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下安危在九边——明朝边防的变迁
性别:未知-离线 大圣归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9
编号 88587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07-4-29 13: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天下安危在九边——明朝边防的变迁

    几个月前,转贴了《岳飞不是天使》一文,引得大家讨论连篇。感觉自己学习的不够,于是继续学习。研习了宋的一段历史以后,又间接学习了明朝,特别是明朝边防制度的变迁。现在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出来,给大家看看。希望大家斧正,谢谢。


    一、明代边防的战略总体思想和边境斗争的文化根源
    终明一世,明朝在不同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上——西北、正北、东北、东南,其中又以三北的边防为贯穿明朝始终。这四个方向上的主要敌人分别是:元(西北和正北)、后金(清)和倭寇。

   
    明朝北面和东北的边防问题总的来说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各朝各代都要面对的边防问题。这一边防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文化的差异,自古就是一切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起源。从秦修长城开始,长城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两种文化的地域和心理分割线。游牧文化进入长城,即被视为对农耕文化的入侵,反之亦然。两种文化在各自内部都具有稳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两者之间的冲突和交融,直接关系着中原王朝的兴亡和更替。所以,当我们在研究历代的边防的时候,都要把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考虑进去,只有考虑进去了,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当时边防形态存在的原因和意义。
   
    明朝北部边防与汉唐时期的北部边防既有共通之处——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那就是北部的边防被上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历史学家将其描绘成了:“今天下之事,以夷狄惟大:而夷狄之害,北虏为最!”也就是说,北部的边防是国家最大最大的事情。虽然这个在现在看来有些夸大其词的感觉,但是从明朝最后的结果来看,却是有其非常非常现实和正确的——最后明实亡于北蒙和后金联合之手。所以,明朝建立以后,它的第一任CEO朱元璋就在《皇明祖训》中说过一段话:“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命。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伐轻,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依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昱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迁将练兵,时谨备之。”这段话从根本上确立了明帝国防御性质的边防政策,当然,这个防守又可以分为积极防守和消极防守两种方式,明前期采用的主要是积极防守,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能力的下滑,也就被迫采用消极的防守方式,虽然其间英宗皇帝打算仿效他的两位雄才大略的前任,采取积极防御的方式,率兵攻击北面的强敌,但最后却落了个“北狩”的局面,积极防御从此无从谈起了。。
  正如前面所说,明朝四个方向的边防蒙古方向的边防占了两个方向,可见,在明朝的边患中,以蒙古的威胁最大。也许看到这里,大家会说,朱元璋不是已经将元朝的势力连根拔起了吗?朱棣不是将元朝的残余彻底消灭了吗?怎么还会出现蒙古的威胁呢?!
  其实,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经历朱元璋和朱棣两位明初CEO的连环打击,元朝作为一个中原正统朝代的历史已经覆灭,但是在其残余势力退回塞北以后,依靠元朝长期的经营所建立起来的强大剩余实力,依然保持了对明极强的威胁。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大圣归来 于 2007-4-29 18:0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4-29 13: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后明实亡于北蒙和后金联合之手。”
这个未见得吧。
这种外在的压力只是一种表象,祸起萧墙才是真的。
再说攻下北京的可是李自成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7-4-29 14: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鞑靼确实常年南下,但那他们并没有领土要求,他们抢人,抢粮食,但并不怎么抢土地,基本上就是如果明朝反击有力,那么就马上闪人,如果明朝反击不力,那么就大肆搜刮一通然后闪人.
      明朝的九镇按规定要有42万部队,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能有一半就不错了,边患严重,但是兵力却越来越少,真是很有意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圣归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9
编号 88587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07-4-29 15: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中庸同志:正是因为边患严重才导致的对内不断加重税负,再加上连年灾情,自然民变四起。。而且李自成能逃脱覆亡的局面,也是得益于皇太极攻到了北京,全部官军被迫勤王,才给了他一线生机。。不然,根本没有李自成插话的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4-29 16: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圣归来 于 2007-4-29 15:34 发表
回中庸同志:正是因为边患严重才导致的对内不断加重税负,再加上连年灾情,自然民变四起。。而且李自成能逃脱覆亡的局面,也是得益于皇太极攻到了北京,全部官军被迫勤王,才给了他一线生机。。不然,根本没有李 ...

