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岳光寒 于 2012-5-15 14:37 发表
无查谥法解可知,“正”是一个比较偏僻的谥号,只有一解——“内外宾服曰正”,而贞则有“清白守节”、“大虑克就”、“不隐无屈”三解。比较可知,“贞”是正儿八经的人臣素质,而“正”则有点王者之气了——你都内外宾服了,皇帝怎么办?结合范仲淹生平,在他被贬的时候,好多大臣不顾政治风险来为他践行,很多之前并无私交,只是慕名而来,宁可站错队犯路线错误,也要支持他,确实有点“内外宾服”的意思。
不过,岳兄啊,发这一个回帖参合一下你的话题----我记得有个清初(或者说是明末)人写得的野史中,对崇祯皇帝私自加了谥号----庙号是不是烈宗我记不清啦,但是谥号确实是“正皇帝”。理由好像是“君王死社稷,失国最正”之类的意思。
这和谥法解相比,与“内外宾服曰正”根本不搭界。
从这情况看,是不是这个谥法解并非被严格遵守呢?
这书记得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十几本横排的明末野史丛书中的一册,剩余细节都忘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