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黑传说 于 2009-9-2 04:02 发表
前112年,打南越;前111年“冬,发卒十万人,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平了南越攻东越。天子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将万五千骑,出九原二千馀里,至浮沮井而还;匈河将军赵破奴将万馀骑出令居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以斥逐匈奴,不使遮汉使,皆不见匈奴一人。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也不是模被之后,每战皆败哦)
这次行动耀武作秀的成分很大,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倘若在无人区里转悠一下就说是胜利,那偶们派人去南极转一圈,难道是天下无敌了?
前105年,天子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拔胡将军郭昌将以击之(昆明),斩首数十万。(可能确实此时汉的实力已经虚弱了,需要用到特赦亡命来充军了。)乌孙使者见汉广大,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又其旁大宛、月氏之属皆事汉,乌孙于是恐,使使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可以说,此时张骞通过外交途径,已经让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很大了。而不是要等到二师将军出征的时候)。是时,汉使西逾葱岭,抵安息。安息发使,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及诸小国驩潜、大益、车姑师、扜冞、苏Ε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然西域以近匈奴,常畏匈奴使,待之过于汉使焉。
乌孙为什么要尚汉公主,你这段引用言不尽实,实际情况是“匈奴闻其与汉通,怒欲击之”,且汉使出使大宛、月氏,皆取道乌孙,乌孙害怕匈奴报复,这才要求尚汉公主,抱个大腿。实际上,乌孙娶汉公主后,依旧是首鼠两端,同时又娶了匈奴公主,《汉书·西域传》:“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
以为使者到长安来一趟,娶个公主就对汉朝死心塌地,未免太傻太天真了。
乌孙大国有其利益考虑,故而在汉匈之间首鼠两端,可车师等小国就没那么多顾虑,完全站在匈奴一边和汉朝为敌,《史记·大宛列传》:“(西域诸国)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积怨,至相攻击。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西域当时总的政治背景,司马迁也有记述:“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汉使焉。”这段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西域各国遣使来汉,不是畏汉,而是贪汉财物。但在政治上,畏匈奴甚于中国。
前104年,大宛拒绝献马,贰师将军出场。“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当时有人估计只要3000就可搞定。汉武帝此时已经开始迷恋自己的辉煌了,认为每战必胜,所以此时打仗已经变成了培植某人的手段了,而为了必胜,竟然用了比预算多好几倍的兵力。
你说这时武帝已经开始糊涂,这是对的,武帝此时的确糊涂了,本就不该去打大宛,去国万里而求必胜,不亦愚乎?
至于说“当时有人估计只要3000就可搞定”,这根本就是瞎扯蛋。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往往是闾间恶少年,司马迁言“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都是些妄言无行之人,他们无论在外国还是在汉朝,往往信口开河(这也是西域各国不肯服汉的重要原因)。他们的话,大多是不能当真的。派三千人远征万里之外?你以为你是孙悟空啊?
到此时,确实还很难判断贰师的水平如何。因为,汉在漠北决战后,好像对西南和西北用兵都需要用特赦亡命之徒来充军了,确实是国家实力削弱了很多,但亡命和恶少的战斗力也不会弱。但此时的将呢?经过卫霍的战争锻炼,素质不会很差,最多可能是太骄傲了。——军事实力削弱了么?很难说。
这段话有些奇怪,一方面肯定汉朝的实力被削弱了很多,另一方面又否定汉朝被削弱。
事实上,汉朝实力有没有被削弱,只要看看汉朝战马就知道了。绝漠远征时,“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第二次征大宛时,虽然兵力尚多,但马不过三万,大多数都是牛了。此后天汉之后,汉军已经是以步兵为主力了。由此可见汉军实力衰落之严重。
至于将军,那还是免了吧。首先,当年卫青手下的大将,如公孙敖、公孙贺、张骞、苏建、赵破奴、路博德等人,有谁参与了大宛之战?何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将军再厉害,也不可能把一群羊变成一群狼,他是将军,不是上帝。孙子所谓“七事”中,“将孰有能”是和“士卒孰练”、“兵众孰强”并列的。
还有一个可疑的,为什么第一次数万人的时候,贰师将军报告说各小国不理他呢?而且还打了败仗,被西域各国轻视。后面是六万,还没打仗各小国就变得服服贴贴了?——这里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我猜测是第一次其实也是服服贴贴的,只不过是贰师将军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而找的借口,如若不是,就是他第一次没处理好关系。——不过这也不是确定的事情,存疑。
这有什么好存疑的。仔细读读《史记》或《汉书》,不就清楚了。
第一次出征,“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汉书·李广利传》,这里面正规军只有六千人,而且是属国骑,非汉朝精兵。
第二次出征,“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这次出动的是边骑,仅校尉便五十余人,且“负私从者不与”。除此之外,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又调动十八万边防军驻守河西,随时准备支援,这等兵力,和能第一次相提并论吗?
由此而得出李广利第一次是没有处理好外交,真是岂有此理。
卫霍没有后顾之忧?大漠和草原茫茫,长途奔袭,也是随时有被人从左右前后袭击的危险,可以说卫霍在沙漠和草原的进攻都是孤军深入的,和贰师的区别有多大呢?只不过是早发现对方还是晚发现对方的差别而已,卫霍经常是早发现对方,然后设法灭之,而其他大部分汉将都是被早发现,然后被灭,比如李广。而且,卫霍面对的是一块铁板的匈奴,而贰师即使是需要面对西域诸国,也都是力量分散的一批国家啊。
前面说过,“卫霍不败由天幸”,他们一生未曾失道,那不是他们如何高明,而是运气好而已。
和李广利比起来,卫霍的所有战争,除绝漠一战之外,都不过是几百里的战术机动,绝漠一战,他们穿越的是无人区,虽然匈奴有可能从后袭扰,但却不可能有归路被截断之虞。何况匈奴人也没有骚扰他们,而是“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这也是卫霍幸运之处。
李广利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首先他不是几百里的机动,而是万里之外灭人之国,(卫霍的绝漠,也不过才数千里,和李广利征大宛不能相比),其次他面对的不是无人区,而是无数大大小小的国家,他要不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挨个灭过去(这只有孙悟空才做得到),要不然就只能孤军深入,将自己投于死地而后生。何况,卫霍主力不过十万人,而为其转运后勤的步兵却数十万,而李广利第一次征大宛时,兵力不过数万,更无后勤供给,你要他如何?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9-2 10:1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