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汉中争夺战武候那一“叹”谈开, 此文重在贬孔明全能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0-2-13 16: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汉中争夺战武候那一“叹”谈开

演义第七十二回有言:

曹兵一连三夜不安,曹操心怯,引兵退二十里,就空阔去处安营。孔明叹曰:“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遂请玄德渡汉水,背水结营,以疑其心。

毛本与黄本此处是“笑”,南飞以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疑兵之计针对老曹得逞的主要原因,改为“笑”之后在下以为表现力反而下降了。

诸葛若“笑”,嘲笑的刻薄,是显出诸葛亮高人一等的智术,而曹操之流自然等而下之。这个“笑”表明一切尽在预料之中,非常自信。将诸葛亮无限拔高至妖人,可知一二。在罗本中,诸葛亮除了街亭那次自嘲之笑,就是故意嘲笑别人,发自内心的笑基本上一次都没有,除了气概文鸯总结的孔明为人狂傲拘谨,南飞以为武候在老罗笔下是一绝对理性的形象,也有关系。至于所谓孔明独步天下云云,其下场也不过在曹真司马懿乃至黄皓之流手里拖到油干米尽,最终一桃杀二士罢了。真有那么利害十项全能,为何不在生前把黄皓剁了呢?

但“叹”字,则意味深长了很多。个人以为“叹”有两层含义:第一,老曹虽然“奸雄”帽子已经扣个很多年,但是下三滥的诡计却是始终不会。第二,诸葛以堂堂正正的兵法无把握击败同样知兵的曹操,而需要采用诡计针对老曹阳刚有余、阴柔不足的性格弱点下手。同时,这一招得逞还建立在老曹汉中争夺战已经极度阳痿的状态之下。综上所述,南飞以为“叹”字非常合乎情理,罗本之诸葛虽然神乎其技,但作者定位还是属于“人”而非“妖”。

言及于此,话题就扯的很大,在下相信以下两点都将引出不少争议:1、武候汉中疑兵诡计属于“下三滥”;2、这一招在战术上效果奇佳,但战略上是否能到达把老曹赶出汉中的目的。下面一点一点分析:

1、流氓VS无赖。

老曹的流氓手段很多,杀杨修那一次插叙了很多故事。但历数老曹欺诈手段,没有一次不是拿到台面上明着欺人,一切手腕都在大庭广众之下施展,以至于杨修这种明眼人次次都能看出来。按在下定义,这种耍流氓的手段当为“上三滥”:很强硬,你看不看得出都拿他没办法。而且老曹实现最终目的并不依赖这种小伎俩,如寿春战役借粮官之头只是用来暂时转移视线,稳定军心。真正拿下城池,还得靠限期立斩,老曹亲自督战甚至第一线下马参战,真正鼓舞士气。

相比之下,诸葛亮在汉中从头到尾都是靠玩阴招,一旦穿帮就没得玩了。只能称之为泼皮伎俩,严格讲尚达不到真正不要面不要命的无赖境界。汉中争夺战蜀军两大亮点:斩夏侯空营计;前者是法正黄忠功劳,后者是子龙意外之妙。相反曹彰最后新锐增援大方异光,破军斩将几乎力挽狂澜,令诸葛之诡计失色不少,充分说明孔明的所谓“疑兵诡计”只是空架子,根本接不得硬仗。而相较之下曹操本人阳痿,导致“将熊熊一窝”,曹操本部动辄溃退,麾下名将集体失常,完全没了往昔战斗力。所谓流氓怕无赖,盖为此意。最终逼退老曹的为马超生力军,而杨修死后大败负伤终于点醒了老曹:用兵切不可疑,壮士当断腕前驱。

所以此战终于平手曲终,换成武评模式可以如此描述:曹操与孔明战方五十合,武候诈败,孟德疑而不敢追;值此之时,魏延瞅住空隙暗放一箭,正中老曹左臂,庞德曹彰奋战抢得老曹回营。

