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解密三国时期中国人口锐减原因:并非只因战争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解密三国时期中国人口锐减原因:并非只因战争
yanghan1974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72
编号
421543
注册
2011-4-18
#1
发表于 2011-9-29 14: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解密三国时期中国人口锐减原因:并非只因战争
这时期的中国,人口减少的原因,也有许多被现代人所忽略,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大瘟疫。瘟疫是中国从西汉中期开始,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信不同的人都能总结出不同的内容来。积极的说法是,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时期,改朝换代的时期,军事思想革新的时期;消极的说法是,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的时期,分裂的时期,灾难深重的时期。然而就后世而言,“三国”对中国历史的一大影响,却是公认的,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人口锐减的时期。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应始于中国商周时代,但是中国人口的演变趋势,如果画一个图表的话,那应该是一个反复的曲线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时期,从东汉末年至三国,更是这种时期的“加强版”。这段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惨重,在前代后世,恐怕都很难找出第二个时代与之相比。解放初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研读三国历史的时候,也震惊于三国人口减少的惊人局面,发出了“原子弹不如刘关张大刀长矛”的感慨。
但是,三国时期人口减少的原因,难道仅仅是战争这么简单?这样的人口锐减,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
在整个东汉王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东汉和帝、顺帝在位时期,那段时代的中国,人口已经接近了6000万。然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负增长了,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到了东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公元157年,东汉政府曾经清查过全国的户口,在这次“人口普查”中,中国的人口是5600多万,略低于汉和帝时代近6000万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经过随后的黄巾军起义以及董卓之乱,中原群雄的相互内战,到了公元221年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下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虽然各类史家列出的这时期人口数字出入比较大,但大幅度下降的情景,却是让人震惊的:唐人杜佑《通典》记录,东汉桓灵时期黄巾之乱始,历经董卓之乱,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安初期,当时中国的人口就已经“人户所存,十无一二”。但这时候的中国并没有和平,在这“十无一二”的人口惨景下,又先后发生了曹操与袁绍的争霸战,曹操南下平荆州,战赤壁的统一战争,以及刘备收巴蜀,曹操收河西的兼并战。直到公元221年吴蜀彝陵之战后,中国才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期。这期间的战争,场场都是伤亡惨重的殊死之战,人口的减少可想而知。在“三国”中的魏国建立初期,魏国大臣陈群就曾说,此时魏国的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后的具体人口数字,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三国时代中国人口的损失要更大,在《历史不忍细看》中就曾有观点:三国赤壁之战后,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如果这样的话,真可以说是“百不存一”了。
三国人口下降幅度之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在三国之后,中国人口下降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宋末元初。在蒙古帝国灭金朝与宋朝的战争中,中国人口大约下降了40%左右,这算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灾难了。但是和三国时代的情景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到东汉末至三国早期的人口锐减,论原因自然可以总结出很多,有一些是我们今天可以想到的,比如从黄巾军起义开始的全国性战乱。当时的黄巾军起义,采取的是全国各地同时举事的策略,一爆发就是“全面战争”,战争蔓延到了全国。又比如东汉末期出现的枭雄们,都是漠视民力,滥杀无辜的奸雄,权臣董卓在把持大权后,采取的是残暴压榨的统治政策,为了扩充军力更不断抓壮丁,导致大量百姓逃亡。而且当时的北方军阀,喜欢拿老百姓来做挡箭牌,在战争中,经常抓无辜的百姓做为“肉盾”充在前面,阻挡敌人的进攻。常年的相互战争,也造成了大批城镇被毁,许多繁华一时的州县,都变成了无人区。并且东汉末年至三国的战乱,可以说是全国循环的,让老百姓无处可逃。如北方刚打完官渡之战,南方又爆发赤壁之战,随后西北、西南都爆发战争。汉帝国的疆土,除了边远的西域地区外,几乎都被卷入了战火,没有受战争破坏的地方,可以说少之又少。如上原因,在后来史家的记录中,也不止一次被提起。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yanghan1974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72
编号
421543
注册
2011-4-18
#2
