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26 18: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史料内容上吴国为多,就是“吴人专美之辞”?这位天涯明月刀兄的立论也太好笑。口称“为了让不明真相的人看看,以免被人蒙蔽了智慧的双眼,”实际上,分明是故意蒙蔽别人,给三国历史研究造成不好的影响。
史料的偏向,具有偏向属地、属国和记史朝代的规律,不知道这个,没有必要读史了。《江青传》固然有溢美吴人之辞,但多发生在记述东吴内部历史的章节。而记述赤壁之战与孙刘关系的一段历史,因此与《三国志》无矛盾,所以,并不溢美吴人的的倾向。而这段历史发生的地点是荆襄,荆襄人士的立场难道诸位视而不见?
江表传曰:……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
——这是标准的拥备的荆襄立场。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
——这是赞美本地人庞统的荆襄立场。

而天涯明月刀兄虽然列了不少资料,但自己根本不理解,也根本不会看史书。再此,善意的提醒一下,史料是用分析理解的,不是机械搬运的。
阁下卖弄《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却并不理解,难免现眼了。除正史之外,有杂史、别史、私史、野史、稗史、专史、通史。野史到宋明时代才盛行,属于杂记异录性质,缺少考证价值。而阁下诸位,反正不利于自己的就是“野史”,找旁证又找不点上。
如果连“苏轼在史学历场上是汉蜀支持者”这个常识都不知道,还在这里堆砌古文,更不知道是谁服谁了?

苏轼与王安石不仅政见相左,“史见”也相左,王安石拥魏,而苏轼和他的老师欧阳修一样拥蜀。苏轼还请欧阳修重修《三国志》。宋代正是蜀汉正统形成的时期,欧阳修、章望之、苏轼、司马光就曾讨论“正闰”,这隐藏了宋代文人对于国家正当性的焦虑,为什么是蜀汉?为什么不是曹魏?背后就是为什么是大宋,而不是辽夏的问题。苏轼《诸葛亮论》中虽然对诸葛亮有所微词,但基本是帝蜀寇魏的支持者。而且做《诸葛亮论》尚年少,随着年少,越来越成为蜀汉支持者。著名的一段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就是苏大学士的手笔(苏轼《志林》)。
本人不需要苏大学士给面子,而阁下知识有限,管中窥……,才是露怯!


《江表传》与《三国志》……。
《江表传》:备以瑜所给……。
《武帝纪》:公至赤壁,……。
《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
这里明确都说了,江南诸郡……。
——阁下理解能力实在有问题!“权以土地业备”不是江表传中的吧?刘备借地一事还有假吗?不恰好与“从权借数郡”互相证明了吗?我的《为借荆州正名》,没有说刘备没去打四郡,而是说刘备对四郡没有有效的控制权,与东吴利益互相交叉。“业备”与“借数郡”,已经明确表明刘备从孙权那里得到了土地。


《诸葛亮传》……遣亮使权,肃亦反命。敢情樊口就是夏口。
——阁下理解能力实在有问题!诸位非要把《江表传》打成没有可信度,不过就是因为“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一段话。
但不得以问以下:四个夏口,就没有樊口了?刘备到夏口投奔刘琦,就能证明刘备没有去过樊口。这好比说:“某人五号去了上海”就可以证明“某人没有去过苏州”,那这个还可能六号去苏州呢?甚至连周瑜的“进驻夏口”都摆了出来,真是贻笑大方!
刘备进驻樊口,是有前提的“从鲁肃计”,已经听从鲁肃准备和东吴联盟,于是“进”驻樊口,这个“进”字已经表示从原驻地去樊口,为方便和东吴联盟。

江表传载坚语曰:“大……相嫌疑!”
——本来所载相同,都是要粮,不过措辞不同而已。

江表传曰:纮谓权……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
——你自己没有看懂。“出都秣陵”是什么意思?就是张纮建议孙权建都秣陵。出是由京口(当时孙权驻地)出,而建都秣陵。并非从秣陵迁都。《江表传》与《三国志》是一个意思。秣陵是南京,待孙权从南京迁走,已经是张纮死了很多年的事。先看懂书再说吧!

江表传曰:先是,公安有灵鼍鸣,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无成。”及恪被诛,融果刮金印龟,服之而死。
——这和“孙策被神仙吓死”又犯同样错误了?《江表传》如实记载了这段童谣,并没有说诸葛亮之死与童谣有什么关系。史书责任就是记录而不是定义。

本来是您缺少常识,或根本没看懂史书,根本没有辩的必要。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看历史,不给大家错误印象,也为了对您治病救人,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江表传》挑错派本来就是无中生有,自己砸自已的脚而已。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5-28 17:3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6 19: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权以土地业备”指的是江陵一郡,和”从权借数郡“怎么能互相证明?我借你100元和你欠我10000元能互相证明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5-26 20: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还互相印证呢, 黑白兄好象搞不清楚江表传所描绘的数郡跟三国志的数郡根本不是等量词, 最起码的, 你先弄清楚江表传书里的郡界跟三国时期的郡界有何区别再说吧.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江表传把公安划为南郡. 而后汉书地理志则明确说了, 公安属武陵. 再查晋书地理志后才知道, 公安属于南郡, 是在孙权分四县为南郡后才在南郡中的, 也即是说, 江表传中的"数郡", 所对应的是晋后的郡制, 跟汉末时期的荆州郡县根本是扯不上半点关系, 还互相一印证呢.

