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长篇转帖】帝国的碎片, 五代十国史
性别:男-离线 太平清领道人
(传说中的三公子)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3
帖子 3501
编号 148918
注册 2007-4-29
来自 东海蓬莱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8-10-23 16: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太好看了,比历史教科书简单的年份更替好看多了。。。


期待后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铁幕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296637
注册 2008-10-29


发表于 2009-1-28 17: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杨开复是否就是杨复光?
还是谬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09-2-2 11: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继续更新,预计更新内容:中原争霸之大唐;中原争霸之晋汉周;割据天下之蜀湖风云;割据天下之江南烟雨四卷。前段暂停主要是等授权。
另外,如果有朋友知道稳定点的相册请指教下,也不知道是论坛还是什么问题,最近用的包括和讯、图海、玛雅等相册极其不稳定,对发图影响较大。


帝国的碎片(44)
继承人资格背后的故事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按照中国传统王朝的习惯,继承父位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传统伦理道德礼教崩溃的战乱年代,更多的藩镇采用的是树立实权派的做法,因为每个藩镇都是在战火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只有强权人物,才能带领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立贤不立长,几乎是当时的共识,甚至这个贤完全不必要是上任的血统,干儿子乃至部下都可以接位。

而根据史书上的官方文章,还在即位之前,李存勖就一直是李克用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可谓既是长又是贤,继承人非他莫属。虽然并没有显赫的战功,但在两个重大关头,他的建议都体现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并获得了李克用的采纳和激赏(当然前提是这两件事情都是真的,而不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美化和杜撰,而如果有美化,唯一的解释就是为这个长子抹上“贤”的标记)。

第一次发生在朱温进入长安,携天子令诸侯,并发动多路大军围攻太原的时候。

当时李克用被朱温嚣张的气焰弄得有点心灰意冷,而在太原家门口发生的激战,更是让他觉得自己和家人的基业与生命,随时有被摧毁的危险,从而心生退意,打算带领手下重回草原大漠。

而这个时候只有十九岁的李存勖(写上年龄是让诸位看官自己判断下这个故事的真伪),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凡事都有高潮和低谷。朱温篡夺唐朝的企图,必然引起天下其他军阀的不满,一旦成功,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是成为天下有野心的人的众矢之的。因此,他建议老爹韬光养晦,不要刺激朱温,而是练好内功,整顿吏治,保持收入,训练军队,等待朱温颓势出现的时候,再与争锋。

这个建议,看上去与他当时正是年轻气盛的年龄不太吻合,不知道是真是假。总之最后李克用还是留在了太原,而且多年没有主动进攻大梁,而是将自己的管区和军队努力经营了一番,为儿子后来和大梁争夺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发生在四年后,李存勖二十三岁那年的公元906年。

当时,朱温已经将魏博的罗绍威、镇州的王容、定州的王处直都归入自己附庸的队伍,河北大片土地已经拥有三分之二,唯一只有河北最北面的幽州与沧州,在刘仁恭掌握下。

刘仁恭之前是幽州将领,后来判逃到李克用手下,说服李克用的大军反攻幽州,从自己以前主子那里夺下了卢龙,并被李克用留在幽州,任命为卢龙节度使,成为封疆大吏。结果,他很快就背叛李克用,自行割据独立,不再听候调遣。

而朱温为了彻底统一河北,对这个河北最后的割据军阀发动了总攻击。刘仁恭抵挡不住,只好派遣使节前往太原,央求李克用出兵援助。

当时太原的将领纷纷认为刘仁恭为人反复无常,根本不值得援助,应该坐山观虎斗。而李存勖则认为,以刘仁恭一家的实力,根本不是朱温的对手。一旦朱温统一河北,太原将处于异常危急的形式下。因此他建议抛弃前嫌,出兵助战,避免唇亡齿寒的局面发生。

