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周朝五等爵位制的一些猜想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2-19 09: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周朝五等爵位制的一些猜想

关于周朝的五等爵位制,偶一直有一些懵懵懂懂的想法,虽然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可要对这么大的一个题目进行周详的考证,以偶的水平实在是力有未逮,因此姑且称之为“猜想”吧。最近几天论坛上谈及春秋之事的比较多,偶也信手将心中所想写下,欢迎大家讨论。

众所周知,周朝爵位分五等,为公、侯、伯、子、男,这一说法,由来已久,且流传极广,《礼记•王制》曰:“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亦云“周分五等,公侯伯子男”。然而细究起来,又觉并不尽然。

偶猜想,所谓五等爵位,其实并无五等,可能只有两等,至多为三等。

考之经史,《孟子•万章》云:“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在此处孟子虽云“凡五等也”,但刨除天子,而又云“子男同一位”,实则为四等。而下文又曰“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则就封地言之,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三等。

而《公羊传•隐公五年》云“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则分为公、侯、伯子男三等。《国语•鲁语》云:“天子作师,公帅之。……元侯作师,卿帅之。……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则此处亦分为公、侯、伯子男三等

因此,我想所谓五等爵位,更多是后代儒家的理想化的构想,实则应为二等或三等。所谓二等,是公侯和伯子男,《左传•僖公二十九年》云:“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再如《国语•楚语》:“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都明确将公侯和伯子男加以区分。若再将伯与子男加以区别,则为三等。

而子男同级,当无异议。《左传•僖公四年》:“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许穆公卒于王事,葬礼当加二等,若以五等爵位计之,许为男爵,加二等为伯,岂能葬之以侯?由此可见,子男必为同级。

我猜想,公本非一级爵位,不过是一种尊称而已,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在爵位而言,公与侯级别相同,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公的用法,《公羊传》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天子三公者,执政公卿是也。故周公称公,召公称公,吕望亦称太公。王者之后者,宋是也。故宋称公。除此之外,《白虎通》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如《春秋》称鲁侯为公是也。而诸侯薨,其谥号亦可称公,如齐桓晋文皆称公是也。

由此可知,“公”仅仅是一种尊称,而并不是一级爵位。按《春秋》中所称公者,一为宋公,乃王者之后。一为虞公,虞本太伯、虞仲之后,季历之兄,文王之叔,地位自然尊贵无比,因而称公。除此二者,则仅有一虢公。而《左传•隐公三年》云“王贰于虢”,又《隐公五年》:“王命虢公伐曲沃。”因此虢公为王室执政无疑,也许正是因为他为王室执政,因此称之为公?。

若如此,则并无一爵位名为“公”矣。

此外,还有一个“子”,遍翻《春秋》,称子者,基本上皆为蛮夷,如楚子、越子、吴子、骊子、潞子,莒子、郯子、邾子等。其立国皆在周之前。因此我怀疑子也不是周朝所定爵位,而是商朝所遗留。商人子姓,而其贵族又有以子相称者,如箕子、微子等,有没有可能这些称子的古国如莒、郯、邾等皆为殷商所封,而周克商后,只是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

前所举史料,称“子男方五十里”,其实这些称子的蛮夷古国们,地盘基本上都远超过五十,因此《礼记•曲礼》称:“其在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大曰子。”这明显是后人在“子男方五十里”的理论与历史事实之间所做的调和。

而“子”的用法,也颇为繁琐,除了可称呼诸侯外,还用于称呼卿大夫,如赵简子、如季文子。亦可用于称呼士人,如孔子、老子、孙子。而国君在特殊情况下,亦称子。譬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崤之战时,“子墨衰绖”,称襄公为子。

若此,则自国君至普通士人,皆可称为子,子的使用可谓滥矣。无疑“子”在商朝之时,应该是一个比较尊贵的称号,这从箕子、微子之称号上就可以看出,也许入周之后,周人亦有附庸风雅者,使用“子”的称呼自抬身价,从而使子的称呼泛滥?

若“子”真为周公所制定爵位之一,则以周人重礼的风气,如何使一个爵号被滥用如此?

