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赤壁之战”地理新探》之再探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7 14: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石泉先生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近代史研究。
在最新出版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 续集》中,石教授写有一文《“赤壁之战”地理新探》,其中对于目前流行的有关赤壁之战的地理认识有全新的解释。
本文将石教授该文章主要观点介绍给大家,并对其中一些观点进行讨论。

一、《“赤壁之战”地理新探》的主要新观点

石教授在本书自序中介绍到:此文的研究思路形成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配合教学,曾撰写了详细提纲,但是没有成文。赤壁之战的战场定位,不仅关系到对此役之过程、军事地理形势的认识,而且与古江陵、夏口、华容、蒲圻、下雋及云梦泽、陆水等一系列城邑、湖泽、河川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
石教授认为:流行的说法(即赤壁古战场被定在蒲圻—嘉鱼境内长江东南岸的赤壁山附近),是由于将当时的江陵城定在长江边上的今荆州市江陵区、夏口城定在今武汉市、巴丘城定在今湖南岳阳市、定华容及云梦泽在今江汉平原腹地所造成的。但是这个体系与许多汉魏六朝时期的记载相矛盾。因此石教授通过研究、论证,提出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观点:
赤壁古战场——今湖北钟祥市西北,汉水边;
江陵城——今湖北宜城市南境、汉水西、沮水北岸;
当阳县城——今湖北宜城市西、朱市西南;
巴丘城——今湖北钟祥西北朱堡埠稍西处;
公安城——今湖北钟祥西北境胡集附近或稍东;
华容县——今湖北钟祥西北境丽阳驿附近;
蒲圻县——今湖北钟祥西北境;
夏口——今湖北钟祥市或其稍南处;
夏水——古沮水,今蛮河。
猇亭——今湖北南漳县东部;
夷道县——今湖北南漳县武安镇东十余里处;
夷陵县——今湖北南漳县武安镇;
益阳县——今湖北钟祥西南境;
(还有许多的地理位置的改变,由于与本文关系不大,不一一列出)
由此,赤壁之战成为一场曹操沿汉水南下与周瑜遭遇在汉水中游一带的一场作战。江陵争夺战也成为了小河蛮河沿岸的一场厮杀。为了保证这个推论的成立,连带把所有荆州一带的地理位置基本全部作了修改。

二、石教授否定赤壁流行地点的几个论据

在石教授的文章中,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论据,来论证流行说法(赤壁在蒲圻)是不能成立的。
1、        西晋初年,陆机在《辨亡论》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魏氏尝籍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
——邓塞在今襄樊市北,说明曹军是由襄樊南下的;
——由襄阳南下道路近又方便,为何曹操要绕道沿长江东进呢?
2、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这里的长江是西南向东北流,周瑜军由下游来,位置实际在偏北,而曹操由上游来,位置实际是偏南,这样就与记载不相符了;
——除非是两军各驻一岸,夹江对峙,可古往今来,在江面上进行大规模水战,哪有这样的打法?
——黄盖也说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证明曹操水军必是从上游沿流进军的纵深配备,否则怎么能首尾相接呢?
3、《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曹操驻扎地乌林位于赤壁上游,至少在二三里以外,如果黄盖率领的火船出发地还远一些,那就更远了。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周瑜水军基地只能位于曹军的东南方下游。
——关键的风向必须与河道平行(都是东南方向),才能使强劲的东南风发挥巨大的延烧作用。而此地河道与东南方向正好是垂直的。
——只有河道与东南风平行,黄盖才能利用“东南风急”的时机,“中江举帆”,以“往船如箭”的速度,用火船冲击曹军。
——这样垂直的流向(风向与河道),只能达到突破曹营舰船一段的效果,而不可能达成“烧尽北船”的情况。