发表于 2011-9-29 14: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然而这时期的中国,人口减少的原因,也有许多被现代人所忽略,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大瘟疫。瘟疫是中国从西汉中期开始,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归附,产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国的大规模瘟疫,从西汉武帝开始就周而复始,西汉帝国的灭亡,导火索就是山东地区因为瘟疫而激发的农民起义。而且这种瘟疫以当时的中医水平来看,基本属于毫无办法的绝症。即使是西汉灭亡,东汉改朝换代,瘟疫也依然没有收敛,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会在某个地方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一直到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横空出世,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伤寒杂病论》,大规模瘟疫的破坏力,才从此开始得到遏制。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从东汉中前期开始,中国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我们今天说到东汉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说张衡的地动仪,地动仪这个伟大发明的产生,就是拜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赐。仅以地震而论,东汉中后期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东汉的陇西地区,在东汉和帝、桓帝、灵帝、献帝时期都曾爆发大规模地震,正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才促成了与地震有关的发明相继涌现。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东汉桓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里,北方大规模的蝗灾出现过5次,其中最严重的1次,几乎波及到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么大范围的蝗灾,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以及元朝末年的几次可以相比,堪称是“百年不遇”。与此同时,东汉最后的50年里,黄河有4次发生决口,长江流域的荆州与江东,先后发生了5次水灾。同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区,也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旱灾,北方少数民族为了躲灾,纷纷南下到中原地区求内附,中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这时期开始渐成高峰。
二
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势必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国家的经济储备会在饥荒中渐被掏空。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所谓“州郡记,如霹雳”,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日益超过中央。许多地区,中央只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央控制的减弱,势必造成灾害破坏力加大。毕竟世家大族们都会选择囤积居奇,关门自保,中央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赈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造反了。事实上,后来蔓延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军起义,就和持续多年的饥荒有很大关系。黄巾军就是通过布施恩惠,收买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拢了几十万信徒。而黄巾军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存。“人祸”方面众所周知,权臣董卓本身就是个倒行逆施之徒,他进入洛阳,是整个中原的灾难。他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让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他的“临时政府”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阳周边巡逻,回来的时候马背上都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所过之处,富庶的村庄尽数被屠杀干净,物资全都被抢掠殆尽。而这时候,中国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中央政府都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老百姓?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路上了。北方糜烂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江东的孙家,荆州的刘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让人艳羡的世外桃源。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对长江沿岸的打击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续锐减,对那时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诸侯的主要政策,都产生了影响。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这场战乱的后期,都开始把人口当作主要的争取对象。曹操在灭掉袁绍后,从户册上发现冀州地区有30万人,竟然让他喜不自胜。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之所以不顾孙权有可能抄他后路的危险,一心西进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庞统在投奔刘备后劝他的那样——“荆州荒残,人物殆尽”,这样的地区,自然不能作为争霸的本钱。在得到四川后,刘备一度势力大兴,也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个中国受到战乱破坏最轻的地区。四川当地的人口,特别是汉族人,大多属于逃难到这里不久的难民,能够有力气逃难过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除了争夺人口之外,许多政权也开始采取恢复人口的政策。按照南北朝以及唐朝许多史料的说法,建立东吴的孙权,从登基开始,就下了强令婚配的政策,即男子在12岁之前必须成婚,否则就要法办。曹操之所以采取屯田政策,也是由于人口锐减,特别是农民大量减少,军队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虽然把赤壁之战当成三足鼎立的开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中国的内战并没有停息。一直到公元222年蜀吴夷陵之战结束后,才真正进入一个和平期。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夷陵之战双方动用的兵力,蜀国有70万,吴国也有10多万,真实的数字,却是蜀国8万,吴国10万,小说的数字严重“注水”,真实的数字却更值得深思:一场关系两个政权命运的大战,双方只拿出了这么点兵马,只能说人口下降得太厉害。在此之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一段时期的“和平期”,原因也就很简单了。人这么少,再自相残杀下去,大家都要完蛋。
