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benchenben 于 2011-2-15 13:42 发表
1.在释新民那一段中,“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该怎样理解? 是否与“至善”、“有斐君子,如切如磋……”所指相同? 这是否与中庸矛盾?
2.再齐家治国一段,“‘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 ...
1、”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郑玄注曰:“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余也”,也就是说,君子为了自新和新民,君子应该无时无地尽自己最大的心力。朱子章句曰:“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则在朱子看来,“极”所指的,正是“至善”。
至于“如切如磋”等句,则是在释“止于至善”,和这句话并没有不相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句是说止于至善的方法和途径。
这和中庸当然不矛盾。朱子释中庸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不偏的意思,而“无所不用其极”则是勇猛精进,以达至善也。这里其实要说明一下这个“极”字。朱子和陆九渊在辩论无极太极时,曾经就这个“极”字进行过反复的论辩。在象山看来,“极”即是“中”,在朱子看来,“极”者,至极也,只要达到至极之境,则自然而然不偏不倚,就到达了“中”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非但和“中庸”不矛盾,而且恰恰是相辅相倚的。
2、“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引用《诗经·周南·桃夭》中的诗句,是说有女子出嫁,能和顺的对待其家人。朱子注“宜”曰“善”也。也就是说,如果能和顺的对待家人,就能使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后,才可以教导国人。此前文中还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这句话正是对此的注脚。也就是说,“治国在齐其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