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青蓝于2004-06-07, 20:12:50发表
1 刘备本意, 李严得名而无实, 虽然与诸葛亮一起受托, 但是并未加与真正符合他权力的官爵, 诸葛亮仍是领司棣校卫, 录尚书事. 刘备还下了一道遗旨, 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 如果说刘备本意是不是让诸葛亮暂摄大权, 管理国事, 你觉得刘备需要赐此无上殊荣与诸葛亮么?
2 捷报? 赤壁之后争南郡, 周公谨于江陵虎视担担, 孙权外盟内忌, 周瑜更要提前入蜀, 刘备此时是捷报多多还是提心吊胆过日子? 好不容易等到周瑜挂了, 荆州之兵整装齐发, 但是入蜀三年, 父子离别,(自己差点被孙夫人带去吴国, 子龙横江截救, 这一回不能说他完全没印象了吧?) 前线苦战, 捷报连连又在哪里? 最后连诸葛亮张飞等都被谴去入川了. 到了入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备还没坐稳就立刻带这五万儿郎飞奔南郡跟孙老谈判, 此时突然横空霹雳, 汉中被曹操攻破, 蜀国自此到攻破汉中之前, 有如邙刺在背, 就他刘禅一个"捷报连连"!!
3 看书确实是为了学以至用, 试问你会否因为苦学十年后因为没工作就不再学习回乡下耕种去了? 就算他学以至用, 难道没能臣他还能干些什么? 您该不会说, 诸葛亮回乡下耕田, 让刘禅自己摸索, 不要让他产生依赖感吧? 再者, 说到亲政, 如果刘禅大权在握, 他就会如你所愿的发展成贤君? 怎么不见你提提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 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辩"就是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对后主的担忧, 3年, 就让刘禅变成这个样子. 您要还是坚持着十二年的政治历程让刘禅变成那般摸样吗?
4 兄弟也没否认过环境对人有影响, 但是能有多少影响呢? 听兄之口气, 似乎在肯定只要让刘禅亲政, 他就铁定会成为合格的皇帝, 却不知"专行独断, 以及无才无德, 好于玩乐"的掌权皇帝也是一片片的存在. 真正的通过引导成才的到底有多少个? 不如兄也举举例子说说你那个"普遍性"??一个巴掌拍不响, 不是一引导一让人做别人就必定会感兴趣的. 否则现在的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即使是现在, 这种引导式的教育全部是集中在少儿时期, 而不是到了一个已经17岁的孩子才去引导他的兴趣.
5 决定性格的环境不由人去选择, 因为人只能利用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 所以您要求的事情, 恐怕当今世界都还没能力做到. 更别说古代. 兄台的"17~20岁"才是决定性格的关键论是何处得出的? 10岁开始到其成人, 也就是18岁, 就是决定性格的时间, 18岁以后要改变其性格, 除非是发生了一些对其人而言非常难以接受的刺激性事件. 否则根本就难以去改变其性格. 而我所认为的却恰恰与兄台的观点相反, 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的关键时间是10~14岁左右的那段时间, 15,6岁前仍能改变其尚未成形的性格思想, 17岁以后基本上只是在其已有的性格基础上去修正和完善, 而并非到了17岁才去引导.
6 重要的人事调动自然还不能由刘禅说做就做, 难道您认为的刘备的真正用意就是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么? 所以即使按您的设想, 刘禅仍然没有决定一件事情的权力. 您所理解的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刘禅只能参加和咨询, 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诸葛亮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不是吗? 这样跟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有什么区别? 而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自贬三级后, 基本上已经没有任免权, 当时刘禅就是在诸葛亮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时, 给诸葛亮复丞相之位的, 刘禅没有任免官员的权力吗?
