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16:16 发表
抵赖是无聊的,错了就错了,我先把你的原话引过来:
关于刘备评价之事,谁的评价不重要,关键在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一听某人的大名,他说的就是真理,那咱们也就别用这个脑袋了,作一个酒囊饭袋也就是了
你这里所谓“谁的评价不重要“,指的是田余庆或“有大名的某人“的评价吧?总不会是指吕布部将。可是,田余庆本人并没有评价刘备,田余庆论述的只是《隆中对》前后,刘备所拥有的政治声誉。所以说:
你一张嘴就先错了。看来,你连田先生的论点都没搞清,就急忙忙想借着骂名人出名了。
对啊,这是我说的原话,但是我这是回复你举出田老先生评刘备在三国时的政治声誉的贴子。既如此,我说谁的评价,自然是指田老先生心中三国时期时人对刘备的评价;如果此贴是田老先生对刘备的评价,我说的谁的评价,就是指田老先生的评价,阁下咋一根筋到底,不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当真是擅长文字狱。
鉴于有人语文不及格,又擅长文字狱,接下来,我再解释一下,我后来说的“但若如此,田老先生同样也作不出这种评价”,以免有人加以利用。这里说有评价是指毁多誉少,毁实誉虚。
阁下替田老先生代言,田老先生不知道,不能辩驳, 但在下可是还与你在辩驳,在下所说的话,可不容你随意污陷!当着在下的面,你竟敢随意曲解在下的意思,那田老先生的话,不知让你这等鸡鸣狗盗恶意篡改到什么地步!
看看是谁对不起小学语文老师。
赵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这是说他的历史吧?傅认为能打下来,理由一大堆“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但偏偏就是没有否定刘备“拙于用兵”,也就是说,默认了刘备“拙于用兵”。而且,更没有反驳刘备历史上“每战必败”。
好好看看是谁对不起小学语文老师,以及历史教师。赵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这是赵对刘的评价,不是刘备的历史,刘备的历史不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我前面都列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且加以分析,莫非太过深奥,象尔等小学语文历史双双不及格之辈理解不了?
至于傅为什么不能直接反驳,这非常容易理解,赵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所以刘备打不下益州,傅难道能这么反驳,刘备不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所以就能打下益州?那曹操还是军事家,还有赤壁与汉中之败呢。是不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不是能不能打下益州的必要原因,懂吗?难道你以为傅与你一样,脑子穿过刺?用这种逻辑回答?“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这些是刘备能打下益州的必要原因,而赵傅争论的焦点是刘备能不能打下益州,所以他这么说。
既然能打下来自然就是打胜了,当然就不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这么粗浅的道理都不懂?你不懂这种粗浅的道理也就罢了,可傅从来不认为赵也这么弱,与你这种人讲话,真是累,每句话都需要说到1+1=2的地步,你才明白,怪不得你每次都举1+1=2的例子,原来是向大家炫耀,你连1+1=2都知道了啊!
这里指的是你用如此低劣的思维来理解田余庆关于刘备“每战必败“的一些观点
哪里讲过是田余庆“自个的评价”?田余应用《傅子》中的对话说明,时人认为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这才是田余应的“一些观点”。
看来,你的小学语文真不怎么样。
笑,看一下是谁的思维低劣。田老先生是说,当时的人对刘备的评价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其中赵某人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田老先生什么时候说,他认为当时的人都认为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此人上传的图片,而且还有他打的蓝字为证:
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
在看看你说的:
你说了半天,版主还给你加了分,你理解了“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含义吗?按照你的意思,只要能找出刘备直接间接参加的战争中的某个胜仗,就能否认“每战必败”。这么容易的事,田余庆再怎么“尺有所短”,再怎么不如阁下的“寸有所长”,也不至于不了解吧?你用如此低劣的思维来理解田余应关于刘备“每战必败”的一些观点,对得起版主给你的加分吗?
这不就是你认为田老先生认为当时的人都认为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阁下自认理解能力奇差也就罢了?为何将田老先生拉下马,你,你,你意欲何为?在下说你,诋毁田老先生的名誉,还有错吗?
赵某人的观点,不劳阁下反驳。你说的“尺有所短”,难道指的是赵某人?你一会说田先生“尺有所短”,一会又说他犯了错误,你对田先生什么态度,大家心里有数,不要以为轩辕的人都是傻瓜。
我之前就是反驳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的,谁这么认为,我就这么反驳。至于田先生“尺有所短”,以及犯了错误,是指他的这一观点————当时的人对刘备的评价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是阁下理解力太差,还是故意歪曲!或是替田老先生代言?
