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十万人崖山投海的必然性:宋太祖开国国策的功过
性别:男-离线 幻想公子
(凯文)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9
编号 229816
注册 2007-10-22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7-12-19 14: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万人崖山投海的必然性:宋太祖开国国策的功过

转自;凤凰网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尽沧桑,其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数十个或强盛或衰弱的王朝,以及数以百计或满腹韬略或平平庸庸甚至江山尽失的帝王。

其中作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宋朝,以其瑰丽的文化、灿烂的艺术、繁荣的经济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前三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帝国、汉帝国以及唐帝国。作为一个新兴王朝,应该是最强劲勃起的时候,宋朝却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转变,从另一方面表现得非常引人瞩目。

纵观中国历史上在宋王朝以前的三个大一统王朝,在秦始皇、汉武帝及唐太宗等千古一帝的文治武功下,无一不是疆域广阔、四海朝服,甚至连秦汉时北方的匈奴,唐朝时北方的突厥及回纥都拜倒在中原文明的脚下。可是宋朝空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其由禁兵、厢兵、乡兵、藩兵所组成的军队总数最高时曾达到160万,其中正规军禁军的总数占了一半以上,但就算这样,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西夏、辽、金、蒙古(元) 击败,这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军队水平的问题。要知道宋帝国不论是绝对人数,还是从军事水平、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越当时中华文明圈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更别说更西边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欧洲诸王国和苟延残喘的拜占廷帝国。可以说,宋帝国从理论上来说是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悍的国家,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宋朝的版图日益缩小,统治者龟缩不前,甚至连西域也干脆让了出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中少有的主动出让西域统治权的王朝,甚至在其后被人骂做丧权辱国腐败的清王朝也是不遗余力地粉碎准葛尔和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全力粉碎西北的分裂势力!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来,宋后的版图疆域和国防军事实力基本不超过宋前,甚至存在较大的差距。以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则不难发现,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为何会出现这种背离的现象呢?前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分析成果。而这些历史资料和分析成果,也都把北宋和南宋作为分水岭,也可以这样认为——北宋和南宋是中华历史最直接的分水岭。除了经常性地大溃败外,还要为辽、西夏和极其残暴的金、元进贡惊人的巨额岁贡以购买和平。结果,宋开创了华夏首次被异族整体灭亡的先例,更以改变民族血性的国策成为中国文化的分水岭。这个世界史上的大诡秘长期萦绕在人们心头,这一切都要归咎于宋初的一系列开国国策。而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宋帝国的立国者——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其父为后梁时成德军节度使王熔的部将,后任后唐禁军将领,迁居首都洛阳。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948年,枢密使郭威征讨李守贞,赵匡胤应募从军,从此开始了其十三年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此后他在后周世宗帐下效力,历次战役中逐渐累积军功至殿前都指挥使,而他所控制的军事力量“义社兄弟”逐渐成为了后周发起的战争中的主要统帅,在后周的军事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为赵匡胤在不久之后发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准备了条件。公元960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八岁的梁王柴宗即位为恭帝,“主少国疑”,赵匡胤利用“点检做”的“神符”,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代周建宋,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就此开始他统一全国的征程。他先后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威逼吴越归顺。眼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就快实现全国统一,仅剩山西太原的北汉以及被辽所占据的燕云地区之时,赵匡胤却因箭伤复发而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逝世,结束了他的戎马一生。

宋初的开国国策中最失败的地方不啻为崇文贬武,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文重武轻的现象?为何赵宋要改变强盛的汉唐一直采用的积极主动的基本国策和奋发向上的政治体制?这都是太祖赵匡胤为了钳制帝国内部的军队势力,为其后的“赵天下”打下基础。众所周知,秦灭于苛税,汉灭于战乱,隋灭于劳役,唐灭于军阀割据。从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直到五代十国,其间数百年时间在中国政坛上活跃的并非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政客,更多是却是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军事将领。唐朝中期以来所设立的节度使一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一方大权在握的职位。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帝国已经是江河日下,尽管她仍然苟延残喘地又延续了近两百年,最终还是亡于此。其后的五代更是上演了一幕幕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军事将领兵变夺位的闹剧,甚至连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通过这种不光彩的方法才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取得帝位。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都是罕见了,只有公元2-3世纪的罗马帝国才可与之相较高下。赵匡胤夺得帝位,可是他也害怕他手下的那一干军事重臣哪天也心血来潮也弄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出来。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为“赵天下”延续万世的准备,制定了相应的国策。