以上是石教授否定流行赤壁地点的主要论据。
三、我的一些质疑
第一个问题,
1、        首先,陆机的《辨亡论》并不是什么正规的历史记载,从其文内容可以看出,比如:百万之师,羽楫万计,都是一种夸张的提法,因此我们不能以这样的文章来做论证的依据;
2、        而实际上曹军确实是有一路从襄阳沿汉水南下的,只不过目前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我在《赤壁之战的兵力》一文中论证了:由赵俨担任都督护军,由七军组成的北路兵团(包括张辽、于禁、张郃、李典、朱灵、路招、冯楷)并不在曹操那一路,而是单独沿汉水开向夏口。
3、        襄阳虽然可以直接沿汉水南下,但是我们应明白,汉水相比长江而言,水面要窄很多,水量也小很多,刘表的水军是不会都集中在襄阳的,而应当主要在江陵。如果襄阳是刘表的步兵基地,那江陵就是其的水军主要基地。曹操正是因为考虑到“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才发动了那场骑兵追击,自然也就在击破刘备后到达江陵接受了那里的大批水军。
由此可见,石教授的这个论据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个问题,
1、        在蒲圻一段,长江是由西南向东北流的。但是从总体上看,赤壁山在江南,乌林在长江北岸。即周瑜在长江南岸 ,曹操在北岸是合乎人们的通常称呼习惯的。这里只是一个大致的方位,而没有人会说你在长江东南岸,我在长江西北岸。
2、        作战中,情况瞬息万变,我们不能以最开始的双方态势,来看待整个战役中的双方态势,态势是在随时发生变化的。战役开始阶段,确实是曹军在上游,周瑜在下游,但是双方在遭遇战之后,曹军就主动放弃了夹江推进的态势,而改为退据江北。此时南岸已经没有曹军,周瑜军为什么还要只待在下游,而不推进占领南岸的上游地区呢?在河流中作战,谁都知道顺流而下冲击对手的好处。周瑜水战经验丰富,不会不占据南岸上游地区。这一点应可以确定无疑。这时曹操已经避战,使战局演变成为双方隔江对峙的局面。
3、        曹军自然是沿上游到下游横向配置,但是关键是都在江北,而且是在岸边。所谓首尾相连,是指曹军各个水军营寨沿长江北岸一字排开,首尾相连,这并不能妨碍周瑜占据长江南岸。甚至周瑜军也是沿长江南岸首尾相连的。
由此可见,石教授的这个论据也是不成立的,原因是没有看到周瑜不会总呆在下游、而是会趁曹操退守北岸的机会占领南岸整个上下游地带。
第三个问题。
1、        由于这个问题是建立在第二个推论的错误之上的,所以也是不成立的。由于曹军退守长江北岸,周瑜水军自然会占据整个南岸,那么,黄盖的水军就不会从下游出发,而是会从上游出发了。由于双方都有上千的战船,即使沿江岸排开,也是要有数十里的长度。黄盖自上游出发,顺流而下来到江心,开始举帆。此时,黄盖的火船受到两个作用力:一个是江水的推力,方向东北;一个是强劲的大风,方向西北(东南风)。这两个力所产生的合力,就使火船向下游一带的江北岸冲去。一个是顺流,一个是顺风,自然速度很快。这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
2、        这样冲过去的火船,确实只能烧毁下游(相对黄盖出发的上游而言)的曹军营寨。但是黄盖的火船是否真的烧尽了曹军船只呢?其实没有,江表传这里只是用了一种笼统的写法。看以下记载:
——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主传》)
——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
这里可以知道,曹操虽然被黄盖烧毁一些战船,但是确实还有部分没有被烧,而是后来撤退时主动烧毁的。由此可知,《江表传》说烧尽曹军战船是一种夸大的记载。
   所以,这个论据也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石教授否定赤壁古战场在蒲圻的论据都是错误,因此其导出的论点也就不能成立了。

四、石教授论证的新赤壁及我的质疑
石教授推论出的赤壁古战场,是:今钟祥市西北六十里、汉水东岸、中山口南、碾盘溪左(东)岸的赤壁崖。这个地点被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呢?
1、是其他五个赤壁的被否定;
2、这个赤壁在汉水边 ,符合《辨亡论》中关于曹操军沿汉水进兵的描述;
3、这个赤壁附近的汉水河段,正好是西北向东南流,符合黄盖利用东南风烧尽敌船;
4、公元555年,陆法和率众向北齐高岳投降前梁之郢州(镇夏口)地望是在今湖北钟祥市或稍南。(根据是石教授的另一篇文章《古夏口城地望考辨》)