事情是明摆着的,赵某人总不是在瞎说吧。而傅某人其实也是默认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你最多说赵某人傅某人孤陋寡闻,看不到刘备也不全是败仗。
其实,赵、傅看不到刘备有过什么胜仗,那是因为刘备确实没有值得人们记住的胜仗。时人对刘备的印象就是这样,因此,刘备的军事声誉,就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你说时人冤枉刘备,看底了刘备,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因此就认为田先生错了,田先生是“尺有所短“。
至于三国时代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与本人无关。田先生所称的“时人的看法”,指的就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有人有这种看法“,歪曲史学家的认点,还是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如果你要想骂人“千年的什么万年的什么“的话,就请回家,先骂过你的娘老子,再来骂别人。
讲明白了没有。
事情是明摆着的,赵某人如果不是在瞎说,就是孤陋寡闻。傅某人从来就没有默认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而是你认为傅某人是默认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冤枉刘备,看底了刘备,是三国时期某个人,而不是所有人,所以我说田先生是“尺有所短“。
至于三国时代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与本人无关。当初这个总的看法,是谁说的?田老先生也没用“总的看法这个词”?现在又在耍无赖,什么与你无关,田先生所称的“时人的看法”,不是时人皆认为,而且他开篇就提了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而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恰恰就是阁下嘴里喷着大粪!
所以我说,你要能得出三国时代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只有可能是三国时代的人,而且活到至今,所说我说有长寿基因,有错吗?
至于千年的**万年的*是骂你,阁下可真是小人之心啊,我本想说的是千年的神仙万年的佛,但鉴于俘斩万计那贴,在下诚心恭维,在阁下眼中变成了讥讽,所以不敢明言,让你误认为我在骂你,实在是你的过错,阁下不思入仙佛之列,却自甘堕落,与龟鳖为伍,可发一笑,经此一事,即可断定,阁下心理阴暗,什么话都往坏处想,所以阁下以后所言,要明言,否则就是攻击,而在下所述,皆为好意,不可扭曲。
至于你骂本人这一句,在下实属正当还击,爷爷我今晚就去问候阁下的女性家眷,阁下请扫塌相候!
呵呵,你这样理解随你的便,可是三国时代人家更不这样认为。
三国时代的人们认为刘备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认为曹操“善能用兵”。
这也正是田先生需要论述的。
这就够了。
本人不再答理你耍无赖的嘴皮子。
三国时代也只有那么几个不长眼睛的家伙这么认为刘备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这与后世有些弱智认为,曹操是鞠躬尽瘁为汉室,一般无二。
田先生论述的是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阁下反反复复替田老先生代言,用心竟如此恶毒!
三国时代也只有那么几个不长眼睛的家伙这么认为刘备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这与后世有些弱智认为,曹操是汉之忠臣,一般无二。
田先生论述的是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阁下反反复复替田老先生代言,用心竟如此恶毒!
你翻翻史书去吧,刘备是不是在汝南被打得大败,后来投奔刘表去了。
遣蔡扬击都,不利,为都所破。
史书写得明明白白,刘备军击败蔡扬,这就是胜了!而之后的事情与蔡扬有什么关系?
哦,忘了阁下的智商了,那就解释一下:
讲曹操失利于黄巾,这就告诉你,曹操虽曾失利于黄巾,但黄巾仍是败者;刘备也虽曾有过类似的便宜,但仍属“拙於用兵,每战则败”,
阁下的智商真高,一样打败黄巾,一个是军事家,一个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这逻辑,咱是佩服死了!莫非韩信打了胜仗,就是军事家,项羽打了胜仗,就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
好的,你原意说曹操是疯牛病,那是你的一家之言。可以了吧?
本人今后对你这号的,除了讨论问题,就是BS你的人品,所以,不和你说废话,自个享受满嘴喷粪的快乐去吧。
又来到打一耙了,明明是你将曹操变成了疯牛病患者,什么时候又是我一家之言了?您这号人品可真强,陷害田老先生于不义,并认为轩辕诸公与你一样,深暗死死纠缠的伎俩!而且既无史料,逻辑又是奇差,更兼不好读书,就知道上网放空炮,不知是谁在满嘴喷粪!
