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二次北伐之围陈仓的两点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5 12: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7-9-14 17:19 发表

几万人深入敌人心脏,随时可以灭了敌人,却说灭敌人不是目的,目的是让诸葛亮退兵,所以没必要灭了人家......
好逻辑,,,,,发烧了.

张郃三万之军晨夜进至“南郑”就能将其攻下并把蜀汉灭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9-15 12: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15 12:07 发表

魏延作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在次次随诸葛亮北伐的情况下,这次会不随诸葛亮出征而留在汉中?司马懿平孟达时,新城既然已叛,还会是“境内破敌”?而司马懿八日至其城下的后果,不也是兵四倍于孟 ...

魏延即便跟随诸葛亮去北伐,汉中防守是你定下的,居然被敌人潜入进来,不该拖出去砍了该干什么.孟达反叛几天就是境外,怀疑你的智商,还有司马懿的八日根本就站不住脚,就少吹了,曹操纯骑兵,一天一夜才300里,司马懿的军队八天平均150里,步兵都可以和骑兵并驾齐驱了,你还真当司马懿军队是天神了,如果有这本事,卤城之战就不会直接保营去了

[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07-9-15 12: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包子包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216706
注册 2007-9-17


发表于 2007-9-17 19: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说楼主大人在baidu吧跟我争执时 坚持认为诸葛退兵粮尽是借口,原来是这段历史在模糊。

陈寿三国志里有几处都有前后不对应的错误,且基本都是描述战争:

1 曹真伐蜀,曹真传说: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但是蜀志后主传说蜀汉建兴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斜,余奢反。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

你前后一对照就知道陈寿的错误了,曹真传说只有曹真和司马,而且是有武威这个方向。但是后主传却说是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相差甚远。

第2 陈寿有沔、汉不分的先例。

第3  张合死因 夏侯渊死因在各人不同传记的记载都有出入。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陈寿同志的三国志也不是干干净净的,里面也有明显的错误。

所以这里的南郑,应为笔误,或者有什么其他缘故。很多人都分析过,时间是绝对来不及的,另外,张合如果能抵达南郑,那敢轻易撤兵。汉中乃联系蜀与关中要道,这个地方一旦被占,后果不堪设想,试想一下邓艾占据汉中的后果。

汉中如果丢失,蜀则只能被动挨打,诸葛也成了无处可归的军队。

另外最大一个疑点就是,汉中不可能没有驻军,张合抵达南郑(郡所)怎可能没发生战斗?曹真伐蜀,兵未至而蜀已做好战斗准备,(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这证明三国时大家都有一些情报机构和方法。这次怎么会给张合轻易抵达南郑?

另:我们前几天争论不休的栈道,长安通往汉中只有4条路,都是栈道,当时每条路都不好走,张合走那条路过来的?书上为什么不说明?

所以疑点太多了,所以说宁肯相信诸葛的确是因为粮尽退兵,也无法相信张合打到了南郑。陈寿不是神仙,魏蜀吴各写各的史书,各有各出发点,所以有相悖之处情有可原。
互相矛盾之处,我们只能按照看那个情况历史记载的比较多,就去相信那个。诸葛粮尽分别记录在后主传 诸葛传。而张合传也说的很含糊,一边说是因为粮尽退兵,一边说是到了南郑诸葛才退兵。

所以:个人意见。诸葛当时一围陈仓不下,粮食也无多(这点我倒同意你意见,粮食还不至于没有,但估计也剩的不多了)。然后又接到张合准备偷袭汉中的情报,就撤兵了。而张合也许只是大张期鼓的做样子要打南郑,但是根本就没到,诸葛一撤兵,他就也撤了。回国述职,说是欲发兵南郑而诸葛已退。所以魏国史官可能听错了,以为张合当时真的到了南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7-9-17 20: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15 12:10 发表

张郃三万之军晨夜进至“南郑”就能将其攻下并把蜀汉灭了?

