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别 | 百姓 |
级别 | 在野武将 |
功绩 | 0 |
帖子 | 7 |
编号 | 423670 |
注册 | 2011-5-7 |
| |
| | |
|
|
|
关于剑术学习和战棋类游戏的相结合的论题
因本人对编程相当小白,再加上绘画能力拙劣,于是也就只能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了,希望有能力者可以制作。
剑术这个方面,因为兴趣和自身情况,我是双手剑法和二刀流双修,针对我们国家的武学往表演之路过度发展而忽视其实战特点,仍觉可惜,因不忍国术之衰落,留下数法。此为其中之一,望有志者相助。
既然是战略为主,以剑术写实为辅,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日本(极其痛恨的一个国家)、西方的剑术以及我国的发展:
日本刀演变成近代的形态之前,古代日本大都使用中国式刀剑。西元第十世纪,日本历史是贵族中心的政治。政治纷乱,於是地方土豪为了保护土地不得不聚众习武,武士於焉诞生。武士遂致力於刀法、剑法的改进,由中国式剑法改变为日本式剑法。平安时代中期至末期的前九牛、后三年之役,以及保元、平治之乱,增加实战经验之后,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剑法。
这些历史也影响到刀剑的制作,先前的平造形、直刀形中国式刀剑,由钨有棱线或带弯曲的日本式刀剑取代。到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已成为纯粹的日本刀。古代刀剑的称谓大和时代称为「多知加伎」或「多知宇知」。奈良时代采用「击剑」的字眼,但发音仍念为「多知宇知」,或称作「平法」。在平安时代则称为「太刀打」。
纪元前四七三年,中国的吴被越所灭,原属吴的山东半岛及东夷诸国如:淮、徐、郯、奄、莒、莱等,同属倭族的难民,渡海逃亡到日本列岛,同时并携带了以青铜制造的「戈」与「剑」等,这大概就是最早出现在日本列岛的金属武器。再经二百多年后,中国将进入可产生铁器的秦汉时代,而这些铁器也随同大陆与朝鲜渡海过来的移民们,一块儿抵达日本,但其数量必定极为有限。
纪元后,二世纪后半,耶马台国女王,遣使贡魏四次,获魏明帝赠绢、铜镜和大量的武器(铁矛、铁剑)。最初创定,剑法之基本「天地人」也即「上中下」三个段位者,据传为第二世纪初,日本景行天皇之子「日本武尊」。但此说乃据记载於距此六百年后(七一二年)才完成的日本最初之书「古书记」和「日本书记」上所说的,但这些书上的内容,大多属於类似神话的传说,故其真实性就难免令人怀疑了。到第四纪中叶,在常陆国鹿岛的国摩真人,创「出神妙剑」的剑法,此即为有名的「鹿岛之太刀」,后世诸流多源出於它。第八世纪末,桓武天皇的皇宫大夫和气清磨,建立武德殿,武人於此练武,始自桓武天皇於至历代「平安朝」的天皇,每年的五月五日,在此举行天览比赛。
到了平安中叶的十一世纪初,由过去在战场上实战的经验,发现在马上驰驱作战时,使用砍斩的机会远比刺击为多并较有利,同时也为了较利於拔刀,遂将原来单手使用,以刺击为主,削仅为副的双刃三尺直剑(中国剑),改变形体为双手使用(在马上仍只能以单手使用),以砍斩为主,刺击为副的单刃弯刀,也即成为今日「日本刀」的雏形。镇西八郎源为朝,剑技凌驾号称「西陲第一」之乃师,复创「阴阳」也即「左右」两个段位,加上原有的「上中下」其五个段位的构型,成为后世的规范。
源义经(幼名牛若丸),「平治之乱」其父源义朝被平清盛所杀,其母被掳并纳为妾。故义经得免死,囚(软禁)於山城国(京都北郊)鞍马寺,读书习武。一日,於后山山谷中,遇上自称为「天狗」的异人(依后世把天狗的面具做成棕发耸鼻的造成看,很可能是当时遇船难而飘流至此,因外形与本地人迥异,为恐被掳杀,故躲入山间的西欧人,或也有可能是中国或朝鲜流亡至此的政客剑术家)传授剑技。义经将其融入日本刀独特的使用法,成为源家一统的剑法。此剑法遂经由其门下,么一法眼的门下八达人,成为有名的「京八流」或称「鞍马八流」,其支流等概直流传至今。