不只边患需要加赋,镇压内乱也需要加赋。这是个恶性循环。
再者边患那个朝代都有,又不仅仅是大明一朝的事。边患是加速明亡的一个因素,但其根本在于王朝的体制。朱家的人不知道节俭,挥霍无度,吏治又不清明。不亡才怪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7-4-29 17: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又去翻了翻书,记忆出了点问题,九镇不是42万而应该是超过64万.64万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汉代,唐代用来对抗游牧民族的总兵力都不超过这个数,这几乎是全国总兵力了.
      明辽东镇原有兵129138任,到了嘉靖20年只有87402
      嘉靖37年唐顺之巡视蓟州镇回来上奏:......马步官军原额九万一千有奇,见卒五万一千有奇..........,其中从黄花镇起至居庸关,尽镇边城而止,凡为区者三,查得原额兵共二万三千二十五名,逃亡一万零一百九十五名......,不但士卒逃亡严重,而且剩下的大多是老弱不堪一击之辈,他们不习武艺,不懂战法,纪律松弛,不能守,更不能战.
       士卒缺乏程度最轻的宣府和大同两镇也分别缺了5.4%和13.8%,它们原额应该都是超过6万的.
      
      以上4镇是总兵力原额总数差不多35万,有这么多部队,如果它们能做到训练有素,完全有能力解决蒙古/女真问题,事实上在戚继光/李成梁时期,明军的颓势也确实得到了扭转,事实足以证明边患严重是明军腐败造成的.

      以上数据出自皇明九边考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07-4-29 17:0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黄巾军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偏将军
好贴 2
功绩 14
帖子 385
编号 65207
注册 2006-3-25


发表于 2007-4-29 17: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者有没有考虑晚明时期的军队军饷问题?


另外,关于外敌与内患谁是灭明的凶手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是两者并力合作完成的

没有义军在北方内部与明军的作战,恐怕在关外作战的清军还会碰到更多难缠的对手。例如杨嗣昌,曹文诏等,同样,也因为清军屡次威胁北京的安全,明军也几次放过了义军转而支援首都去,直接导致了一些剿匪成功的将领战死在与清军作战的战场上,例如卢象升,哦,还有那个投降的洪承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圣归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9
编号 88587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07-4-29 17: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要注意到的是,起义军几次在被完全剿灭的边缘的时候,正是恰如其时的边患,使政府军被迫放弃了围剿,而留下了些许星星之火。恰恰是这些星星之火最后成为了燃烧整个大明江山的核心火焰。李自成就是其中最牛的。虽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没有李自成自然有张自成、陈自成出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自成那样雄才大略之辈并不是到处都有的。如果李自成被剿灭,那么明朝完全可以获得一线喘息的生机,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而且明一直是被边患所需资金压得喘不过气来。内部又出了问题,也就成了压断明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圣归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9
编号 88587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07-4-29 17: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XM同学所说到的九边兵力问题,其实在万历年间,九镇之兵总计已经达到了89万人,比明初增加了30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7-4-29 18: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圣归来 于 2007-4-29 17:53 发表
XM同学所说到的九边兵力问题,其实在万历年间,九镇之兵总计已经达到了89万人,比明初增加了30万。

问题一: 这89万人是哪里记载的呢?比明初增加了30万又是如何得出的呢?
问题二: 假设,在万历中后期,九镇确实大规模扩军,那么明朝在万历中后期,边患的局面得到改善了吗?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记载万历15到万历末年明军对蒙古和后金大规模作战19次其中明军只有8次获胜,9次战败,2次互有胜负.增兵似乎没有什么作用.