首先就是削弱武将的势力。中国自古就有“走狗烹,良弓藏”的传统,从越国文仲自刎,到秦朝蒙氏父子被害,再到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杀,几乎每一个朝代开国之初,总有一批重臣被统治者以这样那样的种种理由或杀或囚,如同范蠡、张良那样急流勇退的聪明人实在少见。赵匡胤明白打天下时石守信等“义社兄弟”是他忠心肝胆的手下,可是到了坐天下时,这些人则成为了他忌惮的对象。是杀是囚?赵匡胤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让其后数百年的史家大夫还再为他鼓掌,更有人拿他与其后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相比较,大骂“和尚头儿”心胸狭窄,杀光了明初几乎所有的开国将领。“杯酒释兵权”成为了千古绝唱,赵匡胤没有费一兵一卒,便将其亲信手下的兵权就夺了过来,没有再上演其他王朝开国之初的悲剧。


可以说,这是赵匡胤不同于其他开国皇帝的地方,他很好地解决了帝王与开国重臣之间的矛盾。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赵匡胤聪明是聪明,可是他却聪明过了头,他如果仅仅是削弱他猜忌的将领的兵权和他们所领导军队的军事势力,同时提拔新的年轻有为的将领,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队,那么也许宋帝国将成为一个强盛的东亚超级大国,可是赵匡胤在削弱了这些人的兵权后,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制度上的变革,比如在中央将枢密院设置为最高军事机构,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此举本来是为了降低宰相的权利,消除对皇帝权威的一个潜在威胁。可是自太祖设置了枢密院后,这一职位却一直被文官占据,其后虽有武官爬上这一位置,但在位时间都不长久,最后都被朝中的文官势力赶下了台。同时除了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外,还设置副使,其后继续设签署枢密院事为次副长官,设同签署枢密院事为末副长官。这样的组织结构重叠不仅冗繁,而且大大降低了军事调动的效率。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历来是赵匡胤的既定国策。本来一个锐意进取的大宋帝国在连续遭到两次辽国的惨败后便龟缩不前,此时国内连续发生全师雄兵变、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均兵变,宋帝国的统治者便将目光集中到了国内。对内镇压,对外妥协,中国人历来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赵匡胤对禁军的驻扎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将各地地方部队的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地方部队里就只剩下了老弱残兵,而他又把禁军一半屯驻边境,一半拱卫京师。这样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早已埋下了宋帝国两次覆灭的种子。

文与武皆为“国之大器”,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民族健全人格的全部,阉割掉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出问题。赵家皇权开创这种贱视国之将士为“皇家警犬”的不良政治,使得赵宋亡于外敌,十万人崖山投海成为必然。不亡于金也亡于元,被强敌灭国的命运是终不可逃的。而明朝国制仿宋而设,亡于外敌也是一条必然的路线,戚继光晚年被贬谪而死也是岳飞的类似处境。在宋后三大朝代中皆因为宋朝文重武轻政治恶果的影响,而未能回到中华文明的汉唐雄风。清朝和元朝类似,来自关外蛮族的尚武强悍之风,注入到中华民族对武臣神经过敏的肌体中,扭转了“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的恶政,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实在有功!而清朝和元朝在立国之初,种族文明皆未根除荒蛮野性,杀性未息造成族群对立,耗费大量国力来控制中原汉人,继承中华文明却难能发扬光大于中华周界。而明朝却因循宋朝国制成为第二个宋朝,在完成一统后闭关锁国,中华文明在宋朝之后终守于东亚四界而未能发扬光大于世界五大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7-12-19 15: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历来是赵匡胤的既定国策。”

但这不是朱元璋或者朱棣的既定国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7-12-19 15: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像明朝的出境作战很多。并非很像宋朝。

不过,很想知道楼主做了宋太祖该如何办?分封?军区制度?卫所制度?八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2-19 15: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应该历史的来看。

在唐朝、五代的藩镇之乱后,宋采取这种军制是很英明的,至少杜绝了军人乱国的可能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12-19 16:1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艺祖成功解决了前人的问题,就是他的成就。
艺祖的后人没有解决他留下的问题,岂能将责任全部归于艺祖?