镰仓朝以后,攻防的剑技与武具,亦益形进步与发达,在战场上的武士,为了防御强而有力的矢箭,遂必须穿著厚厚的甲胄。而一旦到了白刃战时,为了对付此类甲胄,遂将三尺以上,甚至於达到四至五尺长的太刀,把剑尖垂斜於右或左后,扬剑从斜上方往斜下方砍下,或从斜下方往斜下方挥斩,所以才产生了「?构」的构型。
镰仓时代,形成了武士阶级支配的新社会。武士成为社会和政治的主角,因此刀法越来越盛行,而其教授方法也逐渐出现变化。
战国时代,火绳枪输入日本之后,厚重的甲胄已失去其防护的能力,遂改著用利於进退的轻巧护甲,刀剑的尺寸也改短。由常佩刀(刀刃向下,水平式挂吊於腰带上)改成为刀刃向上,斜插於腰带上,剑技也进展为凌厉疾锐为主,并专习攻击颈、喉、腰、腋下、股间与手脚关节等等,护甲所保护不到的地方。
时代已经由室町进入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的一五四四年。此时代学习剑法,以真剑、刃引(锻剑时没有嵌入刃锋的刀)、木刀等作「型」的练习(此法一直沿传至江户中叶)。室町中期以后,也是战乱的时代,不单是武士,一般老百姓也都竞相习武。有的是为要自卫,有的是要作仕途高升的垫脚石。於是剑道风气越来越盛,所谓剑道师范者也产生,剑法也被整顿起来。自此出现明确的流派名称,甚至也有分派产生。当时的剑道诸流派之中做为祖而具有代表性的有神道(当),影流,中条流等。
室町时代以「兵法」称呼剑术。早就有「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书流入日本,而且古代有「平法学」这个词,可能这些是造成称呼「兵法」的原因。但这个词包括行政方法和作战方法,不单指一比一的剑术。
一代剑圣上泉伊势守,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三尺余长的竹子套起来,做成素面素小手,造成直接互相击打练习的「袋竹刀」。但很令人不解的是,一直到后世,它除了为其传下的新阴流,新当流,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纳沿用之外,它的流传并不普遍。
宫本武藏 ( 1584 / 1645 ) 把包括行政的叫做「大兵法」,光指剑术的叫做「小兵法」以示区别,这样可能此较容易明了。自江户时代前期至中期,整顿封建制度之后,确立了阶级制度。此时,剑道成为武士们必备的技艺,成为武士阶级的代表物而遂其特殊的发展。随之,也促进其教习方法的形式变得相当整齐。此时期的剑道,同时也深深地受了儒家和禅宗的影响,增加武士所必需具有的精神和生活态度等道德上的要素,剑道即成为技术的磨练和训练武士的手段。这样可以说,把文武两道论所支持的剑道精裨视为人格完成的方法了。
战国过去,经桃山时代进入到江户时代,天下剑豪辈出,武道之兴盛达最高潮。而德川幕府的剑术师范,则为当时名剑客,柳生新阴流的柳生宗严。德川幕末正是各流派分庭抗礼的高潮期,据说共达二百余流派。而当中被喻为最后且最强的剑客集团,新选组,也是由许多流派成员所组成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剑术已发展为多源化了。
明治维新后,废潘治县,失去主家的武士们,纷纷沦为浪人。一八七六年发布除军人警官之外,一般人的带刀禁止令,使原来的武士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转事农工商之工作,但却又因不擅其事,以致多陷入衣食无著,生活穷困的地步。随著欧美文化之传入而崇洋风气鼎盛,日本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剑道风气也逐渐衰落.武士阶级废止后,剑士即不存在。尤其在明治九年废刀令实施以后,剑的重要性几乎全失。
明治十年西南战争爆发,警视局(后改称警视厅),招募全国剑士,组织「拔刀队」讨伐并奏功(事实上战争仍以枪炮为主,至近身肉搏战时,方发挥其威力),十二年警察正式兴习剑术,同年五月,集各地剑士举行击剑会,首创制定「胜负三次」的办法(大概也是在这一个时期,「剑道」这一个名称方告诞生,在此之前,多用「兵法」或「剑法」,更早的奈良时代则称它为「太刀打」),并自直心影流,鞍马流,宝山流,立身流,一刀流,传流,自源流,无念流,柳生流,镜新明智流等十流中,各采一式,制定成「警视厅流」之剑道型,此型后来也为全国的学校所采用。