3万人断了诸葛亮后路还是可以的吧
而且,3万人可以随便进到南郑,自然10万人也可以.
魏强蜀弱,蜀汉本就依靠山险,谁知道数万马步,随便说进心腹要害就进了.
历史啊历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包子包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216706
注册 2007-9-17


发表于 2007-9-17 20: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恩 所以我说这个很可能是记错了,或者其他什么缘故,假如张合真的杀到汉中,不可能不在史书上重重渲染一下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08: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你前后一对照就知道陈寿的错误了,曹真传说只有曹真和司马,而且是有武威这个方向。但是后主传却说是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相差甚远。

不止是《曹真传》,《明帝纪》也只提到了“诏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之所以如此,因为此次魏国伐蜀主要从两个方向——即关中之军自秦川数道而入,其主力为大司马曹真率领;荆州之军由西城溯汉水,水陆并进与曹真大军会于汉中南郑。相对来讲,作为车骑将军的张郃所率领的应是偏师,在“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中。

至于《曹真传》及《后主传》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他传的记载开解决。《陈群传》记载说:“太和中,曹真表欲数道伐蜀,从斜谷入。群以为‘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今既无所因,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必见钞截,多留兵守要,则损战士,不可不熟虑也。’帝从群议。真复表从子午道。群又陈其不便,并言军事用度之计。诏以群议下真,真据之遂行。”可见,曹真绝不会由斜谷入,《后传》所言应是曹真“曹真表欲数道伐蜀,从斜谷入”这个计划。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08: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第2 陈寿有沔、汉不分的先例。

沔水亦称汉水,《史记.夏本纪》注说:“集解孔安国曰:‘汉上水为沔。’郑玄曰:‘或谓汉为沔。’”

《后汉书.郡国志》注说:“巴汉志曰:‘汉水二源,东源出县之养山,名养。’南都赋注曰:‘汉水源出陇西,经武都至武关山,历南阳界,出沔口入江。’巴汉志曰:‘西汉,陇西嶓頉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

《清史稿》记载:“沔水即汉水,自褒入,东受褒水中、东二支,及廉水、池水,东入城固。青石关,巡司驻。又西大坝关。镇四:长柳、上水渡、沙河、弥勒院。驿一:汉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包子包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216706
注册 2007-9-17


发表于 2007-9-18 09: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你白痴你还真是白痴,我说陈寿在沔、汉不分的先例。你也不去看看是怎么出错的先例。你快给我笑死了。

去看看隆中对吧,陈寿把沔、汉解释成两条河,所以这才是他出错的原因。

我说你纯粹是因为反对我,才反对我的观点。(怎么我口气跟孙武子一样了)

你还振振有辞。你太搞笑了,忍不住想夸你一句,您太有才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09: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所以这里的南郑,应为笔误,或者有什么其他缘故。很多人都分析过,时间是绝对来不及的,另外,张合如果能抵达南郑,那敢轻易撤兵。汉中乃联系蜀与关中要道,这个地方一旦被占,后果不堪设想,试想一下邓艾占据汉中的后果。

汉中如果丢失,蜀则只能被动挨打,诸葛也成了无处可归的军队。

另外最大一个疑点就是,汉中不可能没有驻军,张合抵达南郑(郡所)怎可能没发生战斗?曹真伐蜀,兵未至而蜀已做好战斗准备,(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这证明三国时大家都有一些情报机构和方法。这次怎么会给张合轻易抵达南郑?

(1)陈寿有过错误,不表示处处都会有错误,此处,仅仅是有可能犯错误而已。(2)时间,绝对不成问题,诸葛亮首次北伐就是个例子,张郃率五万步骑自洛阳在很短时间内西至街亭足以说明问题。(3)张郃至南郑,其目的就在于围魏救赵,而达到了诸葛亮退兵的目的,他为什么不退?毕竟他是三万人的孤军。(4)邓艾占据汉中,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实?诸葛亮自陈仓退兵回汉中不会很缓慢,除非张郃立刻攻下汉中,陈仓之军(足够的话)再摄诸葛亮之后,与张郃成夹击之势,否则张郃不撤军就会面对诸葛亮及蜀国内部之军的夹击。(5)“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这是针对曹真声势浩大的伐蜀而采取的应对策略,可以想象,诸葛亮主力便分布在城固、赤阪二城,而张郃此次进入汉中,是逢诸葛亮大军远出空虚之时,而且是秘密行动,蜀国根本不会有所准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09: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另:我们前几天争论不休的栈道,长安通往汉中只有4条路,都是栈道,当时每条路都不好走,张合走那条路过来的?书上为什么不说明?

