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是定位,我是定了武力值。兄的档次定位距离武力值确定还差一步。
我自上而下推的,许多武将的武力还等着赵云来确定,怎么能指望他们给赵云定位;我又强调了战例的有效性,去掉了更多的战例。所以,兄可以有无数战例可以给赵云定位,而我没有。
1、
嗯,许多武将的武力还等着赵云来确定,比如吕旷等人,由赵云定位这些人时,可以采用可信度最高或较高的S级、A级依据,于是貌似吕旷等人在武力系统中的可信度也是较高的。
但是甲兄不要忘了,在甲兄的系统中,在定位吕旷等人时,赵云是一个新的起点,而这个起点本身,是依靠甲兄系统中严密性较低的C 级依据定位的,新起点在武力系统的严密性已经算低了。那么再由这个新起点向下定位时,即便可以采信严密度较高的依据,其下联武将武力在整个系统中的严密性仍然是低的,甚至更低——因为必须考虑起点本身的严密性。
定位赵云是C 级依据,由赵云定位吕旷是S级依据,那么在整个武力系统中,定位吕旷的其实是(C*S)级依据,而这应该是严密性≤C 级的一个依据。
也就是说,在甲兄的系统中,距离甲兄规定的原始起点越近的新起点,必须越严密,因为新起点的严密性影响了全部下联武将以及下联的起点。否则的话,就会造成甲兄系统中大量武将的严密性都在B级C 级以下甚至更低的局面。
这是武将上限,不是数值上限;而兄之前的都是数值范围,1-8、9-17之类的了,怎么到这就改了。
2、
呵呵,看来我又要重复一句话了,甲兄并没有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考虑整个问题。
什么是自下而上,理论上,自下而上当然是没有上限的。那为什么一流至末流有上限,因为在这些档次之上还有档次,更高档次的下限说服力高于其下档次上限的可能性。
那么很显然,超流之上再无档次,自然不会有上限的限制了。
但是三国演义的武将是有限的,所以理论上的无上限在三国武将武力系统中不会发生。当三国武将的武力全都确认后,武力最高武将的具体武力数值,就是整个三国演义武力系统的上限,自然也就表现为最高档次——超流的上限。
这个限制是够特殊的,必须得和自己同档次的2员武将的联手战斗。
如果D、E也是二流,D曾经击败过4个三流武将联手、E击败过8个末流的联手,看来也得排在A之后了?
在兄的这个规定下,兄的吕布第一自然是可以成立的,就像某某选举,加上一些限制条件后,只剩一个人满足所有条件。
或许兄本意并非如此,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
3、
这个不是特殊,是由自下而上的理论基础决定的。
在自下而上理论中,更高档次的确定,是根据对其下档次的单挑获胜而来的。例如击败末流的是三流、击杀末流的就是二流。因此,更高档次在理论上天然具有对其下档次的优势。
而同档次武将比较,当然前提就是他们确定是同档次武将。
这也就是张飞击杀高升、关羽斩杀管亥等符合档次理论的战例在关张等同档次超流武将比较中意义不大的原因。
而甲兄所提到的其余一对多战例,由于三流、末流武将联手后的武力究竟是多少,目前还没有办法实证,我们只是感觉武将联手后武力高于其中任何一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例如4个三流联手,武力究竟高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实现档次的提升,一举达到了二流,甚至一流的实力?还是仅仅略有提升而没有实现档次的提升,仍然是三流的,只是更高些?这些提升的幅度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确定吗?
假设4个三流联手达到了1个二流甚至一流的水准,那么很显然的,击败4个三流联手的那员武将,就不可能是1个二流武将,而应该是个一流或超流武将了。但是如果4个三流联手只是1个更厉害些的三流,那么他们被二流武将击败就仍然符合档次理论。而符合档次理论的战例,又怎么能够在同档次武将比较中成为优先考虑的战例呢?
所以,击败更低档次武将的联手,在同档次武将武力比较中,作用有限。
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同档次武将之间的比较,显然他们与大于等于本档次武将的战例,才能成为有力的依据。
同时,由于分出胜负的战例将改变档次确定,例如一开始确定A、B、C 同为二流武将,结果又找到了A击败B的战例,那么A的档次就要重新确定,显然A会升级为一流武将。因此,同档次武将之间的比较时,依据的与大于等于本档次武将的战例,肯定将会是是平手战例为主。
不论2个二流武将联手后的武力是提升至了一流,还是只是二流中更高些的实力,对和这2个二流武将联手后战平的另1个二流武将,自然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那么自然在同档次武将武力比较中,起到作用了。
甲兄觉得特殊,是因为这些是甲兄很少接触的自下而上思想;而这些具体的判定方法,都是源于自下而上这个前提的。
[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10-1-8 09:5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