如前文所举史料,皆以子男同级,我猜想,周人爵位制度的最低一级是男爵,而那些接受商朝封号的、被称为“子”蛮夷古国则在周天子眼中视同为男,也是最低一级,这大概就是“子男同一等”的真实意思了。

至于男爵,遍读《春秋》,也只有一个许男,孤零零的实在令人纳闷。不过它的史料实在太少,令人想怀疑也无从疑起。暂且放着吧。

如此算来,周朝爵位是三等,侯、伯、男。

但是且慢,这个伯字,也有几分奇怪。伯者,霸也,所谓方伯也,本是诸侯之主。《左传•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杜预注曰:“侯伯,州长也。”由此可知伯本为侯之长官,如何反成了侯之下的爵位?

又抑或伯亦非爵位?若如此,则周朝爵位,只剩侯、男两级矣。

这个问题颇为奇怪,偶想不明白,暂且存疑。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19 14: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游戏爱好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1
帖子 963
编号 73307
注册 2006-6-21


发表于 2009-2-19 10: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比欧洲,发现基本上爵位都属于5+1 或5+2

•        英国-           法国-             西班牙-              德意志帝国-         荷兰--                中国
•        
•        Duke--        Duc        --       Duque                Herzog                Hertog                公爵
•        Marquess    Marquis--          Marqués              Markgraf             Markies               侯爵
•        Earl --        Comte         -     Conde                Graf                    Graaf                 伯爵
•        Viscount--   Vicomte--          Vizconde            Vizegraf                Burggraaf           子爵
•        Lord--        Baron --             Barón                Freiherr                Baron                男爵
•        Knight--      Chevalier--         Señor                Ritter                    Ridder               骑士
•        Esquire,      Écuyer                ***                    Junker                Jonkheer            绅士

所谓的绅士,在中世纪只是骑士的跟班,专门拿盾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2-19 10: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这位仁兄

偶谈论的西周春秋的爵位,和欧洲无涉。

再者,中国貌似从来没有一个爵位叫“骑士”、“绅士”的。当代香港倒听说有“太平绅士”一说,不过那好像和中国无关。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绛橙子

白衣郡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女官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30
帖子 1486
编号 98063
注册 2007-1-1


发表于 2009-2-19 13: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讨论讨论

楚子的来历--“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如此看来,子爵和男爵有可能是同等的,不过子爵的称号还是应该正式确认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2-19 14: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绛橙子 于 2009-2-19 13:58 发表
讨论讨论

楚子的来历--“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如此看来,子爵和男爵有可能是同等的,不过子爵的称号还是应该正式确认的。

我猜“子”不是周朝爵位,主要是依据这几点:

1、所谓的子爵国全部是蛮夷,立国在周之前。

2、子为商王室之姓,在商朝时必然尊贵。

3、周朝有和“子”同等级的“男”。

因此我才猜想所谓的“子”应该是商朝遗留下来的。

如果子是周公所制定的,那既然有了男,又搞一个子,未免有叠床架屋之嫌疑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engxv
(风西尧)

文渊伯彰德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46
帖子 4265
编号 23128
注册 2004-11-8


周代实行五等爵仅是传说,按诸史实,实不可信。
又五等爵新、晋等朝皆有,三红兄这个题目不确。

先秦制度,我所知甚少,只记得杨宽说有些诸侯地位较高,是“方伯”,有管理一方诸侯的权力,比如卫,杜预所注,大约也是此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2-19 14: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fengxv 于 2009-2-19 14:45 发表
周代实行五等爵仅是传说,按诸史实,实不可信。
又五等爵新、晋等朝皆有,三红兄这个题目不确。

先秦制度,我所知甚少,只记得杨宽说有些诸侯地位较高,是“方伯”,有管理一方诸侯的权力,比如卫,杜预所注 ...

五等爵新、晋虽有,不过偶们这里之谈论周朝的。

新、晋等后世都是照抄或者参考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周朝制度,那就不在本贴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9 15: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支持创意思维。

如果修辞更严谨些,版主的猜想是可以成为一派学说的,即史籍中所反映的五爵归类法及具体待遇


《孟子万章》: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公羊传隐公五年》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国语鲁语》:天子作师,公帅之。……元侯作师,卿帅之。……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国语楚语》: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

上述引证,可以推出的结论应是:五等爵就封地面积分三级,就国家大小军队规模归为二至三类:公侯大国,伯子男小国

《左传僖公四年》: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葬许男以侯,可能是伯子或子男的丧葬礼仪一样,即伯子男三个小爵之间,丧葬礼仪只有两级,所以男加二等即侯礼。


