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16:16 发表
如果各位在弄清了事端之前,就声称不同意田余庆的观点,就比现在这样,先是死不承认田余庆有过此段论述;搞清真相以后,再来声称“不同意田余庆观点“,就更有说服力。
其实,当初你们就可以说:第一,我不认为这是田余庆的观点;第二,我多年前就不同意田余庆的观点。这样不就完满了吗?正是因为心态不正,一心想出别人的洋相,才造成这个……风波?
其实,你这种态度,我前面早已经预料到了。那些料定汝辈会如此表态的帖子都还在,呵呵。我甚至还说,我引一下田余应的观点,没准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瞧,这不正让我说中了。
楼上这个人,不就开始骂田先生“尺有所短”了吗?
不过,想借着骂名人出名,也得花很多功夫的,仅靠耍嘴皮子恐怕还是不能得逞的。稍加分析,你的骂田文,就成了卖笑文。
楼下就简析一下楼上的骂田帖子
在下早说了,这些网友为维护田老先生名誉,用心良苦;而足下向来是以己推人,这不又让我说中了不是?如果这些网友当初就象阁下这么说,如何还能维护田老先生名誉?至于一心想出阁下的洋相,实在是阁下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就如你之前所述,让别人出来证实一下,却无人响应。阁下难不成还以为轩辕论坛无人,仅尔自知?让我来告诉你,轩辕论坛高人雅士,车载斗量,饱学之人,多如过河之鲫,焉能不知?为何出现这等情况?实乃众人皆知这些网友良苦用心,不愿揭穿,大家本以为,阁下经此一事,自当有所收敛,怎料阁下不明事理,直至于此!话说回来,如果众人不知这些网友良苦用心,却不肯指出,原因何在?定是大家对你有意见,这就叫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尔辈不自身进行反省,反依然如故,实在不可教也!
至于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还有什么骂田先生“尺有所短”。若非阁下选择性失明,就是故意歪解!在下上一贴红字部分说得明明白白,哪来骂田先生?在下写上一贴时,惟恐遭此暗算,特意用红字标明,不料仍是如此。至于尺有所短是骂人,而且还加了引号,并称是骂田文,呜呼,这可真是歪解18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对在下而言,真是六月飞雪啊!阁下倘若生于南宋时代,定当可与秦刽定交,成为为岳飞罗织罪名的帮凶!
反反复复提及田老先生些许小错,一旦有不同意见,便称什么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然后扣上一个借着骂名人出名的大帽子,讥讽人家耍嘴皮子等等,请问田老先生也是如此对带不同意见者?与其说我借着骂名人出名,还不如说阁下故意陷害田老先生!阁下打着田老先生的幌子,竟行这等之事,糟蹋田老先生名誉可谓处心积虑,做此等之事,恐怕天理也难容吧!
你一张嘴就先错了。看来,你连田先生的论点都没搞清,就急忙忙想借着骂名人出名了。田先生这里没有论述自己对刘备的评价,他论述的是“三国时代“,具体来说就是刘备闯江湖的那个时代,主流对刘备的评价
断章取义这个大帽子可不是随便扣的,尤其是对于史学家的成文著作。一不小心,最后丢丑的就是自己了。呵呵。
接下去,你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呵呵。
田先生说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我说的何尝又不是陈寿、裴松之、司马光、马植杰,对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你在前文说的是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我的回复自然也是三国时代刘备的评价,还需字字写明不成?别人全都明白,惟独阁下不明此等肤浅之道理?再者说来,我说的是断章取义之嫌,为何你就扣上了一个断章取义的大帽子?如果说阁下有杀人的嫌疑,难道法院就会判阁下一个杀人罪?在下奉劝阁下一句,别人的贴子要好好看,否则一不小心,最后丢丑的就是自己了。呵呵。
引全了以后,读来读去,还是时人认为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连极力为刘备说好话的傅幹,都没有反驳。
田先生只引了其中的一小段,但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
“拙于用兵,每战则败”,连极力为刘备说好话的傅幹,都没有反驳?我是白给你引全了,先前赵某人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是打不下益州的,而傅幹认为能打下来,那好,既然能打下来益州,还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吗?得出的结论还是一样的吗?这一点你都不懂,对得起你的小学语文教师吗?
