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朝末年有多少人口?, 揭露满清大屠杀极其篡改历史资料和制造各种的谎言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2: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0-11-6 22:02 发表

哥白尼反驳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回答否?肯定不会回答,那他反驳的意义是什么?

你码这些字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想说明传统学术观点不对,如果你不能驳倒葛剑雄,那你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 ...

他不回答问题,总是会说别人的问题没有分量。天知道他是回答不了,还是别人的问题没有分量?

你的什么问题我没有回答?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2: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个版主,还说什么“十六成丁”不说了?二十一岁还不成丁呢!

因为不连贯,看错了。二十一岁为成丁。

明代20岁为丁。

[ 本帖最后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05 发表


都是不正常的户。汪寄佛家,两丁只有一个孩子,不合人口发展规律。可能是他们家太穷。
第二户,有户无丁,男二十一岁还不是丁。 他们也没有生孩子,这都不正常啊?难道他们都结扎了?

这是洪武四年的数据,确实是一个较低值,在洪武初年,很多地方的,户与口之比是2到3之间。在中国人口史里,根据地方志汇总了一些数据,通过对比,认为越接近政治中心,户口调查越准确,我截个图,洪武二十六年,京师的。京师附近好久没打仗了吧,又是京师,人口富足,看看这里的户与口之比是多少,而要注意,丁与口之比要大于这个数,因为丁比户大。等下上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6 22:2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10 发表



他不回答问题,总是会说别人的问题没有分量。天知道他是回答不了,还是别人的问题没有分量?

你的什么问题我没有回答?

问题是他回答过一些问题,而不是什么问题都不回答,搞学术研究的心高气傲的不少,不是那么容易低头的.如果他什么都回答不了,会有人服他?

比如说22L,34L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2: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贾芸 于 2010-11-6 22:16 发表



这是洪武四年的数据,确实是一个较低值,在洪武初年,很多地方的,户与口之比是2到3之间。在中国人口史里,根据地方志汇总了一些数据,通过对比,认为越接近政治中心,户口调查越准确,我截个图,洪武二十 ...

你举的例子都很特殊,男人20——60岁为成丁。20岁以下,60对以上,女人都不是丁。

一对夫妻,就一是丁,一不是丁。占50%。如果再有四五个孩子呢?就是一丁六到七人了。四五个孩子不多,因为那个时代成活率低。

你弄出来些无孩子的家庭,太不正常。如果满清时都是这样,还能发展到4亿人?也该绝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这个图,户与口数之比,大概是一比五点多,就算按1比六来算。你还要考虑到丁比户大,因为一户可能有几丁,所以说不可能丁口之比有一比九的!

有些东西,你太想当然了,一户有四五个孩子。是有可能,但是成活率太低,你总不能说只要生下来就一定算人数。我们的人口调查是某个时点的调查。
在这个时点,不可能每家都四五个小孩子,有部分是家长大概三十岁,可能有四五个孩子,而且都还小,最大的可能才十岁左右。有些家庭,家长可能已经四十五十了,已经没有生育能力,这时候,他能成活的孩子可能也就两三个!而注意这时候,可能一个已经达到成丁的条件,已经算丁了。更有的家庭刚组建,可能就三到四口人一丁。这些都是我们的推理,还是以数据为准吧。单个家庭不能说明问题,最有效的还是数据统计!

[ 本帖最后由 贾芸 于 2010-11-6 22:3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2: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好,你先给出丁数的出处,论证一下其精确程度,然后再给出"一丁七人"是怎么来的吧.】万历年间统计的是“丁数”,曾德昭用的就是这个数字。我可能没有看到你这个问题,但是我在其他帖子都做了回答了。

一丁七人是根据。一丁夫妻二人,上有父母,下有4——六个孩子。这是正常的人口组织家庭。这在其他的帖子中也谈到了。

和我辩论的人多,有些帖子未必能看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34 发表
【那好,你先给出丁数的出处,论证一下其精确程度,然后再给出"一丁七人"是怎么来的吧.】万历年间统计的是“丁数”,曾德昭用的就是这个数字。我可能没有看到你这个问题,但是我在其他帖子都做了回答了。 ...