我猜想,公本非一级爵位,不过是一种尊称而已,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在爵位而言,公与侯级别相同,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公羊传》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天子三公者,执政公卿是也。故周公称公,召公称公,吕望亦称太公。王者之后者,宋是也。故宋称公。除此之外,《白虎通》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如《春秋》称鲁侯为公是也…“仅仅是一种尊称,而并不是一级爵位。按《春秋》中所称公者,宋公虞公虢公若如此,则并无一爵位名为矣。


公做为男性尊称的历史,当晚于公爵。三公的公,也就相当于王以下的公爵,当时尚无公卿的说法,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称周公召公太公的。先有公爵,再有尊称泛指。


颜师古注〈汉书. 沟洫志>: 此时无公爵,盖相互尊老之称

〈诗.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西周中晚期有公子指代诸侯之子女的用法;

〈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 东周始有公卿指代高级官员的说法。


俺前几天请教卫武封公的出处,就是想知道有没有比〈史记〉更早的有关记录?如果没有,那么俺认为平王封武公为公,照字面解释应该是公爵,即卫武元勋辉映西周三公;公卿是泛指,不应该是册封的确切职位。但是,史记的这条记载如无更早的辅证,也只能存疑,比如卫武的这个公爵是一代殊荣?还是可以继承的?〈春秋〉的记载只是鲁国不服这个新贵,故意不写卫公,只准自己YY鲁公?还是卫国确实没有晋爵?卫公好鹤真的只是卫懿公好鹤的简称吗?为何不是卫侯好鹤?


公,绝对是一级爵位。


称子者,基本上皆为蛮夷,如楚子、越子、吴子、骊子、潞子,莒子、郯子、邾子等。其立国皆在周之前。因此我怀疑子也不是周朝所定爵位,而是商朝所遗留。商人子姓,而其贵族又有以子相称者,如箕子、微子等,有没有可能这些称子的古国如莒、郯、邾等皆为殷商所封,而周克商后,只是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


这个联想很独到,可以说子爵这一级跟殷商后裔有点关联。虽然箕子、微子也许只是后人加在其原名后的尊称。

的用法除了可称呼诸侯外,还用于称呼卿大夫,如赵简子、如季文子。亦可用于称呼士人,如孔子、老子、孙子子的使用可谓滥矣也许入周之后,周人亦有附庸风雅者,使用的称呼自抬身价,从而使子的称呼泛滥?真为周公所制定爵位之一,则以周人重礼的风气,如何使一个爵号被滥用如此伯者,霸也,所谓方伯也,本是诸侯之主。《左传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杜预注曰:侯伯,州长也由此可知伯本为侯之长官,如何反成了侯之下的爵位?


其实五等爵的名称都有被泛化尊称的趋势,知武子,孔子等也不见得就是附庸殷商贵族遗风,否则多为蛮夷的子爵不也很风雅了?子的滥觞,略同于公。


侯,也是有国者的统称。〈诗.大雅.抑〉:谨尔侯度。孔颖达疏:侯为州牧也

伯,是上古领导一方的长官,故方伯。〈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伯,也通霸。


五爵的名称都有衍化,具体待遇规格也有交错含糊,某些分级待遇可能没有尽录,比如仪仗朝服序列等等细节,但是做为周朝贵族的等级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当事人还相当在意,否则宋襄也就不至于出丑,熊通也不至于征服随国向周王发泄不满


顺便说一句:欧洲的贵族体系源于罗马的军政长官名称,其子爵本来也是个副伯爵。英语的男爵也叫
baron,不是楼上所贴的lordLord一词一般是英语大小贵族的统称,也常用于翻译汉语中的所谓诸侯等。字母语言的造词特点是一板一眼,一个词一个意思,4门房车要造个词sedan,双门跑车叫coupe,敞篷车又要叫cabriolet… …中文做为象形文字,字意延伸广泛,有时是挺麻烦的。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19 16: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2-19 15: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2-19 15:04 发表
公做为男性尊称的历史,当晚于公爵。三公的公,也就相当于王以下的公爵,当时尚无公卿的说法,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称周公召公太公的。先有公爵,再有尊称泛指。

西周当然有公卿了,太师、太保、太史为公,辅政另有卿士之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9 15: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9-2-19 15:32 发表

西周当然有公卿了,太师、太保、太史为公,辅政另有卿士之职。

这个.... 老冒您有点过了吧?周公是太师,召公是太保?您是否相信伊尹也做过太保的说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2-19 16: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2-19 15:51 发表



这个.... 老冒您有点过了吧?周公是太师,召公是太保?您是否相信伊尹也做过太保的说法?

