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意思维。
如果修辞更严谨些,版主的猜想是可以成为一派学说的,即史籍中所反映的五爵归类法及具体待遇。
《孟子•万章》:“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公羊传•隐公五年》 “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国语•鲁语》:“天子作师,公帅之。……元侯作师,卿帅之。……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国语•楚语》:“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
上述引证,可以推出的结论应是:五等爵就封地面积分三级,就国家大小军队规模归为二至三类:公侯大国,伯子男小国…
《左传•僖公四年》:“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葬许男以侯,可能是伯子或子男的丧葬礼仪一样,即伯子男三个小爵之间,丧葬礼仪只有两级,所以男加二等即侯礼。
我猜想,公本非一级爵位,不过是一种尊称而已,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在爵位而言,公与侯级别相同,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公羊传》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天子三公者,执政公卿是也。故周公称公,召公称公,吕望亦称太公。王者之后者,宋是也。故宋称公。除此之外,《白虎通》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如《春秋》称鲁侯为公是也…“公”仅仅是一种尊称,而并不是一级爵位。按《春秋》中所称公者,宋公…虞公…虢公… 若如此,则并无一爵位名为“公”矣。
公做为男性尊称的历史,当晚于公爵。三公的公,也就相当于王以下的公爵,当时尚无公卿的说法,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称周公召公太公的。先有公爵,再有尊称泛指。
颜师古注〈汉书. 沟洫志>: 此时无公爵,盖相互尊老之称。
〈诗.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西周中晚期有公子指代诸侯之子女的用法;
〈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 东周始有公卿指代高级官员的说法。
俺前几天请教卫武封公的出处,就是想知道有没有比〈史记〉更早的有关记录?如果没有,那么俺认为平王封武公为公,照字面解释应该是公爵,即卫武元勋辉映西周三公;公卿是泛指,不应该是册封的确切职位。但是,史记的这条记载如无更早的辅证,也只能存疑,比如卫武的这个公爵是一代殊荣?还是可以继承的?〈春秋〉的记载只是鲁国不服这个新贵,故意不写卫公,只准自己YY鲁公?还是卫国确实没有晋爵?卫公好鹤真的只是卫懿公好鹤的简称吗?为何不是卫侯好鹤?
公,绝对是一级爵位。
称子者,基本上皆为蛮夷,如楚子、越子、吴子、骊子、潞子,莒子、郯子、邾子等。其立国皆在周之前。因此我怀疑子也不是周朝所定爵位,而是商朝所遗留。商人子姓,而其贵族又有以子相称者,如箕子、微子等,有没有可能这些称子的古国如莒、郯、邾等皆为殷商所封,而周克商后,只是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
这个联想很独到,可以说子爵这一级跟殷商后裔有点关联。虽然箕子、微子也许只是后人加在其原名后的尊称。
“子”的用法…除了可称呼诸侯外,还用于称呼卿大夫,如赵简子、如季文子。亦可用于称呼士人,如孔子、老子、孙子… 子的使用可谓滥矣… 也许入周之后,周人亦有附庸风雅者,使用“子”的称呼自抬身价,从而使子的称呼泛滥?若“子”真为周公所制定爵位之一,则以周人重礼的风气,如何使一个爵号被滥用如此… 伯者,霸也,所谓方伯也,本是诸侯之主。《左传•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杜预注曰:“侯伯,州长也。”由此可知伯本为侯之长官,如何反成了侯之下的爵位?
其实五等爵的名称都有被泛化尊称的趋势,知武子,孔子等也不见得就是附庸殷商贵族遗风,否则多为蛮夷的子爵不也很风雅了?子的滥觞,略同于公。
侯,也是有国者的统称。〈诗.大雅.抑〉:谨尔侯度。孔颖达疏:侯为州牧也。
伯,是上古领导一方的长官,故方伯。〈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伯,也通霸。
五爵的名称都有衍化,具体待遇规格也有交错含糊,某些分级待遇可能没有尽录,比如仪仗朝服序列等等细节,但是做为周朝贵族的等级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当事人还相当在意,否则宋襄也就不至于出丑,熊通也不至于征服随国向周王发泄不满…
顺便说一句:欧洲的贵族体系源于罗马的军政长官名称,其子爵本来也是个副伯爵。英语的男爵也叫baron,不是楼上所贴的lord。Lord一词一般是英语大小贵族的统称,也常用于翻译汉语中的所谓诸侯等。字母语言的造词特点是一板一眼,一个词一个意思,4门房车要造个词sedan,双门跑车叫coupe,敞篷车又要叫cabriolet… …中文做为象形文字,字意延伸广泛,有时是挺麻烦的。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19 16: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