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貌似我没说“嘉靖本有27首、45首、50首以及85首的”吧?另,56和193那两句是一首诗,所以只有12首。
你的19楼:“嘉靖本中有24首诗为“静轩先生”涂鸦,黄本全部标出,余此类推。”
俺的20楼:“嘉靖本中属于周静轩所作的是14首,而不是24首。”
你在22楼回复:“统计周静轩诗的研究我还是看过些,有12首,27首、45首、50首以及85首之说,就是没看过14首的。”
前面都在讨论嘉靖本中周静轩诗的数量,你既然继续提出这些数字,自然是说嘉靖本的数字。不然你扯出来干嘛?
这两个是一首诗?
56
有诗曰:
当时手足以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
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玄德关张离散后,古城天遣再相逢。
从来良将随明主,惟有常山赵子龙。
193
又诗曰:
一马能将万骑冲,西除东当剿群凶。
鏖兵恶战全忠者,惟有常山赵子龙!
退一步说,就算56与193是重复,也只会少掉一首。
14-1=12?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1、沈伯俊在《校理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中指出:(1)《三国演义》的各种明刊本并非“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诸本《三国志传》是自成体系的。(2)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志传本的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作,甚至可能就是罗氏原作(当然,不同的志传本的刻印者可能都有所改动);而嘉靖本则是一个经过较多修改加工,同时又颇有错讹脱漏的版本。
2、1996年,英国学者魏安出版了《三国演义版本考》一书,对现存的《三国》版本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细致的研究。他先后查考了26种不同的非毛评本版本,包括绝大多数学者以前无法看到或未予注意的两种:一是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其刊行年代很可能早于其他任何现存版本;二是西班牙爱思哥利亚(Escorial)修道院图书馆所藏嘉靖二十七年(1548)叶逢春本,其版心书名作《三国志传》,卷端书名有《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史传》、《重刊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数种,全书10卷(每卷24则),每半叶正文上面有图像1幅。怎样确定各种版本之间的关系?魏安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串句脱文”来比较。他指出:“在一本书流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种很特殊的抄写错误,那就是如果在几行之内再次出现相同的(或略同的)词(或词组),抄写者在抄写的时候很容易抄到第一次出现的词(或词组),然后在原文里看错地方,而从相同的词(或词组)第二次出现的地方继续抄下去,结果是新抄的本子里脱漏一段文字。因为抄写者是读串了句子,这种抄写错误可以名为“串句脱文”(英文叫做homoeoteleuton)。”“因为串句脱文既容易辩认且多出现,所以是很适合作为确定版本关系的证据。”“原则上可以判断,假如甲本在一个地方有串句脱文,而乙本不脱文,那么乙本不可能出于甲本,但甲本有可能出于乙本或者乙本的一个祖本;也可以判断,假如几种版本都有同一处串句脱文,它们必定都出于一个共同的祖本。”他在各本《三国演义》里总共找出了154个串句脱文例子。在此基础上,他将现存的《三国》版本分为AB、CD两大系统,认为《三国演义》版本的基本演化关系是这样: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罗氏原本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其特色是正文分为10卷,每卷首记录该卷的年代起讫,卷一首有总歌,有许多夹注,但是没有任何关于(花)关索的情节,也没有周静轩的咏史诗;元祖本分化为AB系统的祖本和CD系统的祖本,分别在明中叶刊行,AB系统均为官本或江南本,其读者多来自士大夫阶层,CD系统均为闽本,其读者多来自小市民阶层;AB系统祖本的主要变化是:正文改分为12卷,每卷后记录该卷的年代起讫,卷一首的总歌被去掉,正文中增入引自《资治通鉴纲目集览》等史书的注释及论赞,等等;CD系统祖本的主要变化是正文中增入周静轩诗72首;由CD系统分出的C1分支,正文改分为20卷,增入花关索故事;D支,正文改分为20卷,正文中增入关索故事;AB系统中的B支,逐步演化出夏振宇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等等。魏安对版本的掌握相当全面,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义,比较科学,因而其论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魏安的研究也有可议之处,尽管他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其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尚需作进一步的考察。
请问“错讹最多、篡改最粗劣”的评价在哪儿?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三国演义》在罗贯中创作以前,早已流传多年”?笔误吧。
呵呵,问题是这嘉靖本里没有署名后人、前贤的诗数量也很多,跟钟繇诗的差距也不小,而且还有大量署名“史官有诗曰”云云,请问冒牌兄,这些是转贴还是原创?可惜周静轩同学名头太大,他老人的“转贴”不小心给后人拧出来了。这也是罗贯中所为?
ps:俺就不要冒牌兄举证,何以这些转贴就一定出自老罗,而不是后来的抄录、刻印者?
宋代就有说三分了,这些故事当然是流传多年了。
“史官有诗曰”能说明啥?能说明是作者剽窃他人成果?
除非有证据说明作者自称“史官”,否则就只能认为作者是在转载。
转贴出自老罗,而不是后来的抄录、刻印者——这个不需要俺来举证。
就像现存《三国志》,署名为陈寿所写,那原文就是陈寿所载,而非后来的抄录、刻印者添加,这是自明的。
俺不需要考证里面的文字都确实出自陈寿。
如果你要说这是后来的抄录、刻印者添加,那是你该举证的。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没有证据就不能提观点么?冒牌兄所谓“原创云云”也不就是一个观点嘛,你还能拿出“原创”的证据来么?
