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大意, 弄錯了版區, 這帖發在古典小說區, 自然就是在討論演義;
這就沒什麼好議了, 樓主只想告訴大家他對演義有另一種解讀, 與一般人不同, 就好像有人提出"孔明借力殺關羽", 是一種從一般解讀旁邊衍生出來的非一般解讀, 有思考的價值, 但沒有太大討論的必要, 反正是一種想法就是了,
討論一個小說人物無法像討論一個歷史人物一般;
討論一個歷史人物, 我們憑藉不多的史料(通常都不多), 去猜度這些古人的思想言行, 評價他們的功過一生(即使我不太喜歡這樣地去評論別人的功過一生), 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論點, 這是很正常也很健康的, 每人的論點也有可能是正確的, 更有趣的事沒有人知道那個是正確, 幸運的話會有一個大部分人都同意為最接近正確的, 否則就各執一見, 熱鬧非常;
但討論小說人物就不然, 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結構, 其實早被作者定了規, 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一般解讀, 當然, 作者及其他讀者還是樂意見到一些非一般解讀, 有時甚至是作者故意留一些隱晦處, 讓作品有更大的思考空間, 但要提出非一般解讀, 還是要有一些比較明確的線索(舉一個例, 好像諸葛亮的空城計, 司馬懿二十萬大軍被一個只有二千五百士兵的西城嚇跑了,這就有條件形成一個隱晦處, 如果有人說司馬懿並非中計, 只是怕生擒了諸葛亮後不能再手握兵權, 這個非一般解讀就合理得多), 否則他人看來, 就變成了好像無的放矢, 人家想配合, 也不知從何入手, 說實的, 剛看到這帖子, 我也不知道如何回應, 因在下才疏, 實在看不到作者有留下任何透露諸葛亮有著這種"隱性"的線索。
[ 本帖最后由 葉影心 于 2007-7-26 16:5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