果然,太原出兵让刘仁恭得以避免灭亡,并从此让河北的王容和王处直始终没有彻底死心塌地投降朱温,而是在梁晋之间首鼠两端,并最终让大梁帝国丢失了河北的地盘,不过这个是后话。
(可笑的是,同样后来朱温进攻背叛自己的王容,王容同时向西面的李存勖和北面的刘家儿子刘守光求救。李存勖保持“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原则立刻出兵,而鼠目寸光的刘守光却希望坐山观虎斗。结果获得河北中部两大藩镇归降的李存勖,很快就向北面发动了战争,并最终消灭了刘家的燕国。可见,五代初期的军阀争霸,其实最后是比谁生了个好儿子,结果李家育儿有方,所以,教育下一代真的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啊,呵呵)。

这样两个事件,当然证明了这个不仅长子不仅有继承人的名分,更有继承人的“天命”,实在是众望所归。但是,李存勖刚刚即位,就明白了一件事情:很多人根本不认为他是合适的继承人,因为还有另外一个人,不论从威望还是实权上,似乎都比他更有资格,成为这个天下第一军的统帅人物。

于是,一场风暴,马上来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09-2-2 11: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帝国的碎片(45)
即位之初的一场无头公案



公元908年年初的一天夜晚,李克宁站在李克用的病床边,听着自己兄长最后的遗言:

“这孩子眼光远大,心胸宽广,一定可以完成我的事业,你们一定要好好辅助他。”

“我把亚子(李存勖的小名)托付给你了。”

前面这句话,是对着房间里面包括李克宁在内的五个人一起讲的,也就是传统历史中的顾命大臣,被即将去世的帝王委托来辅助继承人的骨干。除李克宁以外,其他四位包括:唐王朝政府河东(当时李克用依然尊奉去年刚刚灭亡的唐王朝正统,实际官职的核心是河东节度使)监军宦官张承业、心腹将领李存璋、吴拱(另外一位大将周德威当时带兵在外作战)、机要秘书(掌书记)卢质。其中,张承业不仅是心腹,而且代表了唐王朝正统的传承,而其他几位则是河东军队与内务的核心人物。

但有意思的是,后面这句话的对象,只有李存勖的叔叔李克宁一个人。

李克用一共有四个弟弟,而其中最被信任的就是这个四弟李克宁。由于长期在外作战,李克用把总部大大小小的军政事务,都交给这个弟弟管理。当时李克宁的头衔是武装部队总司令(内外番汉都知兵马使)、振武(山西朔州)节度使,是整个晋国内的第二号人物,长期掌握实权,无论是声望还是实力上,都是李克用身后当仁不让的人物。

把侄子托付给这样的叔叔,从一般人伦常例来看,并不奇怪。但在最高权力的斗争中,李克用后面这句话,又不得不让人对这个掌握了绝对大权的叔叔,产生很多联想。因为,从整个河东乃至晋国将领的眼中看来,兄终弟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李克宁远比才二十四岁、没有什么显著功劳的李存勖,更象是个顺理成章的继承人。

李存勖也不得不产生同样的想法。因此,当父亲刚去世的时候,他就主动提出把职位让给自己的叔叔。不论他是否情愿,他都明白,这种以退为进的手法,是他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

李克宁当场就拒绝了这个建议,而是率先带领手下所有文武官员,一起拜见这个新任的领袖。 而李存勖也学老爸的做法,把整个军政大权都交给了李克宁掌管。一切看上去都非常顺利,谁也没有想到,没有多久,一场惨变就发生了。

事情发生的过程,正统史书上记载得很明白。

李克用和当时许多其他军阀一样,把很多将领收养为干儿子,而且待遇上面,从来和亲生儿子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个个手中都有兵权。这也是乱世收买人心最有效的办法。

但当他去世以后,这种状况给新即位的李存勖带来了很多的困扰。这些干兄弟们,根本就没有把这个从来没有真正崭露头角的小弟弟,放在眼里。每个人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干脆是怠工,号称生病,不接受他的任何差遣;有的干脆见面连行礼都免了,直接就是一副不服气的架势。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其实是一件复杂的无头公案。

