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我要这“国家”再挡不住我的眼(初稿), 大家说说看法,让俺修改
性别:男-离线 河沟卧虫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5
功绩 187
帖子 227
编号 1799
注册 2003-11-2
来自 南京


发表于 2004-5-5 02: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要这“国家”再挡不住我的眼(初稿)
-------萧峰(乔峰),郭靖,赵敏,康熙相关

(一)民族融合
听说金庸先生要重新写一部中国历史,这是令人欣喜的一件事。他重点强调了一个词“民族融合”,把这当作一个视角来分析中国历史。
民族融合的确是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方式,中华五千年一路走到现在,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碰撞,冲击,融合的过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明清之际中国北方民族南侵,都是典型的例子。
直白一点,我更愿意用《三国演义》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点来看待这一观念。中华儿女,若不是炎帝,黄帝一统华夏,估计也就不会有“炎黄子孙”的称号。这可以看作是最初的统一吧。
夏商过千年的和平终究没有避免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混战,而中华民族在她的第一次无休止的混乱中,也迎来了生命中久违的阵痛,原典文化的横空出世,开起了人们对于国家,社会甚至个人的关注,或许只是尝试,只是思索,但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注定是中华文化觉醒的时代。这同样是一个辉煌的时代。经过这个时代,中华的主体文化已经沉淀,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个时代和后来的“民族融合”过程在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交流,混战,学习,统一的不断循环。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民族的概念,还不明显,只可以理解为国家。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混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融合的过程。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华夏,走马灯似的更朝换代,最终还是找到了在这片东方大地上巩固政权,攫取民心的方式。“改穿汉服”,行汉人之政,莫过于这个时代给后人的最大的启示。
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民族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纯正的中华民族了。但这是历史的脚步,所有的意义,思索,在脚步之外。
唐朝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朝代。但李世民毕竟出身胡人,不知道是不是一个讽刺。
我把宋元明清看成是中国历史第三次的大混乱。在这几百年里,北方民族个个摩拳擦掌,大展宏图。但蒙古人显然不知道“改穿汉服”之类的至理,或许,对少数民族来说,这也是他们的摸索。短短的元朝结束了,清朝却吸取了她的教训,在不断的接受和拒绝中,一路走来,磕磕绊绊。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在分裂的同时相互交融,在混战中达到一统,循环而再循环。
文化上的先进并没有带来强健的体魄,但强健的体魄,毕竟要融入先进的文化,否则这身体很难存活。
金庸先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感触和看重,在我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除了《越女剑》之外,基本都是以宋元明清为背景,而很多故事,也就直接来源于“民族融合”。文学关注的是社会,生活,人生和人性,它探讨的是在这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每一个渺小的人的处境,感悟和抉择。
这才是我现在最想思考的内容。