现今的剑术以单独修行造型为主,不再用对打方式来修练了。而且多数习剑者也同时修练剑道,作为实战技巧的应用。
而西方人对实战剑术定义跟东方略有不同,他们认为一种能够被人简单掌握,在战场上能够一击使敌人失去战斗力或可以导致敌人失去战斗力同时又可以做到以一战多的剑术,而且它的技巧必须是可以速成并且有效的,这才可以被称做实战剑术。
我来简单看一下主刺剑的发展史,主刺剑类被认为是起源于14世纪的穿刺剑(ESTOC),剑身坚硬﹐截面成三角形或方形﹐没有刃,有大型的十字护手,剑柄双握,有枪托一样的配重球,全长大约50英寸以上,重2-3KG,被用来刺穿当时盛行的板甲,很多当时的骑士和佣兵都把它当做第2武器使用,但是,它的效果远不如一把要轻便许多的战锤,于是,在使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ESTOC便从战场上消失了,它的使用技术也跟着消失了,但据许多历史的记载,它只是被用来刺穿被击倒的敌人骑士的身体。
15世纪末,城市发展了起来,喜好优雅的法国人重做了刺剑,于是,西洋剑rapier(左罗手中的就是这玩意)诞生了,早期rapier的护手并不是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复杂的复合护手,它们依然沿用简单的十字护手甚至配重球,他被使用在狭长的城市街道中,并逐渐成为市民服饰的一部份,这时的主刺剑类还是双刃的,剑术动作中还包含大量有效的割和切削,护手可以有效的进行缴击和诱击,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剑并非来自战场﹐它的主要目的是防身和决斗。"16世纪中叶﹐有延长护手的西洋剑基本成型。颀长的剑身基本是方形的﹐直到最后几英寸才变扁出刃。这样剑手可以用抽击的方式割伤对手的脸和眼睛。有时剑身竟然长达60英寸﹐这样反而会给剑手带来不便。于是剑身又收缩至34~40英寸的范围。这时的rapier已经有了复杂华丽的笼状和杯状护手,对剑手的手部和前臂提供了完美的保护。
使用技术方面当时还存在着一些强悍的流派,比如意大利流派的刺剑术,剑招实用而凶狠,但是,它只能用于公认的规则约束下的决斗。十七世纪初,刺剑的技法有所发展﹐并出现了样式成熟的骑士佩剑护手﹐也就是复合碟状护手。它们的使用技术并不像电影中的左罗那样,握着rapier却使用与之风牛马不相及的室内剑术。于是有人便认为这就是现代花剑重剑等击剑运动的始祖,但事实上,这时的rapier并不比手半剑轻,关于这点,笔者有幸试过一些史实的rapier,一些17世纪的40英寸左右的rapier的重量都超过了1500克,更有甚者超过了2000克。它真正的标准使用技术是配合着左手刺(Main-gauche)或是破刃剑(Sword-breaker)使用的,这些以法文的"左手"命名的小匕首是一种致命的小玩具,它们有盾一样的护手,可以有效的格挡,更可以进攻,许多左手刺的刃上还有凹槽,用于缴住敌人的rapier并拧断,这就是破刃剑。在很多流派中,都是用rapier来牵制敌人,然后突然刺出左手刺,可以说在这些流派中,真正致命的是左手刺,还有一些就是破刃剑缴住敌人的rapier然后加以攻击的流派,但远不如以上的那些有名。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决斗剑术,遗憾的是,它仅仅只是决斗剑术,它的"有效"仅仅是建立在当时公认的决斗规则上的当然,这些剑术跟现代花剑重剑等击剑运动是完全不同的,甚至连边都不沾,更不用说是起源了。