其中的一个养子李存灏,直接去找李克宁,劝说李克宁干脆将晋王的位子,自己接管过来。凭借李克宁的声望和部下的支持,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我们就有了第一个疑问:李存灏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一种可能是他真心认为新上台的晋王能力完全不如李克宁,所以有这个建议;另外一种可能是他无法忍受那个长期以来的小兄弟,成为高高在上,自己每天要拜见的新主人,而借李克宁来替换之;当然最有可能的,是他企图通过这个动作,让自己成为拥立新主子的功臣,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报酬。

李克宁的反应是断然拒绝。这个很好理解,不管他有没有野心,他要想篡位,早就可以乘兄长去世的时候发动了,何必要等到现在,名不正言不顺呢?

但是,野心家往往是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李存灏反复地劝说没有效果,于是他找了另外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去游说李克宁的老婆孟氏。结果,孟氏一下子就同意了,并从此开始了家里对丈夫的不断洗脑。

我们很难想象长期执掌大权的李克宁会如此轻易就被说服,背叛兄长的遗言。唯一的可能,就是孟氏指出了一个致命的命题:李存勖一旦脚跟站稳,是否还能容忍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曾经是自己潜在竞争对手的叔叔,继续掌权或者存在下去?即使李存勖没有想法,这么多阴谋都围绕着李克宁的周围,他真的相信自己的侄子会始终信任他吗?

这个,几乎是中国几千年王朝继承交替中,权臣最大的难题。

不论事实怎样,李克宁开始犹豫不决是肯定的,因为他并没有把这些阴谋上报,而是采用了不闻不问,不主动参与,也不明确制止的态度。而在帝王的争夺上,这个表现已经构成了叛逆的罪名。

李存灏的胆子因此更大了,并决定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行。

李存勖新继承的王位,看上去摇摇欲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09-2-2 11: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帝国的碎片(46)
叔侄间的你退我进




种种迹象表明,李克宁并不是一个对权术很细心的人。可能因为长期在哥哥的手下工作,他关注的更多是具体的事物,而对政治斗争缺乏足够的敏感。

因为,新君上台以后,原来的权臣的地位顿时就变得很微妙。这个时候的做法,无非两种:一种是干脆夺权,不管名义上如何,都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历史上很多拥立幼主的权臣,基本上都是这个心思。走得更远的,就最后干脆自己夺了皇位,名正言顺当自己的主人。不过,这个对个人功绩、名望、实力和威慑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个不小心就成了叛臣贼子,身败名裂。

第二种是小心翼翼,韬光养晦,要么在获得新君的信任后再重新掌握权力,要么见好就收,退出养老。不过这个对个人的自制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世界上对人心最大的腐蚀,莫过于没有制约的权力,要能收放自如,非常人所能。

而李克宁恰恰两种都不是,他即没有前者的大胆与魄力,也没有后者的睿智与心计。

首先,他就与另外两位顾命大臣张承业、李存璋常常政见不合,并公然在很多场合对他们辱骂。这不仅让他少了很多同僚的同情与支持,也不禁让人对他的功高震主的态势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猜想。其实以他当时的威望与地位,后面这两位确实无法与他抗衡。但是,他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的哥哥在去世的时候,要把另外四位无论血缘还是地位都比不过他的人,也列入顾命大臣的行列呢?