麻烦你先查一下各谷道在北口都在哪儿,再说“长安通往汉中只有4条路,都是栈道”,除了子午谷外,最近的斜谷出口在今眉县南。史书说鉌晨夜进至南郑,亮退已经将因果关系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QUOTE:
所以疑点太多了,所以说宁肯相信诸葛的确是因为粮尽退兵,也无法相信张合打到了南郑。陈寿不是神仙,魏蜀吴各写各的史书,各有各出发点,所以有相悖之处情有可原。
互相矛盾之处,我们只能按照看那个情况历史记载的比较多,就去相信那个。诸葛粮尽分别记录在后主传 诸葛传。而张合传也说的很含糊,一边说是因为粮尽退兵,一边说是到了南郑诸葛才退兵。

“疑点多”但没一个能成立,至于《张郃传》的记载,说诸葛亮粮食不够那是张郃的话,而我之前有过解释,若张郃那么肯定,他还率军日夜兼程什么?直接等着诸葛亮粮尽军退岂不更显得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09: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7-9-17 20:19 发表

3万人断了诸葛亮后路还是可以的吧
而且,3万人可以随便进到南郑,自然10万人也可以.
魏强蜀弱,蜀汉本就依靠山险,谁知道数万马步,随便说进心腹要害就进了.
历史啊历史......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这里记载得很清楚,张郃之军仅三万及“武卫、虎贲”二营壮士。而为什么兵如此少呢?因为“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也就是说,关中根本空虚,因此也可以断定,若曹真所遣费耀的援军足以击败诸葛亮,解陈仓之围,曹叡还那么急着叫张郃率军三万前去解围做什么?甚至说:“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可见危急了。换句话说,此时魏国还无法抽出足够的兵力(十万)去攻南郑,而且自陈仓退兵回汉中不是十分遥远的距离,而张郃除非能迅速占领汉中,否则就会成了诸葛亮的瓮中之鳖!至于蜀汉虽赖汉中之险,但实际上呢?采取的策略是错守诸围,这是相当耗费兵力的,在诸葛亮大军远出,自然不会有充足的兵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包子包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216706
注册 2007-9-17


发表于 2007-9-18 09: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18 09:17 发表

好啊!那你就指出来看看。

佩服佩服,证据就见于您的下篇文章里。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

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此处是沔还是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09: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说你白痴你还真是白痴,我说陈寿在沔、汉不分的先例。你也不去看看是怎么出错的先例。你快给我笑死了。

去看看隆中对吧,陈寿把沔、汉解释成两条河,所以这才是他出错的原因。

我说你纯粹是因为反对我,才反对我的观点。(怎么我口气跟孙武子一样了)

你还振振有辞。你太搞笑了,忍不住想夸你一句,您太有才了。

若是如此,你的语言水平实在太高了。这“沔、汉不分的先例”能理解成“将沔、汉分成两条河的先例”?而且,按《水经注》的说法,或者沔、汉各有一源,而会流成一河,或者上游为沔、下游为汉,诸葛亮这么说也不是十分错误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0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包子包子 于 2007-9-18 09:30 发表



佩服佩服,证据就见于您的下篇文章里。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

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此处是沔还是汉。



QUOTE:
而且,按《水经注》的说法,或者沔、汉各有一源,而会流成一河,或者上游为沔、下游为汉,诸葛亮这么说也不是十分错误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9-18 10: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10天跑1千多里路还是一半山路栈道都认为可能, 那你直接说魏军全是鸟人算了.


杨仪能翻山越领回成都, 司马懿能木履并进, 这跟张合有关系么? 那不过是由斜谷退至南谷口而已.

司马懿到孟达的新城路距800里, 问题是这都是平川大道, 自然是很容易"混过去". 张合跑的是自河南城到汉中南郑1千多里路, 路途还是进入敌境. 又无二申之类的提供内部情报. 跑得比司马大侠在大道上的速度都快, 实在是够有意思的.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9-18 10:4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9-18 10: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18 09:25 发表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这里记载得很清楚,张郃之军仅三万及“武卫、虎贲”二营壮士。而为什么兵如此少呢?因为“司马宣 ...

首先张合说的很清楚了,诸葛亮的粮食不过10天不到了,张合十天能过去,除非能张翅膀,还有中等规模的打个陈仓就缺兵,怎么没见诸葛亮一出祁山的大规模,怎么没见张合去背后偷袭一下,张合真能攻入汉中,资政也不会省略这等大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9-18 10: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采取的策略是错守诸围,这是相当耗费兵力的,在诸葛亮大军远出,自然不会有充足的兵力。
------------------------------------------------------------------------------------------------------

奇怪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张合, 司马宣王同时瞎了眼, 竟然不走这逼诸葛亮撤回来, 甚至说, 是攻下汉中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11: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10天跑1千多里路还是一半山路栈道都认为可能, 那你直接说魏军全是鸟人算了.