2、武候在《演义》中战略水准不行

武侯在演义中六出祁山战前规划一次比一次差,可以说战略表现仅见于《隆中对》与七擒七纵。然而前者在老罗的《演义》构架的时代背景中不过一纸空文而已,基本上没有针对性。并且诸葛亮本人还有乘乱夺襄阳这一战略败笔。


至于后者,由于《演义》中各个势力的后方叛乱已经被缩减到最低限度,曹魏无边陲之忧,孙吴缺山越之乱,包括袁绍平定四州,都与我们玩光荣《三国志》一样一次征服了无后患。所以“七擒七纵”在《演义》里面显得非常突兀,可以说毫无意义。再细看孟获屡次被擒不服的原因,归结起来大都是诸葛亮玩阴的,赢得不够堂堂正正。结果最后一次搬来的藤甲兵被全部赔光,才终于服软。而恰恰是这一次,诸葛自知不够地道,势将折寿。攻心攻到这个份上,貌似得孟获一人之心;而实质上已经借孟获为棋子,完成了对南中四郡的彻底扫荡,留下血仇无数:“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

虽然不论罗本、毛本、黄本诸葛亮的“留兵三不易论”均皇皇在目,但在下依然坚持,此处照搬史料的“武侯三不易论”,乃后人狗尾续貂之作。

以在下对演义的,那个研究。《演义》特别是罗本,全书有三种地方动辄大幅照抄《资治通鉴》等史料。其一是两回之间衔接处。这一点看黄正甫本非常明显:老罗原著因为没有分回合,所以每两回之间也不存在故设衔接悬念吊读者胃口。后世抄评人出于各种动机在此处动手脚是必然的。其二是有赞诗的地方,对比老罗出于情节原创的诗文,比如铜雀楼文臣赋诗,其风格水准与后人附会诗相差甚远,这一点是毛宗岗在其删改原则中明确指出了的。其三是人物登场或重要历史场面,比如曹操曹彰登场,吕布给袁术信,这些史料只要有的,很多抄书人就给贴上,甚至不惜篡改原著,比如叶逢春本吕布写给袁术的信只有两行,而罗本却把《裴注三国志》的原文全部照搬过来。这一点也是毛氏父子明确指出的删改原则,只不过此处二人出于各种原因没有改而已。

诸葛亮“三不易论”,同时符合以上三条。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时蛮夷皆感孔明之恩德,乃与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呼之为“慈父’;皆运珍珠金宝、丹漆药材、耕牛战马拜送孔明,以资军用。后有进贡天子礼物,终身不反。南方已定,皆是孔明之功。”云云与后文冤魂阻道矛盾,在艺术上完全不可取,且文笔与罗本关公“莫与下界角力”那一段非常相似。后面祭文正乃老罗原创,史料所无(注1)。两者对比则真伪立现。所以在下相信“三不易论”当为后人妄附议,非老罗原文。

注1:
其文曰:
维大汉建兴三年秋九月日,武乡候,领益州牧.丞相诸葛亮,谨陈祭仪,享于故殁王事蜀中将校、本土神袛及蛮夷亡者阴魂曰:昨自远方侵境,异俗起兵,纵虿尾以兴妖,恣狼心而逞乱。且我大蜀皇帝,威胜五霸,明继三皇,定乾坤于战场之中,立社稷于干戈之内;一自蛮夷罔穷天道,来叩皇风。吾奏君王,请三军暂别龙驾,诸公祖饯,弃六亲远辞家国。于是问罪南蛮,莫不逢山开路,息浪为桥;大举貔貅,将除蝼蚁;大军云集,狂寇冰消;才闻破竹之声,便是失猿之势。但士卒儿郎,尽是九州豪杰;将校官僚,皆为四海英雄:习武从戎,投明事主,莫不同伸三令,共展七擒,齐坚奉国之诚,并是忠君之志。何期汝等偶失兵机,缘落奸计:或流矢所中,魄掩泉台;或枪剑所伤,魂归长夜。志坚忠孝,命终于刀斧之前,正直奉公,骸弃于尘埃之内。生则有勇,死且成名。今则凯歌欲还,献俘将及。汝等英灵尚在,所祷必闻:随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国,各认本家,受骨肉之蒸尝,领妻子之祭祀;莫作他乡之鬼,徒为异国之魂;当念亲姻泣哭于朝昏,子女嚎啕于旦暮。吾奏皇帝,使汝等各家尽沾恩露,年年请给衣粮,月月不绝俸禄,用兹酬答,以慰汝心。父子传孙,名题蜀史。今则聊表丹诚,陈其祭祀,各领酒食,共享一餐,依此灵旛,随我归国!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0-2-14 11:4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地会VIP会员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241938
注册 2007-11-29