周朝当然有三公。具体论证可参见杨宽《西周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9 16: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19 16:01 发表

周朝当然有三公。具体论证可参见杨宽《西周史》。

《西周史》.......也罢,俺就弱弱地提一下:《周官》也是《尚书》中嫌疑最大的伪托篇之一(战国晚期),西周的"三公"非汉朝的三公...
求同存异和为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2-19 16: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2-19 16:36 发表


《西周史》.......也罢,俺就弱弱地提一下:《周官》也是《尚书》中嫌疑最大的伪托篇之一(战国晚期),西周的"三公"非汉朝的三公...
求同存异和为贵...

《金滕》《召诰》《君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9 17: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就算俺是疑古派好了,西周“兹惟三公/三孤”的说法,随意。

俺倾向的解释是:周公,召公,宋公等人的名称不是敬语,而是次于王爵的贵族头衔。当时的王土就那么点地方,所以这也蛮夷,那也蛮夷,1王以下,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公爵,在情在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2-19 17: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2-19 17:17 发表
就算俺是疑古派好了,西周“兹惟三公/三孤”的说法,随意。

俺倾向的解释是:周公,召公,宋公等人的名称不是敬语,而是次于王爵的贵族头衔。当时的王土就那么点地方,所以这也蛮夷,那也蛮夷,1王以下,只有 ...

《金滕》: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召诰》: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君奭》: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放着这些内容不看,去死盯早就被断定为伪古文的《周官》,这种疑古派也忒粗糙了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2-19 17: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于“公”的用法,我前面说的其实蛮清楚的。

1、天子三公称公。这个公不是爵位,而是官职,即周公、召公、太公之公。冒牌楼上所举《尚书》金滕诸篇所言之公,也是这个公。非公爵之公,乃公卿之公。

2、敬语。王者之后曰公。所谓宋公、虞公之公是也。

而臣民于国内称国君为公,国君死后谥曰公,也统统是敬语。

综上,则公或为官职,或为敬语,而非爵位之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游戏爱好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1
帖子 963
编号 73307
注册 2006-6-21


发表于 2009-2-19 20: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19 10:43 发表
楼上这位仁兄

偶谈论的西周春秋的爵位,和欧洲无涉。

再者,中国貌似从来没有一个爵位叫“骑士”、“绅士”的。当代香港倒听说有“太平绅士”一说,不过那好像和中国无关。

貌似欧洲也是用5爵位,难道不是一个很有趣的巧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20 07: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19 17:28 发表
对于“公”的用法,我前面说的其实蛮清楚的。

1、天子三公称公。这个公不是爵位,而是官职,即周公、召公、太公之公。冒牌楼上所举《尚书》金滕诸篇所言之公,也是这个公。非公爵之公,乃公卿之公。

2、敬语。王者之后曰公。所谓宋公、虞公之公是也。

而臣民于国内称国君为公,国君死后谥曰公,也统统是敬语。

综上,则公或为官职,或为敬语,而非爵位之名。

猜想是好事,有益发现新的问题;从猜想到学说,亦即公或为官职或为敬语,则恰恰必须推翻您的3条依据:

1. 周初三公,周公,召公,毕公。太公是《史记》的提法,没他什么事。共和时另有召虎穆公等人。要证明这些公都是官职或敬语,您必须解说两点:
a. 古人正名
除了旦,奭,高,虎诸公以外,别人为啥不能冠之以同样敬语?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 如何就不是芮公,彤公,卫公...?

b. 西周以官僚机制为主还是以封建贵族为主?古代中国划分为先秦和帝国史的依据是什么?商周是王国,就算咱们勉强接受《尚书》所举的保,师也算个官僚,您又如何证明三公就是这些官僚的总称呢?即使司马彪也不敢直言太师太保太傅源于西周,最多含糊一句:古官名也。貌似西周封建制的初级文明,公做为爵位当然比官职合理多了:周公召公毕公,就是3个大人物,王只有一个,所以成王不是敬语,徐夷称王就是造反;同理,成王次之,则有执政三公爵,此三人非帝国时代的汉三公,前者为世袭爵位,后者属官,人人都有份继任。要证明西周有号称三公的官职,很简单:找出继周召毕之后的各代太师太傅太保... 今人凡言及商周文明必持谨慎态度,古籍所记载的什么太史祈父之类的官名,其实质究竟比巫师打手进化了多少?在此提醒老冒一句:用《金滕》诸篇假设二公保师等称谓=三公官衔,乃至用后世公卿的概念去套西周的王公贵族,这话传到外面即粗糙又很不严肃,仿佛拿着一篇《禹贡》就猜想大禹会写字一样...