如果他仔细想,就不会有另外一个看上去过分并且对李存勖产生心理威胁的愚蠢举动了:他建议将山西三个州的地盘,另行成立大同军区,并由自己担任节度使。这就好象今天的总理突然把全国三分之一的地方另外划成一个特区,并任命自己当特区元首一样的滑稽和愚蠢,唯一的联想就是他想割据,或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紧接着,他又因为私人原因,将冒犯自己的大将、军法总长(都虞侯)李存质下令处决。

独断专行,自封领地,擅杀大将,这一系列的行为,足以让所有地位不稳的君主恐慌和担心了。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他确实有夺权企图的证据。

这个证据,很快就有了。

一天,晋王府内的近臣史敬容,突然跑去见李克用的遗孀曹夫人,说李克宁企图造反,并已经制定了暗杀张承业、李存璋几位顾命大臣,割让十州土地并将新晋王与曹夫人送交大梁帝国的阴谋,并联系自己担任王府中的耳目。

这样的信息,当然马上引起了王府的紧急动员。张承业马上召集两位执掌兵权的顾命大臣李存璋、吴拱,以及李克用的另外一个干儿子李存敬、警卫军长(长直军使)朱守殷,作好军事准备。

二月二十一日,上台不过月余的李存勖,借宴请众将领的机会,在宴席上突然袭击,将李克宁、李存灏当场拿下,当天就将二人斩首。

一场看上去即将爆发的政变就这样平息了。不过,恐怕留下的是更多的疑问:

首先,这个最后告密的人很是可疑。一个王府的近臣的话,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完全有可能是被主子指使来,说给其他大臣与将领听的;

其次,告密中李克宁的计划也很是奇怪,为什么要割让土地给大梁帝国?放着好好的晋国二把手不干,偏要把一半江山给常年的死敌,然后当个无足轻重的小军阀,这个恐怕是很多有脑子的人,都不愿意的。更大的可能,是只有这样的计划,才能让李克宁所谓的谋反,激起更多河东将领的愤怒。

最后,告密中李克宁的计划是借宴席招待晋王的时候发动政变。而最后,恰恰是晋王用同样的计策将李克宁等轻松抓获。一个预谋政变的人,这么轻易地在同样的场合下被用同样的手段袭击,笨的也是可以了。

不论真相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父亲去世后才个把月,二十四岁的李存勖就成功的铲除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亲叔叔,他的王位,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了。从此,他可以将他所有的计谋、勇气与军事天才,都用在消灭大梁帝国的事业上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09-2-2 12: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帝国的碎片(47)
初露峥嵘的军事天才


公元908年四月,在外远征的晋国头号将领周德威班师回太原。

这个时候,刚刚解决了李克宁的李存勖,已经将太原总部的文官武将都收服在自己麾下,但是他的继承能不能真正平稳过渡,最后要看这位带领晋国最精锐大军在外作战的将军了。

周德威大军接近太原的时候,城里议论纷纷,每个人都在揣测他将采取什么样的反应,来面对这位年轻的新主子。

周德威出乎意料地将所有军队都留在了太原城外,单独一个人进入太原的晋王府,先在李克用灵柩前痛哭一番,然后必恭必敬地参见了新晋王,才离开。

李存勖和太原城里所有军民终于长出了一口气,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和他争夺王位了。他的目光,马上转向了正在鏖战中的潞州夹寨。

潞州,是山西的南大门。在收服了大半个河北以后,朱温的大军长期包围潞州。一旦潞州失守,大梁的军队就随时可以从这里北进,配合河北的部队翻越太行山西进,太原就马上会成为一座孤城。

这个时候,驻防潞州的李嗣昭已经苦守孤城,在大梁军队夹寨围城的攻击下,死命防守了很长的时间,甚至朱温的亲征都没有能拿下这个坚固的堡垒。

而朱温长期作战,粮草不济,并且已经有了疲惫的状态。他确认李克用去世后,认为晋国新遭遇大丧,内部不稳定,根本没有可能增援,连周德威都已经撤退,潞州失守已是指日可待。 因此,他将部分军队带回大梁,等着听前线的好消息。

这是李存勖第一次有机会展示他出其不意的军事天才。

他判定对手会对自己这个新手掉以轻心,正是自己出其不意发动突袭的好机会。在获得周德威的支持后,他立即亲自带领精锐骑兵,用五天时间,突然出现在潞州城下,利用大雾的掩护,一举将围城的梁军击溃,这就是著名的夹寨大捷,李存勖出道的第一次胜利。