发表于 2010-2-15 13: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仿佛在读气概文鸯兄的文章,当然,陈寿都说过:长于政务,兵法非其所长。可见诸葛亮不过也就是一个萧何似的人物,和张良陈平韩信相比战略还是差太多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一笑一叹,的确效果迥异。笑更近乎是智者之间的相轻,表现的孔明智珠在握的形象。叹在某看来则更有智者相重,惺惺相惜的意味。一字之差,的确效果不同。然而在自家军营里对敌家贼酋大发感慨,往小了说是不合时宜,往大了说有慢军嫌疑,孔明纵然要叹,也不当在刘备面前叹。故而毛氏等本的笑字,也不是没有道理。

“老曹虽然“奸雄”帽子已经扣个很多年,但是下三滥的诡计却是始终不会。”曹孟德不会下三滥的诡计?个人的确对南飞的“上三滥”“下三滥”六字十分不解。孔明这条计策不过是诈劫营乱军心的疑兵之计,目的则是让曹军后退不再据守汉水(读南飞前后文,似乎以为孔明便凭此计取汉中?用疑兵的宗旨不假,但是单讲这一计,未免太偏。)。而若连这算下三滥的话,那勾结内应里应外合为何不算?诈死营中引军来袭为何不算?穿敌军服轻骑劫粮为何不算?更不用说那借人头稳定军心,假梦游明哲保身之道了。

汉中之战,本就不是一计一谋所能成事。统帅按谱派兵,用人得当达到目的就是统帅的战术合理。黄忠、法正、赵云固然有功,然而
孔明曰:“汝以二人老迈,不能成事,吾料汉中必于此二人手内可得。”
孔明曰:“既将军要去,吾使一人为监军同去,若何?”
孔明曰:“你可与赵子龙同领一枝兵去;凡事计议而行,看谁立功。”
这三句话,难道是白说的么?而汉中之战胜利的天平倾向于刘备一方,则是前后数战逐渐达到的结果,汉水边的争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这些战果累积起来造成了曹操必败的趋势,更不是一计一谋所能达成的效果。法孝直反客为主胜了夏侯渊,刘备、孔明又何尝不是反客为主胜了曹操呢。

凑个趣儿,若以武评写此段,当是孔明与曹操在汉中一场大战,操渐渐力怯。斗到四十五合,操一刀却砍个空,吃了一惊,拨马往本阵便走。刘备阵上张、黄、赵、魏四将齐出,杀的曹军大败。乱阵中魏延窥得曹操较亲,一箭射去正中曹操,操带箭败回长安去了。

至于六出祁山(即使是演义,严格来说也是三出祁山),孔明已经失去隆中对的条件,而仅剩下西北用兵一途。第一出败于街亭用人,而非战略不当(魏延那条扒干净就全都是“我以为”的险计纯属胡说八道,不值一提)。后两次则是司马懿拒不交锋,借地势严防死守,虽有军有将却无用武之地。最后都是被耗走(其一是耗尽了粮,其一是耗掉了命),当真交锋时上方谷之噩若无天降大雨,孔明早已成功了。