但是,我以为这些并不足以支持赤壁的新地点。理由是:
1、我们前面已经论述,否定蒲圻赤壁的三个论据都是不成立的。由于石教授对军事不太了解,因而错误地以为,周瑜在 曹操主动退守江北后,还会呆在下游不动,而得出了错误的推论。
2、虽然符合《辨亡论》中关于曹操军沿汉水进兵的描述,但是请注意,汉水的水量与长江相比不大,此时又是冬季枯水季节,这样的河水,能否进行双方数千艘战船的作战呢?汉水在这一带的宽度是多少呢?查看一下古代水战历史,在汉水中进行大规模水战的基本没有。原因是什么?是河水宽度不足,大量战船根本不能展开,由于水浅,还很容易使船只搁浅。因此我们的观点是:曹军有一路沿汉水推进,但是主要是陆军,有部分水军,可是曹操不在此路。
3、由于周瑜在敌人退守北岸后也会占据南岸,因此,江水的流向已经不是重要因素了。也就是说在两军隔河对峙的情况下,任何的流向都可以把船开向敌人阵地,只要风向正确,就不会烧到自己。而根据石教授书中地图并参照现代地图看,实际这一段河道基本是南北方向的。向上游则为东北流向西南,下游才是西北流向东南。
4、这个论证其实也是有很大问题的,其文章的论据与赤壁相近,是不成立的。因此以一个错误的论点来证明另一个错误,是不能成立的。这个问题将专文讨论。
5、关键是,这个新观点还有致命的缺陷:
——比如,由于这段河道实际是正南北方向的,如果曹军与周瑜对峙,将成为江西对江东,而不存在什么江北问题。
——路程问题,由于曹操是追击300余里到达当阳,而后进军江陵的,因此,这里新的江陵实在距离襄阳太近,而如果按照这个距离向南,则江陵至少与钟祥在同一纬度上,这样一来,曹操从江陵开始的进军,就不可能是沿着汉水进兵了。因为在钟祥附近没有其他河流自西面注入汉水。
——钟祥距离襄阳139公里,大约335汉里,如果再向北退回60华里,即距离襄阳大约只有260多汉里。这个距离已经被曹操骑兵在前面超越,难道曹军还要退回去之后再重新南下进兵吗?
——这里赤壁崖对岸并没有乌林。
——再有一点就是襄阳与江陵两个大城市的距离过近了,这是不符合大城市的分布规律的。因为通常一个大城市是附近地区的中心、物资集散地,其要想成为大城市,必定辐射的范围很大。在古代城市很少的情况下,两个重量级城市之间距离仅仅相距70多公里(而且如按照石教授的地图,此距离还要近一些),即使人口最密集的南阳也没有这样的情况。
——问题出在对古代楚国郢都的新定位也是错误的。古代郢都目前多认为就在江陵附近,即今荆州市江陵区一带。但是新的观点推论其向北移动到了襄阳的南面70多公里处。

