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8-11-9 12:38 发表
刘秀恐怕也是很明白谶语是什么东西
赵翼《二十二史剳记》
光武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耶?王莽何足效乎?」则光武亦明知谶书之不足信矣。何以明知之而又深好之,岂以莽、述之谶书多伪,而光武所得者独真耶?
赵翼的这个说法不对。光武给公孙述的信,恰恰表现出了他对谣谶的相信和敬畏。
公孙述称帝,援引了很多谶语,其中就有偶前文所引述的“废昌帝,立公孙”,又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这些谶语产生时间极早,基本上都是纬书中所言,在士人中流传极广,据有很大的蛊惑性。因此《后汉书》称“帝患之”,因此才给公孙述写了这封信。如果刘秀真的明知谶书之不足信,断然不会如此郑重其事。
那么,公孙述所援引的“废昌帝,立公孙”,“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都是什么意思呢?从表面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姓公孙的要当皇帝,其实不然。这个谶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昭帝时期。《汉书》称,昭帝时期,上林苑中有一棵断柳重生,并且有虫子在上面咬出了一行字,称作“公孙病当立”,儒生眭孟以为这预示着平民当为皇帝,于是上书要求昭帝退位,被霍光砍了头。结果不久昭帝崩,昌邑王立,27日被废,最终武帝戾太子的孙子,来自民间的刘病己即位,是为宣帝。刘病己是戾太子是孙子,是为“公孙”,名“病己”,是为“病”,这就是“公孙病当立”的真实意思。
而纬书中所言“废昌帝,立公孙”亦是同义,昌帝者,昌邑王也,公孙者,宣帝也。
因此世人认为这几条谶语早以灵验,故光武与公孙述书云“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公孙述妄引谶语,蛊惑人心,因此光武这封信,是以“正确”的解释去辟谣,恰恰表明了光武对谣谶的敬畏,这封信最后的落款称“公孙皇帝”,更加表明了刘秀对谶语的认同。而绝非表示“明知谶书之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