为何张郃只有“十日时间”?

QUOTE:
杨仪能翻山越领回成都, 司马懿能木履并进, 这跟张合有关系么? 那不过是由斜谷退至南谷口而已.

这是针对杨文理所言褒斜谷道被赵云烧毁,不得行而说的。杨仪翻山越岭回成都,司马懿能木履并进,这是你从何处看来的?前者还符合逻辑,而后者,既然栈道被烧毁,司马懿以木履便能行进?

“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不是翻山越岭,而是劈山开路,当然了,这夸张,实际上是砍伐山上树木搭建无柱的临时栈道,《水经注》有载:“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径涉者,浮梁振动,无不遥心眩目也”。

“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及《稗史类编》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于武功五丈原,亮卒,懿追之,亮长史杨仪多布铁蒺藜”,可见,司马懿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是为了解决蒺藜的问题,在“蒺藜悉著屐”之后,是“马步俱进”,假如烧毁的栈道无法快速修复,则司马懿能“马步俱进”?

QUOTE:
司马懿到孟达的新城路距800里, 问题是这都是平川大道, 自然是很容易"混过去". 张合跑的是自河南城到汉中南郑1千多里路, 路途还是进入敌境. 又无二申之类的提供内部情报. 跑得比司马大侠在大道上的速度都快, 实在是够有意思的.

宛距新城“八百里”?《晋书》记载孟达说道:“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而这是“平川大道”,你是从何得知?而司马懿能八日行一千二百里,张郃“十日”不能行“一千多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11: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9-18 10:49 发表
采取的策略是错守诸围,这是相当耗费兵力的,在诸葛亮大军远出,自然不会有充足的兵力。
------------------------------------------------------------------------------------------------------

奇怪第 ...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比如这首次北伐,诸葛亮在知曹真大军在眉县的情况下,为防汉中不测,不是使赵云、邓芝率军据箕谷了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9-18 11: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18 11:22 发表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比如这首次北伐,诸葛亮在知曹真大军在眉县的情况下,为防汉中不测,不是使赵云、邓芝率军据箕谷了吗?

呕吐,为防汉中不测,赵云明明是疑军,吸引曹真的火力,然后诸葛亮身攻祁山,原来流行疑兵防守,还真亏赵云能挺住,最后曹真什么时候在眉县了,看清楚史料时间.对于这种强奸史料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

[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07-9-18 11:4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包子包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216706
注册 2007-9-17


发表于 2007-9-18 12: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忧大帝,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你先是拿这个来反驳我:沔水亦称汉水,《史记.夏本纪》注说:“集解孔安国曰:‘汉上水为沔。’郑玄曰:‘或谓汉为沔。’”

刚说完这个,我故意说隆中对给你看,我就知道你会接着说汉水和沔水是分开的。

(而且,按《水经注》的说法,或者沔、汉各有一源,而会流成一河,或者上游为沔、下游为汉,诸葛亮这么说也不是十分错误嘛!)

你就知道你这个白痴会接着我的话说。

你自己多去问问人吧,陈寿在三国志里多处提到汉水和沔水。如果说沔和汉本是一江,陈寿有分为两江的说法。错。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沔。他在后来也多次分别提过汉水和沔水。分明是当成两条江。


如果说上游为沔,下游为汉。也是错,司马在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荆州是上游还是下游?欲顺沔入江伐吴是什么意思?打算顺着沔水进入长江。汉水到武汉就汇入长江了,您老大不是想告诉我,荆州还属于上游吧?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三国志·蒋钦传》记载:“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 这个沔水又是那里?刘备征汉中,有说《三国志黄忠传》: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这个沔水又是那里?

还是曹真传,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这个汉水又是那里呢?

陈寿沔汉不分是早有明据。我说你纯粹是为了反对人而反对观点,强词夺理 胡搅蛮缠,你还不承认?

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写的话。

请接着胡搅蛮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包子包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216706
注册 2007-9-17


发表于 2007-9-18 12: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
无忧公怎么把自己的回复删了?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18 09:17 发表

好啊!那你就指出来看看。

我要引用你这个回复,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你不是要我找证据吗?

不愧S2号的大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13: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包子包子 于 2007-9-18 12:36 发表
无忧大帝,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你先是拿这个来反驳我:沔水亦称汉水,《史记.夏本纪》注说:“集解孔安国曰:‘汉上水为沔。’郑玄曰:‘或谓汉为沔。’”

刚说完这个,我故意说隆中对给你看,我就知道你 ...