至于南征,孔明七擒孟获收服的是生人之心,祭祀泸水收服的是死人之魂,个人以为情节安排合情合理,虽然于史未必符合,然而毕竟小说是文艺作品,捧着历史挑毛病最不可取。七擒孟获,从一开始用诈败计,到后来孟获手下酋长皆反,孟获不得不求助于外国来看,收服的又何止是孟获一人之心。至于三不易论,则是孔明平蛮的政策部署,可以说是后世蛮方不反的总纲,如果真是后人插入的话,那么此人于《三国演义》之日臻完美,功莫大焉。

最后言及一事,罗贯中著三国固然是精品,然而其人受民间戏曲、传说、话本影响极甚,所照抄者不单单有史书,还当有大量通俗的的民间话本,这就造成其文虽然大处极佳,但很多雅致的地方如南飞兄所指并不完美。后人对此等处加以删改增补,作为完成一部文艺作品来说,事实上是超越了罗氏的。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10-2-16 11:3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益德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发表于 2010-2-16 12: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伤云 于 2010-2-16 10:18 发表
魏延那条扒干净就全都是“我以为”的险计纯属胡说八道,不值一提

三国演义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从司马懿的话来看,魏延子午谷之计还是很有可能成功的。并非纯属胡说八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腾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北将军
功绩 28
帖子 2774
编号 60002
注册 2006-2-15


发表于 2010-2-16 13: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益德张 的帖子

有0.0000000000000000001的可能性也叫可能,但正常情况下没人会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双溪赵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02
编号 280738
注册 2008-6-4


发表于 2010-2-16 19: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键还不在可不可能成功,就如邓艾偷渡失败了,对于魏算多大损失?而魏延呢。而邓艾偷渡失败的可能性恐怕比子午谷还要险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0-2-18 13: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伤云 的帖子

呵呵,伤云兄年好~此帖是从在下与琅邪一小朋友拍砖的回帖里面整理出来的,并不代表偶的全部观点。武候体恤民力之良苦用心,在下是深为佩服的。呵呵呵,本帖弄词如此端是大言欺人。其实兄回帖那几点后来都有讨论到。简单阐述下偶的观点:

1、南飞所谓“上三滥”&“下三滥”,用主席的话来讲就是“阳谋”,“阴谋”,这样说可能比较好理解。在演义里面,老曹只用阳谋,诸葛亮只用阴谋;唯一例外是老曹对付襄阳城外关羽用了阴谋,而诸葛亮唱空城计吓退仲达兄用了阳谋。个人以为这是老罗出于艺术刻画与批判人性的双重考虑有意设定的

2、诸葛亮部署这个我最初确实没注意到。但南飞同样坚持,如果要考虑遣将,则刘备也不全是橡皮图章。所以即使有出彩之处,也不便于分析。类比武评可视为二打一,呵呵,按常例属于无效战例吧。

而为什么汉中战役以老曹的智囊班底会搞成“二打一”这种喜剧场面?为什么贾诩等人集体沉默?就需要从杨修之死中,以及此人死后老曹醒悟厚葬里面展开分析了。呵呵,当然写出来,那就是另一个帖子了。

3、北伐。4楼已经有筒子把司马懿的原话找出来,谢一个先。这个话题我后来也有展开过。在老罗笔下,诸葛亮北伐咋看之下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但每次只要出一点小问题就不得不班师回巢,前功尽弃。此足以说明武候策划战略的特点:一环受制满盘皆输。一方面关键环节全部建立在不稳固的基础之上,搞得比高考还惊险,另一方面又坚持要把奋斗目标锁定清华;所以复读N次确实也不奇怪。

4、南中攻心嘛。三不易论加上可能在艺术上有些不同吧,但南飞以为老罗的批判锋芒因此而完全黯淡下去了。这样改,恐怕完全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因此南飞的立场是,改,可以,请不要用《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样的名字。满清垮台已近百年,让今日的读者自己选择吧。

5、呵呵,老罗的原著我们都没看过。以南飞研究版本的心得来讲,早期古本显示《三国志传》体系的文风以文言为主,俗语并不多,比如余象斗本。后世的抄书人是从头改到尾,基本上把文字翻写了一遍,搞成现在这种通俗半文言《三国志通俗演义》。他们是实实在在滴“小四”了一把,充分证明了我国滴山寨技术,是饱含历史沉淀滴。