你说了半天,版主还给你加了分,你理解了“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含义吗?按照你的意思,只要能找出刘备直接间接参加的战争中的某个胜仗,就能否认“每战必败”。这么容易的事,田余庆再怎么“尺有所短”,再怎么不如阁下的“寸有所长”,也不至于不了解吧?你用如此低劣的思维来理解田余应关于刘备“每战必败”的一些观点,对得起版主给你的加分吗?
如果打了好几次胜仗,还不能否认“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那恐怕除非终其一生也未曾有过一次败仗,才能否认这一点了,自此,三国乃至中华上下五千年大概谁也逃不出“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这个论断了,项羽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韩信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曹操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诸葛亮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周瑜也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真是一个庐山瀑布汗!那么赵括——您可以安息了,陈余——您可以安息了,阁下为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证,捎带着为一群军事饭桶翻了案,阿弥陀佛,真实功德无量!
至于田老先生,你刚才也称,这不是他的看法,而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咋掉过头来,又变成了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请问田老先生是否委托阁下对他的文章进行解释?咋你说啥就是啥,你说是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就是田老先生自个的评价,你说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就是田老先生认为时人的看法?
田老先生再怎么“尺有所短”,也不至于委托阁下到处扇他的耳光吧?
而我反驳的是赵某人的说法,与田老先生有什么关系?阁下是不是喝高了?扣大帽子扣上了瘾?
时人议论刘备“每战必败”,就是反映了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刘备打的仗都是败的,打赢的仗在人们的脑子里没印象。
再说,田余庆论述的只是“时人”对刘备的看法,就算三国当时人的不太客观,刘备明明也有过胜仗,但大家都看不到,都异口同声地忽略掉了刘备的“胜利”,难道田余庆应该负责吗?
这也能赖人家田余庆“尺有所短”吗?
只不过赵某人一个人这样认为,为何变成了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而田老先生也说,是时人有这种看法,就是说当时有人有这种看法,而不是当时的人全都是这种看法,你如何知道是人们对刘备的战争生涯的总的看法?莫非你是三国时期的人?正所谓千年的**万年的*,想不到阁下还具有这种长寿基因,呵呵。
孔融时任北海相,你翻一下地图,就知道,孔融为什么想到了刘备,为什么不想到去益州向刘璋告急呢?
孔融在北海,打仗想到的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刘备?你也可以翻一下地图,挨着北海可不是只有平原,也只有你这种脑子才会认为,不找平原的刘备,就一定去找益州的刘璋。
呵呵,你不知道刘备是如何“战胜”杨奉的?那我来告诉你,刘备请杨奉吃饭,席间就把他杀了;就象后来刘备”战胜“蜀将杨怀、高沛之辈差不多。
笑,先不提你的史料来源。你连孙子兵法都没看过,还大言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在下给你扫一下盲。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照你这么说,刘备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刘备此战还是“拙於用兵,每战则败”,那么曹操大可找一根挂面,自个吊死算了。
这就奇了怪了,曹操派两个饭桶来打刘备,不正说明,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刘备“拙于用兵”吗?曹操的失误,不过就在于不了解刘备“拙”到什么程度而已。
举个例子,某人解答一份大学试卷,得零分,可以说其成绩很“拙”,但这人到底拙到什么程度呢?,可能是他拙到只有高中水平,也可能拙到只有小学水平,甚至是幼儿园水平,可以说目前没办法知道。于是刘岱王忠出了一份小学水平的题让这人去解,结果这人又考了近满分。
上面一贴,就知道阁下缺知少识,这次我在免费授课一回,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曹操派两个饭桶来打刘备,说明啥,说明他连最基本兵法都不知道,不过人家曹操可为孙子兵法写过注啊,敢情他是一个文贼啊,阁下为了打压刘备,没必要这么糟蹋曹操吧。
可是我们还是知道,刘备在汝南是打败了而不是打胜了。辽沈战役时,解放军炮纵司令朱瑞被蒋军打死了,是不是就可以说蒋军没有失败啊?