而晋时的原三国南郡早已分成了宜都, 南平, 建平,南郡等等数郡. 江表传的从权借数郡说明了什么? 别忘了晋后的南荆州足有10余郡之多. 正好说明了刘备借的就是东吴手上的重镇: 南郡. 在疯狂的拔高江表传的时候, 拜托先把江表传里描写的郡县给弄清楚先吧. 甭拿个一知半解的意思来论证, 很容易弄笑话的.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5-27 01: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1: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史料内容上吴国为多,就是“吴人专美之辞”?这位天涯明月刀兄的立论也太好笑。口称“为了让不明真相的人看看,以免被人蒙蔽了智慧的双眼,”实际上,分明是故意蒙蔽别人,给三国历史研究造成不好的影响。

俺何曾说过史料内容上吴国为多,就是“吴人专美之辞”了?
俺前面说的明明白白,而且重复过多次,阁下别自己炮制观点出来攻击。
虞溥一生仕官从未至荆襄,无缘直接在荆襄考察故事,所能听到的只是孙吴一方的记载传闻。
虽然他个人未必有什么倾向,但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书中出现“吴人欲专美之辞”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史料的偏向,具有偏向属地、属国和记史朝代的规律,不知道这个,没有必要读史了。《江青传》固然有溢美吴人之辞,但多发生在记述东吴内部历史的章节。而记述赤壁之战与孙刘关系的一段历史,因此与《三国志》无矛盾,所以,并不溢美吴人的的倾向。而这段历史发生的地点是荆襄,荆襄人士的立场难道诸位视而不见?
江表传曰:……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
——这是标准的拥备的荆襄立场。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
——这是赞美本地人庞统的荆襄立场。

出现刘备跟庞统,就叫荆襄立场??
俺只能说,您太有才了。
想必在阁下看来,下面这段是标准的赞美曹操的立场吧?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2: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而天涯明月刀兄虽然列了不少资料,但自己根本不理解,也根本不会看史书。再此,善意的提醒一下,史料是用分析理解的,不是机械搬运的。
阁下卖弄《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却并不理解,难免现眼了。除正史之外,有杂史、别史、私史、野史、稗史、专史、通史。野史到宋明时代才盛行,属于杂记异录性质,缺少考证价值。而阁下诸位,反正不利于自己的就是“野史”,找旁证又找不点上。
如果连“苏轼在史学历场上是汉蜀支持者”这个常识都不知道,还在这里堆砌古文,更不知道是谁服谁了?

俺还真不知道这个常识。证据呢?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苏轼与王安石不仅政见相左,“史见”也相左,王安石拥魏,而苏轼和他的老师欧阳修一样拥蜀。苏轼还请欧阳修重修《三国志》。宋代正是蜀汉正统形成的时期,欧阳修、章望之、苏轼、司马光就曾讨论“正闰”,这隐藏了宋代文人对于国家正当性的焦虑,为什么是蜀汉?为什么不是曹魏?背后就是为什么是大宋,而不是辽夏的问题。

宋代正是蜀汉正统形成的时期???
别搞笑了,《资治通鉴》有汉纪、魏纪、晋纪,几曾有蜀汉纪了?
《文史通义·文德》: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侯易地而皆然。
要以赵宋禅代后周为合法,势必要承认汉魏、魏晋禅代为合法。
若承认蜀汉正统,那就等于否认汉魏、魏晋禅代的合法性,那北宋代后周岂不成了篡位?

阁下说到欧阳修,不妨看看欧阳修的《明正统论》。
东周、魏、五代。始虽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于一,夫一天下而居其上,则是天下之君矣,斯谓之正统可矣。
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而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有些东西自己不清楚就别出来乱说,否则白白给人笑话。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苏轼《诸葛亮论》中虽然对诸葛亮有所微词,但基本是帝蜀寇魏的支持者。而且做《诸葛亮论》尚年少,随着年少,越来越成为蜀汉支持者。著名的一段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就是苏大学士的手笔(苏轼《志林》)。
本人不需要苏大学士给面子,而阁下知识有限,管中窥……,才是露怯!