话说回来,普及推广固然功不可没。这个艺术性,我个人认为无从谈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演义的文笔在四大名著中毫无悬念滴垫了底,这些人同样是居功至伟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0-2-18 17:0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呵呵,南飞兄过年好~

其一。阴谋阳谋之论个人倒是表示赞同,这阴谋阳谋的划分似乎和南飞也不差多少,然而落实到具体实例上则和南飞迥异了。

阳谋者,在我看来可以称为台面上的谋划,就好比下象棋,棋盘之上黑红两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斗得是谋划。三国里的例子比如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司马懿五路调兵都是明白清楚,诸葛亮也是见招拆招,皆算于庙堂之上。又好比仲达屡次抵御武侯北伐,蜀军利速战,魏军利久战,两边也是清楚地很。于是诸葛想法设发迫司马出战,司马想方设法安抚将士拒不出战,也是台面上的军争。

阴谋则和阳谋相反,是背地里的谋划,利用的或是双方信息的不对等、或是对方的性格弱点。这样的计谋多挂上了诈字,比如诈死、诈降、诈截营等。又或者勾结内应,甚至是武侯经典的空城计,都是居于人后的计策。例子比比皆是,也就不用过多列举了。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我国传统提倡光明正大,因而“阴谋”一词往往和贬义挂钩。但如果纯讲究阴阳谋划的话,这里的“阴谋”个人以为应该客观的视之为中性词,而不是贬义。

由此我想也可以得出为何我和南飞对于同样的实例评断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了。

附一点,在我看来似乎军事上的“有所不为”更多的是指杀俘、杀降、屠城、戮民、变节一类,至于各种计谋,倒还真不在此范围之内。

其二。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曹操、孙权甚至吕布袁术等的军营里,主公的作用的确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刘备集团这方面比较特殊,刘备只负责指导大方向,具体实施往往由诸葛亮一力而成。这其实是不符合实际的,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历史,所以我想也可以接受。因此“二打一”这个说法看刘方,个人还是不太赞同的。

又及:此时的曹操的确是智孤计独,和官渡前后相比大不相同。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罗氏对曹操人物刻画的细致所在。我眼中《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一个不断转变的形象:他从早期对汉朝忠贞不二,到逐渐迷失,到最后以周文王自居是其内心操守的转变过程。而这一转变过程也照应了他从早期广纳贤才兼听明断,到赤壁时志得意满渐生骄纵,到汉中前后刚愎自用不纳人言的变化路线。

其三。为什么说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没有意义我也已经阐述了。诸葛亮说魏延小窥魏国人物,司马懿又提出子午谷可行,不正是说明按演义里魏国完全有可能预测到子午谷这条计策么?

诸葛北伐不是坚持奋斗考清华,而是下定决心考清华,但万一考不上也要保证能进北大(这比喻无关各校实际情况)。一员上将,五千精锐,魏国损失得起,蜀国损失不起。就好比下军棋时,我方就剩下一个军长,对方司令军长炸弹等还有一堆,那当然不敢横冲直撞。

其四。南中攻心一段,看南飞兄言语,似乎认为罗贯中写此段书不但不是褒颂诸葛,反而是暗贬诸葛言行不一?这个观点在下实在是难以苟同。事实上从南飞前后文里,在下暗自揣测南飞兄似乎认为《三国演义》对曹刘的态度是明贬褒暗褒贬?与这一点上我想是根本上的理解差异,这个姑且存异吧。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嘉靖本里已经表现出了很鲜明的尊刘贬曹的立场,而毛本不过是让这种立场从某种程度上更纯粹化。
至于满清云云,在下更是一头雾水了,毛氏父子又不是受命改编,毛本出现之后也不曾听说文字狱落到嘉靖本的头上,这干满清何事?

