑几句便下令将她枪毙。《钢琴家》省去了细枝末节,更为简捷,更为震撼。

当Szpilman逃过一劫,在劳动营工作时,一个心情不好的德国军官走了过来。他把上了年龄的犹太人选出来,让他们趴成一排,然后一个一个挨着枪毙。尽管趴在地上的犹太人清楚马上就要轮到自己,却依然一动不动,顺从的接受了子弹。
当轮到最后一个犹太人时,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德国军官的手枪没子弹了。
那个犹太人摆了下头,看到德国军官正慢慢的换弹夹,又把头埋下了。那种表情简直不能用文字来表达,他在想什么??面对死亡,为什么没有丝毫的反抗?……原因,是希望。生存的希望。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他也抱以希望;哪怕没有生机,他也期待着奇迹,期待着希望。最后,他同样死在了德国人的枪下。按常理,我们很难想象,一队人明知道自己会被枪毙,还是在毫无反抗的情况下接受了死亡。可常理毕竟是常理,事实毕竟是事实,还有六百万人都是在生存的希望下毫无反抗的接受了死亡。也许,这只能用人性来解释。当劳动营的犹太人发动起义并且全部牺牲后,Szpilman迷惑的问道:“他们这样做有用吗?”朋友答道:“你被吓着了,Szpilman,他们这样做当然有用。谁能想到,犹太人居然开始自己保卫自己。他们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我想,光是这一句话是无法完全表达的。


波兰人的行动逐渐引起了德军的注意,德军开始四处搜捕波兰地下组织。Szpilman被迫更换了藏身地点,没想到,在新的房子里居然有一架钢琴。钢琴家终于找到了钢琴,这是一年多的梦,可他是在避难,不能发出声音!渐渐得,他在无法抵御诱惑下慢慢的靠近,试着坐下,拨开钢琴盖,望着熟悉的黑白键,脑子里幻想起了钢琴演奏会。“当……”随着节奏,他双手落下,快速移动的十指在激情下舞蹈着,一曲美好的琴声在窗外的飞雪中传送。然而,他的手指并没有接触到黑白键,一切的一切都只存在于他的头脑中……


华沙大起义失败后,德国人仍然用喷火器一间房一间房的清除生还的起义者。为了躲避火焰,Szpilman翻过了街区的围墙,一幅画面让他惊呆了。Szpilman所住的街区早已成为废墟,街区的外面???同样是废墟!蔚蓝的天空下,眼前只有废墟,整个城市都是废墟!看到这里,就算不了解历史的人都能感觉到华沙起义空前的悲壮!斯大林格勒、德累斯克算的了什么?!替苏德叫曲的人,来看看华沙吧!真正的废墟、真正的焦土!波兰的盟友们,英国、美国、苏联等等又为她做了些什么?!
国际上,永远没有正义。


剧终,Szpilman对帮助他的德国军官表达了发自内心感激,那德国军官却说:“不要谢我,谢上帝吧……希望我们都能活下去”
Szpilman活了下来,可是帮助过他的德国军官却没能活过这场战争,虽然他死时战争早已结束……



愿世界永远和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鲍伯 . 迪伦

曲阿侯枢密直学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3
功绩 462
帖子 2158
编号 6877
注册 2004-4-18
家族 现视研


发表于 2004-8-19 22: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这篇吧?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5529

文章不错,偶给顶上来。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8 07: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8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