说我么???
你这样的推理没有用,并不合理,原因我在前一贴已经说了。应当以统计为标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11-6 22: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18:36 发表



是曾德昭的作品,我一时时找不来的。

他的书只有一本《大中国志》,就在我手边,记述年代大约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第一章有个数字,原文是“不记载妇女儿童、太监、文武教师(人数几乎无穷),共有58055180人。”

从一般社会组成角度看,男女比例是一样的,加上儿童,明朝末年总人口不可能超过2亿。

满清为什么人口激增,因为土豆大规模普及了,而明代到了晚期土豆才传入,番薯的传入是维持庞大人口的必要条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6 22: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34 发表
【那好,你先给出丁数的出处,论证一下其精确程度,然后再给出"一丁七人"是怎么来的吧.】万历年间统计的是“丁数”,曾德昭用的就是这个数字。我可能没有看到你这个问题,但是我在其他帖子都做了回答了。 ...

从衲子给出的曾德昭原文来看,那不是丁数.他用的是很模糊的词.

你大概不知道中国人口史里有过明代育子率的统计,是通过墓志铭来分析的,结论是2-3人

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问题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0-11-6 22:44 发表

从衲子给出的曾德昭原文来看,那不是丁数.他用的是很模糊的词.

你大概不知道中国人口史里有过明代育子率的统计,是通过墓志铭来分析的,结论是2-3人

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问题呢

XM8怎么也称纳子了????
古代生育率不会这么低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2: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粮食总产量?如果你是按耕地面积和平均亩产来计算的话,你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明代之前的人口那么少?】

1、这要靠虑到满清对数据的篡改,要掩盖些什么东西。

2、明代以前,没有像明代这么长的安定时代。事实上,只要国家安定,人口马上就会发展。汉、唐、北宋、南宋无不是这样?明代二百多年基本安定,没有靖康之乱,没有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与混战。没有满清南明、三藩、太平天国、捻军、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战乱。

象南宋,康王南渡后,很快就由四五千万人发展到8000多万(中间还有宋元战争,人大量的死亡)。北宋有两千多万发展到六千多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6 22: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贾芸 于 2010-11-6 22:47 发表

XM8怎么也称纳子了????
古代生育率不会这么低吧。

纳子就是纳子,纳子当然不是我了

那是从墓志铭上找来的,很多出生后不久就夭折的小孩连名字都没有,当然不会上墓志铭了,所以这个育子率不等于出生率,但是可以反映家庭成员数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2: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11-6 22:39 发表

他的书只有一本《大中国志》,就在我手边,记述年代大约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第一章有个数字,原文是“不记载妇女儿童、太监、文武教师(人数几乎无穷),共有58055180人。”

从一般社会组成角度看,男 ...

人家明朝的粮食又不是不够吃,为什么要依赖大豆和土豆呢?

你们满人一直强调这个问题。好像是明朝让老百姓饿肚子了。

如果按你们的说法(满清修史的数据),土地10亿多亩,亩产174公斤,一个人平均6520斤粮食,为啥不够吃?你一年能吃6520斤粮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48 发表
【粮食总产量?如果你是按耕地面积和平均亩产来计算的话,你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明代之前的人口那么少?】

1、这要靠虑到满清对数据的篡改,要掩盖些什么东西。

2、明代以前,没有像明代这么长的安定时代。事实 ...