五、其他问题的质疑。

1、        当阳的位置
根据石教授的新观点,当阳在今湖北宜城市西、朱市西南。可是这里就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难以解答。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三国志先主传》)
——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如果当阳在朱市西南,那么到襄阳的距离不过41公里,仅仅100汉里,与史书记载的300余里相差甚远。由于诸葛亮多年住在襄阳附近,不可能不知道襄阳到当阳的距离,因此,认为当阳位于宜城市西的朱市西南是完全错误的。
2、        江陵的位置
由于当阳位于由襄阳前往江陵的半途中,当阳到襄阳都有300余里,那江陵距离襄阳就更远了。按照石教授的新观点,江陵应位于今湖北宜城市南境、汉水西、蛮河(古沮水)北岸,那么最多从朱市向南再加33公里(到这里蛮河汇入汉水了),这样也不过74公里,合180汉里。也就是说曹操的骑兵一昼夜就冲过江陵了。
其次,根据《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江陵位于江的北岸: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三国志周瑜传》)
——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三国志诸葛尚传》)
那么,如果认为江陵在宜城南境,这里东西方向的河流只有蛮河,也就是说,江陵是在蛮河岸边的。可问题是,蛮河乃是一条小河,是长江的支流汉水的一条支流,其上哪里会有能容纳万人攻战的江中渚?
虽然江可能不是专指长江,但是大江一定不会是指蛮河这样的小河是可以肯定的。
再次,《献帝春秋》记载:孙权欲与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
孙权想取蜀,自然是只能走长江进三峡一条路(因为当时襄阳在曹军手里,汉中又在张鲁手里,走汉水是不可能的),而刘备为了阻止孙权入蜀,派遣关羽、张飞分别驻守江陵、秭归,可见这两个地方是在长江沿岸,可以阻挡孙权沿长江西进的企图。
3、        夷陵的位置
按照石教授的新观点,夷陵竟然跑到今湖北南漳县武安镇了。
——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三国志吴主传》))——可见,夷陵位于阻击蜀出兵的峡口处,这只能是险要的长江三峡峡口。南漳的武安有什么峡口可守来防备蜀地出兵呢?
——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晋书王濬传》)——可见自四川经三峡顺流而下的王濬大军,一路攻占丹杨、西陵(即夷陵)、荆门、夷道、乐乡、夏口、武昌。而汉水一路自有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进攻,江陵也被杜预的一路先期攻占。
如果夷陵跑到南漳县武安镇,那王濬的进军路线就与胡奋或杜预重叠,也不是自四川沿长江而下了。
所以,夷陵的位置实在是无可怀疑。当在今湖北宜昌。

六、总结

——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三国志周瑜传》)——这里说的很清楚,曹操俘获的刘表水军加上其精锐陆军将沿长江水陆并下,此处的“浮以沿江”,由于前面有“长江也”,后面有“长江之险”,证明一定是指长江而不是汉水或蛮河。
——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三国志吕蒙传》)——这里表达的也很明确,潘璋驻守白帝城(上游),孙征虏驻守南郡(中游),蒋钦的机动兵团沿长江上下接应,加上已经在手的下游,这种全据长江的局面对孙权是极为有利的。白帝城的位置没有什么异议,则南郡必然在长江上,否则全据长江就是空话了。
——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三国志陆逊传》)——如果刘备东征的目标是在湖北南漳、宜城一带,那其舍船就步则是必然的步骤,水陆俱进到是不可能的了。这样一来,陆逊为何还要专门指出这是刘备犯的错误呢?从长江三峡口向南漳、宜城开进,一路上都是神农架和荆山山脉,而且是横断在进军路线上,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个方向也缺乏道路,根本不适合大兵团行军作战。刘备再笨,也不会这样展开大规模进攻吧?
大量的军事、历史、地理资料都证明,石教授推出的赤壁之战古战场位置新论点,是缺乏依据的,与许多当时的历史记载相矛盾。
虽然关于赤壁古战场的说法有六种之多,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只有湖北蒲圻的赤壁是最符合历史记载和地理情况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8-18 03: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驳得好!
这样的的论据根本就站不住脚,古代主要以山川河流为参照物,周瑜在南岸这是明摆的,即使处于下游,黄盖战船难道一定要沿两营间直线前进吗?这是种静止机械地看待问题,记得以前讨论过关羽是“东征”还是“北伐”,和这有些类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8 10: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呀。我怀疑这些文章不是石泉教授本人写的。而是其学生们写的,打上教授的大名。猜测而已,因为实在感觉错误太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公冶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7
编号 55303
注册 2005-12-13


发表于 2006-1-25 20: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石泉先生早年曾师从陈寅恪先生,对古今里的大小与换算问题以及六朝时期荆楚地区重要地名地望不乏新的见解,并自成一套荆楚地理研究体系。《“赤壁之战”地理新探》我读过好几遍,且不说该观点能否成立,单就其中论述还是极富启发性的,令人受益匪浅。本想看到先生对该问题进一步研究和补充,未料先生已归道山,未竟之事只待他的弟子们完成了。虽说石泉先生在收弟子上不及谭先生有眼光,不过毕竟还有徐少华先生、鲁西奇先生和晏昌贵先生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2 16: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错,石泉先生的一些观点,虽然不太赞同,但是此书还是提供了很多研究此问题的资料和新看法。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19: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04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