当时蒙古也好,后金也好,兵力大概也就是10万左右,如果64万还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别说89万,就是128万也解决不了问题.在交战史上可以多次看到明军尾而不击,不敢救等字样.出现这种问题有再多的兵力都不管用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圣归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9
编号 88587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07-4-29 21: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明白XM同学是不是认真看了我写的东西,在我写的东西中间并没有就边患问题提出实质的论点。因为我还没有写到那里。你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说实在,我没看出问题的所在,所以也就无从解答了。

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做如下解答:
     根据《春明梦余录》记载的九边军队情况,明初,九边原额为各镇总计591415人,到了隆庆初年增加为856722人。根据万历年的《明会典》记载,弘治时,各镇拥兵89万多人。

    还有,我并没有说兵力增加九是有用或者没用的问题,不知道你一直就这点在那里说来说去的含义是什么。如果方便的话,请做个解答,谢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7-4-29 23: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后明实亡于北蒙和后金联合之手"这不是论点?

《春明梦余录》里记载的是额军,就是按说应该有这么多,而不是真的有这么多.万历三十一年,兵科给事中田大益言:“九边额军八十六万有奇,实在不下五十九万有奇”,这个59万只多不少了.再看崇祯年间,就用《春明梦余录》的记载好了:除辽东“新募及援旅无定数”外,“九边”各镇合计590574员名。而实际数字崇祯三年,兵部尚书梁廷栋说:“臣就九边额设兵饷考之,兵不过五十万”,同样这个数字与实际相比也是只多不少的.

      现在就以额军而言,在洪武,永乐年间北边总兵力大概在60左右徘徊,永乐末年一度有所减少到40万,后来甚至到了20多万:“遣给事中、监察御史往各边分赐备边官军白金,人一两,共二十五万七千一百五十二两”,这也是明军边军的最低点,后来慢慢增加,达到86万左右这个最高峰时又开始逐渐下降,万历三十一年那会并不是明朝边患最严重的时候至少远远没有崇祯年间严重,但是边军的定额却在下降。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兵力在降低,粮饷却在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辽饷问题确实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辽饷最多一次也就是660万两,可能有人要说别看只有660万,明朝那会一年岁入也就是400多万,但是这400多万没有算上“秋粮”,《明史。食货志》:天下本色税粮三千馀万石,丝钞等二千馀万。”,这些合成白银,怎么也要3000多万两吧?增加660万两确实很严重,但增加20%的赋税会逼的人活不下去要造反吗?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07-4-29 23: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圣归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9
编号 88587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07-5-2 14: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继续写作中,稍后就回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jhsrjwsr
(鞲鹰驭马)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1
编号 96111
注册 2006-12-19


发表于 2007-5-2 17: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朝是被内部腐败拖垮的,辽饷等军饷只是一个次要方面,单举嘉靖时期的例子,江南织造局单太湖苏州一带就有织机上万台,但每年上缴的丝绸除去上交户部的明帐,还有数量可观的部分去贿赂朝廷枢机大员,内库还有缴一部分,皇帝大婚或者世子婚诞也都要有一份孝敬,每年桑户种田被盘剥克扣,实际上就算朝廷加大桑田的种植面积,以朝廷内部侵轧贪污成风成性的状态,就算北面的鞑靼,瓦剌,东边的倭寇完全肌癣之疾,李成梁,戚继光,俞大猷可以全力开疆扩图,亦没有实力给于支撑,不过是祖逖再悲,岳飞复叹,丁税,田税,徭役,辽饷,加上层出不穷的摊派和克扣,又加上最荒唐无聊的皇帝几乎齐聚大明族谱,明朝的灭亡归结在内部因素为主,外部因素为次。、

  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都归咎于内部矛盾积累后的爆发,量变导致质变,北狩的战事虽然加深了明朝内部压力,但如崇祯不杀袁崇焕,熹宗不逼死熊廷弼,杨镐不去做他的辽东经略,而随便让‘明后三杰‘中任何一人充任,满清不算大患,亦不会有萨尔浒野战的失利,杜松不会被万箭射死,刘任也不会一战被射成筛子,徐光启继续搞他的历法,戚继光和俞大猷可以有足够的军饷消灭盘踞在岛屿上的倭寇,明朝,不会是一个最遭齿冷和积贫积弱的朝代,以强悍军魂统驭的镇军起码可以再次横扫西伯利亚和多瑙下游,一战彻底根除伊凡四世和他的俄罗斯大公国~。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 17: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28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