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两位支持!这个其实也就是我把自己的一些杂感汇总了倾诉出来,有点杂乱无章:)
第三段是不折不扣的“现在时”.看姜和房不断的对峙、宽容、杀机顿起、杀机消融,最后还是归于一阵枪火的结局,真是令人遗憾绝望。观众都不希望姜文对房开枪,但这一枪还是如宿命一般的开了,是个死亡的双输结局.
姜文近年来在表演上确实不值得赞赏,尤其是在一些非本人执导的电影里,喧宾夺主,唐突到几乎令人生厌,也毁掉了几个导演的名声...呵呵。
但是他导演的这三部作品倒都没让我失望,或是张扬个性,或是以密集对白取胜,到这一部的绚丽声色,都是信息量巨大,表达力度也很重,睿智入骨.但是寓意上却都很含蓄,不易让人找到借题发挥的兴奋点.
<寻枪>虽然点子是姜文的,但是具体操刀还是陆川,看看陆川的<可可西里>,就可知他在立意与技法上之守旧保守,缺乏才气了.所以《寻枪》的亮点,也止在于一种耳目一新、少见多怪的新鲜感罢了。其本土特色只是体现在表层符号,而未能像黑泽明演绎莎翁经典一样,演绎出那种深入神髓的本土精神来。
<鬼子来了>还可以说是为求新而出新,亮点主要还是体现在对白这样的文字层面上.而<太阳照常升起>则可以说是姜文在摄影、剪辑、构图、叙事结构等等视听美学上的功力体现了,当然还有立意,都是长足进步,也是一次炫技。可惜生不逢时,既碰上了《色.戒》这样雅俗共赏功力深厚的市场竞争对手,大众口味又是日渐雷同定型于一元,以致于市场铩羽了。
许多人说这又是一部文革片。我觉得不该把视野局限在文革上面.首先电影里提到的两个年代,1958和1976,这分别都是中国历史的两大分水岭.你也不能忽略了崔健的两次出场,一是指责姜文"站着茅坑不拉屎",另一"出场"则是在幕后吹的那个"小号",我想看过现场版<一块红布>的都能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还有那个小孩子们一起戴口罩的镜头,也绝不是纯粹为了好玩.
有些话不能说透,意思也只能含蓄的表达.无论从政治气候还是艺术手法角度来讲都是适宜的.
相信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能够看懂.而电影的基本元素,则也该是喜闻乐见,易为大众接受的。姜文的导演功力也有长足进步,出手不凡,可惜名利双失,希望时间能给它平反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