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莫非阁下认为巷中小儿的观点等于苏轼的观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07-5-27 12: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把蜀汉提做正统的是南宋的大名人朱熹,不要把时代跨到北宋去了,连这点时间观念都没搞清楚,就不要YY了.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07-5-27 12:5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27 20: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服冒牌和天涯不行啊,这种弃而不舍的倒吴精神真是值得每个拥蜀人士发扬第一你们搬运了那么多史料,而且不惜曲解东坡词句,就是为证明江表传是为吴人专美,而实际上江表传作者记没有为吴人专美的动机,也没事实,只是客观公正地记载了江表人物事迹。

江表传曰: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昭忠謇亮直,有大臣节,权敬重之,然所以不相昭者,盖以昔駮周瑜、鲁肃等议为非也。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籓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於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
---------
作为裴氏也是有比较强烈的正统观的,传但人家还是能公正地引注江表传,说明什么呢,说明江表传是值得肯定的私家著史。而两位一再否定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江表传既然是吴人专美所,进而否定江表传。照这么看来三国志中最值得怀疑的就是蜀志,因为蜀是不置史的,陈寿看到的都是杂史,野史。

对于两位像小孩下推磨棋一样的辩论我就此打住,阁下就去YY你们蜀汉的赤壁之战和江陵战役吧,只是费力不讨好,刘备怎么还要去吴找孙权借地呢,难道历史上演的是吴版本的三国演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消失D马甲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51
编号 77529
注册 2006-7-31


发表于 2007-5-27 20: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25 发表
不服冒牌和天涯不行啊,这种弃而不舍的倒吴精神真是值得每个拥蜀人士发扬第一你们搬运了那么多史料,而且不惜曲解东坡词句,就是为证明江表传是为吴人专美,而实际上江表传作者记没有为吴人专美的动机,也没事实 ...

借问句,是阁下没找到资料才说别人发那么多资料吧???
既然自己都说苏轼认为XX传英雄色彩厉害
难道孙盛说专美这2字有错??
LZ有说江表传都不可信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27 21: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来不想再说,但楼上咄咄逼人,不得不声明几句,三国本来就是乱世出英雄,难道蜀汉人物不是英雄,江表传有英雄主义色彩并不影响他的真实性,苏词就是这个意思,劝友人不要倾慕英雄,要超然于政治风云之外,寄寓于文章事业。你的,这下明白?
至于楼主有没有进一步否认江表传,你自己看完前面发言再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消失D马甲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51
编号 77529
注册 2006-7-31


发表于 2007-5-27 23: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才说句话就叫咄咄逼人..现在的人真是太高才华
LZ的文章我当然看完
不过我还真没发现那里有错..LZ那里都否定了江表传
倒是有三国志相勃的地方...

江表传有英雄主义色彩并不影响他的真实性-----------------不过跟三国志出了差别就有问题了..敢情有英雄主义色彩还不能说是专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1:30 发表
本来不想再说,但楼上咄咄逼人,不得不声明几句,三国本来就是乱世出英雄,难道蜀汉人物不是英雄,江表传有英雄主义色彩并不影响他的真实性,苏词就是这个意思,劝友人不要倾慕英雄,要超然于政治风云之外,寄寓于文章事业。你的,这下明白?
至于楼主有没有进一步否认江表传,你自己看完前面发言再说。

俺也没兴趣拿苏东坡的词句当证据,天涯明月刀的说法,俺也不太认可。
不过某人要跳出来说什么“知识有限,管中窥豹”,但偏偏自己闹笑话,俺自然要回应一下了。

不过阁下要说俺“否定江表传”,那引用一下俺进一步否认江表传的文字吧。
俺是没这个印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25 发表
不服冒牌和天涯不行啊,这种弃而不舍的倒吴精神真是值得每个拥蜀人士发扬第一你们搬运了那么多史料,而且不惜曲解东坡词句,就是为证明江表传是为吴人专美,而实际上江表传作者记没有为吴人专美的动机,也没事实,只是客观公正地记载了江表人物事迹。

质疑江表传部分内容,就等于倒吴?
莫非孙吴全部内容就只有那么几句??

至于江表传作者为什么会出现“吴人专美”,阁下要俺重复几次?
虞溥一生仕官从未至荆襄,无缘直接在荆襄考察故事,所能听到的只是孙吴一方的记载传闻。
虽然他个人未必有什么倾向,但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书中出现“吴人欲专美之辞”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阁下若还是选择性失明,那俺没兴趣跟阁下继续纠缠。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25 发表
作为裴氏也是有比较强烈的正统观的,传但人家还是能公正地引注江表传,说明什么呢,说明江表传是值得肯定的私家著史。而两位一再否定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江表传既然是吴人专美所,进而否定江表传。