哈哈,我会为了刻意去反对你这无学之人而刻意去反驳你?之前我不是和你说了,我不过是针对你观点中的错误之处予以指正,比如你说你引用《魏略》、《晋书》、《资治通鉴》的内容(非原文,以你的话表述的)不见于其书,而你却将其视作对你的刻意寻衅,这一来表示你刚愎自用、顽固不化,二来你同孙武子一样,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按你这么说来,陈寿岂不是胡乱地作的《三国志》?我两处观点表示得很清楚,一沔、汉可以通用,即皆可指这条河;二是沔、汉最初是指这条河的两条起源或上游、下游,因此陈寿并没有说错,这样也为你留足了面子。而你既然不要,那休要怪我。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利用标点断句以利于理解是今人所为,于古代是没有的,而我们知道,吴、会也可做吴会,合起来指东吴之地(如《后汉书.蔡邕传》:“ 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吴会 。”),分开则指扬州的吴郡和会稽;巴、蜀也可做巴、蜀,合起来指益州、西川之土(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公孙述称王巴 蜀 ”) ,分开则指益州的巴郡和蜀郡,而汉、沔呢?合起来则指汉水或沔水,即这整条河,分开也可通用或指上下游、两个不同的起源等,也就是说,若将这个今人所做的断句去掉,改成“荆州北据汉沔”,则就逻辑更严谨,而与他处之说便没有任何矛盾之处了。否则按你所举的,的确显得陈寿愚蠢得可笑,但实际上这怎么可能?

还是多去学习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13: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包子包子 于 2007-9-18 12:42 发表
???
无忧公怎么把自己的回复删了?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9-18 09:17 发表

好啊!那你就指出来看看。

我要引用你这个回复,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你不是要我找证据吗?

不愧S2号的大名。

哈哈,这个原因不是我为了消除证据,而是更正错误——之前由于匆忙,没注意到你提到了“隆中对”,因此说:“那你就指出来看看”,而之后再看你的发言,注意到了我这么回答不妥,因而删了从新回复,这有什么不可以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包子包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216706
注册 2007-9-17


发表于 2007-9-18 15: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的逻辑思维已经彻底把我搞混乱了,你首先确定下你的表达意思是否准确?
1 你到底说沔水和汉水是一条河还是上游为沔下游为汉?
你接连引述了完全两种不同的概念,到底那一个才是你的意见和看法?你的概念都没准确,你到底是拿那个来反驳我的?如果说你的意思是沔和汉怎么称呼都可以,那我就无话可说了,一个没概念的东西当然不会有错了,你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2 从你反驳我的论证来看,你认为陈寿是说沔和汉是一会事,就是一条河。那么,陈寿最起码也是论证不严,阐述不清的错误。三国志多处记载,即有沔又有汉。如果陈寿明白这是一条河,他就不该在书中写上两个名词。说他是沔汉不分一点不为过。
你所列举的例子,吴会一词,吴和会是两个不同地方,跟沔汉是同一河的原理根本不同,你的逻辑混乱。

陈寿即有“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又有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最起码这里也是不严谨。三国志里沔汉不分是事实。



最后说一句:现在可以查到的各种资料,包括我们的语文课本,在隆中对这里,都是在荆州北据汉、沔这里加个逗号,现代文翻译这里时,也都是说荆州北面靠着汉水和沔水。一般都是以这个为准。不但这里是这样,连资治通鉴里的隆中对,也是加了一个逗号。

那么请您告诉我,这些学者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个逗号,如果汉 沔指同一江的话,这里是不应该加逗号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汉沔确实同为一水,今天很多人断句翻译,都是没有考虑历史地理因素的。

且古代西汉水与汉水是相通的。

有兴趣可看看拙文《从《禹贡》“沱潜既道”考证西汉水、汉江、白龙江的关系》(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A%C9%BD%D1%A7%CA%BF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9-18 16: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宛距新城“八百里”?《晋书》记载孟达说道:“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而这是“平川大道”,你是从何得知?而司马懿能八日行一千二百里,张郃“十日”不能行“一千多里”?
---------------------------------------------------------------------------------------------------------
您先证明由宛至上庸一段路是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再说吧. 平川大道很简单啊, 请您老出示个地图给我瞧瞧, 看看宛至荆再转折到上庸这一千二百里路上有哪险山挡道的. 道路难通的地区?