其五。愚以为《三国志传》并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祖本,罗贯中仅仅是和参考茶馆说书的话本,梨园戏子的剧本一样参考了这个本子。同时我也不觉得中国自古至罗贯中写三国的小说只有《三国演义》一本。这就好比央视可以拍《西游记》电视连续剧,地方台也可拍,港台更可以拍,三家上映时不能说因为央视拍的早,就是其他版本山寨央视的一样。

其余,个人以为罗贯中固然是大才,但《三国演义》的精密程度还没达到《红楼梦》那种字字珠玑的地步,寻章摘句的推敲法未必适合用来阅读《三国演义》。而人物的丰满写实也绝不是简单的指写某个人物时不忘捎上些糗事。

再及:四大名著三国垫底这说法……《红楼梦》不提也罢;《水浒传》各有所好,也姑且不去争它;那《西游记》也被南飞排于三国之上?即使是讲南飞所认为的毛氏本,我也实在不敢认同。

最后说一点个人小小的坚持,我看的是《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因此只要此书内容可观,是否仍保持了罗氏原貌这种问题在我看来毫无价值。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10-2-18 18:0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0-2-21 21: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伤云 的帖子

1、南飞的阴阳定义源自易经,简单讲“阳”就是发散的,“阴”就是收敛的。

2、刘备的作用在演义里确实弱化的不行,而诸葛亮与刘备联袂主导的战役,其实算起来并不多。过去没有仔细琢磨过这个问题,呵呵,现在更没有这个余力了。

曹操的性格变化南飞也是深为赞同的,但是具体由哪种变成哪种,对此南飞挖掘滴比较深入。拿晚年来说,南飞以为老曹与其说是变得刚愎自用,不如说变得谨小慎微了。因为之后的襄樊之战,老曹再度表现出从善如流的特点。应该说随着年龄增长,老曹个人计谋的比重在逐渐增加;而与此同时,战略目标却日益缩小。包括周瑜鲁肃这些人在演义中的形象,对历史原型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写不出来的

3、南飞以为子午谷可对比演义中老曹走泰山险道,曹魏的兵力只有那么多,在动向摸清楚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出此奇招。其时司马懿尚在赋闲中,孟达还挡在前面,而夏侯驸马的兵力全部被赵云吸引到凤鸣山一线。即便有人预料到,也没有兵力去设伏。诸葛亮不愿意如此用兵一是性格原因;二是料到赵云不服老会冒进,已经计划好给魏军下套,因此不愿意再为魏延修改战略计划。

4、呵呵,满清云云代指尊刘贬曹等等“正统思想”以及满清修四库全书时普遍夹带私货的行为。嘉靖本贬诸葛贬刘备的地方非常多,特别是贬诸葛亮,南飞是怎么也没看出来可以上升到“尊刘”的程度。毛本的删改准则还特别有一条:“其评中多有唐突昭烈,谩骂武侯之语,今俱削去,而以新评校正之。”不过此人不仅把评论删了,连正文也没放过:

则今人之所知也,有古本三国志所无,而俗本演义所有者,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诸葛瞻得邓艾书而犹疑未决之类,此其诬也,则非今人之所知也,不知其诬,毋乃冤古人太甚,今皆削去,使读者不为齐东所误。

实际上这两段情节二毛是整删,小处改动他俩都懒得说明;而对于左慈于吉这些段子,辄假装没看见。典型的双重标准。

5、《演义》里面基本每个剧情都于史料有本,所谓“然野史类多凿空,易于逞长,若《三国演义》则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越是深入研究《三国志》,越感慨老罗梳理史料之细致,这一点算是在下与杨文理的共识。拿历史贬演义的人,一般来说《三国志》看得很浅

PS:伤云兄请留意,南飞说的是“文笔”垫底,而不是思想内容一起算上。四大名著里面《西游记》社会背景最浅,《水浒》上层建筑最简单,均不及《演义》,但文采口感,胜演义多矣

呵呵呵,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其内容差距比高鹗版《红楼》和脂评本《石头记》还大。标准不统一,那是没法讨论滴,这也是在下的一点基本意见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0 20:3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30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