听到这个消息的朱温,不禁大声太息道:“生儿子就要象李亚子一样,我的儿子都是废物,看来我和李克用的斗争,最终要输在子孙手里了。”

朱温的判断完全正确。从此以后,李存勖的军事才能不断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在长达十五年的梁晋战争中,多次出兵神速,并经常身先士卒,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最终将朱温辛苦建立起来的大梁帝国,送进了坟墓。

不过,在和大梁决战之前,他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要先解决,那就是从何处下手的问题。

山西古称晋,历来是战略要地。之前的隋唐就是从山西起家,占领中原而最后统一天下的。之所以能够这样,关键在于山西独特的地理优势。

山西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形闭塞而紧凑,可以实现军事上的内线作战。所谓内线作战,就是自己处于敌人两到三条战线包围中,反而造成军队可以及时来回调动,互相增援;而外线的敌人一旦要调动军队,费事费力,很难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朱温多次对山西用兵,就是吃了外线作战长途奔波的苦,虽然几次会师太原城下,但都已经是强弩之末,最后无功而返。

而反过来,从山西出发,却可以四面出击,扩大地盘。

北面出大同就是北方游牧部落的地盘,在北方游牧部落缺乏统一领导的时候,这是个对中原争霸基本没有影响的后方,而且一旦实在失利,可以退入北方,候机而动。当年李克用早期叛唐失利,就是退入漠北,等待时机卷土重来的。

南面出潞州,就是连接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和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的交通要道。进可攻中原或者取关中,退可对试图统一中原与关中的敌对势力形成威胁和打击。当年朱温大军进攻长安和凤翔,李克用就曾经出兵威胁他的侧翼,只是由于当时晋军实力不强,没有能阻止朱温而已。

西面有黄河河曲保护,一旦过河,就是陇西一带,进入陇西,则可以从北面对关中形成威慑之势。

山西的东面,隔着太行山,就是一马平川的河北。河北从古代起,一直民风彪悍,唐中期后更是成为藩镇割据的中心,天下武力的焦点。从山西通过太行八胫,就可以直下河北,进而占有整个黄河以北,从而进占中原。

当时梁晋大战的局势,对晋而言,可以采用的战略选择只有两个:东占河北,或者南下关中与中原。因为北面的游牧民族还没有成大气候,刚崛起的契丹和晋王李克用是联盟;而西面的地盘被党项占领,只求自保,西南的凤翔也在盟友歧王李茂贞手中。

李存勖的选择,就是自己东面的河北。因为,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关中的战略地位已经逐渐降低,而河北的地位日益上升。如果去取关中,虽然也是有利可图,但最多不过是和大梁帝国隔潼关分土而治,而一旦获得河北,晋军就可以一路杀到黄河以北,伺机将大梁一举歼灭。反过来,只要大梁帝国拥有河北一天,就随时可能越过太行山,重新上演几路围攻太原的局面。

于是,河北再次成为天下兴亡的关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09-2-2 12: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帝国的碎片(48)
河北大势中原争霸



河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外族战争年代,河北是中原政权出征塞北,和游牧民族进军中原的必经之路。而在内部争霸的年代,控制了河北,就可以直迫黄河,威胁中原。

河北的战略地块,基本上有三个部分组成:

北面是幽州一带,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个以燕为名的政权,基本都出自这里。燕山长期以来都是中原农业帝国和北方游牧草原帝国之间的天然屏障。因为有燕山的存在,所以历来游牧民族的入侵,都受到阻碍,因为即使他们用骑兵突然袭击闯过燕山防线,但面对河北北部的几个军事重镇,特别是幽州(今天的北京)的存在,都必然最终不得不撤退。公元十世纪初,占据这里的,是以前晋国的叛将、后来对抗大梁帝国的半心半意的同盟、被封为燕王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而当时比幽州更具有战略价值的,是位于河北中部的镇州、定州的地盘。这里是任何想控制中原的人的最佳战略选择。因为控制了河北中部,就可以向南一马平川地杀到黄河北岸,随时有了进攻中原的资本;而向西,就可以翻越太行山脉,多路袭击山西太原。当时控制这里的,是大梁帝国的附庸镇州的赵王王容,以及定州的节度使王处直。