三
三国人口的回升,是从公元221年开始的。如果说这一年之前,各路枭雄之间的注意力,主要在战争上,那么这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就主要在人口上。
在恢复人口的问题上,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都有自己的政策,魏国的政策是屯田,大量士兵兵农合一,增加北方劳动力。吴国的政策,一是招抚北方流民,二是向南扩展,同化南方的“原住民”山越民族,孙权甚至还多次组织军队骚扰北方的苏北、淮南地区,主要任务也是抢掠人口。蜀国方面,无论是诸葛亮做“相父”时期,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亲政的时候,在人口问题上从来不含糊。比如对蜀国和魏国的边境地带,蜀国就多次策动魏国境内的边民逃亡到蜀国,划分土地安置。除了抢对方的人口外,在生孩子方面,三国也唯恐落后于对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不约而同地出台了有关奖励生育以及强制婚配的政策。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自我疗伤能力一直都很强,在这场有关人口的“和平竞赛”里,中国的人口总量,开始缓慢地回升过来。
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在人口恢复方面走在最前面,本身中原地区人口的基础就比其他地区雄厚,而且在人口增长方面,曹魏也很重视“科技革命”。曹魏统治时代,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新期,如改良水车等新式农具的推广,加快了农业恢复的速度。曹丕登基的初期,大臣杜恕曾说,现在曹魏的人口总数,不及当年东汉的十分之一,这已经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字了。曹魏灭亡蜀汉的时候,曾经把两地的人口做过统计,除去蜀汉地区的人口,曹魏当时的人口,大约有400万了。蜀汉方面,在公元236年,曾经有过人口数量的记载,当时的人口刚刚突破了90万,在曹魏灭亡蜀汉后,以蜀汉方面提供的数字,这时候已经有了95万人。东吴灭亡后,按照王濬清点的吴国政府统计数据,人口已经到达了200万。也就是说,在蜀国和吴国的鼎盛时期,他们两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仍比不上北方的魏国,三国归一的最后胜利者,从这一点上或许就可以决定。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应该是蜀国灭亡后的三国晚期,到西晋太康之治的这段时期。在西晋武帝时代,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回升到了1600万。之所以有此规模,一来经过长期的对峙,三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另一个原因,就是三国灭亡后,通过重新清查户口,查出来许多被隐瞒的人口和土地(用来逃税)。西晋早期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采取了“重新入籍”的政策,即各地原本的户籍作废,重新由政府进行统计,同时减免赋税。许多逃亡的农民,重新入册,这样一来,人口也就大大增长了。东汉末年中国战乱造成的创伤,因此渐渐愈合。
东汉末年至三国人口的减少以及恢复,对中国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微妙影响。在常年人口锐减的形势下,三国都注意招揽北方游牧民族入汉地,以增加劳动力,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在这时候到达了高峰。同时北方人口的流动,也改变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力量对比,后来的动乱,与之不无关系。虽然西晋时期中国人口处于回升中,但长期战乱造成的损失,不是短短一二十年就能抹平的。西晋在建国后,采取了错误的统治政策,最后灭亡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3
发表于 2011-9-29 15: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研究人口问题,尤其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人口问题,王育民的书必看,如果王育民这个名字比较陌生,那葛剑雄应该是鼎鼎大名了,他的<中国人口史>中摘录了王的研究成果.
我这里就直接说结论,想知道论证过程请去看书.
1.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人口谷底大概是2000万左右.
2.这种下降水平,在元代之前的大动乱时期并不罕见,秦汉交替是从4000多万下降到1500万-1800万.隋唐交替时期是从7千万左右下降到2000万左右.以上都是指实际人口而不是指政府控制人口.
3.南宋朝末年的战乱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宋金人口高峰合计差不多1亿3千万,最后剩下7\8千万,而原南宋部分就有7千万,北方遭受的损失是多么惨重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最后历次乱世的人口下降都是天灾人祸并存.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1-9-29 15:14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hhp1991090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9
帖子
8862
编号
208026
注册
2007-8-28
#4
发表于 2011-9-29 17: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瘟疫的问题再给一个佐证,《伤寒杂病论 序》中张仲景有过记载,虽说他本意是说那些郎中技艺不精,不负责任(也可以是人口减少的一个原因),但隐藏的就是有伤寒,可以广义理解为一种瘟疫,仅他一个200多人的家族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他人家也不会少了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悄然过寒暑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426897
注册
2011-6-3
#5
发表于 2011-9-30 00: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所谓汉末800万人口,仅仅不过是州府里的编户良民罢了. 也就是自耕农.
其余士兵,屯田客,奴仆,商户,娼户.部曲,佃户,少数民族.官吏这些阶层人士及其家属.是未计算在内的. 小孩也是不入户的. 女人就不太清楚了.
至于赤壁前期人口140万的言论. 就当笑料好了.