裴松之引注江表传,不等于引注的内容就是他认可的,更不代表引注的内容就是可信的。
前面《搜神记》的例子就已经说明问题。
裴松之引注江表传,同样也无法说明江表传的内容信度高于三国志。
至于说裴松之的观点,“不得与本传争”之类的说法倒是出现过几次。
阁下大可不必拿裴松之当招牌,用江表传的内容来否定三国志的内容,否则是自己打自己的嘴。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25 发表
照这么看来三国志中最值得怀疑的就是蜀志,因为蜀是不置史的,陈寿看到的都是杂史,野史。

既然阁下认为陈寿只会采用杂史,野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那俺只能说,抱歉,俺还是比较信任陈寿,阁下自便。
若阁下另有雄心壮志的话,也不妨自己重订一本三国志出来。
至少也写个《三国志质疑》之类的文章出来,让俺们见识一下阁下如何批驳陈寿的谬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28 17: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史料内容上吴国为多,就是“吴人专美之辞”?这位天涯明月刀兄的立论也太好笑。口称“为了让不明真相的人看看,以免被人蒙蔽了智慧的双眼,”实际上,分明是故意蒙蔽别人,给三国历史研究造成不好的影响。

阁下是理解力的问题,还是不看贴,甚至是不识字?斗大的字写了一遍又一遍,为何与你辩论还是鸡同鸭讲?俺啥时候说史料内容上吴国为多,就是“吴人专美之辞”?俺之前举了那么多,你咋还说,俺是因为史料内容上吴国为多,就是“吴人专美之辞”?好在鄙人还健在,否则照阁下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污蔑扭曲,还真说不清了。不知阁下为何如此擅长做假?莫非是某某证件公司的高管?

再次列举。下次黑兄倘若再如此缠杂不清,只能称地球很危险,兄还是回火星去吧。

关于江表传为吴人专美之辞的说法,兄台大可看一下。

孙盛对江表传多有微词,其中曾称: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文心雕龙:江表传,隋志不着录。后汉书章怀注引用,撰人题虞浦。唐志入杂史,题五卷,云虞溥撰。

苏轼:江表传,君休读。


虞溥虽不是吴人,但《江表传》却是以吴为正统的。而且也的确明显偏吴。阁下不妨读一读。

孙盛有微辞,绝非什么正史观作祟,正是对内容的评价。现举数例:

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孙盛异同评曰:凡此数书,各有所失。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曹、袁虎争,势倾山海,策岂暇远师汝、颍,而迁帝於吴、越哉?斯盖庸人之所鉴见,况策达於事势者乎?又案袁绍以建安五年至黎阳,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闻曹公与绍相拒於官渡,谬矣。伐登之言,为有证也。又江表传说策悉识韩当军士,疑此为诈,便射杀一人。夫三军将士或有新附,策为大将,何能悉识?以所不识,便射杀之,非其论也,又策见杀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错尤甚矣。臣松之案:傅子亦云曹公征柳城,将袭许。记述若斯,何其疏哉!

孙盛曰:“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余观吴、蜀,咸称奉汉,至於汉代,莫能固秉臣节,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於大国也。向使权从群臣之议,终身称汉将,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

孙盛曰:吴书及江表传,鲁肃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若嫌孙盛所言不足,再加下裴松之的话。臣松之案:太康八年,广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广二州春秋。建安六年,张津犹为交州牧。江表传之虚如志林所云。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史料的偏向,具有偏向属地、属国和记史朝代的规律,不知道这个,没有必要读史了。《江青传》固然有溢美吴人之辞,但多发生在记述东吴内部历史的章节。

俺还真纳闷了,既然如此,江表传也是史料,具有这样的特点,而同期的三国志相对要少得多,那史家所称,江表传乃为吴人专美有何错了?莫不成在阁下眼中,既然有这种规律,那么偏向于吴人的史料,就一定可信,别人绝对不能说半个不字?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而记述赤壁之战与孙刘关系的一段历史,因此与《三国志》无矛盾,所以,并不溢美吴人的的倾向。而这段历史发生的地点是荆襄,荆襄人士的立场难道诸位视而不见?
江表传曰:……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
——这是标准的拥备的荆襄立场。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
——这是赞美本地人庞统的荆襄立场。

活活,第一条,完全可以称为强暴史料了。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

将江表传的原话,掐头去尾,变成了标准的拥刘备的荆襄立场。就你所提的“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这只不过是一条记实,你却称之为拥刘备的荆襄立场,你先看看人家三国志如何记载的。

《三国志刘巴传》: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

这才叫真正的印证,你懂吗?