宋这样的地域广阔、组织复杂的大国,在军事动员和后勤保障上其实是远不如北方游牧民族来得有效率,军用物资烂于府库,还不如没有。

宋虽然武功不盛,但其具有开放竞争型的国家性格,和朱明的内向封闭型的国家性格的截然不同。

另:元、清维系【中华民族的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之语,实在别扭的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12-19 16:2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又看到刨祖坟了,不想再说什么。

有的人总喜欢由结果推导原因,但是推到一定程度,达成了他自己早已设定好的目的之后就不往下推了。于是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千秋功罪都留在一个人身上了。

干嘛不再往前推呢?一直能推到轩辕黄帝去。来个踢飞史记推倒通鉴的倒叙通史+史评多好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n老忘密码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4
编号 101522
注册 2007-1-16


发表于 2007-12-19 16: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干嘛不再往前推呢?一直能推到轩辕黄帝去。来个踢飞史记推倒通鉴的倒叙通史+史评多好啊。



大概是这个难度太大吧。说不定也能是动力不足。


啥思想都好,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暴力。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历史上的全灭也不是没有。

只回楼上这贴,其他的没看,希望不算灌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无人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1
编号 83597
注册 2006-9-18


发表于 2007-12-19 20: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朝其实是近代最好的朝代,文人待遇好,百姓繁荣,唯一坏处是朝廷官员过度沉冗,可惜当时王安石变革失败,可惜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12-19 22: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下非常赞同4楼的看法~~太祖重文抑武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杜绝藩镇之乱,唐末五代的武人之乱实在太可怕了,“即使天下所有的文官都贪污,也比不上一个武人带来的祸乱”经历过五代之乱的太祖这个看法是很符合当时的实际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关内侯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26
帖子 12566
编号 31412
注册 2005-1-29


发表于 2007-12-19 23:3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怎么觉得太祖一直是搞文武兼备的,太宗才是真正的文重武轻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7-12-20 09:3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其实唐朝把中原文化传到北胡那里,就已经种下了祸根。不过话说回来,唐朝本身就是胡人的后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白衣陈庆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9
编号 252320
注册 2007-12-19


发表于 2007-12-20 15: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直感觉过于把这政策的错误放在太祖身上,开国初期是没办法才以强干弱枝政策,来让当时的国家稳定,太祖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但是他弟弟的后人却不明白但是制定政策时的情况,以为祖宗家法不可改变.所以开国后没有调整政策,让宋的军事实力一直处于劣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12-20 17:3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关内侯 于 2007-12-19 23:31 发表
我怎么觉得太祖一直是搞文武兼备的,太宗才是真正的文重武轻

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准确。太宗朝开始“抑武运动”有扩大化趋势,但是终其一朝有契丹在北,他哪敢轻武?

太祖的军制改革的做法只不过是地方支援中央,中央再集权,也就是地方上不用藩镇养那么多兵了,钱粮兵马统统地归中央管,有事也是中央军(禁军)到你那里去驻防。而中央的兵权分立,掌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
三衙长官把那些有威望的宿将用几杯酒都打发掉(杯酒释兵权),换上一些没啥威望的新人,实际上就是帮皇帝管事,军队是皇帝的。
枢密长官初期虽然也是文武参用,不过即使是武将也都是些温文尔雅的武将,后来就是文官了。

其实裁下去的武将主要是禁军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以及藩镇上的武行德、杨廷璋等人。
但是又提拔了一些统帅之才,如曹彬、潘美等。
对于北方的防御,宋太祖给武将以极大的信任,郭进、李汉超等人,都是“便宜行事”。

宋太祖一朝,并未轻视武人,只不过由于之前五代期间文人受轻视,而从太祖开始重视文人,这有又什么错?一个武夫出身的人得了天下能够重视文人这应该说是政治家的表现。太祖只是“重文抑武”,并非“尊文贬武”,而且是为了矫五代之罔,将社会风气正常化,这样才能使新生的国家逐渐安定下来。否则四周割据环伺,内部如果还隐患重重,存亡尚不知时日,何谈统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守護之盾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8
编号 232253
注册 2007-10-28


发表于 2007-12-21 22: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崖山之後,已無中華。
話說宋朝可是當時歷史上GDP最高的國家。還沒有宵禁。爽得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iuyz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3
功绩 85
帖子 704
编号 16224
注册 2004-8-24


发表于 2007-12-22 08: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蒙古军攻坚制造无人区的战法,已非人类行为。他们攻城掠地不是为了占领,而是为了掠夺,所以从不考虑打下来之后的问题,用现在的概念理解,就是无节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蒙古兵素质极高,战马好且多,可以采用大迂回战术。
这种野兽不是人力所能抵抗的,赵宋已经算不错的了,欧洲、阿拉伯打成什么样,稍微有点常识的也都知道,不算日本的狗屎运,蒙古兵对其他文明比较大规模的失利也就是马木克王朝那次,还得有一多半功劳算在钓鱼城之战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哭竹
(哭竹)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0
编号 254296
注册 2007-12-23


发表于 2007-12-23 18: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文官大部分惜命爱财。文人治军不灭才怪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 17: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50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