17世纪中,主刺剑达到了顶峰,使用其的决斗比比皆是,但是却没有人将它应用于实战,因为它本身并不是来自实战,而是为公认的规则约束下的决斗而设计的,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它们越变越优雅,18世纪,贵族们干脆抛弃了还存在着很大杀伤力的刺剑术(但也存在着一些过度流派的剑术,但并不多,就像民间的侠客一样),于是,室内剑(Smallsword)出现了,这种短小的剑完全抛弃了刃的设计,剑身成了圆柱形,甚至还抛弃了剑尖的设计,变成了一小金属球,原来能为剑手提供很好保护的交叉护手逐渐退化为装饰品,它们轻盈纤细,使用技术也慢慢的开始像现代花剑重剑等击剑运动的技术,但是,这时的剑术中还有大量有效的夺剑动作,但是后来也被取消了,主刺剑逐渐成了贵族们的玩具,按剑术的演化来说,其实室内剑才是现代花剑重剑等击剑运动的祖先从历史上看,主刺剑类从一开始就没有效的应用于实战,有趣的是,有记载用rapier的高手西班牙贵族在佣兵战争中将rapier用到了战场,闹出了欧洲兵器史上的大笑话,在火枪和弓箭的对射之后,敌方的佣兵抡起了手中的阔刃剑,那些喜好优雅决斗的西班牙贵族却发现他们的剑和剑术变成了废物,别说刺穿敌方佣兵身上最简易的硬皮甲,就是连自杀都做不到,在他们所谓的"野蛮而笨拙"的阔刃剑面前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近战几乎成了单方面的屠杀,这也导致了著名的西班牙阔剑Pizzaro和西班牙盾剑术的诞生。
从剑的本身来看,16世纪初的rapier跟同时期的实战剑双手巨剑zweihnder来比较,那时的冶炼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出土的双手巨剑都保存完好,具备柔韧的剑脊用于保护坚硬的剑刃,剑脊剑刃分别有不同的钢材打制,而rapier的情况要糟糕许多,整个剑身就是一条熟铁打制,再加简单的淬火,剑身内外含碳量一致,一折就会断掉,要么就是剑身奇软,但奇怪的是它的护手却缠金绕银,这充分说明了它是贵族用的,很多出土的实例,包括后期的许多都说明了它并不能上战场,甚至是华而不实的。再说军刀运动,包括大量的劈砍,抽刺等激烈的招势,有人认为它是欧洲最完美的剑术,事实上,它起源于18世纪的海军军刀,这是一种有趣的刺剑,可以说是rapier的变形剑,它细身直刃,像刀一样单刃,看起来似乎是比较完善,但是事实上,它的刀背跟它的细身相比实在太厚了,完全是rapier剑脊的厚度,它单刃却像rapier一样是直刃,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重心在剑护手处,这样的一把所谓的军刀,别说劈砍和斩击了,再训练有素的击剑手都不可能用它进行有效的切削,它唯一有效招势还是刺,它完全是为了那些用贯了室内剑术手无缚鸡之力的贵族们而设计的,说什么训练有素都是胡扯,对一位水手来说一把弯刀要来得有效的多。
最后,从战斗的人群来说,文艺复兴中期左右战场的还是使用"野蛮武器"的佣兵,骑士们早就堕落成了腐败,讲究奢华的贵族,而主刺剑和剑术就是这些人发明的,而罗马教皇也宁愿花重金去雇佣瑞士和德国的佣兵去当护卫队;文艺复兴中后期战场的主武器成了火器,阔刃武器和全盔甲退出了战场,主刺剑和剑术也被当成了运动一直到今天。
而中国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
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出土的勾践剑
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精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吴越春秋》卷九和《庄子·说剑篇》都记述了古代击剑的技术和战术。《汉书·艺文志》载有《剑道》三十八篇,是论述汉以前击剑技术的专著。汉朝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文人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渤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陈寿写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恒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汉代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但自唐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一若此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与武艺完全不同,就是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剑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