第二条,容俺大汗一下。刘备只不过是问庞统一件事,庞统回答,有。这就是赞美本地人庞统的荆襄立场?这位黑兄实在找不到史料支持了,病急乱投医的心情,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等做法,未免令人不齿。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而天涯明月刀兄虽然列了不少资料,但自己根本不理解,也根本不会看史书。再此,善意的提醒一下,史料是用分析理解的,不是机械搬运的。
阁下卖弄《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却并不理解,难免现眼了。除正史之外,有杂史、别史、私史、野史、稗史、专史、通史。野史到宋明时代才盛行,属于杂记异录性质,缺少考证价值。而阁下诸位,反正不利于自己的就是“野史”,找旁证又找不点上。

这次俺是彻底无语了,俺将江表传称之为杂史,你偏说俺将其列为野史。俺之后,又列举了史料,什么是野史,又什么是正史,你又无视,又列举一堆,却是全然不搭界。自个树个靶子,然后大力批判,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俺只能佩服佩服。

野史的定义,上贴俺已与你说了,但你理解之差,实在令人惊诧。所谓野史常常与稗官连在一起,就是稗官野史。而稗官:自《汉书·艺文志》引如淳所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按照现行的定义,《江表传》列为野史不假,但俺还得提醒你一次,俺一直是将《江表传》列的是杂史。阁下要么不理解杂史与野史的意思,要么就是曲解俺的意思。

来,俺再给你扫次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史》之目,肇於《隋书》。盖载籍既繁,难於条析。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故王嘉《拾遗记》、《汲冢琐语》得与《魏尚书》、《梁实录》并列,不为嫌也。然既系史名,事殊小说。著书有体,焉可无分。今仍用旧文,立此一类。凡所著录,则务示别裁。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若夫语神怪,供诙啁,里巷琐言,稗官所述,则别有杂家、小说家存焉。
按照这个定义,所谓的私史、野史、稗史全都包括在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别史类,《汉艺文志》无史名,《战国策》、《史记》均附见於《春秋》。厥后著作渐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诸目。然梁武帝、元帝《实录》列诸《杂史》,义未安也。陈振孙《书录解题》创立《别史》一门,以处上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杂史者。义例独善,今特从之。盖编年不列於正史,故凡属编年,皆得类附。《史记》、《汉书》以下,已列为正史矣。其岐出旁分者,《东观汉记》、《东都事略》、《大金国志》、《契丹国志》之类,则先资草创。《逸周书》、《路史》之类,则互取证明。《古史》、《续后汉书》之类,则检校异同。其书皆足相辅,而其名则不可以并列。命曰《别史》,犹大宗之有别子云尔。包罗既广,六体兼存。必以类分,转形琐屑。故今所编录,通以年代先后为叙。

至于专史:指专门记载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历史著作。如文化史、军事史、文学史、史学史、哲学史等,后来其意域逐渐广泛,凡是专记一人或专叙一事的史书,也称专史。

而通史:是与断代史相对应的,指记载历代史实、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与只记一个时代的断代史不同,通史连续记载历代史实、轶闻,便于读者了解历史全貌。

对于三国志及裴注所引史料,那是与通史更本扯不上边。别以为在百度上随便搜上一搜,就可以拿来用,自个没有鉴别能力。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如果连“苏轼在史学历场上是汉蜀支持者”这个常识都不知道,还在这里堆砌古文,更不知道是谁服谁了?

苏轼与王安石不仅政见相左,“史见”也相左,王安石拥魏,而苏轼和他的老师欧阳修一样拥蜀。苏轼还请欧阳修重修《三国志》。宋代正是蜀汉正统形成的时期,欧阳修、章望之、苏轼、司马光就曾讨论“正闰”,这隐藏了宋代文人对于国家正当性的焦虑,为什么是蜀汉?为什么不是曹魏?背后就是为什么是大宋,而不是辽夏的问题。苏轼《诸葛亮论》中虽然对诸葛亮有所微词,但基本是帝蜀寇魏的支持者。而且做《诸葛亮论》尚年少,随着年少,越来越成为蜀汉支持者。著名的一段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就是苏大学士的手笔(苏轼《志林》)。
本人不需要苏大学士给面子,而阁下知识有限,管中窥……,才是露怯!

这个常识,相信知道的人不太多。苏学士先赏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现在又造谣欧阳修拥蜀。看来黑兄为了证明自个的观点,恨不得挖地三尺,找到苏学士,逼得他亲口承认亲蜀立场,这才肯罢休啊。关于欧阳修,冒牌兄将史料,举出来了.俺就不多说了,下面提一下王安石的立场。

苏轼也罢,欧阳修也好,他们毕竟是一脉相承,可是偏偏与苏轼相左的王荆公也参与进来,与黑兄作对,呆着没事起哄。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王安石论苏轼为邪憸之人臣,欲附丽欧阳修,修作《正统论》,章望之非之,乃作论罢章望之,其论都无理”,而言“此王安石对正统之意见,盖附和章氏而反对东坡者”。