好了,勿须这样下流胚。你的骂声再大,也不能替你挣回什么脸面。
瞧瞧,这种回话,除了波皮无赖,还有谁能做得出?
前面已经点评了,已经看到是谁的语文不对劲了,这里不再重复。
你的点评,与你的知识与逻辑,还有人品一样差,这里也不再重复。
不予理睬,并鄙视。
波皮无赖的本质立马就现。
呵呵,阁下看不懂比喻,那么,就收回,好了吧。
不要象个怨妇似的骂来骂去。其实,反映出你的文化水平不高,这是可以肯定的。
既然是痞子,则不可能“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痞子的特点,正是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或使他人“惮”之。可以说是经常占便益,但这个便宜不是靠正当手段,譬如战争手段。
可不知谁不懂比喻,自个拿了一个奇差无比的比喻,居然还自鸣得意!一付跳梁小丑的模样!
不知是何人象个怨妇似的骂来骂去。忘了说了,阁下在俘斩万计那一贴中,攻击谩骂网友,在下说你几句,阁下反做出一付大义凛然状,现在又开始骂了不是?阁下老是自扇耳光,就算阁下金面罩神功练到家了,难道还不累吗?
既然不可能“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那就不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如果痞子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使他人“惮”之,那么黑社会老大的手段也从来不是正当的。
田余庆先生认为这段记载表明,当时人公认刘备“反覆难养”;本人也认为这段话表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刘备“反覆难养”。
阁下如果另有看法,允许保留。
田余庆先生认为这段记载表明,当时有人认为刘备“反覆难养”,公认一词是阁下所述,不要张冠李戴,不要以为打着田余庆先生的幌子,就可以为所欲为。
“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这是田先生的论断。阁下骂田先生“尺有所短”不过瘾,现在又开骂田先生“自说自话”了吗?
尺有所短是骂田先生?我说你在自说自话,田先生只是提过一次,而你是反反复复,不是自说自话,是什么?在下的话,可不容你这等小人恶意扭曲!
我早就说过,阁下反反复复提及田老先生一些小错,一遇到不同意见,就开始扣帽子,这不,又一证据!
嗯,本人目前不想加入你的鼠派,估计以后也不会。呵呵。
我等是蜀派,可你却是鼠派,此蜀非彼鼠,阁下莫非被批晕了,字都不认识了?
这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你从周瑜的话里,看到刘备“强”的因素;但是,田余庆先生从中看到了刘备可能会”咬人“”吃人“的一方面。你的看法,可以保留。。
这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陈寿、裴松之、司马光与马植杰等人都说刘备仁义,田先生也只是认为三国时期,当时的人对刘备的评价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他什么时候说刘备可能会”咬人“”吃人“?惟独你这种小人,以已推人,还打着田先生的旗号,无耻之极!陷害田先生于不义!
可能形容得不太准确吧,总之,这里周瑜的意思,是指刘备要伤人。
你当周瑜与你一样是一个文盲啊!
裴注有裴的看法,田余庆有田余庆的看法。既然裴松之也认为大概意思相同,则两人并无分歧。田余庆采用了一种更为形象,也便于行文的说法,也是可以了。
裴松之是认为大概意思相同,但指出这封信,不近情理,这居然还是并无分歧?田余庆采用另一种说法,正好说明他犯了小错,而你却说更为形象,便于行文,一付阿谀奉承胡小人嘴脸!这也是出于陷害田先生于不义的目的,手段可谓卑劣之极!
那我就来介绍一下。
田余庆此文,叫作《“隆中对”的再认识》,文中涉及刘备的军事能力的评价,及刘备的政治声誉。田余庆认为,当时刘备的政治声誉很差。至于军事能力的评价呢?田余庆认为: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田余庆还指出: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
我问的是就刘备的评价而言,《隆中对》与《隆中对》那个时代有什么关系?莫非没有隆中对,三国时期的人就没有这种认识了?
但是,同时代还另有一条,比你举得更有说服力: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所以,田余庆采用了更有说服力的史料。没有用你举的这个“史料”。
笑,一个托付荆州,一个是阴御之,谁更有说服力?而且我上一贴也说了,阴御之的原因是刘表,正如鲁肃所言,刘表是恶其能而不用之,一个人有能力而受到别人排挤,而且此人“弘毅宽厚”,只能证明刘表的问题,这正符合对刘表的评价,“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6 13:1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