你们的大本营在哪里??貌似我收藏的汉网已经打不开了。我很好奇你们天天都在看什么资料。更郁闷的是你们热衷于推理,而且不想这种推理是否适合于古代。
就算按你们这个推理来说,宋明两个的农作物产品有明显的变化不???
南宋人口有八千万,我记不太清,不过应该差不远。假如宋明两个农作物产口没有明显的变化。那么明代南方的人口也差不多是这么多吧,可能你会说明代战争多,但是我想说,除了蒙古人来了之后,要不然南宋的战争不多。所以明代南方人差不多一亿吧。北方呢,不会大量多于这个数据,所以推理来,高峰也就成了二亿了,不可能推到五亿。

更郁闷的是,这都是推理,没有统计数据支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6 22: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48 发表
【粮食总产量?如果你是按耕地面积和平均亩产来计算的话,你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明代之前的人口那么少?】

1、这要靠虑到满清对数据的篡改,要掩盖些什么东西。

2、明代以前,没有像明代这么长的安定时代。事实 ...

满清修改明代之前的数据干什么?

所以我让你算一算从洪武初到嘉靖末的增长率的呢,就算明代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在你看来都可以忽略不计,假设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不变,按这个增长率到万历末,能有五亿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2: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贾芸 于 2010-11-6 22:37 发表


说我么???
你这样的推理没有用,并不合理,原因我在前一贴已经说了。应当以统计为标准,

从家庭结构上推导,为啥不合理?说出道理!

你的统计在哪里?

你给两户的数据就算是统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3: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55 发表


人家明朝的粮食又不是不够吃,为什么要依赖大豆和土豆呢?

你们满人一直强调这个问题。好像是明朝让老百姓饿肚子了。

如果按你们的说法(满清修史的数据),土地10亿多亩,亩产174公斤,一个人平均65 ...

你的数据,十亿亩和亩产174公斤是从哪里来的???我很好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6 23: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贾芸 于 2010-11-6 22:56 发表


你们的大本营在哪里??貌似我收藏的汉网已经打不开了。我很好奇你们天天都在看什么资料。更郁闷的是你们热衷于推理,而且不想这种推理是否适合于古代。
就算按你们这个推理来说,宋明两个的农作物产品有明 ...

南宋绍兴五年估计有户一千万,此后一直没有达到过1300万户(指在籍户口),南宋人口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现象当然LZ是看不到的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0-11-6 23:0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3: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贾芸 于 2010-11-6 22:56 发表


你们的大本营在哪里??貌似我收藏的汉网已经打不开了。我很好奇你们天天都在看什么资料。更郁闷的是你们热衷于推理,而且不想这种推理是否适合于古代。
就算按你们这个推理来说,宋明两个的农作物产品有明 ...

满清修四库全书,就是为了掩盖大屠杀,作假当然要全面作,很多数据都要篡改。

不能光有所谓数据,还必须符合逻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6 23: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贾芸 于 2010-11-6 23:00 发表


你的数据,十亿亩和亩产174公斤是从哪里来的???我很好奇。

十亿亩是有这个记载的,不过因为太不靠普,所以一般讨论时不会采用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3: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贾芸 于 2010-11-6 23:00 发表


你的数据,十亿亩和亩产174公斤是从哪里来的???我很好奇。

我的表都给出来了,你怎么装看不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3: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那个四处引用的“《明神宗实录》第379卷载:1602年,丁户数为5631万,熟土地为10亿零590万亩,人均耕地为18.8亩,还有一亿亩在开垦中的土地”云云。也给你查到原文了:“是岁户口田赋之数户共一千三万二百四十一户口男妇共五千六百三十万五千五十口半官民田土共一千一百六十一万八千九百四十八顷八十一亩有奇。”

共一千一百六十一万八千九百四十八顷八十一亩有奇。

[ 本帖最后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3:1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3: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3:02 发表



满清修四库全书,就是为了掩盖大屠杀,作假当然要全面作,很多数据都要篡改。

不能光有所谓数据,还必须符合逻辑。

大杀器呀。清代篡改了数据,所以不可信,那什么可信,你们的推理可信。明代人口特能生,一丁比九口。那其它朝代呢,你纵向比较下,只怕中国从唐代人口都两亿了。


我引的数据是中国人口史中分析了各地的地方志上的数据。各地地方志不可能整齐化一的把人口数据全部缩小二分之一吧,即使缩小二分之一。户口之比,不可能也篡改吧。这种常数性的数据,不管明清、还唐宋,差别都应该不大的。而我们争论的焦点恰恰在是户口之比,丁口之比上。对于丁数五千六百万的争论貌似不大。



另外:貌似目前中国的耕是是二十多亿,明代十亿,新中国除了东北、新疆大量的开垦外,看来内地各省把能开垦的山坡大概也都开了,水土流失能不严重么,真牛B。这题外话!