原来王安石是这样拥魏的啊。

至于苏轼请欧阳修重修《三国志》更无稽之谈。《四库全书》称,是王安石亦曾请欧阳修重修《三国志》。为何又变成了苏轼?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江表传》与《三国志》……。
《江表传》:备以瑜所给……。
《武帝纪》:公至赤壁,……。
《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
这里明确都说了,江南诸郡……。
——阁下理解能力实在有问题!“权以土地业备”不是江表传中的吧?刘备借地一事还有假吗?不恰好与“从权借数郡”互相证明了吗?我的《为借荆州正名》,没有说刘备没去打四郡,而是说刘备对四郡没有有效的控制权,与东吴利益互相交叉。“业备”与“借数郡”,已经明确表明刘备从孙权那里得到了土地。

关于借荆州之事,已经扯了无数次了,这次就不提了,这一条,已有暂时发言MJ与小马兄给反驳得一干二净。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诸葛亮传》……遣亮使权,肃亦反命。敢情樊口就是夏口。
——阁下理解能力实在有问题!诸位非要把《江表传》打成没有可信度,不过就是因为“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一段话。
但不得以问以下:四个夏口,就没有樊口了?刘备到夏口投奔刘琦,就能证明刘备没有去过樊口。这好比说:“某人五号去了上海”就可以证明“某人没有去过苏州”,那这个还可能六号去苏州呢?甚至连周瑜的“进驻夏口”都摆了出来,真是贻笑大方!
刘备进驻樊口,是有前提的“从鲁肃计”,已经听从鲁肃准备和东吴联盟,于是“进”驻樊口,这个“进”字已经表示从原驻地去樊口,为方便和东吴联盟。

不知是谁的理解力有问题。是五个夏口,而不是四个夏口,哪里记载有樊口?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

《三国志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三国志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三国志周瑜传》:瑜曰:“。。。。。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三国志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请问一下,难道是刘备进驻完了夏口,又去了樊口,然后又去了夏口?否则,《吴主传》、《周瑜传》与〈鲁肃传》为何只说,刘备进驻的是夏口?而江表传是如何记载的?

江表传曰: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劳驾,阁下是什么理解力?恰恰就是吴书中的记载,完全证明了刘备当时在夏口,而不是在樊口。如果刘备当时进驻樊口,为何吴书称刘备在夏口?莫非吴书也要为刘备遮掩?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江表传载坚语曰:“大……相嫌疑!”
——本来所载相同,都是要粮,不过措辞不同而已。

何止措施不同,连意思都完全不同。《三国志》所记载: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唶,即调发军粮。孙坚是言之有理。

而《江表传》载坚语曰:“大勋垂捷而军粮不继,此吴起所以叹泣於西河,乐毅所以遗恨於垂成也。原将军深思之。”这是啥东东,劳驾,这话可有孙坚自比吴起与乐毅的意思,而袁术之所以不调发军粮,《江表传》的记载是,或谓术曰:“坚若得洛,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故术疑之。按江表传,袁术都开始这样猜疑孙坚了,孙坚居然还自比吴起、乐毅?这袁术还能给粮?

倘若因结果一样,所以不管如何,都不是相悖。那么故意杀人与正当防卫的杀人,都应该判死刑了。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江表传曰:纮谓权……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
——你自己没有看懂。“出都秣陵”是什么意思?就是张纮建议孙权建都秣陵。出是由京口(当时孙权驻地)出,而建都秣陵。并非从秣陵迁都。《江表传》与《三国志》是一个意思。秣陵是南京,待孙权从南京迁走,已经是张纮死了很多年的事。先看懂书再说吧!

劳驾,不知是谁没看懂书。

《三国志》: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这表明,孙权听从了张纮建议,懂吗?

江表传曰: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之东,宿於秣陵,周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

这里的意思是孙权没有听从张纮的建议,而是在刘备再次提起来之后,才从的。居然还在这解释什么出的意思?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江表传曰:先是,公安有灵鼍鸣,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无成。”及恪被诛,融果刮金印龟,服之而死。
——这和“孙策被神仙吓死”又犯同样错误了?《江表传》如实记载了这段童谣,并没有说诸葛亮之死与童谣有什么关系。史书责任就是记录而不是定义。

我啥时犯了孙策被神仙吓死的错误?那贴,我说的明明白白,原来孙策是因为杀于吉而死的,这个明明是出于搜神记,阁下压根没看全史书,说我根据江表传,我问你,江表传哪里记载,孙策被神仙吓死了?

江表传啥时候说了,诸葛亮之死与童谣有关系了?莫非阁下连诸葛亮与诸葛融的关系也搞不清了?

这里是说诸葛融之死, 如果诸葛融之死与此童谣没关系,江表传干嘛用一个果字?如果没关系,裴松之引它做甚?

