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如如不动的法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如如不动的法
易海人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188445
注册
2007-7-13
#1
发表于 2007-7-13 15: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如不动的法
如如不动的法
对于世界和自然的理解,人们需要在灵魂上进行彻底的反思。
史载,苏东坡有一次去庙里祭拜,看到观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串念珠,心里很是奇怪。他问庙里的主持: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还拿念珠啊?她念什么啊?念佛还是念菩萨?主持说:观世音菩萨在念观世音菩萨。这个时候苏东坡说:你这么说,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还要念观世音菩萨?主持说:你自己去悟这个理吧。苏东坡苦思冥想,终于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主持问:你明白什么了?苏东坡笑着说:求人不如求己啊!
我们在研究学问的时候,一定要一门深入,而后才能吐芬芳。你真正把道理弄明白了,就不需要去找别人了,不需要让别人来指手画脚。同样的,听我讲这些内容,有的人理解得多,有的人理解得少,有的人不以为然。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很自然的,每个人的心相不一样,内心就不一样。内心决定思维。“洗心则虚,虚则明。”(《易酌•系辞上传》)明则诚,诚是近道的天梯!
一个人外在的环境很恶劣,但他的内心有着优美的声音和思想。他能够保持内心境界并将这种境界体现出来,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我最敬佩的。同样听课,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人排斥,有人觉得似是而非,有人觉得好,等等。就像一个人的心念,其实并没有人逼我们起恶念,起恶念全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倾向。要知道,内心的每一个念头都不是偶然的!同一境况中,易评价他人起轻慢之心的人,本就是骄慢心很重的人;听不懂为人理论之人,本就是一个事理不明的人;自己不待明白就喜欢四处宣传毁谤之人,本就是一个爱生是非、爱造口业的人;真正细心之人,起善念之人,本就是恭敬求法的人;善于把握自己,从善如流、从恶如崩之人,本就是智慧、好学的人。
在佛法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于一念见三世。看你当下所生之念,就知道你过去修为累积如何。也就是说通过现在见到你此时的一面,对你未来所生的影响就能预见到。比如说我们遇境生念,遇到什么样的环境,生什么样的念头,都是自己内心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可以说是相应。也就是《易经》里面所谈到的天人相应。在平时,讲到相应,可以用相应这个词来讲,也可以用互相之间的感应来讲。一个读书人首先讲的就是感应。你看到一本书,看到书里面的内容,首先看内容跟这个作者有没有感应,有感应的话你会觉得这个书特别好,没有感应的话觉得很一般。为什么会下这样的结论?这都是你内心的反映。你内心的反映从哪里来?从感应而来。读书也是这样,研究易学,读《易传》也是这样。究《易传》,你和它相应了,就能够把每个章节,每个句子讲明白。否则,多是望文生义,似是而非。有的人还觉得,这有什么可读的?我会算卦就行了。其实这是最错误的。就算一件事两件事能算得准,可每天会发生无数件事情,你这两件事测准了,能代表你的水平吗?根本就不能!因此,读书讲的也是感应。
人与人之间也是相应的。你见到一个人,感觉如何,是喜欢是认可,或者是厌烦、排斥等等的感觉,都不一样。这种从内心产生的感应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古语说“皇帝无福,百姓遭殃”。皇帝有福气,内心好,就能感应得来良吏。人民有福气,就能出现好的官,没有福气,就出现庸官、贪官。这就是佛教所讲的业力的原因,叫“众业所感”,是众人的业力所感应来的,也是大家的内心所感应来的。再以学校为例,一个班级,如果大家内心的感应都非常集中,非常一致,所感应来的学科老师基本上都是比较好的老师。为什么?这就是相应。交朋友、读书等等都是这样。包括我讲学也是这样。为什么我每次在面授,在讲课的时候内容都有所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就是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感应的不同。学生中如果真正想求学问的人多,内心要求要高一些,我就会于无意识中提高讲课内容的含量。如果是要求学技术的多,那么我也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技术方面讲得多一些,多讲一些例子、技巧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互相感应的结果。知道了天人相应,就要明白感应的道理。一个真正有福气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别人给他选风水,自己随意去选一个房子,就是很适合他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也是感应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内心散乱,思绪烦乱,他所接触的事物和人也都是散乱的。你的心真正从内至外是安静的,那么来拜访你的也都是一些儒雅之士。这就是内外相应的结果。
可见,内心是放纵还是宁静,对自己极其重要。人们常说中国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讲穷理尽性;道家讲性命双修;释家讲明心见性——三教圣人的终极观点,最后都是直指人心!这就是宗教的最大效用,它先定住你的心!三教合一就合在这一点上(此点亦可谓天人合一)。
宽而有度,和而不同。人和人的关系是儒家立论的基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道家立论的基础,人和人以及自然的关系是佛家立论的基础,三者都是追求在不同的领域内和谐共处。均将“万物各得以生”目的作为最高理想来追求实现的。
为什么有的人读书不用功,却考试成绩好?这是他的内心与知识相应的结果!他对知识有感应,一看就懂,一点就通,这就是境界。在佛教史上,有很多大德在小时候看那么长的经书,几天就能背下来了。这就是他们之间感应的程度非常非常深,所以说天人相应。有些学人的思维已经西化了,他们和易学不相应。当他们用所谓的科学逻辑来衡量我们的传统文化,其结果必然不通。
真治学,就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再从精神上将它贯穿。要记住:概念的传承,首先需要有精神的传承来驾驭和统领。否则,没有精神传承的概念传承是有缺陷的,并且不具备延续性。这也是现代教育没落的重要原因。有的老师只传授知识,没有精神传承,因为他自己就没有,思想朝三暮四。有的教授被称为老板,这样怎么会有精神传承呢?老板跟老师风马牛不相及啊。这说明以心印心的东西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益关系。所谓名实不符必遭其乱,就由此开始。
精神的溃败,只能让自己步履艰难。“在学业上,只查书不读书,只读专业书,不读其它书,整个一个“学术残废”,而且,还都是因公致残,很光荣。”(李零语)
作为儒学大家,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其治学境界是我们的榜样。他的横渠四句铿锵有力、可亲可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出了自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目标!前三句话,是为最后一句话作铺垫,安心、立命、继绝学的目的,就是开太平,这个太平是广义的人间太平,天下太平则无忧。这四句话恰恰与老子所强调的“绝学无忧”(《道德经》第二十章)所遥相呼应。
横渠四句,至今读来,仍然非常令人尊敬和激励人心。并且,研究易学,张载的著作,亦不应错过。
文章来源:
六壬神课金口诀
http://bbs.mhbjkj.com/index.asp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sanke35
(黑披风)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59667
注册
2006-2-11
家族
瓦岗寨
#2
发表于 2007-7-13 15: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任何事情若想要成功,最重要的便是抗干扰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05:3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70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