其余就没看了. 没什么价值
[
本帖最后由 悄然过寒暑 于 2011-9-30 00:01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晕菜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572
编号
6332
注册
2004-3-29
#6
发表于 2011-10-2 10: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2.这种下降水平,在元代之前的大动乱时期并不罕见,秦汉交替是从4000多万下降到1500万-1800万.隋唐交替时期是从7千万左右下降到2000万左右.以上都是指实际人口而不是指政府控制人口.
这个也是存疑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7
发表于 2011-10-2 10: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晕菜
于 2011-10-2 10:35 发表
2.这种下降水平,在元代之前的大动乱时期并不罕见,秦汉交替是从4000多万下降到1500万-1800万.隋唐交替时期是从7千万左右下降到2000万左右.以上都是指实际人口而不是指政府控制人口.
这个也是存疑的
存疑?按葛剑雄的说法,他的观点提出来20多年了,目前在学术界好像没有什么像样的驳斥论文。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镇北将军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2
功绩
18
帖子
802
编号
68234
注册
2006-5-8
来自
上海
#8
发表于 2011-10-7 0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http://www.nujian.net/wenhuapobi ... 11-01-31/21712.html
请看这个,三国末期有近3800W人口的~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jerry1016
(汉文王)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33
编号
79485
注册
2006-8-18
来自
武汉
#9
发表于 2011-10-17 18: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百分之一确实夸张了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当阳侯杜元凯
★★★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10
发表于 2011-10-18 03: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镇北将军 的帖子
这也算多?
府库中存有“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简单算个账。首先秦汉时斤远小于现在,我看到的资料中最低120克,最高220克,按照沈括《梦溪笔谈》记录,汉4斤相当于宋1斤,宋斤大概640克,有出土文物考证来计算,当时1斤160克。按照这个估算,两千斤金银合计640公斤。金银都是重金属,金19吨/立方米,银11吨/立方米,人的密度略低于水,蜀汉此时寸金银加在一起只能铸一个体重45公斤的......身高不到1米6的小姑娘。至于存粮四十万斛,按照邓艾屯田积谷“三千万斛为十万大军五年食”的描述,四十万斛够十万大军20天。即使考虑到谷米差别,按照出米率一半估计,不过40天。纺织品当时价值几何不清楚,暂不探讨。但这段话中的粮食金银来证明蜀汉投降时还多么富足的文章基本上可以立刻pass掉了。另外说东吴领土相当于扬州荆州交州全境,不是开玩笑。东汉扬州州治寿春,一直在曹魏手里。刘表治理荆州时在襄阳,也在曹魏手里。拿当时三州的全部人口对比东吴,不伦不类。三国人口有低估可能,这个我不反对,但这种文章论证不过是一锅夹生饭。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11
发表于 2011-10-18 23: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出土的秦汉权类不大多是250克左右一斤吗?160克一斤的权还真不熟悉呢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当阳侯杜元凯
★★★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12
发表于 2011-10-18 23: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XM8 的帖子
斤在秦汉时不是标准计量单位,各种口径都有。我上面也说了我看到的资料从120克到220克全有。我之所以引用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是因为有宋朝出土文物间接印证。先不管具体重量,按照《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入成都时一次性赏给关羽张飞诸葛法正四人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其他人的封赏还没有计算在内。而此时的蜀汉,连关张亮法四人的赏钱都拿不出来了。
另外,按照邓艾在淮南推广屯田时的自述,仅淮河两岸每年即可净收入五百万斛军粮;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洛阳闹饥荒时,仅司马懿从长安就送来了五百万斛,蜀汉此时的粮食库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东吴兵败孙皓投降时,晋朝缴获了米谷二百八十万斛。人口是西蜀的两倍半的东吴,存粮达到七倍。这种物资储备算多还是算少,一目了然。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13
发表于 2011-10-18 23: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何必用宋朝的出土文物呢?出土的秦汉权类多了去了。
我只对重量单位有兴趣,至于说这篇文章就三国人口的论证对不对,你倒是可以写篇文章来发表一下看法。
PS:如果写好了,一定能得到葛剑雄的赏识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1-10-18 23:41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当阳侯杜元凯
★★★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14
发表于 2011-10-19 00: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1-10-18 23:39 发表
何必用宋朝的出土文物呢?出土的秦汉权类多了去了。
这大概就是我看到的资料从120克到220克全有的原因,非标准计量单位有时候很麻烦。我现在大致估算为160克第一是因为沈括,第二也是因为这个而采取一个中间值估算。至于什么人的赏识,他的文章我读过一些,坦率地说不感兴趣。有一篇曾经把战国时秦的粮食产量算错了一个小数点,小了10倍,得出秦国经济
的结论。我仔细看了他那篇文章,99%肯定至少也是他自己算错了而不是印刷错误,是不是故意的我先不下结论。
从理工科的标准而言,他的文章数据就没几篇严谨的。我都好奇为什么这么受推崇。我有个前女友就是他的学生,当着她的面我也不隐瞒自己的看法。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分手的一个原因......
