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曹娥
图片附件: 曹娥.jpg (2009-4-25 09:47, 36.68 K)
姓名:曹娥
籍贯:上虞(浙江省上虞市)
时期:东汉
生卒:不详
这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
曹娥父溺死,娥见瓜浮,得尸。
《幽明录》的记载虽然不详,然而这则故事在明间流传极广,便是不看原文,也能讲述的出来。
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位巫祝,因此经常需要划船到江中却做一些迎神的工作。
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盱划着一只小船,在舜江迎接潮神伍子胥。当时江面风浪很大,曹盱一个不小心,所划的小船就被江浪打翻,江水奔流,很快,曹盱和小船就都被江水吞没。
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她听到父亲淹死的噩耗,差点晕死过去。她大哭着跑到江边,一边悲痛欲绝地喊着父亲,一边沿江不停地寻找着父亲。她的哭声几乎传遍了整条大江,可是连续三日下来,也没能找到父亲。
父亲,您到底在哪?曹娥哭得眼泪都干了,不吃饭也不睡觉,整日都在岸边游荡,苦苦寻找着父亲,人们都非常同情她,纷纷来劝她要保重身体,曹娥告诉大家除非找到父亲,否则绝不放弃。
这天晚上,曹娥拿了一个瓜(也有说拿衣服)抛到江水之中,然后双膝跪在岸边,对着江水说:“父亲,如果您在天有灵,就成全女儿的孝心,让这瓜在您所在的位置浮起来吧!”说也奇怪,她抛出的瓜沉下去后,又在江中某一个地方浮了起来。曹娥见状赶紧纵身跳下水,循着瓜浮的地方游去。
三天后,江面变得异常平静,有人隐隐约约看见下游的江面浮着两具尸体,近前一看,原来是曹娥背着她的父亲。虽然父女俩都没有了气息,身体也已经冰凉,但是,曹娥还是紧紧背着父亲,一点也没有放松。在场的人见此无不流下眼泪,都说是曹娥至诚的孝心感动了江神,才让她在水下找回父亲的尸首,并把他们送上水面。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座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改名为曹娥村,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来祭拜曹娥孝女娘娘,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他先让属吏魏朗操笔,魏朗才思不够敏捷,久而未出,度尚便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人虽年轻,才思却是天下闻名,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碑文成时,人皆嗟叹不暇。
后来,大书法家蔡邕闻讯也来看望曹娥碑,时值暮夜,黑灯瞎火,蔡邕看不见,就用手抚摸碑文,细细品读。读罢深为感叹,遂题八字于碑阴,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此八字无人能看出其奥妙之处,直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路过曹娥碑,才解出了这八个字的真意。
说当时曹操和杨修骑马同行,路过曹娥碑时,看到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可明白这八个字的意思?”
杨修微微一笑:“明白。”
曹操忙道:“先别说,待我也猜猜。”
二人就又催马向前,一直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随后对杨修说:“你说说你的理解,看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其实就是一个字谜。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为捣烂姜蒜之容器,即受辛之器,受加辛则为‘辭’。这八个字的谜底即是“绝妙好辞”四字,乃是蔡邕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之辞。”
曹操听罢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图片附件: 曹娥碑.jpg (2009-4-25 09:47, 115.11 K)
[ 本帖最后由 火燚 于 2009-4-25 09:4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