2. 王者之后曰公:与其说公做为敬语只限于王者之后,不如说有资格封公爵的另一类是王者之后更合理。


3. 臣民于国内称国君为公,国君死后谥曰公, 应该是晋级公爵的佐证。既然是敬语,臣民管主子叫王好了,更尊敬。公为五爵之首,诸侯最高等级,所以死后一概追谥公爵。诸侯健在时,就算实际好处相差不大,单为了正名,就要斤斤计较:宋公就是公,齐侯不能尊称齐公... 颜师古注《汉书》已经特别强调过了:此时没有公爵制了,所以大家才可以你也公我也公地尊敬...


王国时代,下属公国;帝国时代,一个皇帝下属王国。从魏公晋公到魏王晋王,直至武帝;关羽从历史上的侯,到民俗中的关公关王关帝,都是西周爵禄等级的一脉相承。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20 07: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09-2-20 09: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战国时期,有四君子,如春申君,这君是为了重赏有功之臣新发明的爵么?借题问一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9-2-20 09: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个简单想法,诸公以为如何?
我的意见:商周时制度未必如此健全,但查《春秋》,又确有五等爵位之封。
会不会是这样的?

春秋时,根本没有形成绝对规范的五等封爵!

我猜想:封国原来只有一种,就是侯。侯,就是射侯,箭靶子的意思,指武力保卫王室。

而在此基础上,宗法和封国逐渐合流,形成了高低爵位。
公,君也。其实就是家长。伯,大宗称伯。其实就是嫡长子。子,小宗称子。逐渐转化为庶长子。男,其他儿子。
因此,西周春秋效命王室的重臣称公、重要外戚称公、前朝后人称公,这是一种尊称,表示“天子不以你为臣”的含义,逐渐演变为侯爵的一种特殊尊位。而在国内,往往国君也被国人称公,这是一种尊称,就是“君”和“家长”的意思。
春秋侯伯最多。我忽然想起太平天国,他们很有意思:“西王”、“幼西王”;“东王”、“幼东王”、“沃王”、“幼沃王”。这是否就是“侯”“伯”的写照?也就是说,起初“嗣侯”称伯,以后才变成一个爵位?
子,不成君。可是在宗法制度中有很特殊的地位。因为“不成君”,所以用来封蛮夷,岂不是很恰当?诸夏诸侯的庶长子和蛮夷之君同级,大约是可以的。以后,由于封的蛮夷多了,才逐渐演变成低于伯的爵位。
男,其他儿子当然跟从家长生活。所以这是附庸的封号。而子男一等,从宗法制度上看,也是能说通的。

如果我推想合理的话,西周,可能已经有五等爵的雏形,但比较混乱,春秋,可能已经形成五等爵,但还不太正规,因此出现了《春秋》中很多矛盾之处。到了战国,则五等制度崩溃,大家均称王,王下我们只知道有侯,有君,可能就是侯爵和男爵的封号变过来的,因为毕竟以战功封爵,宗法制度就该退出了嘛。
至于完整的五等封爵的形成,我猜想出现在西汉甚至王莽、东汉的著作中,是一种规范化的理想而已,并未真正实行过。当然,以后实行是以后的事情啦。
这里面又扯到曹操。他作魏公,就是篡汉的开始。如用规范的五等爵理解,无法理解。不就是封了个公爵吗!可是,汉制来源秦制,秦朝制度来源秦国甚至周的制度。这个“公”,只有具备“君”的含义,作为高于“侯”、高于一切封国的含义,才会引起这样大的触动(当时还根本没有规范的五等爵啊)。我怀疑,汉的侯国制度,其实就是秦国的侯国制度(秦朝另说,不过我怀疑秦始皇并未废除这个制度,因为还有个卫君啊),不过把“君”改称“关内侯”而已,同时侯爵又分等级,为以后五等爵位实际实行的前兆。