[ 本帖最后由 贾芸 于 2010-11-6 23: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3: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共一千一百六十一万八千九百四十八顷八十一亩有奇。】这是连生土地都算上了,共11亿6千多万亩土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3: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大杀器呀。清代篡改了数据,所以不可信,那什么可信,你们的推理可信。明代人口特能生,一丁比九口。那其它朝代呢,你纵向比较下,只怕中国从唐代人口都两亿了。】

为什么?唐代的丁是多少?

明代的丁到了六——七——八千万,人口伍亿,一丁是多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3: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引的数据是中国人口史中分析了各地的地方志上的数据。各地地方志不可能整齐化一的把人口数据全部缩小二分之一吧,即使缩小二分之一。户口之比,不可能也篡改吧。这种常数性的数据,不管明清、还唐宋,差别都应该不大的。而我们争论的焦点恰恰在是户口之比,丁口之比上。对于丁数五千六百万的争论貌似不大。】

按曾德昭的数据,应是5800多万,这是万历年间的统计数。到明末1644年呢?几十年,丁数就不发展了?如果再发展一千多万,达到了七千万,一丁七口就到了伍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3: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文摘

第一章 户口调查统计制度
  第一节 户口调查统计的诸系统
  南宁的户口统计制度,大致沿袭北宋的一套而少有的变革。主要有如下几个系统:
  一、丁籍
  在宋代的各户口统计系统中,以丁籍建立最早。北宋乾德元年(963)十月,太祖下诏:“诏诸州版簿、户帖、户钞,委本州判官、录事掌之,旧无者创造。始令诸州岁所奏户账,其丁口,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按宋以前诸朝都有自己的户口统计制度,北宋初的制度未必都是自己独创,但此条记载却可以视作宋代布置进行本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范围的户口调查,户口调查时必须要有相应的籍账,诏令所提到的“诸州版簿”,应是户口统计时的籍账,而诸州岁所奏的“户账”,则是自州上报到朝廷的户口数字。所谓的“岁奏”,自然是一年一报。查宋代户口统计诸系统中,只有丁账、税账是每年上报户部(详本章表1—1和相关各节),但税账建立较晚,而且主要统计对象是赋税数量而不是丁口,只有丁账的内容和户账相同。因此,户账就是丁账。按照戴建国的研究,在宋代“籍”、“账”是不同类型的文书,即以丁口的统计文书而言,丁籍专指用于征役催税的簿籍,又称丁簿,为基层登录每家每户原始材料的文书,保存在州县,作为催科征税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将丁籍中的丁数统计出来,上报朝廷的统计文书,则称为丁账。
  在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系统中,以丁籍使用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6 23: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20岁以下的人肯定多,他们要靠孩子养老,多养孩子,将来有依靠,绝不会是现在的计划生育。能养多少就养多少。我想那时的人家,不乏七八个、八九个、十来个孩子的人。依靠孩子养老的年代,一对夫妻生七八个孩子还算多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7 00: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3:42 发表
20岁以下的人肯定多,他们要靠孩子养老,多养孩子,将来有依靠,绝不会是现在的计划生育。能养多少就养多少。我想那时的人家,不乏七八个、八九个、十来个孩子的人。依靠孩子养老的年代,一对夫妻生七八个孩子还 ...

说来说去,你都是在推测,而没有实例证据,也没有一个演算,反证。

你可以找数据推算下,按你的户丁比,宋代有多少人。
你抄了一个宋的的关于丁籍的一段话。那请问,你那本书上说的某年,宋代丁数多少???乘以九,又是多少人????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7 04: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08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