《三国志》是陈寿原创,难道这个还需要俺证明以后才用?
或者俺可以随便说《三国志》已经被后人篡改得面目全非,而不需要任何证据?
那叫YY,这可不是在起点,老弟,写小说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我从来就没有提过“这个前提就是作者就是不会犯错的。”名家长篇小说里面疏漏比比皆是,以至于托尔斯泰要将自己的作品反复检查五次才脱稿,很多大师可没这个耐性。
嘿,冒牌兄不是说提个观点就要拿证据么?你口口声声说漏洞、漏洞,证据呢?
《红楼梦》借鉴《金瓶梅》世人皆知,老毛评《金》:“红楼梦的祖宗来了”,王朔读《金》:“不但抄思想,连细节也抄”。南飞的话没有说服力,这两位又如何?
别老是扯到俺头上来,该你举证的时候是你的事情。
这是你首贴中说的:嘉靖本是公认最早的本子,也是错讹最多、篡改最恶劣的一个本子。而这个本子却也是唯一没有经过系统修改的本子,改动痕迹非常明显,破绽百出。
现在是你证明那些破绽、错讹是嘉靖本造成,而非作者原有。
这是你在5楼举出来当作嘉靖本独有的漏洞的。
错误?如果关公归神是真,又须关兴报仇?向玉帝报仇么?这个玩笑开大了。那一段实在是太明显了,跟黄正甫本一对即知。
但叶逢春本的文字基本与嘉靖本的覆刻本相同。
难道嘉靖本跟叶逢春本不谋而合的篡改了原本,以致同时出现了这个漏洞?
《红楼梦》借鉴《金瓶梅》世人皆知,但也仅仅是借鉴而已。
俺说的是从剧情到文字,完全是曹雪芹原创,跟借鉴可不矛盾。
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剧情,难道《金瓶梅》已经有?或者红楼梦抄袭了其中的文字?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呵呵,毛氏出于何种动机大改特改,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黄本祖叶逢春本而改这个也是有人研究过的,要不要原文?
拜托,我问的是“词句”,你举出一点评“创作思想”的例子来干嘛?评“创作思想”还能客观啊
黄本祖叶逢春本,也不见得处处与叶逢春本相同。
就像你开始提到关羽的问题,黄正甫本无关羽归神的说法,就与叶逢春本不同,而是更接近嘉靖初刻本。
词句当然与主观思想有关。
你举出“铜雀台钟繇诗为情节中老罗原创,跟那些歪诗一对比高下立先”,这是气概文鸯的观点吧。
但气概文鸯的观点不见得靠谱,因为与钟繇诗同时出现的还有王朗的诗。
两诗同一背景,如果钟繇诗是罗贯中原创,那王朗诗同样也是罗贯中原创。
既然是同一人所做,钟繇诗与王朗诗质量自然应该相近。
但气概文鸯却说“演义中,王朗是个庸才加马屁精,他的那首诗无非是说曹操可以称帝,当然诗是由罗贯中代笔的,罗贯中也不会替庸才作什么好诗,我们就不去谈它了”
可见他认为王朗诗远不如钟繇诗的水平,这就出现了矛盾。
而他的“王朗是个庸才加马屁精”的理由也根本站不住脚,因为钟繇诗的马屁味更重。
可见即使是老罗原创的王朗诗,也不见得“跟那些歪诗一对比高下立先”。
诗词的区别就不是证据。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残叶是被录入文集的,这种方式的收录自然有其选材体例。既然专业学者敢说“很有可能”比嘉靖本早,自然是有依据的,还不能用“一般”吗?
冒牌兄是不是误以为“也是错讹最多、篡改最恶劣的一个本子”是相对所有版本而言?不好意思,在下所言只是在这三种版本里对比。相信这一点不用我举证了吧。
专业学者也会说“有可能”比嘉靖本晚,毕竟只是“可能”而已。
你对照是哪三种本子?
嘉靖元年本、黄正甫本、毛本?
在这三个版本里,嘉靖错讹最多——或许对,毕竟最早;篡改最恶劣——未必,越接近早期的本子窜改只会越少。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版本差异直接危害到众武评爱好者的标杆问题,冒牌兄不好此道自然无有体会,就不必以己及人了俺们搞得就是小众
ps: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有意讨论这我们去思想区开一帖就是。
你难道还打算弄出一个武评爱好者都能公认的原始版本?
这个理想只怕比“还以原貌”更伟大。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1-18 10:56 发表
这个“标志性版本”的观点看来是我原创的,冒牌兄最好直接举证反驳
另,我看重黄本是因为志传体系我手头只有这一个版本。如果网上有叶逢春本下载,黄本自然可以扔一边了。
顺便提一句,我可从来不认为黄本是最早的刻本。张志和考证与相应的反驳我也看过,基本上被驳到体无完肤
是你提出黄正甫本是“标志性版本”这一概念的。
假如是你个人的意见,那俺不认同,但懒得反驳,反正黄本的作用如何,大家都知道。
假如你要说这是其他非附和张志和的某些学者,那就请举证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