《晋书》对此是如何记载的?你看看,看完再说有没有关系。

孙亮初,公安有白鼍鸣。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无成。”“南郡城中可长生”者,有急易以逃也。明年,诸葛恪败,弟融镇公安,亦见袭,融刮金印龟服之而死。鼍有鳞介,甲兵之象。又曰,白祥也。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22 发表
本来是您缺少常识,或根本没看懂史书,根本没有辩的必要。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看历史,不给大家错误印象,也为了对您治病救人,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江表传》挑错派本来就是无中生有,自己砸自已的脚而已。

这话说得真是好听啊,大家看看是谁缺少常识,又是谁根本没看懂史书?又是谁不断的给大家错误印象?至于对您治病救人,俺是不指望了,医生不救必死之人嘛。

PS,一个将江表传活生生的变成先主传的人,居然还好意思称,别人缺少常识,或根本没看懂史书?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5-28 17:3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1: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8 08:48 发表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25 发表
照这么看来三国志中最值得怀疑的就是蜀志,因为蜀是不置史的,陈寿看到的都是杂史,野史。

既然阁下认为陈寿只会采用杂史,野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冒牌兄的曲解能力真乃登峰造极。
yangzhishui兄说的明明是因蜀不置史,陈寿写蜀书参考的只能是杂史野史,换句话,《三国志·蜀书》取材自杂史、野史,就和“杂史”的《江表传》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8 21: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陈寿自己是史官,他参照的第一手资料是各国库存的文件而不是二倒手的前史官编辑的史书,某些人应该补习下修史的常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5-28 22: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yangzhishui兄说的明明是因蜀不置史,陈寿写蜀书参考的只能是杂史野史,换句话,《三国志·蜀书》取材自杂史、野史,就和“杂史”的《江表传》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
成啊~! 国不置史成蜀不置史了. 拜托, 陈寿所言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而不是行事无所可考.
什么只能参考野史, 杂史. 起码的行文令书之类的蜀过有一堆供陈寿参考. 这跟野史杂史是一回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3: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算我“只能”二字用错了!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可见这《蜀书》写得多么辛苦!也不知道和虞溥写《江表传》哪个辛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3: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跑题就到这里吧,这条线可不是为了讨论《蜀书》是本什么样的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8 23: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这些引用的话是哪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9 08: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8 23:26 发表
呵呵,算我“只能”二字用错了!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可见这《蜀书》写得多么辛苦!也不知道和虞溥写《江表传》哪个辛苦。

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
老兄,知道东观秘书郎是干啥的么?
这就相当于蜀汉国家图书馆馆长了。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
这是陈寿做蜀史可利用的资料,加上前面东观秘书郎的条件,陈寿没条件,谁有条件??

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
著作郎是干啥的,俺前面已经说了。这就是专职的史官。
陈寿还会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不要信口开河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5-29 10: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
越靠近三国时代,对于事情的考究才越容易,我倒没听过越靠后越能考究的这种理论.而对于陈寿历来担任的工作和他所能查靠到的资料,估计这位兄台是完全不清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29 12: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国不置史,不等于不设史官。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9 21: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冒牌兄凭借少量引文和大量臆断急于说明“《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无非是急于证明《江表传》观点偏颇、可信度低,以铲除东吴美誉给他(们)带来的危机感。

可惜《江表传》全貌如今已看不到,问“《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不如问“裴注《江表传》描绘了怎样的三国”。
陈寿是史官,裴松之就是吃闲饭的?
沙里淘金,随水淘走的就没有金?而众所周知,陈寿可是宁淘掉千金、不肯留下一沙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从陈寿的废沙中淘金!

极可能的是:《江表传》包含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也被陈寿写入《三国志》,裴松之作注时便不会再采用。换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江表传》曰”只是残肢,《江表传》的一部分已与《三国志》骨肉融合。
对《江表传》大摇其头的诸君,没想过你们将《三国志》某段话奉为圭臬时,很可能也是认同了暗藏的《江表传》?
冒牌兄口口声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怎么自己就不肯“兼听”一下《江表传》——哦,是“显式的”《江表传》!

[ 本帖最后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1: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5-29 23: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笑, 那头冤枉完陈寿, 这头跑来冤枉斐松之?

声明一句: 斐松之当然不是吃干饭的, 但是他为三国志做注引只是为了补全三国志, 而不是所谓的"掏金", 所以引材料时连搜神记那类也给引了进去, 难不成您老说搜神记里的那东西是"金子"?

江表传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为陈寿所引? 拜托, 您老知道陈寿两脚一伸时, 江表传还没问世么? 陈寿跑哪去参考"江表传许多资料"? 陈寿所写的吴书参考的是什么, 自己找陈寿的传记去看. 冒牌也引过出来的.

这些人急着将江表传扶正, 甚至不惜以江表传盖过三国志的目的才是不言而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9 23: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拜托先看明白我的话再反驳!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5-29 23:02 发表
声明一句: 斐松之当然不是吃干饭的, 但是他为三国志做注引只是为了补全三国志, 而不是所谓的"掏金", 所以引材料时连搜神记那类也给引了进去, 难不成您老说搜神记里的那东西是"金子"?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1:06 发表
裴松之注《三国志》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从陈寿的废沙中淘金!

