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挣扎在生存与毁灭之间
性别:未知-离线 mp586


Rank: 6Rank: 6Rank: 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2
功绩 80
帖子 311
编号 27889
注册 2004-12-15


发表于 2012-8-27 16: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原创】挣扎在生存与毁灭之间

--评经典冒险战争老电影《野鹅敢死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一句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兼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言,这句可以说浅显而易懂的禅语,简明扼要的阐述了生最简单的本质------人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而已,在生与死的一线之间,人为了避免坠入死亡的深渊,往往要为那麽一点点的生存希望付出十倍乃至百倍代价,痛苦的挣扎其实不过是生命的一种显而易见的常态而已,暂时的荣耀与成功所掩盖的不过是长久的心酸与无奈而已。
从这一视角审视英国老电影《野鹅敢死队》,感觉影片简直就是对莎翁这句名言的一次完美的解读与分析诠释!
作为一部以雇佣军的生态与活动为背景素材的冒险战争类电影,《野鹅敢死队》摄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而当时的非洲,很多国家在挣脱了旧有的殖民枷锁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之后,却往往陷入了政局动荡,战乱蜂起的更加混乱的局面之中,客观上为雇佣军在非洲大陆横行无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作为历史上曾经瓜分非洲欧洲列强也不甘心于拱手让出自己在非洲大陆已有的既得利益,力图通过其他的手段来施加影响,雇佣军作为一种他们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重要手段,也被不加限制的施以滥用。
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后果,就是雇佣军在非洲的战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据统计,仅1970~1980年间,至少150起非洲军事政变、内战与欧洲雇佣兵有关,这其中自然发生的五环八门的事件,其中种种的光陆怪离,匪夷所思,却也犹如无数竟相争艳的鲜花一样,让人目不瑕接。
这种复杂而又真实的历史背景使得《野鹅敢死队》虚构的故事情节的背后却有着一具坚硬而结实的基本架构,更使得电影《野鹅敢死队》的写实风格让人感到并不虚伪做作,或许,这正是这部影片在30多年后仍然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的原因。

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存在数千年的古老行业,雇佣军在当代世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却一直处于一种摆不上台面的灰色状态,一方面联合国对雇佣军持反对态度,1989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反对招募、使用、资助和训练雇佣军国际公约》,目前已有31个国家签署。而且雇佣军不受《日内瓦公约》约束,不享受战俘待遇,可以随意处置,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使得纯粹为金钱卖命的雇佣军客观上存在较大的生存空间与较高的商品价值。

这种现实的生态环境使得雇佣军人在用自己的生命挣钱的同时,自身的权益自然不可能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他们的行为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至少在表面上市这样),所以尽管他们所为之效命雇主不乏有钱有势的主,甚至还包括不少国家的政府的幕后指使,但在不少人看来,他们最终也不过是被人拿来利用的工具而已,悲惨的命运与境遇随时都会降落到他们的头上。
电影《野鹅敢死队》的编剧和导演正是看准了这种残酷而又无奈的现实而顺水推舟的铺开了影片悲剧式的故事情节,让阴谋与憧憬拉开了悲剧的序幕,让背叛与挣扎成为了悲剧的主演,让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严肃的人生话题的探讨成为影片收尾留给观众的无尽的思考!