河北南部的主要重镇,就是魏州。这里即是朱温控制整个河北的前进基地,又是拱卫大梁帝国黄河北岸领土的中心枢纽。当时这个地方虽然名义上是邺王罗绍威的地头,但通过消灭魏博精锐的牙军,朱温已经牢牢地控制了这个地方。

因此,对李存勖而言,最佳也是最有可能的切入口,就是位于河北中部的镇、定两地。一旦控制了这里,他就可以北上攻取幽州,或者南下进逼黄河。

这样的机会,很快就送到了他的门口。

正如我们在大梁卷中看到的,公元910年,镇州的赵王王容以及定州的节度使王处直,由于担心朱温的猜忌和鲸吞,开始秘密派使节到太原,密谋与晋结盟。

而这个时候的李存勖,已经完全巩固了自己的领袖地位。他排除大多数大臣与将领建议观望的想法,积极出动,全力援助河北二镇,与朱温的讨伐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并最终在柏乡大会战中,彻底击败梁军,从而开始了大梁帝国逐步丢失河北的噩梦。

不过,这个时候的镇、定二州,虽然成为了晋国的附庸,但是两位藩镇的首领,在名义上依然与李存勖同为已经灭亡了的唐王朝的封疆大吏,不过是尊奉他为盟主而已。而李存勖也看到了河北二镇在梁晋争霸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敢有丝毫轻举妄动,对待他们依然始终用平等的礼节,使得他们一直站在晋国的阵线里面。

当然,他始终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将这两个河北枢纽重镇,彻底纳入自己的完全掌握之中。但在他这么做之前,他有了另外一个更合适的目标:幽州的刘家父子。

终李存勖一生的辉煌军事生涯,他不仅成功指挥了几大五代著名的会战,更是消灭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从而建立了一个比朱温的版图更大的帝国。这几个主要的政权,分别是:

1.河北北部幽州刘守光的燕帝国(史称桀燕);
2.河北二镇的镇州和定州;
3.大梁帝国(五代之一,史称后梁);
4.四川王衍的蜀帝国(十国之一,史称前蜀);
5.陇西李茂贞的歧王国。

而幽州的燕帝国,注定将成为他席卷天下的首功。

刘仁恭父子背叛晋王李克用,后来又被朱温杀得丢盔弃甲的故事,我们在大梁卷中已经讲述过了。后来,这父子两个都在名义上归顺了大梁帝国,并被封为燕王。但同时,他们又与晋王交好,并不是与大梁在河北争夺势力范围,不断有局部战争发生。

燕王国的领土,主要有两个核心部分组成:一个是大本营幽州,是燕王国的政治中心和核心基地;另外一个,是在幽州以南靠近渤海湾、与山东接壤的沧州,是幽州的屏障,也是往南发展的重要通道。而另外一个大块地方,就是今天的辽东走廊,当时还是人烟稀少、经济与军事都不发达的地区,虽然是燕国的退路,但在心怀天下的朱温和李存勖眼里,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李存勖攻燕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1. 在北方和西方两个战线,对新近归顺不久的河北中部镇、定二镇形成威慑,使得他们无论谁上台,都不敢轻易背叛自己,重新与大梁结盟;
2. 随着契丹的不断兴起,李存勖可能在心里深处,多少对这个昔日的盟友,有了一丝的怀疑和戒备。如果只是争夺中原,幽州的意义并不大;但如果是要防备外族的入侵,则幽州基本上是和契丹争雄的枢纽地带,一旦丢失,整个河北平原将成为外族骑兵的游猎场;
3. 愚蠢而不断挑衅的燕主,特别是刘守光,已经笨到了不灭亡不足以平天下人心的地步,这种上天送上门来的机会,恐怕是白痴都不愿意放过的。