(二)为国为民和正义而行的反思
为国为民,说的是郭靖;正义而行,说的是萧峰。这两个人可以占据金庸小说的半壁江山。
首先毫无疑问的,他们从小说中一路走来,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们最后的选择,却都值得称道。
但细思起来,这中间很值得玩味,或许还有小小的矛盾。
“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这是射雕最后的一句话。这让我想起萧峰的“不知何年何月,才会有这等太平世界”,二人的理想看来是相同的。但同样的理想,各自的经历却为何有着极大的不同呢?
郭靖虽是宋人,但生长在蒙古;萧峰长于大宋,身上流的却是契丹人的血液。
在郭靖看来,成吉思汗的养育之恩为小义,身为大宋子民的“爱国主义”方为大义,所以,在二者发生冲突时,郭靖可以毫不犹豫的决定刺杀拖雷,大义灭亲。而他后来一生都献给襄阳,献给大宋,虽然大宋只是给了他一个血统和一个信仰。
郭靖的母亲在临死前说自己十几年养大的,不应该是一个卖国贼。郭靖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而他的性格和他的成长之旅,也注定他会走上后来的路。
但萧峰呢?他的血统和他三十年形成的信仰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若他只是乔峰,他的一生,不会输于郭靖,这与血统无关。但命运还是无情嘲弄了他。
若非郭靖的性格和识见,他极有可能成为蒙古的金刀驸马,替蒙古人打大宋。杨康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我看来,郭靖是幸福的,我甚至看成是金庸对他的偏爱,让他径直朝着“为国为民”而去。即算是射雕后来他对人生的迷惑,也是发生在和蒙古决裂之后。
郭靖是无可非议的,在他的“爱国”这一点上。这绝不是一种愚忠。金庸在神雕的后记中对此有过深刻的看法。或许将来连“国家”的观念都会消失,但这不能抹煞前人为自己的祖国,民族的独立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即算现在岳飞,文天祥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但他们是民族气节的表率,永远令人尊敬,而秦桧之流,注定永远跪在世人面前。
郭靖是任何民族,国家都最需要的人。
问题出现在萧峰身上。若照当时大宋人的理解,契丹人想必更是如此,萧峰带领军队攻打大宋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上,这样的人太多,勇武有力之士,向来都是报效祖国,自以为天经地义。
但萧峰走的却不是这条路。这个人物的刻画才是真正费尽心思。大宋的文化让萧峰在承认自己是个契丹人之后,仍有深深的自卑,这是萧峰最特别的地方,甚至于是前所未有的经历和感触。这儿只能感慨先进文化的力量。
先是保卫大宋,仇视(当然鄙视)契丹,到身为契丹,攻打大宋。这种极大的反差,让萧峰看到了很多他原来根本没有思考过的东西。这个时候,他看到了,在塞外的大草原上,两国的交界处,无论是胡人,还是汉人,他们首先都是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于是,矛盾出来了。
是萧峰的“爱国”问题。这个问题放在郭靖身上,同样可以,假设是大宋攻打蒙古,郭靖还会不会挺身而出,将兵出马?郭靖会不会这么做?这种情况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很罕见的,除了天龙中萧峰所说的汉朝攻打契丹祖先的一个,我只知道唐太宗灭突厥。这两件事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卫青,霍去病和李靖。我想,郭靖是幸运的,萧峰是痛苦居多,至于后三者,则是我所反感的。
萧峰是金庸对民族融合过程中个人的人生方向和选择的思考。民族融合的不可避免,是由于弱小民族的寻求生存和发展。金,辽,契丹,蒙古,满族,近现代的日本,都不外如是。但他们发动的战争,却无疑是非正义,极具侵略性的。但是,这些民族的首领,却是打着强大国家的口号,他们的武将也都自称“为国为民”。
或许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每个人却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战争或许不可避免,但和平才总是让世人期盼。
除了少数有野心有贪心的人,没有人愿意战争。经历过诸多反差的萧峰,终于看到了太多太多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人中有卫青,霍去病,李靖,太多太多。
不要说萧峰不“爱国”,因为他的爱不止于此。
萧峰是一个理想,对悍然发动战争,总想攻打侵略他国的勇武有力之士,更是一个讽刺。每一个战争者,都要想想萧峰,好好思考思考。
所以郭靖是幸运的,而萧峰是罕见的。
郭靖,比比皆是。但萧峰,只能出现在小说里。
我是随时愿做郭靖的。萧峰,今天来看,美国人,英国人和日本人倒要好好学学。