笑,蔡阳是汝南之战曹军的主将,他被打死了,刘备还吃了败仗?朱瑞是辽沈战役的主将?另外,阁下居然对三国志如此不了解,还敢在这大言不惭,你去武帝纪中看看,这仗是怎么一回事。
一场战斗的胜利还是失败,不是看你在局部是否曾经得过一点便宜。你自己前面也说,曹操还曾失利于黄巾,然而人们都知道青州三十万黄巾最后是被曹操所灭。倒底曹操与黄巾军,哪个是优秀的军事家,哪个是失败者呢?
笑,我开始不是说了吗,曹操最初失利于黄巾,而且此贴一直是讨论刘备的能力,谁让你讨论曹操与黄巾军军事能力了?黄巾军虽然不弱,但在曹粉辛巴德眼中,曹操的军事能力居然还需要用黄巾军来衬托。
呵呵,笑话就不要闹了。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曹操失利,功臣乃是周瑜及其部将。
当然,鉴于刘备的名声不好,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为了给刘备脸上帖金,又找不到战例。只能抹一把鼻涕,挥一挥恬牙明月刀,把象鼻子割下来,再安到猪嘴上面,似乎也值得人们理解和同情,就权当笑话笑一笑算了。
呵呵,笑话确实不要闹了,赤壁之战曹操失利,功臣乃是周瑜及其部将,他居然记在“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刘备的头上,敢情曹操得了疯牛病不成?前番你为了贬低刘备,送给曹操一个文贼的称呼,现在又让曹操得了疯牛病,毒鼠强筒子,你贬低刘备也就罢了,难不成还与曹操有仇啊?
当然,鉴于阁下认为刘备的名声不好,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又无法找到论据,只得抹一把鼻涕,使出吃奶的劲,发扬从不要脸,绝不要皮的精神,把曹操拉下马,一起当陪练,这种心情我的确理解和同情,不过可真委屈了曹操啊。
你要说孟德是草包,孟德的声誉丝毫不会受影响;这正如在某些不识货的人来看,一枚钻石还不如一块烧饼,(烧饼好歹能充饥啊),但这丝毫不会影响钻石的价值评价,呵呵。
把这个例子倒反一下,也正如某版主给你的某个帖子加了分,但你的那个帖子漏洞百出不够加分;结果,你并未丢脸,丢脸的只能是那位不识货的版主。呵呵。
不好意思,一直向这个家伙免费授课,却忘了此事,在这里先向版主东祖长离致谢,兄之谬赞,在下愧领了;同时也致歉,委屈了版主,无缘无故被狂吠了一通。
毒鼠强筒子,你为何又到打一耙,我什么时候说孟德是草包了?明明是你为了打击刘备,将曹操草包之名坐实,看来你翻来覆去,除了到打一耙、歪解漫骂之外,也没啥本事了。
从《傅子》的全文,我们看到的是三国时下人们对刘备评价为“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当然,近千万人口中也不可能处处事情都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不,有个傅幹就可能不同意三国时代流行的“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论调,但是,却未见反驳,也可能是同意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但是,他以为刘备有别的方面的优点,譬如,什么刘备“得人死力”“宽仁有度”等,并没有能够否定刘备“拙於用兵”。
此正田余庆先生所谓“毁实誉虚”者也。前面的引用赵戬的观点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是“毁其实”;后面引傅幹的话是“誉之虚”。
经过上述本人的分析,你围绕《傅子》所发议论话,都是自说自话罢了。虽然得了版主的奖励,也不要骄傲自满,希望再接再厉啊。
傅子的全文,我已经解释的清清楚楚,傅幹不是可能不同意“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的论调,而是进行了反驳,“傅幹认为能打下来,那好,既然能打下来益州,还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吗?”有的人语文太差,理解力根不上,大家不要笑他,照顾一下他的面子嘛。
哦,差点忘了,你的通篇帖子,除了自说自话,还耍了不少嘴皮子。这些嘴皮子,俺不识货,以为很低劣,很无聊,很低智;但是好在有版主替你力排众议加以肯定啊,你也没有白费功夫,也算“尽显你能”了,呵呵。
从这段话看到了什么?阁下一付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形象嘛。可谓阿Q虽死,精神长存,衣钵传人毒鼠强已得其真髓,阿Q可以瞑目了。
嘿!这位陆逊也太懂得如何给东吴打气了。
有谁会为了给武松打气,就对武松说:老虎这东西你不知道吗?比一只“多败少成”“不足为戚”的病猫也强不了哪去啊!