如果没有这位燕国首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的愚蠢举动,燕国可能还能多存在几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09-2-2 12: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帝国的碎片(49)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刘仁恭在割据之前,是个不错的将领,眼光也很好,并曾经将山西来进攻他的晋军打得大败。 不过,有些人一旦有了点成功,就马上目空一切了,刘仁恭也不例外。

先是他和儿子自以为是地想统一河北,结果大军南下没有多少时间,就在两年内两次惨败给朱温,元气大伤。

眼看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又长期被朱温不停地攻打,刘仁恭马上转向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爱好:钱。他对钱的狂热爱好,几乎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除了正常的搜刮钱财以外,他最厉害的表现有两件事情:

首先,他利用自己长期在幽州,熟悉契丹内部情形的优势,经常对契丹发动纵深的攻击。当时契丹还正在逐步成长,并没有对内地造成什么威胁,反而是幽州的骑兵经常发动突然袭击,抢夺钱财和人民。

后来,契丹靠近幽州边境的一些部落,向刘仁恭企求和平。刘表面上答应,将所有首领召集起来,举行和平会议,而暗中布置埋伏,将前来的契丹首领一网打尽。这种伎俩在中国历史上对待外族的谈判中时常发生,而很多次的下场都不怎么好。

不过,刘仁恭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什么抗击外族,他的目的和五个世纪后征服南美州的西班牙人一样,无非是用人质换金钱。堂堂的节度使原来不过是个绑票的土匪。钱是到手了,但是从此契丹人对刘家充满了怨恨,而这个被他欺负的民族,用不了多久,就会让整个中原大地在他们的铁骑面前颤抖。

另外一个事情,几乎可以算是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最恶搞的一次笑话。

刘仁恭被别人打怕了,他自己早期最擅长的就是挖地道攻破城墙。现在他左看右看,怎么都觉得自己的幽州城墙,不够坚固。这样越想越害怕,他索性在幽州城脚西北的大安山,给自己造了个宫殿,宫殿里面和中国很多皇帝一样,无非两样人物:美女和炼丹的道士。

如果单纯这样也就罢了,他老兄偏偏嫌自己积累的钱财还不够,挖空心思给自己创造财富,估计活在今天,这位同学很有可能成为胡润的座上客。

他先用了垄断经营的手法,禁止来自江南的茶叶商人进入自己的管辖范围。然后他发动民众开始了如火如荼的采树叶活动,把采下来的树叶当成茶叶,卖给自己的百姓。

不过他觉得这样做的速度还是太慢。后来,他索性命令所有自己地盘的百姓,把家里手头所有的钱财,不论是金子银子还是铜板,统统都给我交出来,然后全部一骨脑儿都给搬到了自己山上的行宫里面。

在已金属铸造货币的年代,突然没有了所有这些东西,幽州的百姓们连最基本的交易也没有办法进行。只要有一点金子银子铜板成色的东西,都被节度使大人拿走了,那怎么办呢?

领导的智慧是无穷的。刘仁恭也发现了,民间的交易这么一来,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了。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把自己搜刮的钱拿出来,于是灵机一动,想了个绝好的办法:大家继续造钱用,不过不是用金属,而是用泥土。

本人没有研究过世界货币史,不知道这个泥币,算不算是世界一大发明创造?(可惜了,他老兄如果当时聪明到想到纸的话,估计现在画像还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挂在总部瞻仰呢。)

这下,刘仁恭总算满意了,钱、美女、长生不老药,都在自己的行宫里面了,看样子他打算就这样一直神仙下去了。

他没想到,最先结束他这个好日子的,居然会是自己最宝贝的活宝儿子刘守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凯坦尼古斯基
(三级人民侦察员同志)