[
本帖最后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1-10-19 01:04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暂时发言马甲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15
发表于 2011-10-19 02: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米四十余万斛不算多,成都米库历经姜维死守剑阁和诸葛瞻出军击邓艾,库存米还有百万那就真是神奇了。那个时候成都可是连兵都抽不出来了。
其他的资源那可就是海量了。尤其是锦,在三国末晋初,锦帛已经实际代替了金属货币成为实物货币,尤其蜀国产出的锦帛甚至于魏吴皆通行。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当阳侯杜元凯
★★★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16
发表于 2011-10-19 02: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我不打算否认这种可能,但毕竟需要另外的论证来令人信服。话只说到这个地步就下结论说蜀汉当时还很富足,实在是偷工减料。那篇文章其他方面我也说了,扬州荆州州治在曹魏手里就说东吴的地盘包括三州全部,这么大的bug作为业余灌水未必合格。
[
本帖最后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1-10-19 02:42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17
发表于 2011-10-19 11: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1-10-19 00:45 发表
这大概就是我看到的资料从120克到220克全有的原因,非标准计量单位有时候很麻烦。我现在大致估算为160克第一是因为沈括,第二也是因为这个而采取一个中间值估算。至于什么人的赏识,他的文章我读过一些,坦 ...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有大量的直接数据不用而要去用间接数据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当阳侯杜元凯
★★★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18
发表于 2011-10-19 12: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XM8 的帖子
不是直接间接问题,斤在秦汉时不是法定计量单位,我前面看到的资料,120 - 220克也都有相应出土文物为依据。我选了个160是折中,或者应该说我选了个160克,出处是沈括《梦溪笔谈》,而不是认定《梦溪笔谈》对才选了160克。我自己并不介意大家按照标准估算。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19
发表于 2011-10-19 12: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我一直不太明白你所谓的“不是法定计量单位”是什么意思。
2.据我所知所有的出土的秦汉时期的权类,包括各种铜质石、钧、斤权等等,折算成斤,都在220-260克范围内,即便是220克,那也是新莽时期的特殊情况。
而你非常确凿的说120 - 220克也都有相应出土文物为依据,这才引起了我的兴趣,希望你能提供出处。
3.因为有大量的直接出土文物,所以我认为讨论这个问题,不需要用到宋代的数据。所以《梦溪笔谈》是对是错根本无关紧要。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1-10-19 12:46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当阳侯杜元凯
★★★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20
发表于 2011-10-19 14: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XM8 的帖子
我记得以前在这里讨论过斛石的关系,忘记是不是和你。斛为体积单位,石为重量单位,但基本上粮食计量上1斛 = 1石。我手头的资料中,这个粮食计量,根据出土文物实测为15公斤。按照秦朝度量衡制度中规定: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斤为125克。现在不少资料说1石为30公斤(这个我倒是不知道出处何在),立刻翻倍成为250克。整体而言1石30公斤的说法现在更流行,但15公斤并未简单被排除。这个差别正好在125 - 250克,在你我探讨的范围内。沈括那个我有点好奇怎么出来的。我所谓斤不是标准单位,指相对于宋朝,有百斤的官铸金属标准物,相当于国际千克原器出土,实测为64公斤。因此沈括说宋朝1斤相当于汉朝4斤,估计汉朝1斤为160克。这大概是几种斤重量差别的由来。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我不赞成30公斤说法。当时标准大车运载百石,按照30公斤达3吨,能装六千斤的大车,一头牛还可以拉动,现在恐怕也不好找。另外,秦修郑国渠,水浇盐碱地“亩收一钟”,一钟为六斛四斗,秦一亩为现在0.7亩,如果按照15公斤换算,亩产约280斤;如果按照30公斤换算,560斤,没有化肥农药仅靠灌溉盐碱地便能如此高产难以想象。因此我相对倾向于15公斤,对30公斤持保留态度。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21
发表于 2011-10-22 20:0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1-10-19 14:24 发表
我记得以前在这里讨论过斛石的关系,忘记是不是和你。斛为体积单位,石为重量单位,但基本上粮食计量上1斛 = 1石。我手头的资料中,这个粮食计量,根据出土文物实测为15公斤。按照秦朝度量衡制度中规定:1石=4钧 ...