之所以说“一部分”,首先就是为了排除您老说的“搜神记那类”!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5-29 23:02 发表
您老知道陈寿两脚一伸时, 江表传还没问世么? 陈寿跑哪去参考"江表传许多资料"?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1:06 发表
极可能的是:《江表传》包含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也被陈寿写入《三国志》,裴松之作注时便不会再采用。

我几时说陈寿参考江表传了?
资料A和资料B独立写成,某人拿B给A作注,发现B中的一部分A里已有,自然不用再注!
这下明白了吧?


您老眼神果然厉害,能生生把白看成黑、把鹿看成马。

[ 本帖最后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3:5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7-5-30 00: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文心雕龙·史传》:“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5-30 01: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
原来搜神记不是斐松之依据这个目的写进三国志里的.
你说的一部分我没在这话里看见, 你说的"江表传"是给陈志掏金我更没看出来. 借问句你是咋判别搜神记不属于掏金的行列, 而江表传则是给陈志掏金的? 你说是就是, 你说不是就不是??


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江表传对斐注而言, 属于哪种, 很清楚. 不知哪一条让阁下把江表传归类为: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还不是那句, 首先把江表传置于三国志之上, 那么斐松之引用来自然是给三国志掏金, 然后斐松之用江表传给三国志掏金, 所以江表传应该置三国志之上, 多顺利成章的自证逻辑嘛.

你怎么抬高江表传, 随你的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30 09: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9 21:06 发表
楼主冒牌兄凭借少量引文和大量臆断急于说明“《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无非是急于证明《江表传》观点偏颇、可信度低,以铲除东吴美誉给他(们)带来的危机感。

可惜《江表传》全貌如今已看不到,问“《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不如问“裴注《江表传》描绘了怎样的三国”。
陈寿是史官,裴松之就是吃闲饭的?
沙里淘金,随水淘走的就没有金?而众所周知,陈寿可是宁淘掉千金、不肯留下一沙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从陈寿的废沙中淘金!

极可能的是:《江表传》包含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也被陈寿写入《三国志》,裴松之作注时便不会再采用。换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江表传》曰”只是残肢,《江表传》的一部分已与《三国志》骨肉融合。
对《江表传》大摇其头的诸君,没想过你们将《三国志》某段话奉为圭臬时,很可能也是认同了暗藏的《江表传》?
冒牌兄口口声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怎么自己就不肯“兼听”一下《江表传》——哦,是“显式的”《江表传》!

别老是歪曲俺的意思。我那个地方说过《江表传》观点偏颇、可信度低了???
自己看11楼,俺写的清清楚楚:
但就荆州问题的记载来说,对照其他资料来看,江表传的记载有些失实。
俺说的是就荆州问题上的记载。
试问这部分记载在引文中占多少内容了???
俺认为这部分记载观点偏颇、可信度低,是否就等于说《江表传》全文观点偏颇、可信度低???

《江表传》包含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就代表《江表传》处处正确了???
《江表传》包含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就不许《江表传》出错了?
俺就说的直观点好了。
比如《江表传》关于荆州问题上的记载全错,其他内容全对(这是假设,别拿来当俺否定自己的证据),难道就说明《江表传》没有价值了?
自己看看俺在主帖里看的比例吧。
假如真是那样,《江表传》不但不会没有价值,而且是相当有价值。

东吴的记载,陈寿能见到原件,跟原样的记载;虞溥只能靠道听途说。
两者若有冲突,自然是前者更可信。
若陈寿不载,《江表传》可为《三国志》补遗。这还不叫“兼听”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30 20: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5-30 01:01 发表
还不是那句, 首先把江表传置于三国志之上, 那么斐松之引用来自然是给三国志掏金, 然后斐松之用江表传给三国志掏金, 所以江表传应该置三国志之上, 多顺利成章的自证逻辑嘛.

一旦思路僵化了,看什么问题都用那一条思路套。马甲兄,你真没明白“淘金”的意思?陈寿首先淘得了看得见的大块的金,裴松之工作的一部分则是从陈寿因主观或客观限制未接触到或忽略或被迫放弃的沙中再淘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30 20: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冒牌兄当然没有笨到把自己的所有心思都亮出来让人批,刘皇叔要地时也不能想啥说啥。兄的主帖决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是单纯为“前两天看见有人说《江表传》是荆襄人士所写,而后又改口说是写荆襄人士的。”引发,而是带着清算“前尘往事”又断绝“后顾之忧”的目的。

兄不明说江表传不好用,但暗中传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可不太聪明,搞不好弄得两败俱伤:我不信《江表传》,你也别信《汉晋春秋》,干脆裴注都不要信,唯一可以通关的就是《三国志》——还得看合不合皇叔心意。真若如此,最想哭的自然是裴松之,而对专业研究者和业余爱好者又有什么好处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17: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908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