(三)赵敏的爱情
我以为,金庸是真正超越国家和民族,来看待个人和人性的。个人感觉有两点:
一是对正义的思考和抉择。思考或许是相对容易的,但抉择却不同。契丹攻打大宋,是侵略战争,郭靖之类的人,自然是保家卫国;萧峰的阻止当然令人称道,只是,是否敢这样做,能做到与否,是另外一回事了。
二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和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轻重关系。
这让我想起赵敏。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赵敏的身上,有着萧峰的潜质,甚至于,我把赵敏当作萧峰的前身,或许,是她,启发了金庸对萧峰的思考。个人性情,我不喜欢赵敏,但也不是很讨厌,大概和张无忌对她的又敬又怕相类。
赵敏是大元朝的公主,二人见面之时,张无忌已是明教的教主,反元的大头领。她和张无忌本来是死对头,估计连朋友都不能做的。但赵敏还是“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张无忌。
我们来看赵敏不顾的一切,究竟包括什么。首先是亲情,兄长的挽留和父亲的呼唤,并没有让这位痴情的女孩回头;其实这一点算不了什么,中国几千年来私奔的女孩子,文学中现实中都数不胜数,几乎都是放弃亲情的。这一点,赵敏所作的,还算正常,完全可以理解。
但不能不说的是,赵敏爱上的是自己的国家,民族当然还有家庭的敌人,或许有一天,她爱上的人会和自己的这一切为敌,到了那时,赵敏将如何自处?这一点,她和萧峰是相似的,她是对爱情的执著,而萧峰是对正义和天下的执著。他们都是因为心中的定位和追求,毅然放弃了家国的召唤。
萧峰是对的,赵敏却还要斟酌。
从结局上看,赵敏绝对聪明。朱元璋的那条计策或许骗的了张无忌,但绝对逃不出赵敏的法眼。但她没有挑破,可以看出,她也是希望张无忌退出征战天下这个圈子的,这样的话,她也就不会面临两难的境地。
赵敏是退,而萧峰是退无可退,结局自然不同。
对于赵敏来说,国家,民族似乎失缺了意义。她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为了爱情无怨无悔。而我也只能说,她没有做错什么。但我也不敢放任赵敏这种类似的情形,萧峰绝对可以放任,赵敏就要谨慎了。
至少在赵敏这儿,我对“爱国”有了疑问,至少它不是绝对处处至上的。
但金庸笔下的女人向来只是男人爱情的附庸,所以,赵敏更深的内涵并没有被得到挖掘。
因此,赵敏只是夭折了的萧峰。当然,这时的赵敏,只限于生活中。

(四)反清复明,光复汉家天下
令我疑惑的是,在倚天中,张三丰说赵敏是“弃暗投明”,难得之举。我不知道,张三丰这个暗和明,是指代什么内容。
萧峰说:“大师是汉人,只道汉为明,契丹为暗。我契丹人却说大辽为明,大 宋为暗。”我想赵敏也不会自认元朝为暗,这与爱情无关。
在今天看来,或许张三丰说的暗与明,真的可以分明,但深处其中的人,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金庸的第一部武侠,讲的是红花会陈家洛等人往来奔走,光复汉家天下的故事,在这个时候,金庸还是承接传统的观点,鼓励这种其实是一种退步的举动。整个清朝,汉家子弟一直不忘赶走满人,光复天下,这同样可以理解为“爱国”,只不过这个国,更确切的说,是民族。
在最后一部鹿鼎记中,“反清复明”也占有很大的部分,所有的人同样也是打着“爱国”,“反清复明”的招牌,但金庸的观点,似乎已经改变了很多很多。天地会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令人失望,自不待说;而几个派系,因为各自推奉的主子不同,竟先开始“攘外必先安内”,可笑之余也是深深的可悲。
当一生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陈近南死在他主子手里时,当施琅心灰意冷,断然背叛时,我突然发现,那些一直支持他们的信仰,却未必是正确的。“反清复明”的招牌,下面笼罩的并不全是一心为此的人。陈近南是被“反清复明”挡住了眼睛的人,而施琅却透过了这层玻璃。
反清复明,到底是明是暗,我已经不愿去分清。但我想,金庸是把它看作暗的,他是在批判那种盲目的态度。
于是不经意间,康熙就胜出了。因为,是他,而不是标榜为天下请命的天地会,才是真正关心天下百姓的人。
原来所有的明暗,都还是有判断标准的,而这才是真正的标准。

(五)
张三丰说得很对,“弃暗投明”才难得。只是,这明,却不仅仅是条条框框。嵌在条条框框中的“明”,可能,恰恰只是一种暗。
郭靖,萧峰,赵敏,自然还少不了康熙,在我眼里,除了赵敏牵强一点,都是完全可以称得上明的。
从此之后,这“国家”再也挡不住我的眼。

虫子2004.5.4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5-5 11: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章啊!

最近重看兄弟连,里面有个德裔的美国人举家响应希特勒的号召,从军德国,我想同样特会有美国人从德国逃离加入美军,他们是否就是一样的性质呢?

我认为性质还是略有不同的。靠个人的力量去影响政治是很困难的,无论是萧峰还是郭靖都知道这一点,他们的努力只能达到一定的作用,不可能扭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采取何种决定都只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外人没有理由去批评他们。


同样“反清复明”也未必就一定是暗,康熙也不一定就是明,因为政治本身大多是阴暗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1 13: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38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