作为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雇佣军与雇主之间讨价还价自然是雇佣军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影片就以银行家艾德沃爵士与老雇佣军福克纳上校之间交易谈判拉开了电影的帷幕。
在笔者看来,福克纳上校似乎称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成员,由于不为社会承认与尊重且囊中羞涩,他不得不借助艾德沃爵士的慷慨“资助”偷渡入境,艾德沃爵士提供了他在英国暂时居留所需要的一切。
当然,这种优厚的待遇并非没有代价的-------艾德沃爵士需要保住他的铜矿开采权,因为这是他的重要财源,所以他舍得花大价钱请来福克纳上校去临时拉起一支队伍去“虎口拔牙”,抢夺被废黜的总统林班尼,以此作为筹码来与准备处死林班尼的恩多法将军谈判。
寄人篱下的福克纳上校自然清楚,艾德沃爵士对他的“恩赐”绝不是一个丈夫对妻子应有的关爱,而是一位雇主对他这个老雇佣军本应付出的“机会成本”,他必须小心翼翼的为艾德沃爵士甘效“犬马之劳”,否则必定招来杀生之祸,这种心态在他与艾德沃爵士派来的专门联络人波尔先生的言谈之中表露的很清楚:“要这样,仁慈的艾德沃爵士就没有那么善良了,他一定会杀了我跟瑞伍。”
导演安排这段对白出现在他与波尔先生商量如何营救自己的朋友的交谈中,自然是有他的用意,尽管福克纳上校是个打仗的老手,但面对他自己作为一个“光杆司令”的现实,面对黑社会的强大势力,他也不得不以乞求的口吻对波尔先生求援,请他让艾德沃爵士出面斡旋,要求黑社会停止对自己朋友肖恩的搜捕,虽然事情的起因仅仅是因为肖恩拒绝了黑手党要他贩毒害人的无理要求,虽然他一怒之下杀的人是一个黑手党头目的儿子,
既然只能依附于他人来活命,既然已经别无选择,那么福克纳上校也只能竭尽全力完成他与艾德沃爵士订下的合同,只能坐在艾德沃爵士启动的战车上有进无退了。
走这种没有选择的夜路,注定将是一条通向悲剧的道路。
直到福克纳带领他的手下救出林班尼,在机场目睹接送他们的飞机到来又突然放弃他们飞走;从顺利解救林班尼,优厚酬金即将到手的大喜过望到转瞬间被雇主冷酷的抛弃,全体人员都掉进孤立无援的悲惨绝境,这种令人目瞪口呆的惨烈巨变,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
省下50万英镑的酬金,是影片对艾德沃爵士出卖福克纳上校给出的原因解读,但从深层次去探讨的话,却深刻的反应了艾德沃爵士与福克纳上校在社会地位、人生价值观、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艾德沃爵士作为一个有钱有势,跻身英国上流社会的大银行家,本质上是一个商人兼政客,他非常清楚,正是金钱赋予了自己这层显赫荣耀的光环,所以要想维持自己的这份荣耀地位,只有更加拼命的去追求金钱,哪怕所采取的手段是见不得人的卑鄙伎俩,哪怕自己可以不顾法律道德良心而与魔鬼去结盟(影片中他在抛弃福克纳上校之后果然与腐败的独裁者恩多法将军做起了交易),因此,艾德沃爵士并没有什么明确而坚定的政治信仰,唯利是图,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可以说是他不容他人干预的人生信条。
对艾德沃爵士更有利的是,福克纳上校本来就是一个不容于社会人,在英国只能靠着他的羽翼生存下去,这样一个人在外人看来当然只能是一个累赘,况且他知道自己在为铜矿一事而对林班尼做的手脚,一旦走漏风声,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让他为己所用之后再无声无息的消失,不失为一举两得的精明盘算。
而福克纳上校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佣兵,一个把为钱打仗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的下层“包工头”,却不失为一个能够恪守理想道德底线的人,他敬重被废黜的总统林班尼的为人,当着艾德沃爵士的面直言“恩多法将军在非洲可是一个最腐败的独裁者,他废黜了国家元首林班尼。”毫不掩饰他对恩多法的憎恶和对林班尼的同情;他为说服好朋友瑞伍“出山相助”,公开赞扬林班尼是个“好人”,并且拿瑞伍对林班尼的好感作为游说好友的谈资;他为救好友肖恩,与瑞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甚至当艾德沃爵士出卖了他和他的部下,导致全队身陷绝境之后,依然率部舍命相救林班尼,把他救上了逃亡的飞机!