而且这个人,还是以智慧闻名三国的陆逊伯言哦。
在下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将“多败少成”“不足为戚”的军事FC比作老虎,哈哈,看来中华历史上的那些虎将,都是“多败少成”“不足为戚”啊!毒鼠强啊毒鼠强,你一会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一会又说他象一个老虎,自个打自个的耳光,疼不疼?我到是忘了,阁下的面部表皮细胞发达程度天下无二,自是不会有反应。
至于后个问题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某甲走在大街上,遇一个痞子在那边,某甲很“惮”这个痞子。这种事情,第一不能说明这个痞子高明;第二,也不能说明某甲无能。曹操之惮刘备,基本就是这样。
你这个例子又是不合适,阁下的理解能力确实异于常人,难怪经常发出怪论。我把这个例子,修改一下,让他更贴切,你不是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吗,那好,就算是痞子,也是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的痞子,曹操不是一个军事家吗,那好,他是一个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那么这个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很“惮”这个从来吃亏,没占过便宜的痞子,说明什么?不是无往不利的黑社会老大无能,就是这个痞子太强。不过,我想,与你讲了这么多,你肯定还是理解不了,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者,限于时也!
吕布是否忘恩负义那是另一个话题。这个部将为了建议“宜早图之”,举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备数反覆难养。很显然,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
你听说一个人要建议消灭四害之老鼠,在说明理由时,他会说“老鼠这个玩艺啊,男盗女娼,伤风败俗,宜早图之”吗?不会的,他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为大家公认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
瞧瞧,我不是早说了吗,你连一个比方都不会打,难为你在这里孜孜不倦的表演。一个人说什么话,是由他所处的地位与身份所决定的,吕布是否忘恩负义那是另一个话题,这话也能说出来。我之前就说过了,这只是一个人这么说,可不是公认的,除非你从三国来,并且具有千年的**万年的*的异种基因。
什么公认的理由,与建安初年时,刘备此人的声誉就是如此,这完全是你在自说自话。阁下祭起自说自话大旗,真是无往不利啊。
人说老鼠必然会列举老鼠的种种为大家公认的劣迹来说明他的建议,譬如老鼠偷粮,老鼠传播疾病,等等,但如果老鼠谈起人,也说人偷粮,人传播疾这种劣迹,也只有老鼠才会相信,阁下看来是想脱离人的范畴,加入老鼠的行列啊。
哈哈,敢情“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原来是赞美苛政能力强?
平时我们对于某些歹徒,也有时会以“豺狼虎豹”来比喻之,难道我们意在说这些歹徒能力强?
周瑜这里,就是说刘备之歹,譬如刘备奸诈,善于反噬,是一头白眼狼,有危险,会伤人。如果刘备不奸诈,不善于反噬,不穷凶极恶,他哪里会对孙权威胁大呢?
苛政猛于虎,苛政如果不强,能猛于虎?
以“虎”来比喻的歹徒,如果不强,还能称为虎?阁下看到哪个没用的歹徒,被人称之为虎?
看来在阁下眼中,虎只有歹的意思?看来为世虎臣,与虎将之称,是说这些人奸诈,善于反噬,是一头白眼狼,有危险,会伤人啊!NB啊NB!
至于周瑜说刘备是一头白眼狼,请问有用虎来形容白眼狼的?阁下发高烧了?
在看看所谓周瑜的评价。当时史料记载有两种,一个是《三国志》,一个是《江表传》。
《三国志》: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江表传》: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裴注对此的评价: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也就是说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
裴注说的意思是,《三国志》与《江表传》记载大概意思相同,但《江表传》的表述不近情理。那么咱们应取《三国志》而不取《江表传》。
陈寿评论毕竟不代表汉末三国时代的不是?田余庆论述的是三国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刘备的。具体地来说,是论述《隆中对》那个时代的。陈寿那个时候有有关刘备的评价吗?
至于陈寿如何看待刘备,还有天涯明月刀之流如何看待刘备,与《隆中对》有鸟关系吗?
很好,你这次把时间给定了,免得你又胡说八道。我问一下,就刘备的评价而言,《隆中对》与《隆中对》那个时代有什么关系?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这个可是《隆中对》那个时代的,刘备这么差,刘表为何还要将荆州给刘备?