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7 18:58 发表
残忍的是刘备杨洪诸葛亮。
从成都到汉中,遥远且艰险,往返至少需两月,一个民夫能挑多少粮,自己要吃多少,想必你自己会算的清楚。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只是大臣的一句话,具体实施情况如何也没有记载,征集少数女子到运粮队做饭烧水洗衣等服务工作是有可能的,如你所说的石壕吏,但让女人充当运粮队主力,我认为不可能。
诸葛亮每次北伐差不多都是“患粮不继”,《三国志》有蜀军用军人运粮的记录,但也没见用过妇女运粮。
红军妇女运粮60斤?请问她们走了多久?那我说有女兵徒手打翻四个男人呢,呵呵,成都到汉中往返60天,60斤粮食刚好吃,太完美了。
不妨建议你叫个成年女人背个六十斤爬山看看能走多久,或者你自己试试也可以,呵呵呵,开个玩笑。
粮食逐渐消耗,逐渐遣返运粮人不错,但别忘了,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也要吃饭
顺便再说一点,古代后勤人员运的远不止是粮食,还有大量不可食用的军事物资,但运这些物资的人可是要吃饭的,若是算上这笔账,那么后勤将更为困难和紧张。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7 18:58 发表
农业社会打仗讲究不违农时,多于秋冬农闲用兵,长平赵括出战于七月,全军覆没于九月,即是如此。
邻居亲友的供给方式显然效率比不上国家统一征发,怎么可能都是一个比例,到沈括算运粮的时候,三人饷一卒就已经极限了。你想民夫多就用井田制的资料,想部队少就用募兵制资料,方凿圆枘硬贴在一起,还能说是无关紧要?怎么能证明是一个比例?这种明显的错误指出来,还叫抠字眼?那大概真是斗大的字了。。
孙子兵法说十万大军会需要七十万家百姓供养,仅此而已,兵书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军队让百姓负担沉重,一个兵要数倍的百姓供养,我也是同样意思。
兵书没有说当时供给是什么制度,井田制是你自己的判断,而且还推倒我的头上来,我还真没说过什么井田制。
至于募兵制也完全是你的推断,为何要栽倒我头上?
我说的是古代统治者会根据经济承受力去征兵,掌握好战斗人员和后勤生产人员的比例,否则国家和军队都会崩溃,这到了你嘴里,就成了募兵制了??难道征兵制国家就不要后勤了,不用吃饭了??请问什么叫募兵制?
所谓斗大的东西都是你自己推断出来,倒给我而已。
古代国家,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军事制度,募兵也好,井天也好,在科技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后勤民夫数倍于战斗兵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既然你能承认这个事实就是了,其他的不是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明白没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7 18:58 发表
前面一个回帖中,你用秦楚两国来说明赵国实际控制面积小,也是类似的问题,秦楚两国的边地有不少地形复杂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这些地区会出现统而不治的情况,但是赵国三面都有其他诸侯国,北面以赵长城为界,这些边境地区都是必须有效控制的,与秦楚不类。幸而您终于看出地图上赵国还是比山西大些,也算读图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了。。。
赵国北部边境同样是荒凉之地,还有,我说的山西大小,是大致上的泛指,这些问题没必要太精确,没想到您精确的思维立刻要精确计算,严格指出赵国比山西大些,感谢您的指导。
然而您对粮草和吃饭却显得非常大方了,人能背多重,走多远,吃多少饭,等等都采取大忽略的态度,看来您的精确也是选择性的。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8 10:4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