我骑自行成能在公路半小时跑八九公里, 所以你就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在山里骑车跑个89公里? 什么理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17: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你的逻辑思维已经彻底把我搞混乱了,你首先确定下你的表达意思是否准确?
1 你到底说沔水和汉水是一条河还是上游为沔下游为汉?
你接连引述了完全两种不同的概念,到底那一个才是你的意见和看法?你的概念都没准确,你到底是拿那个来反驳我的?如果说你的意思是沔和汉怎么称呼都可以,那我就无话可说了,一个没概念的东西当然不会有错了,你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我之前说得很清楚,是全包括,即汉、沔既可通指一汉水、沔水,也指其上下游、两处不同的源头,根据在我之前引用的《史记》注、《清史稿》及《水经注》的记载,从而肯定陈寿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而诸葛亮在“隆中对”实则以“汉沔”指襄阳与樊城之间的汉水或沔水。

QUOTE:
2 从你反驳我的论证来看,你认为陈寿是说沔和汉是一会事,就是一条河。那么,陈寿最起码也是论证不严,阐述不清的错误。三国志多处记载,即有沔又有汉。如果陈寿明白这是一条河,他就不该在书中写上两个名词。说他是沔汉不分一点不为过。
你所列举的例子,吴会一词,吴和会是两个不同地方,跟沔汉是同一河的原理根本不同,你的逻辑混乱。

陈寿即有“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又有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最起码这里也是不严谨。三国志里沔汉不分是事实。

最后说一句:现在可以查到的各种资料,包括我们的语文课本,在隆中对这里,都是在荆州北据汉、沔这里加个逗号,现代文翻译这里时,也都是说荆州北面靠着汉水和沔水。一般都是以这个为准。不但这里是这样,连资治通鉴里的隆中对,也是加了一个逗号。

那么请您告诉我,这些学者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个逗号,如果汉 沔指同一江的话,这里是不应该加逗号的。

哈哈,既然你知道了汉水、沔水实际上指一条河,那么陈寿选取哪个称呼都是可以的,这算什么错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精神、意识两个术语所指的是一种事物,那么在一个著作里,这里说精神,那里说意识,是不严谨?这还真是可笑。

“吴会”、“巴、蜀”与“汉、沔”的问题我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汉沔”合在一起,是完全严谨无误的说法,而若在同一处以顿号将汉、沔断开,就会造成人们将其认作二河的错觉,陈寿自然不会轻易犯这么粗浅的错误。

“、”这不叫“逗号”,而叫“顿号”,“,”这个才叫“逗号”,你在这里口口声声地说语文课本,而你究竟懂不懂小学都学过了的语文知识?“说荆州北面靠着汉水和沔水”这根本是错误的,之前不是已经澄清了吗?《史记》注、《清史稿》、《水经注》皆是例证。《资治通鉴》是谁著的?宋代的司马光,宋朝就有标点符号了?当然了,宋朝有“句读”,并以“。”和“,”来表示,“句”表示文辞语意已尽,“读”表示语意未尽而须停顿。至于《资治通鉴》所谓:“荆州并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中的“、”于当时还未产生,如何标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17: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9-18 16:14 发表
汉沔确实同为一水,今天很多人断句翻译,都是没有考虑历史地理因素的。

且古代西汉水与汉水是相通的。

有兴趣可看看拙文《从《禹贡》“沱潜既道”考证西汉水、汉江、白龙江的关系》(http://www.xycq.net ...

足下所言极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无忧
(彷徨的正义)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165712
注册 2007-5-27


发表于 2007-9-18 17: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您先证明由宛至上庸一段路是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再说吧. 平川大道很简单啊, 请您老出示个地图给我瞧瞧, 看看宛至荆再转折到上庸这一千二百里路上有哪险山挡道的. 道路难通的地区?

我骑自行成能在公路半小时跑八九公里, 所以你就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在山里骑车跑个89公里? 什么理论?

“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为新城郡,以盂达为太守,治房陵故县”(《水经注.沔水》)可见,孟达屯在三郡未合之前的房陵而非上庸,看看,你发表了些意见,单无知而犯错之处有多少?

李白这句诗虽然形容了蜀道之难,但也属于夸张之言,否则李白行得了蜀道怎么不见他上青天呢?

你看地图,见是绿色平均便言是“平川大道”,意思是说古代由于缺少开发而不会有森林河流等阻碍?你能把树林密布等称做“平川大道”吗?除非你能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否则只能是你的臆测。这不成立,你的比较就更没有意义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3 10: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16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