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突袭(一方交战的意识出现的太晚,来不及做充足的战斗准备)!例如:
(颜良)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25回)
分析:
这一战,关羽的所有动作颜良都看的见,包括提着刀飞快的冲来!但是颜良仍然“欲问”,至于颜良“为什么要问?”、“想问什么?”都无关紧要,我们只要知道颜良确实是在“欲问”就行了,这就告诉我们:直到此时,颜良都没有交战的意识。不可能看着刀刺到胸前还没有交战意识,但是现在才有已经太晚了,此时已经丧失了防守(招架和闪躲)所必须的反应时间!此战丝毫没有体现出颜良的武力,当然也就无法由此战来判定关羽和颜良的武力强弱!
我们换一种思路考虑这个问题,同样的场景,把关羽换成黄忠,结果会如何?大致推测如下-只要颜良还是欲问和措手不及,黄忠一样可以斩颜良;把颜良换成赵云,结果会如何?大致推测如下-赵云不一定会“欲问”和“措手不及”,关羽未必可以斩赵云。
所以此战例,与关羽的武力关系不大,但与颜良的反应有较大关系。
③逃跑(一方缺少旺盛的斗志)!例如:
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操先拨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张飞从后赶来(50回)
分析:
许褚、张辽、徐晃三人战张飞,结果竟然是“诸将各自脱身”。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战曹操赤壁大败,全军只顾逃命,因此几乎毫无斗志。要不是为了让曹操先走,他们甚至可能不战而走。显然不能由此判定为张飞武力强于许褚、张辽、徐晃三人的联手!
曹操的目的是逃跑,但许褚、张辽、徐晃三人的目的不是逃跑,他们的目的应是在保证曹操撤退的前提下,自己从容逃离战场。
例:
操大惊,急回马时,东吴大将韩当、周泰,两骑马直冲将上来。操背后许褚纵马舞刀,敌住二将,曹操得脱归寨。许褚与二将战三十合方回。
操急引众将回走。背后四将赶来甚急。赶到半路,许褚引众虎卫军敌住,救回曹操。
操大惊。许褚大呼曰:“吾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
从上例可知,赤壁之战的结果显然是比较差的,并不是曹将的期望结果,结果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张飞比下面的追将要强,许褚、张辽、徐晃三人不能达到理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