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塌鼻子先生讲堂:孟郊《闻砧》诗赏析
性别:男-离线 右文

荊國公
枢密直学士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83
帖子 6474
编号 38810
注册 2005-5-13
来自 清源郡
家族 云水兰若


塌鼻子先生讲堂:孟郊《闻砧》诗赏析

这几次专门讲五言古风闺情诗。今天讲孟郊的《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孟郊的诗,是不尚藻饰的,往往能抒发内心深厚而诚挚的感情,很是震撼人心。原因就在于作者投注着全副的精神,去细细咀嚼、反复回味着对事物的感受,然后纯以白描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的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是需要读者深入品味的。

比如说,同样是写动人的捣衣声给人的感受。
沈佺期的“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给人感觉是味呈凄苦;
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可说是语带缠绵;
杜甫的“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擣衣》),则又是呼告激切。

孟郊既不向落叶寄意,也不借秋风传情,更不是代闺妇去呼喊,他是一味地琢磨着闻砧得来的感受,并将之和盘托出来,而不像前三家那样,多半是替思妇做设身处地之想。

我们可以找出他的感情跳动的脉搏。砧声乍起,不由得搅动着乡情,这样的哀切,远过杜鹃的啼血、孤猿的哀鸣。

透过月色试着再来反复谛听,就觉得这种砧声,叫人愁肠寸断,实在是不忍卒听。

又一转念,“杵声不为客”,原本就不是为我而发的,何必自苦呢?忍心不再听它吧,就当是拂去这朵愁云,却是驱去又来,总觉得声声不断、声声灌耳,哪能不耿耿萦怀?

虽说捣者无心,听者还有意,这杵声在有心的羁客听来,倍感伤情。受着这过度的刺激,极为痛楚的时候,忍不住将万斛的真情血泪交加地进射出来。


“杵声,杵声,莫再作响,真使我须发都要变白。我再进一层来苦苦思量,你难道不是为离乡背井的独客而发?”--作者竟是这样地直抒衷情,写出来是何等的迫切深痛。

这首诗,一伸纸投笔就震荡起异常哀切的声音,声声如缕,传递到篇末,深深地刺进人的内心深处,你就是闭目凝想,还依稀觉得有余音不绝。

为了开始就给人一种深切的印象,它起笔就用在常人听来最为凄异哀转的杜鹃声、断猿声来作对比,极写内心的震动,字里行间早就挟持着浓烈的情感。

紧接着,又回顾上文,作意问起“谁家砧”,这里便暗寓着对“自家砧”的遥想,越是听,越是想,越是想,越是要听,就越是牵肠挂肚。

既然这样吞不得,咽不得,也止不住,就只好索性一古脑儿,把满腔积郁喷吐个干净,倒还痛快。

从这诗的行文来看,其中就用了一种欲张故弛的办法,中途纡缓之后,末了却又回收,勒得倒是更紧了。这写法,自然有它跌宕摇曳的妙用,可又是质朴无华、自自然然的表现。

说是“杵声不为客”、“杵声不为衣”,其实,正是“直为客”、“直为衣”的反说;这两句格式相像,字面接近,但意味不同,不可以看作是简单的重复,后来的一句,更是逼进一层,硬是把感情的发泄推上了绝顶。

这样写法,看过去,宛如作者是在移步换形,写出来,真当得起追魂摄魄。

应该说,诗歌要表现极真切、极诚质、极剧烈的感情,就根本上说,非但来不得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就是较多的委婉含蓄,也可以说是用不着的。

它本来就无须多加修饰,只要实实在在,原原本本地把内在的炽情尽力地喷射出来,那自然会使读者惊耳动心,赢得强烈的共鸣。

孟郊的诗就具有这种特色,难怪苏轼有诗赞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东野诗》)真可谓中的之语。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7 18: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74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