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五城十二楼 于 2009-5-11 22:23 发表
《通鉴》太浩繁了,确实很难通读,每日一卷是个好办法。记得看文史资料时,说康南海在广东办学,有个十二、三岁的学生问他读史哪本书好,康推荐了《通鉴》,那孩子20多天就读完了,问了一些问题也都能答上,康惊叹。
柏杨在狱中读史十年,主要就是《通鉴》。但柏杨写史带了很多主观的褒贬色彩。不过他的《中国人史纲》作为入门级读物还是相当好的。
我从来不认为《通鉴》是最好读的史书。原因倒不在于它的篇轶浩繁,而是因为它一事分见数年,而同一时间内,不同的人物又纷涌杂现,往往使人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如果按照吕思勉日读一卷的办法,读三十卷就要一个月,那月三十的时候,谁还记得初一读的是啥内容?
说康圣人的那个十二三岁的学生,该不会是梁任公吧?
能够把《通鉴》20多天读完,恐怕就是司马光复生,也不一定做得到,何况还能回答上问题。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天才”二字能描述的了。
正因为柏杨的私货太严重,所以坚决反对给初学者当入门书。一个人一旦入错了门,那以后的路也就没办法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