你认可宋朝的“官铸金属标准物”,为什么不认可秦汉时期的“官铸金属标准物”呢?
PS:最近在外地出差,不能及时回复。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当阳侯杜元凯
★★★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22
发表于 2011-10-23 00: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1-10-22 20:05 发表
你认可宋朝的“官铸金属标准物”,为什么不认可秦汉时期的“官铸金属标准物”呢?
PS:最近在外地出差,不能及时回复。
等老兄回来赐教一下吧。秦汉时的度量衡我一直不是很清楚,看过的资料互相矛盾,乐得在这里讨教一二。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23
发表于 2011-11-2 22: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单纯就斤这个单位来说,就算有不同的看法,好像也很少有100多克的观点。
单纯就衡制的石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争议,最多就是大石小石的问题。什么情况下用大石,什么情况下用小石倒是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无论大小,都不影响到斤。
就秦汉时期常见的出土文物来说
1.高奴禾石铜权,30750克
2.各式始皇诏铁石权,31810克,30500克,31500克,30430克,32257克,32850克,31431克
3.铁石权, 30750克
4.两诏铜权, 30斤 7573克;1斤 250.4克,247.5克
5.始皇诏铜权,20斤4995克;16斤 4185克,4020.96克,4175克;9斤 2130克;8斤 2063克,1997.8克,2000克;5斤 1247克,1264.6克,1245克,1265克;1斤 248克
6.大騩铜权,9斤 2300克
7.旬邑铜权,9斤 2270克
8.美阳铜权,1斤 240克
9.咸阳亭半两铜权,7.55克
10.三钧铁权,22490克
11.十五斤铁权,3575克
12.铁权,3斤 736克
13.官累铜权,斤十两 397克,400克,403.4克
14.武库一斤铜权,252克
15.铁权 249.23克,156.8克,235克,200克等等,因为过于锈蚀,无法分辨标称重量,应该是1斤。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里摘录的,秦汉时期的出土权类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shicanhui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84
帖子
2359
编号
88698
注册
2006-10-25
#24
发表于 2011-11-3 16: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历来战争直接杀死的人口很少,大多数是饥饿和瘟疫,但饥饿和瘟疫产生或大大加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战争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孔方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0
帖子
493
编号
402321
注册
2010-11-6
#25
发表于 2011-11-6 18: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1-9-29 15:13 发表
要研究人口问题,尤其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人口问题,王育民的书必看,如果王育民这个名字比较陌生,那葛剑雄应该是鼎鼎大名了,他的<中国人口史>中摘录了王的研究成果.
我这里就直接说结论,想知道论证过程 ...
哪里能找到王育民的书,我在网上没有搜到。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26
发表于 2011-11-6 20: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搜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比较容易一点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真龙城飞将
(龙城飞将)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460110
注册
2012-3-30
来自
山东
#27
发表于 2012-3-30 12: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当阳侯杜元凯
★★★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28
发表于 2012-4-3 00: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XM8 的帖子
王的书我没看过,葛的书要小心点。我曾经亲眼见到过他一篇有关秦田制的文章,里面把产量标错了一个小数点,缩水10倍,然后信誓旦旦地说秦的田制并不成功云云。我仔细地看了那篇文章,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错误是故意的。
我有一个同学是他的研究生,和我说过葛更象个政客。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29
发表于 2012-4-3 10: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2-4-3 00:48 发表
王的书我没看过,葛的书要小心点。我曾经亲眼见到过他一篇有关秦田制的文章,里面把产量标错了一个小数点,缩水10倍,然后信誓旦旦地说秦的田制并不成功云云。我仔细地看了那篇文章,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错误是 ...
从他的书里就可以看书他行事风格。
不过关于秦汉人口研究这一块,国内确实很难找到可以和他匹敌的人物。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7 22: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1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