明代戚继光《武备志》中记载了剑的用法有: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旋风格、御车格、风头洗等。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后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清代又有宋仔凤《剑法真传》一书传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剑术成了剑的演练套路的代称,被列为中国武术比赛项目。增加了各种花法、平衡、翻腾、造型等动作,实质上这时的表演剑术已经不能称之谓剑术,只能称为剑舞。
而此款MOD的目的就是再现中国的基本实战剑术,以及和日本、西方剑术的实际对抗,同时希望在奥运的舞台上不仅仅只看到西方人的骑士继承——击剑,也能看到各国家不同的剑术,尤其是中国剑术把其他的剑术比下去。
而现今全世界的刀剑技术的基本相同的就是八方斩法与正刺,制作MOD想要体现不同的话就表示对中西日的剑术独有特点有所见解。
从发展中我们比较得知,在中国,剑术大盛于战国时期,因为战车逐步退出战争,步兵成为主要力量,随之剑也成为了主要的武器之一。西方则是在古罗马时期盛行起来。这时期剑术的特点是简练实用,剑器以硬的重剑为主,以腰—臂发力,刺砍为主要攻击手段,格挡为主要防御手段。汉代出现环首刀以后,刀在军阵中替代了剑,以后在中国逐步发展出个人格斗的近古剑术,这种剑术以手腕发力,每次出手都可以用不同剑法(劈、抹、撩等)连续发出多次攻击,而且防御采用以身法躲闪为主,取消了格挡,所以速度非常快,可以说极尽了个人格斗的特点。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剑术和中国剑术有类似之处,但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差别,不是侠客使用而是贵族决斗使用,所以仍然以格挡为防御手段,虽然比重剑快了以些,但是不能和中国剑术比。至于日本剑术其实是刀术,以劈砍为主。大家可能以为日本剑术很快,其实是不可能的,只是比重刀快,没有中国剑术快。
假设基本的兵种构成参考《火焰纹章》,如:
西方的单手刺剑战士,即年轻的战士(男/女)--进阶--剑士(男/女)--进阶--剑王(男/女);而双手剑战士,即年轻的战士(男/女)--进阶--佣兵(男/女)--进阶--勇者(男/女)。
日本的兵种有武士和忍者两种,武士即白身(男/女)--进阶--武士(男/女)--进阶--兵法家(男/女);忍者即下忍(男/女)--进阶--中忍(男/女)--进阶--上忍(男/女)。
中国的武术一般是从小孩时期教起,那么初始就是小孩或初学者,根据其所在,就有了两种:小孩(男/女)--进阶--剑兵(男/女)--进阶--战将(男/女);小孩(男/女)--进阶--剑客(男/女)--进阶--剑圣(男/女)。
那么基本的动作也就根据他不同的阶段有所变化,拿西方的为例,刺剑重技与速,大剑重力与技,那么在年轻战士的时期,刺剑的动作应该慢但标准或者快而不标准,这个时期的基本攻击就是正刺或连刺,同理,西式双手剑前期的基本攻击就是撩斩,因为对重剑不能习惯;而日本的武士前期基本攻击就是击面(一步一刀),忍者的是......对不起没想到请制作者发挥;中国的前期基本就是敲抹(即敲打对手的剑,使其偏向对手的右侧后,横斩对手的胸部或颈部)或者压刺(压打对手的剑,使其下偏后,刺击对手的胸部或颈部),前期多斩于胸部。先发布一部分,去吃个饭,一会儿回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