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伤云 于 2008-5-19 15:09 发表
吕布问题...史书上记载的射的是手戟,且没有记载距离。因此罗贯中的150步不知道在当时是什么概念。
呵呵,古典版,还是说回演义比较好。演义中是方天画戟,那就方天画戟咯,反正尺寸也有了,可以进行分析了。
这个150步,是辕门至中军的距离,大概当时老罗是取个容易表达的,听上去也好像满不错的距离吧。
原帖由 伤云 于 2008-5-19 15:09 发表
赵云问题,我个人很难相信。当时的情况首先是“东南风大作”,有很强的干扰。其次大江之中,船本身就在晃动,对面船的帆索也在晃动。再次天色已晚,视线也未必很好。如果把大风因素考虑进去,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可能。
还有后文说徐晃射断柳条,个人看法和您对帆索的看法类似。
之所以关心赵云的问题,是个人对罗贯中对“射箭”的认识有所怀疑,虽然射为一艺,可罗贯中未必精通。因此个人觉得不排除他好心办错事的可能性......
赵云的问题,如果当时不是有风,帆索摇曳不定,那么难度就不算大到不可能了。帆船上的帆索起码也有两厘米的直径吧。我自己的小船上用的锚绳是四分三英寸直径的,约合两厘米,东吴战船的帆索就应该更粗些了。
当时赵云和东吴船只的距离也没有清楚交代,只说了是靠近,但是既然双方的喊叫声都能听见,那么也不会远到哪里去,50米大概也差不多了吧。那就可以说,如果当时无风,又假设东吴船上火炬照亮,那么赵云射中帆索也就是奥运水平而已,并非不可能。现在加上了风和光线的因素,所以我才说那是 可能,但可能性不高。
其实我也对老罗对射箭的认识有点怀疑。就以魏延一箭射中曹操的脸却只射下门牙就可以看出其不合理性了。须知如果只能射下门牙,那箭也在强弩之末了。而箭由于受着地球引力的影响,当它飞到强弩之末的时候,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