这种截然不同的为人处事原则,决定了艾德沃爵士与福克纳上校
的“合作”注定只是一场同床异梦的短暂互相利用而已,所不同的是,处于强势地位且老奸巨猾的艾德沃爵士很清楚他与福克纳上校的“合作”游戏应该怎样开场与收场,怎样利用人性的弱点让福克纳上校心甘情愿的“请君入瓮”;(福克纳上校在与艾德沃爵士的面谈中直言:“你那么慷慨,我能不领情吗?)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福克纳上校面对艾德沃爵士优厚的报酬许诺诱饵,除了誓死效力的本能之外,自然也谈不上去怀疑自己的雇主将会违反合同出卖自己,更不会认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落入了雇主的圈套。
诚然,作为干雇佣军出身的福克纳上校也说不上干净,他本身也负有原罪,对于这一点,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刻意的去回避,他们在电影中借助雇佣军中尉彼得的口进行了质疑:“可你杀人是为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你的意志对吗?我们两可以比较一下谁更道德?”
但如果我们在艾德沃爵士和福克纳上校之间比较一下,我们当然显而易见的可以得出福克纳上校比艾德沃爵士更讲道德的结论,因为唯利是图的艾德沃爵士的所作所为无论那方面都违背了西方的主流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根本原则,在政治上,艾德沃爵士抛弃他所雇用的以英国公民为主组成的佣兵队伍,无疑是一种侵犯人权的行为;在经济上,艾德沃爵士以违约的方式拒绝支付佣兵本应所得的酬金,无疑违反了个人主义中有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信条,在道德范畴内,艾德沃爵士行使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个人主义主导权,却是建立在侵犯他人自由利益的前提之上的。因此艾德沃爵士这个人物在西方观众的视角里,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邪恶大反派角色!
按照这样的逻辑,福克纳上校最后的复仇和讨要酬金的行为自然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的的确确成为了艾德沃爵士阴谋的牺牲品。
并且,这种复仇也是他不得不要做的,即便他放过艾德沃爵士,艾德沃爵士也不会放过他,他们已经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艾德沃爵士订了好几个合同来抓他这个昔日为他卖命却被他出卖的老雇佣兵,在生存与毁灭之间,两个人的对决显然已经无法避免,必须要有一人毁灭!
只是,在进行自己的复仇之前,深陷绝境的福克纳上校必须要实实在在的先进行一次绝境求生,他必须设法挽救好人林班尼,以及他所带领的这支队伍,只有完成自己的“胜利大逃亡”,他才能够面对面对艾德沃爵士展开审判式的终极复仇。
客观的讲,福克纳上校当然不是一个完人,而且编剧和导演也没有把他刻意的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虽然影片的结尾,福克纳上校和肖恩中尉(007的扮演者罗杰.摩尔扮演)带着突击队剩下的10个人驾机逃出了虎口,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连艾德沃爵士都不得不以赞赏的口吻夸赞福克纳上校“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审视从机场被抛弃,到最后爬上飞机平安的降落在罗的西亚这一逃亡过程,在每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节点上,福克纳都并没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在机场猝然遭遇变故,突击队陷入困境之后,他听从瑞伍的建议,决定到林班尼的领地去帮助打内战,却忽视了敌强我弱的形势,结果被恩多法的飞机袭击,遭受很大损失。
当来到林班尼的领地之后,发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原来林班尼根本无力和独裁者恩多法将军抗衡,大失所望之余,无路可退之际,却幸运的得到盖根神父的指点,意外的得到了一架旧飞机,可谓绝处逢生。
但在就在如此重要的时刻,福克纳上校又犯了行动迟缓的错误,结果不得不与恩多法将军派来进行包围的人马进行遭遇战,最终靠着好朋友瑞伍的舍命阻击掩护而爬上飞机逃脱,但却不得不亲手开枪打死已经无法逃脱的好友瑞伍,而这样做的目的是竟然为了防止他落入恩多法将军人马的手中死得更惨。
这种徘徊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构成影片后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却也自然的把对人性的探索更直观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根据达尔文先生的进化论阐述,人类的产生是生物进化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同样也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人类社会在逐渐的发展进步,走向越来越高层次文明的同时,却也无法摆脱从地球诞生的远古时代就遗传下来的自然属性,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被哲学家和生物学家所归纳总结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
虽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法律、道德、宗教、科学等等规范与节制人类行为的文明成果让我们这个星球成为了一个欣欣向荣,丰富多彩的美好世界,但这也仅仅是硬币的一面,在硬币另一面,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却是实实在在是一部流血前行的历史,自然丛林法则的客观存在,注定了人类无法摆脱战争这个令人感到恐怖的梦魇,也不得不按照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行事,于是乎,人性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遗传基因辩证的被善与恶两种截然对立的基本属性所分割,于是乎,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中,自然的矛盾性成为了一个被很多人孜孜不倦以研究探索的永恒课题!