您所引的董允, 原来阁下的培养论就是不论对错, 就得给他权力去干啊? 问您个问题, 按君的设想, 当刘禅的想法是错误的, 而别人又没权力限制反对的时候, 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就如罢免董允一样. 可别告诉俺只要给他决定权, 他就不会做错事啊~~`
"如果刘禅的皇权得不到尊重那即使他有参政之名又能有多少实呢?", 按您的设想刘禅又能得到多少尊重呢? 难道按您的设想他能无视诸葛亮的意见任意罢免官员??
7 吕相是不是他爹这个至今还是个迷. 但是"仲父"的身份却是无可质疑的.
您说得太对了, 赢正在回国11,2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思想教育, 难道刘禅太子就没有接受过思想教育? 至于任命权, 那也是得到仲父吕不韦的认同才任命的. 在其20受冠礼之前, 赢正过的基本上就是刘阿斗过的生活.
1、刘备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是有的,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可就没有了。李严得名而无实,这不是刘备的本意。如果刘备不想给李严实权他又何苦一路提拔李严,最后还他叫去受遗诏。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在托孤的时候会将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一个大臣手中,这是个常识。
2、青蓝兄似乎就没弄清楚什么叫颠沛流离。刘备从赤壁之战后就根据地没有受到过威胁,地盘稳步扩大。我就不举例子了,倘若不是捷报连连荆南、益州、汉中的地盘哪来的?请蓝兄在充分强调刘备所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否定刘备最后获得的胜利么?至于截江夺阿斗这种《云别传》的记载可信度尚存疑问哪来做证据似乎不合适。
3、什么叫学以至用,学的东西要能拿来用才叫学以致用。假如学的东西用不了久而久之自然毫无兴趣,甚至忘却了。举个例子:高数是每个上大学的人必修的课程,但多数人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青蓝兄可以去问问那些工作三、四年后的朋友看他们有多少人还记得怎么积分。
继续说刘禅,既然青蓝兄提到了“富于春秋,朱紫难辩”那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还有一句话对刘禅的评语“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从“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到“富于春秋,朱紫难辩”这种转变就是在您所说的那3年内完成。这其中的微妙变化就是刘禅的那个从看到不看的过程。三年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我还用去看十二年么?
青蓝兄提到刘禅亲政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这是否能成为刘禅不能亲政的理由呢?中国有一句成语刚好可以来形容这种心态——因噎废食。
我可从来没有任何观点是让诸葛亮回家种田的,翻翻我前几篇贴子就知道我的态度是:政事无巨细,咨於亮决於禅。
4、这我就不多说了,有些观点上面我已经提到,讲一个点。
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孩子的喜好是从哪里来的?后天环境影响所致。这就是我所说的“环境影响性格”
5、我所说的决定性格的的环境不单单是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很多方面。人为改变环境的例子自古以来就存在如孟母三迁。研究性格形成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至今没任何团队能够圆满完成,所以例子我也拿不出一个普遍性的来,在这一点上只好求同存异了。
6、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是刘备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个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独立不依附任何人(这个属于人之常情不用论证)。 我所理解的是: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诸葛亮只能参加和咨询,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刘禅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如果诸葛亮在自贬三级后面没有“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我可以认为他没有任免权。在第三次北伐后刘禅复的仅仅是丞相之名而不是丞相之实。我所引董允之事,可以证明董允的尽忠职守,也可以看出董允完全不给自己的皇帝面子。如果皇权很没有威信的话皇权的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即使落实到参政中去他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7、司马迁在史记行文的时候非常仔细,关于李斯的任命很能说明问题。是吕不韦任命的就明确写明吕不韦任命,而出自秦王之手则明确表明“秦王拜”的字样。吕不韦在朝中掌大权但其权利远没有青蓝兄所想象的那么大。吕不韦没有兵权,且朝中秦宗室的力量强大赢政即位后第二年就罢免吕不韦很能说明问题。
我之前强调过赢政和刘禅最大的不同在于赢政的亲政是有时间表的而刘禅没有。赢正二十之后就是秦王,而阿斗则一直是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