★★

Rank: 12Rank: 12Rank: 1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120
帖子 5477
编号 51174
注册 2005-10-15
来自 李家沱军分区(工作关系借调 )
家族 第四国际


发表于 2009-2-2 12: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帝国的碎片(50)
治国必先齐家



刘守光虽然是老爹最喜欢的继承人,但是骨子里是个什么也不懂的纨绔子弟。他除了打仗不行,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很在行。

不过,他在行的有些过分了,居然跑到了老爹最宠爱的小老婆的卧室去了。下场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被气急败坏的刘仁恭一顿暴打,赶出了家门,也丧失了继承老爸遗产的资格。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朱温的河北部队统帅李思安的大军,一路已经攻击进入了刘仁恭的地盘,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打到了幽州城下。躲在山上别墅里面,整天想着长生不老的刘仁恭居然毫无准备,眼看幽州即将失守。

关键时刻,流亡在城外的刘守光,召集了没有主帅统领,正惶恐不安的军队,连夜抢先开入幽州城内,将长途奔袭,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梁军击败。早就因为刘仁恭隐居深山而缺乏领袖的幽州将领们,纷纷投奔了这个新主子。于是,刘守光占据幽州,自称卢龙节度使,夺了老子的位,并且派将领攻击山中别墅,将浑然不知外面发生什么事情的老爹抓了起来,幽禁在别院之中。

当时,刘仁恭统治的地盘,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他的大本营卢龙战区(幽州),他将刘守光留在身边,摆明是想让他继承自己的职务的;而另外一个是河北的义昌战区(沧州),由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刘守文担任节度使驻守。

沧州的刘守文听到幽州发生的事情,立刻起兵,讨伐自己的亲兄弟。昔日老爹手下的将领,也随之分成敌对双方,一场兄弟相残的战争,在河北大地上硝烟四起。

双方交战多次,各有胜负。于是,求胜心切的兄弟两个,纷纷寻找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军阀作为自己的后盾:沧州的刘守文投降了大梁帝国,而幽州的刘守光,则向太原的晋国企求援助。于是,战争规模升级,但是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朱温虽然在名义上招降了沧州,但是他并不打算提供太实质性的帮助,而是更愿意坐山观虎斗,等兄弟两个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一举彻底征服河北。公元908年,眼看战争僵局迟迟无法打破的刘守文,决定孤注一掷。

他动员了手下所有的军队,并运送了大量珠宝财物给幽州的宿敌契丹和吐谷浑两个部落,获得了两个部落四万大军的援助。有了外族骑兵的帮助,在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上,刘守文终于获得了主动权,将弟弟刘守光的军队击败。

这个时候,这场战争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刻发生了。已经获胜的刘守文跑到了阵地的前沿,大声向自己的部队呼喊:“不要伤害我弟弟!”。

话音才落,正处于绝望之中的幽州将领元行钦,突然冲了过来,将措手不及的刘守文当场擒获。刚才还是准备乘胜追击的沧州部队,突然主将落入敌军手中,顿时一片混乱,军心动摇,居然一路溃败,被敌人赶到了沧州城里,团团包围。

不知道是不是念在哥哥临阵的表现上,刘守光没有杀死成为自己阶下囚的刘守文,而是和老爹同等待遇,关了起来。

公元910年正月,被围困长达七个月之久的沧州,终于投降,而代价是上万的百姓,成为了这场兄弟权力之争的直接牺牲品。

刘守光终于统治了父亲属下的所有领土和军队。他同时向南方的大梁帝国和西面的晋王国称臣,眼看河北北部的局势将安稳下来,而他也可以享受一方霸主的好日子了。

但是,历史证明,我们这位出生牛犊的刘同学,有着比他老爸更加远大的志向和野心,因此,他毫不容易侥幸得来的江山,很快就以惊人的速度输了出去。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3 16: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16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