在电影当中,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被废黜的黑人总统林班尼和作为反面人物所出现的银行家艾德沃爵士与美国政府代表拉什顿,构成了善与恶的两极,林班尼的身上自始至终洋溢着人性真善美的光亮,尽管身陷囹圄,尽管在两年的牢狱生活中被折磨的不成样子,他依然胸怀自己的国家人民,不忘自己的理想;他对负责保护他,但一开始却瞧不起他的白人雇佣军中尉彼得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成功的感化了彼得,最终彼得为营救他而英勇战死;他不愿意自己家乡手无寸铁却爱戴他的老百姓为他丧命,宁愿远走他乡;他在弥留之际,仍然以自己的历史威望和外交斡旋使得搭载突击队员的飞机得以安全降落,保护了突击队剩下十二个人的生命安全。
在西方国家实行普选制的前提条件下,林班尼这样的人,如果在西方世界或许将会是广大选民眼中理想的明星式的候选人,或许这正是影片的编导在电影中把他认真的加以刻画的最主要原因。但编导却并未因此让林班尼由人变神,他们同样也刻画了作为理想主义者林班尼的无奈与无助-----林班尼在与独裁者恩多法将军的角逐中,已经的的确确成为了一个失败者,正如福克纳上校的高参瑞伍所言:“他在这里(指林班尼的家乡)都无能为力,那我们救他出去有甚麽用呢?”
这种现实因素作用的结果就是,福克纳上校企图帮助林班尼打赢内战并让他重新执政的梦想在恩多法将军的军队无情的围剿面前最终变成了美丽的肥皂泡,好人林班尼最终带着无限的遗憾死在了逃往异国政治避难的飞机上。
这种结局的出现,虽然或许是同情弱者拥抱善良的观众所不愿看到的,但它却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自然体现。
而作为反方的政客艾德沃爵士等人自然也深愔此中之道,因此他们仅仅将林班尼当做与恩多法将军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至于被他当做工具利用的福克纳上校更是弃若敝履,随便就扔在了茫茫的非洲丛林当中,任其自生自灭。
只是,艾德沃爵士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福克纳上校竟然能够逃离绝境,竟然能够找上门来向他索要酬金,竟然能够让他房屋的警报系统瘫痪,让他屋里的6个佣人一无用处,最绝的是他没想到福克纳上校竟然会用恩多法将军对付林班尼的办法来对付他。
随着福克纳上校对艾德沃爵士复仇的结束,影片落下了帷幕,尽管残酷而又惊险的搏杀让人看了感到过瘾,感官上得到了不小的刺激与舒张,尽管福克纳上校最终死里逃生后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让青年人看来不由得也会产生对他的崇拜,但全片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基调所铺开的写实故事情节却远离了文明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合理框架,充满了卑鄙与野蛮,阴谋与欺诈,也就不由得让人对民主与法制究竟能够对个体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起多大的作用产生合情又合理的怀疑与质疑。
惠特曼曾经说过,当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失败也是伟大的,作为一部战争冒险类的电影,《野鹅敢死队》却无意去关注对战争艺术的评判,对交战双方胜负得失的探讨,对指挥员和士兵个人素养与能力的评头论足,影片所关注的,其实借助反映一群无助的佣兵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痛苦挣扎的基本过程,把对人性的深层次开掘与探索当做影片展示的重点,而这反而让影片颇有莎士比亚式戏剧的味道,在曲折跌宕的情节背后折射了世事的无常与命运的无奈的同时,自然体现出编导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对命运、对金钱友谊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或许,这种浅显而易懂的思辨色彩正是影片的灵魂之所在!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7 04: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00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