另外,说一下王。礼记说生无爵死无谥。孟子说天子是一等爵位。而王是有谥号的(秦始皇帝反倒没有,商朝的“帝”也没有,夏朝的“后”也没有)也许,王真的曾作为一级爵位使用过?也许,“王”最早就是类似“元首”或“第一公民”的称呼?也许,楚王、越王、吴王的称呼是古代风俗在当地的遗留,所以周天子还能容忍?(又想到天平天国啦:“天王”、“幼天王”!这个叫法不是天子的称呼,倒类似他们爵位的称呼!)也许,这种称呼在战国楚汉时期还能被承认?否则燕昭王凭啥封齐王,陈王凭啥封赵王,赵王凭啥封燕王,汉王又凭啥封齐王?当然,以后王真的成为一级爵位啦,而且就在紧接着的汉朝。我十分严重地怀疑就是从汉高祖制定制度开始。汉高祖的非刘不王,是现代(姑且这样叫吧)王爵形成的开端,也是对古代王爵的一个总结。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9-2-20 10:4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engxv
(风西尧)

文渊伯彰德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46
帖子 4265
编号 23128
注册 2004-11-8


我觉得爵制起源甚为复杂,仅据代表儒家思想的传世文献并不能得当时之实。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承商制而有所损益。金文显示,诸侯对内可以称王,包括畿内诸侯,则称王就是叛乱应重新思考。
《礼记》一般认为成于战国至秦汉之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20 13: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虎公似乎跟俺同龄?顶一个:

您的猜想是:五爵的名号有诞生早晚,某爵衍生出其它爵位,这是完全可能的。好像欧洲的五爵,起源较早的有公侯伯,而最初的子爵就是伯爵的副手count前缀vis(副)就成了子爵viscount,类似太平天国的王和幼王

周公召公毕公之公,在西周不可能是官衔,那会儿没这个体制也没那个概念;做为敬语,有可能,但是必须是一种极其有限范围内的敬语,没几个人当得起这个敬语,这就又牵涉到了等级制度,所以公还是反映了等级。

以主要的12诸侯为例:共和元年时的诸侯并没有人人称公,晋卫曹燕蔡等国死活都称侯伯,恪守爵禄等级;直到前7世纪初叶,除蔡侯以外,各国才陆续完成了死后称公的“升级”,这既是西周五爵体系的松动,也是公尊于侯的现实反映。

如果将五等爵禄制在中国的历史划分成先秦和帝国两大段,那么俺认为五爵是个逐渐衰落的过程,中间有过复辟,但是终究逆转不了低级的封建贵族到更高级的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主流。周初五爵的体制最完备,等级也算森严;东周以后,世袭的特权和地位不断受到新生力量的打击,具体表现为边缘诸侯的崛起(楚,秦),以及传统中心诸侯的腐朽(宋,卫,郑),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座岌岌可危的传统等级的大厦,在前7世纪到6世纪之间的100多年,都是由传统贵族势力的最后一座堡垒晋国一家扛着…. 晋三分以后,五爵制彻底崩溃,这是不看出身只凭真本事吃饭的进步态度,中国由此进入了郡县制帝国的新纪元,从此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主要文明长达千余年。

秦朝的夭折,不是因为它的革命举措,而是改革的速度和强度。当时的人看不到这点,以为还是要回到封建制的老路太平。项羽刘邦都是先秦旧势力的爪牙,所以汉初恢复分封制度,同姓封王,异姓以军功封侯;复辟的结果,就是七王之乱。戡乱的结果,王国名存实亡,沦落到郡守级的行政单位,而平乱有功的异姓侯势力抬头,终汉一世,侯为实权派代表,特别是军人。

需要辨别的是:秦汉的军功爵制与西周五爵的承启关系不大,前者鼓励军功,人人机会平等,是一种积极运动的机制;后者讲究出身尊卑,是一种凝固的阻力。汉制的侯,也没有侯爵的意思,而是贵族的泛指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20 13: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9-2-20 15: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那六郎是小兄弟。我的实际年龄要大于那个“1970”。
我们有些看法大致相同,但也有根本的不同。

您认为五等制度是先设立完备,然后逐渐衰落。
我认为五等制度是起初不完备,然后逐渐完备,但在未完成完备之前就开始衰落。
三红兄认为根本就没有五等制度,而是三等。

是这样吗?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9-2-20 16:0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完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394793
注册 2010-9-4


发表于 2010-9-4 21: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帖真好,我是被此帖吸到贵论坛的,顶起以志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麒麟子 2010-9-5 12:36 -50 版聊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 12: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3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